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隱秘他人過失


時間:2017/9/23 作者:頓解

如今,雖然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真正走上學佛正道的人卻很少。一個人不能走向學佛正道的根本原因就是此人對佛教的義理還處在「未知、謬知或懷疑」的狀態。所謂佛教,實際上就是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對世人的教育和引導。不少人雖然知道「佛教」這個辭彙,但是對釋迦牟尼佛到底向世人宣說了什麼樣的教言卻一無所知,這樣的人對佛教還處於一種「未知」的狀態;也有人認為佛教就是通過燒香拜佛來求個人的健康、發財和順心等,也有人認為佛教就是一種迷信活動,也有人認為佛教就是失落者尋找心靈自我安慰的一種方法,事實上這些人對佛教還處於一種「謬知」的狀態,也即他們對佛教的了解是錯誤的,不是佛教的真實面貌;也有人對佛教的義理雖然稍有了解,但卻還處在一種懷疑的狀態,譬如佛教中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少學佛人對佛所宣說的這條心靈定律還處在一種懷疑的狀態,心裡既不能認定它是正確的,也不能認定它是錯誤的。

事實上,三世諸佛的教言可以含攝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中,也即一切佛出世所說教理的根本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斷淨化自己內心的貪嗔痴等無明煩惱。」所以,一個學佛之人應當牢記住佛教的這個基本特點,時時以「改過自新、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智慧」為根本。一個學佛人如果偏離了這個根本,則無論在佛門裡面怎樣「鬧騰」,都和佛教不沾邊!這樣的「學佛人」雖然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不但自己得不到任何真實的利益,而且用自己的言行歪曲了佛法,使世人對佛法產生諸多誤解。所以,一個真正的學佛人,應該經常觀察自己身口意的種種過失,不斷將其去除,並且培養種種美德,唯其如此,我們才能走上學佛正道。

例如,「揭露他人的過失」就是很多學佛人所具有的一種習慣,而且不少人往往並不認為這個習慣有什麼不好,所以不少「老修行」雖然「修」了多年,但還是熱衷於談論他人的是非,這些人常常一開口就是「張三如何不好、李四怎樣差勁」,而且談論別人的過失時經常會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似乎他人的過失可以增上自己的安樂。

他人的過失,有些是他人不能控制自心所犯下的,有些是一時糊塗所作的,如果我們將別人的過失任意散布、宣傳,就會使此人從此身敗名裂。我們稍微反躬自省一下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聲,有了過失都不願意讓人知道,都不願意有惡名。一旦自己的過失讓他人知道,這個人內心就會很傷心、懊惱,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從而走向徹底的邪惡。所以,言語之道,似小實大,如果我們言語不小心,不隱秘他人的過失,有意無意地讓其惡名輾轉傳播,那就會使人無地自容,甚至可以摧毀一個人的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使其陷入無邊無盡的苦難之中。相反,如果我們言語謹慎,牢記「不彰人短」、「隱秘他人之過失」的教言,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然而輕薄之人,往往愛聽他人之過失,而且聽了之後,喜歡添枝加葉地到處宣揚,敗壞別人的名聲。實際上,愛說他人過失的行為可以極大地減損自己的陰德,最終會使自己遭受種種惡報。

例如,《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中所記載的俞淨意一生的遭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年輕時的俞淨意不積口德,好言人非,灶神批評他說:「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乃尤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所以,俞淨意在改過之前,遭遇了諸多不幸,如「屢試不中、家道貧寒、子女或夭折或走失、妻子雙目失明」等,這些痛苦使得俞淨意十分傷心難過。

《太上感應篇註解》中記錄了一個「不彰人短」得善報的故事:痲城人劉仲輔,家中貧寒,但自幼仁恕寬厚。與夫人董氏成婚之夜,一個小偷進了他的屋子,劉公被驚醒,起來一看,小偷是他所認識的人,他對小偷說:「我想,你是由於貧窮的原因才不得已做小偷的。」說完,劉公把夫人的首飾給了小偷,並說:「你要馬上改正作好人,我一定不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後來,夫人常問小偷的名字,劉公說:「我已經答應不告訴任何人了,你還問什麼。」劉公活到八十九歲,家中吉慶喜事年年都有,兒子和孫子都考上了進士,當了大官,家中封賞很多。劉公死後,本族有一個人來弔孝時,用頭碰著劉公的棺材痛哭,由於此人原來德行並不高尚,而後來突然成了一個非常努力行善的人,因此人們推測,這個人可能就是當初的小偷。假如劉公當初抓住這個小偷時,繩之以法,或者將其惡行公布於眾,或許就毀掉了這個人的一生。

所以,學佛人應當知道,如果將「給佛菩薩供香求福」和「隱秘他人之過失」這兩件事的重要性進行比較,後者絕對超過前者千百萬倍。如果口裡不停地宣揚著他人的過惡,心裡卻祈禱著佛菩薩和護法神護佑自己,這樣的祈禱應該說根本不會有什麼作用。例如《二規教言論》中說:「恆時譏毀眾人故,依怙神眾無力護。」又說:「是故一切護神眾,居堡即為自身心,當掃不淨惡行塵,陳設善行之供品。其後雖未常祈求,自然聚會諸天神,猶如大海集海鷗,或如蓮苑聚蜜蜂。」所以,高尚的德行勝過千百萬次的祈禱,如果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德行,其福報不求也自然可以得到。

古人講:「有容乃大!」又云:「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個人如果內心能夠包容別人的過惡,這個人就是有福之人。相反,如果不能包容別人的過惡,這樣的人是福德淺薄之人。《自我教言講記》中說:「在隱秘他人過失方面,過失小的應當隱,過失大的尤其應當隱;男子的過失應當隱,女人的過失尤其應當隱;一般人的過失應當隱,祖先的過失尤其應當隱;個人的過失應當隱,涉及到團體的方面,尤其應當隱;下劣者的過失應當隱,德高望重者的過失尤其應當隱。惡名越大,隱惡的功德就越大。不能隱的人,都是自己無福隱惡。」又說:「對自己,應當多講過失,隱藏功德;對待他人,應當多講功德,不宣揚過失。常見他人過失,就是諸惡之門;常見自己過失,就是諸善之門。」《菩薩寶鬘論》中說:「發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過失,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 六祖大師說:「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印光大師也教導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所以,一個真正的學佛之人,應當跪在佛菩薩面前懺悔以前言人是非的惡行,並真誠地發誓:「從今以後,我決不言人是非、彰人過失;對別人的一切過失,我一定要生悲憫心、挽救心,決不生幸災樂禍心!」如果我們能在佛菩薩面前這樣真誠地發誓,這就是陳設在諸佛菩薩面前的最好供品,這個供品絕對勝過了成千上萬的鮮花、高如須彌的燈燭,也勝過了千萬聲空洞的祈禱!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