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修心七要》講記(二十)


時間:2017/9/20 作者:學佛娃娃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9月7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解《修心七要》。

為樂莫求苦

作為一名胸懷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無論處於何種情況,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很多凡夫都有這種習氣,內心充滿毫無意義的惡念,貪圖窮奢極欲的生活而不擇手段、費盡心機。究其原因,根源在於嚴重的我執和自私之心。

當然,人生在世要趨利避害,追求快樂和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但不能不為他人著想,不考慮他人的處境。若以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通過歪門邪道去攫取快樂,則是錯誤的。

無論投資於何種企業公司,即使經營一個小門店,肯定會存在很多競爭對手。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並沒有錯,但是面對競爭對手,我們的心態卻不好。妄想別人辦的企業都倒閉,自己的企業就能做好;妄想別人開的公司危機重重,自己的公司就能順利開展;妄想顧客盈門, 生意紅火的門店,遭遇厄運甚至倒閉,自己則財源廣進。許多經營大企業、公司,甚至微利門店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這種不好的想法,心存惡念,這個是最不好的。

作為一名胸懷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要杜絕歪思邪念。一名真正懂得因果,深信因果的人,不會產生這種不正確的想法以及邪惡的念頭。如果自己擁有福報和好運,即使別人再火,生意做得再好,也不會影響你的事業;如果自己沒有福報,且運氣低迷,即使人家都倒閉了,自己的事業也不一定能做好。

福報和好運是自己修來的,跟別人沒有太大的關係。現在有很多人心懷夢想卻猶豫不決而導致煩惱紛擾。我們經常講隨緣、隨緣,隨緣就能順利。

比如同在一個單位,有些同事業績比較好,能力強,自己沒法與之相比,這時心裡容易產生邪思惡念,巴望這個人倒霉,甚至想,如果他得病了、死了多好啊,我就能在單位里爭風頭,就能升到那個位置……

甚至同修道友里也不乏此類。比如寺院裡,道場裡,有些人學修成績比較好,考上了輔導師,甚至法師,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和供養,自己無法跟他相提並論,也容易產生這種邪思惡念,內心巴望對方破戒,修行出偏差,走火入魔,自己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恭敬和供養。

我們作為一名大乘修行人,要斷除以上種種邪思惡念,自己是自己的命運主宰。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皆由自己所造,與他人沒有關係。雖然只限於起心動念,沒有在言行上表露出來,但此罪過是非常嚴重的。如同前幾天講過的公案。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注意起心動念,因為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這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無論何時,無論何種情況下,都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雖然人們也承認以上所說言之有理,且佛經里也有同樣的教言。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杜絕此類錯誤,是非常難的,只有真正明理的人,真正有修行的人才不會犯此種錯誤。

我們反觀自身,很多時候根本沒有考慮他人的感受,從來沒有站在他人的立場立身處世。我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始終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做人做事。嘴上都會說“要為別人著想,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而凡夫在家庭和單位,甚至在道場,屢屢牢騷滿腹、怨氣衝天,以致閒愁萬種、自尋煩惱。如果真能做到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就不會有這些矛盾和煩惱。

家庭和睦,工作順利,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真正要獲得這樣的福報,就要明白道理,沒有一定的修行,很難做到。

諸瑜伽持一

“瑜伽”指一切的所作和所行,都不離修行,不離菩提心。此教言至關重要,強調我們在行住坐臥、吃喝玩樂的過程中,須臾不可遠離菩提心,要把一切轉為道用。如果在我們的相續中,生起了真正的利他菩提心,有證悟空性的見解,或者安住於密宗大光明的境界,則行住坐臥、吃喝玩樂,一概變成修行,吃穿、休息、玩樂皆為眾生而做。

關於這一點,十年前學修加行時我曾講過,很多人都用上了,經常說:“我在為眾生吃,在為眾生穿,在為眾生玩。”後來我又補充一點,確實可以為眾生吃、穿、玩,但前提條件是要生起無偽的菩提心——真正的利他心,否則,不可以這么說,也不能這么做。因為我們還沒有放下自我,沒有斷除自私自利,說是為眾生,實際上還是為自己。

單單有利他菩提心還不能真正放下自我,斷除自私自利,只能暫時對治、壓制,若從根上斷除,要依靠勝義菩提心。

《入行論》里講,真正生起無偽的菩提心之後(此菩提心特指世俗菩提心,非勝義菩提心),即使在睡眠、放逸的狀態下,也會不停地積累資糧。意思是說,當你的相續中產生無偽的菩提心時,雖然在睡眠、放逸的狀態中無所事事,看似在唱歌跳舞,但依然能不間斷地積累資糧。

我們可以以這些教言作為依據。寂天菩薩並非隨口而說,而是有依據的,佛經中有類似的教言。

所以,我們可以以此為依據,證實這種情況。但是大家要知道,此處講的菩提心特指世俗菩提心,就是利他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非勝義菩提心。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非菩提道的近因,而是遠因,但也是菩提果的因,在其攝持之下,一切善法都可以成為菩提果的因,但只能成為菩提果的遠因,而非近因。遠和近的差別在於,前者為間接因,後者為直接因。若缺失了世俗菩提心的攝持,即便做再多的善事,表面上再精進,皆非菩提果之因。

關於證悟空性的見解,分為兩種,一是通過比量了知,一是通過現量見到,二者是有區別的。若現量見到了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的妙用,吃飯、行走等,都可以觀空性,在大空性的境界中進行,比如參茶,若無有此境界,則談不上參茶,只是喝茶而已,最多就是品茶。

參茶要具備境界,若是現量見到了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即使是喝茶,也可以說是在感悟空性。因為萬法都不離空性的自性。包括吃飯也一樣,能參茶,也能參飯。如果有爐火純青的功夫,喝茶能入定,吃飯也能入定。

如果我們真能參茶,那么也能參飯、參水。茶和水有何區別?現在都說“參茶、參茶”,以前有很多大德、高人能參茶,他們才真正有這個功夫,後人紛紛效仿,其實真正參茶需要有一定的功夫。

能參茶就能參水,吃飯也是如此,吃喝玩樂都可以參,都可以轉為道用,都可以在大空性的狀態中,在妙用的狀態中進行。做這些需要有勝義諦菩提心的攝持,與前所述不同,它是菩提果的近因,即直接因。有菩提因的善法的攝持,我們在世間的一切言行,都可以直接成為菩提果的近因,直接和間接是有區別的。

還有密宗里大光明的境界,如果在你的相續中產生了大光明的境界,那么比空性的見解還高。在大光明的見解中,萬法皆清淨圓滿,無有絲毫的不清淨、不圓滿。

有個比喻說,好比到了金洲(島嶼),那裡遍地黃金,哪怕用一百年、一千年的時間,也找不到一塊普通的石頭。

用此比喻來說明,當你的相續中真正產生了大光明的境界時,一切都是清淨、圓滿的,你特意去尋找不清淨的也不會有任何收穫,如同極樂世界的功德一樣,那裡沒有痛苦,連痛苦的名稱都聽不到,想在那裡尋找塵土也尋覓不到。

如今很多學佛人都在誇誇其談:“我已經進入密乘了,已經學密法了……”其實這皆非正確的說法。如果缺乏證悟大光明的境界,即沒有現量見到,但是對此境界和理念,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或有些相似的見地,這樣說才是正確的。否則,這種人不知何謂密乘,也根本不知什麼叫密法。

我之前跟大家講過,顯密的區別就在於此。我們學密法時,包括每次修儀軌時,做會供時都有提醒,要觀五種圓滿!因為這是修密法的前提條件!要進入密乘,必須要一切皆觀為圓滿、觀為清淨!

在你的相續中一旦真正產生大光明的境界時,如同在黃金遍地的地方,找不到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樣,根本不會有不清淨、不圓滿的顯現,一切行住坐臥都是清淨圓滿的。我之前跟大家講過這樣一句話,臥是法身,起身是大圓滿,臥著行,躺著行,睡著可以,坐著也可以,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

大光明的境界不同於大空性的見解,大空性的見解是即身成佛的因,今生即可成佛。含義是其所攝持的一切善根、言行,都是即身成佛、今生成佛的因,都會成為菩提果的捷徑。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而具備大光明見解的攝持,則一切的言行、所作的一切善事,都會變成即身成佛的因,在此生中實現我們最究竟的願望——成佛。

具有無我和空性的見解,證悟了大空性的真理,以此境界的攝持,我們的言行及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會變成菩提果的直接因。雖然是直接因,但不一定能即身成佛,不一定在此生中獲得菩提果。

剛才我講的捷徑因特指今生就可以成佛——即身成佛。這是沒有時間限制的,隨時隨地都可能成佛。

具有空性的見解攝持,我們的言行,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會變成菩提果的直接因,這是近因。然而我們並沒有這種見解,如果相續中具備真實無偽的利他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則可以成為菩提果的間接因,這是遠因,指成就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我們常行積善修德之舉,能否成為菩提果的因?這要取決於你的心態及見地。如果你缺乏爐火純青之境界和入聖超凡之見地,所傳的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對你也不起作用。所以成佛與否跟所傳的法沒有太大的關係。

相續中匱乏世俗菩提心,那么所作的善事及言行,都不能成為菩提果的因。大家應該有一個衡量標準。衡量自己處於哪種狀態,自己修行的境界或層次在哪裡。

引經論典來考量,則有更細緻的標準。比如學般若的時候(般若是五部大論之一),《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所著,但在人間由無著菩薩弘揚。無著菩薩聲稱此為彌勒菩薩親傳與他的,屬於彌勒菩薩的教法——彌勒五論。

在人間是無著菩薩傳揚此法,包含《現觀莊嚴論》,所詮釋的是《般若經》的內容,其中更詳細地講述了相關標準。比如何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且有一地到十地的境界即十地道。闡述極為詳盡。以這些標準衡量,判斷自己有否真正入大乘妙道及所處資糧道還是加行道。

資糧道分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大資糧道三個階段。要反觀自己處於資糧道的哪一階段。

資糧道之後是加行道,此加行道與九加行是兩個概念。加行道分四個階段。加行道結束之後是見道,見道結束之後是修道,修道結束之後是無學道,無學道又名無修道,此為佛的境界。

當你真正開悟見性之後,自己處於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還是第四地,皆可通過《般若經》的標準去衡量。

雖然我們現在沒有講這些,但也可以略知一二。以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修行的境界和層次位於何處。

有些人反覆思忖:我學了這么長時間,也很精進,但到現在還沒成佛,沒成就。不必如此,成佛是需要有過程,有次第的。首先以上文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有沒有世俗菩提心,如果沒有,即便樂善好施、精勤如山王,也不能成為菩提果的因,不能成為成佛之因。

《修心七要》的主旨要義為大乘佛法,宣講的是菩提心。小乘僅有出離心就可以,有出離心的基礎上修無我,能成為阿羅漢。如果連出離心都沒生起來,你所做的善事、功德,都不能成為解脫之因。至於能否成為人天安樂、人天福報的因,也很難定論。

人天道、解脫道、菩提道、密乘道之前都講解過。我們一般從見解、修行、行為和結果四個角度分析。人天乘有它自己的見解、修行、行為、結果;解脫道、菩提道、金剛乘也都有各自的見解、修行、行為、結果,都不一樣。

我們為何強調足夠的聞思呢?若對理論一竅不通,怎么學佛修行?漢藏兩地疏於聞思者眾多,還妄想走捷徑,雖說學佛修行好多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但是對佛理一竅不通,自己學的什麼法?是顯宗還是密宗?自己的境界在哪裡?都一無所知。不要說學佛修行,這都是不如法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犯這種錯誤,首先應該先有足夠的聞思。

大家現在都在修大圓滿加行,且有計畫繼續學大圓滿正行,這也是可以的。這個過程中我也會為大家宣講一些內容。一部分人在研究、學修五部大論,其實很好。居士學五部大論能更全面的掌握佛理,幫助自己精進修行,通過自力能解除很多疑惑,不必靠上師解決這些問題。不然遇到一些對境或問題時,只能靠上師了,這樣還是有些不方便或不圓滿。

關於五部大論,我們現在並非博聞精研,只限於簡略涉獵。不是所有的法我們都要精通,但是我們學習淨土或大圓滿的過程中,如果明白了相關佛理,比如五部大論的內容,自然就會剷除諸多的障礙,能積累很多的助緣,以事半功倍之效收穫成就之果。

以五部大論的《戒律論》為例,其主要內容為戒律,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的戒律。涵蓋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佛宣講的全部戒律,盡收錄於此三戒中。

而《中觀論》的主要內容為諸法的究竟實相,無我和空性的境界。中觀雖然分為應成派和自續派,他們抉擇的是空性——大空性,我們要了知空性——大空性,同時也要了知其他的境界,也能掌握小乘的無我。

百日共修最後十天的內容,先講解有部和經部(小乘)的觀點,然後講唯識和中觀(大乘)的見解,按次第抉擇,最後抉擇的是大空性。

中觀的課程同樣,印度分四個大派: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有部和經部的見解也有不同之處,相應不同的究竟的果位,有阿羅漢,也有辟支佛、獨覺佛。

唯識和中觀,按次第一一遮破。經部遮破有部不合理的地方並超越它,唯識宗遮破經部的觀點並超越它。唯識宗也具有不究竟之處,其承許遠離能取所取的剎那心,即承許阿賴耶為實有。此承許是錯誤的,萬法非產生於心,而是自空性中產生。從世俗諦角度講,自心中所生,但此心也是空性,即生於空性。

中觀遮破唯識宗的觀點,最終抉擇空性,萬法(一切事物)皆自空性而生,俱不離自性空,自性是空性的,所以可以顯現。

中觀存在應承派和自續派的差別。自續派抉擇暫時的空性——單空;應成派則抉擇究竟的空性——大空性。若真正按照次第抉擇大空性,最終會對大空性產生定解。否則,只是鸚鵡學舌般說空、空,性空、妙有,何謂性空?何謂妙有?無從了知,畢竟從未分析過,更無深入的研習,不可能產生定解。

此外,《俱舍論》所闡述的諸多概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佛法中涉及的一切法,甚至一切事物都包含於內。

五蘊涵蓋萬法,《心經》講五蘊皆空。世人都不過人云亦云而已,究竟五蘊是怎樣空的卻不明所以,因此無法產生定解。再者,一切法都包含於十二處內。或者十八界,一切法盡包含於十八界內。《俱舍論》宣講的內容涉及地球,因果輪迴及種種境界,但局限於小乘的境界,非大乘的境界,屬於阿羅漢的境界及他們的斷證功德。

《般若論》宣講大乘及五道十地。通過研修五部大論皆可以掌握。當代藏地的佛學院,常運用辯論等技巧,進行精細入微的研修。我們則處於泛泛涉獵的階段,能大概了知就可以了。如果有意樂、有時間,即使作為居士,也應該學習五部大論的內容,從而全面掌握佛理。五部大論並不包括密乘,我們的傳統是五部大論,之後再宣講密續,密續要單獨學。要全面掌握,要精通佛理,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自己有修行,有境界,一切可以轉為道用,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在實踐中。此話盡人皆知,我在漢地處處能聽到:佛法在世間,修行在生活中,但是就怕你沒有這個能力,生活能轉為修行,世間能變成佛法,需要很大的功夫,很高的境界。

今天為什麼給大家講這些?就是想讓大家清楚,不要糊弄自己,自己是否達到這個境界,是否真有這種功夫,能把這一切轉為道用。若起床和躺臥沒有區別,都是大光明的境界,都是清淨圓滿的狀態,則堪稱成就。佛法在世間,修行在生活中。

如果還沒有真正修出大平等心,那么,世間是世間,佛法是佛法,還是分開的。如果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轉為道用的能力,依然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但是,要努力去做,去爭取,這是有過程的,而且過程都很漫長。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經歷了三大阿僧祗劫,發菩提心時才進入三大阿僧祗劫,最終才成道的,這是過程,不會很快。

人和人的根基不同,不要欺騙自己,不要忽悠自己。誰都不能欺騙你,誰都不能忽悠你,但是你自己可以忽悠自己,你自己可以欺騙自己。對於凡夫來說,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