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神秘的密宗大手印


時間:2017/10/8 作者:李鑫森

大手印就是無手印,經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神秘的密宗大手印

大手印攬勝

目錄

第一部份大手印有三個不同的含義

第一節作為判別是否佛法的標準

第二節作為法門

第三節作為雙手結印姿勢

第二部份大手印概略

第三部份修前準備

第一節身體和手的基本姿勢

第二節名相

第四部份修習禪定

第一節九接佛風

第二節金剛誦

第三節寶瓶氣

第四節拙火

第五節修明點

第六節紅白菩提

第七節四空與四喜

第五部份實修大手印

第一節從四級灌頂修

第一目什麼是灌頂

第二目修習四種灌頂可得成佛之身

第三目四級灌頂和紅白菩提配合

第一段修有貪明點。

第二段修無貪之氣

第四目另一種從四種灌頂所修的大手印

第二節按四瑜伽修持大手印

第一目關於四瑜伽,不同的體系說法不同

第二目修法

第三節按生、圓次第修

第四節按那洛六法修持

第六部份大手印心法要決

大手印攬勝

李鑫森收集整理

歡迎傳播

佛教的主旨就是,平等、平等、無任何差別的平等。

佛教有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三大體系,藏密是大乘密宗中最主要的流派。藏密以其應順自然、有求必應、神奇的肉身虹化成佛、活佛轉世,在全世界已呈現日益擴大的傳播之勢。

大乘密宗有四部密法,事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

東密所修為事密、行密、瑜伽密。藏密所修為無上瑜伽密。

藏密有紅教(又稱舊派、寧瑪派,以紅色之衣冠、允許父子傳承為特點,是西藏最早佛教)、黑教(西藏原有土箸笨教,吸收佛教的教義,逐漸形成的教派)、白教(噶舉派,以穿著白僧裙、口授傳承為特點。白教中又分多個支派,較重要的有黑帽系、紅帽系等。黑帽系因元憲宗御賜金邊黑帽而得名,最早活佛轉世。紅帽系因元帝賜紅帽而得名。)、花教(薩迦派,因寺院外牆塗有紅、白、黑三色而名)、黃教(格魯派、新派,以穿著袈裟和僧帽均為黃色,稱為黃教)。

按紅教所分,藏密修學有事續部、行續部、瑜伽續部、大瑜伽部、無比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又細分為心部、界部、口訣部。

其中大瑜伽部以修生起次第為主,無比瑜伽部以修圓滿次第為主,無上瑜伽部以修大圓滿次第為主。

按黃教所分,藏密修學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又分為父續、母續、不二續(顯教名經,密乘名續)。

藏密的重要法門有大圓滿、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等。

藏密各教多以大手印為最高成就,又因師承不同,各派所持大手印也各有不同。藏密以『即身成佛』為果,有著眾多信徒和崇拜者,也吸引了大量愛好者和研究者。

第一部份大手印有三個不同的含義

大手印有三個不同的含義:⒈和小乘三法印、大乘顯宗實相印一樣,作為佛說經的印鑑。⒉是指藏密的一個重要法門名稱。⒊修持時身體和手的姿勢。(⒋另外還有一個教外世俗含義,作為某種武術氣功的名稱。)

第一節作為判別是否佛法的標準

法印者就是判別佛教正法和外道的標準,判定佛法真實義之準繩。因為所持經典不同,小乘、大乘、密宗的法印也就有所不同。

小乘的法印稱三法印。大乘的法印稱實相印。密宗的法印稱做大手印。

小乘的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滅三條。

實相印即是『諸法無相』,經雲「諸相滅處,即為實相」,諸法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諸法平等而沒有任何差別。如來、眾生、佛性、涅盤同一。

大手印就是無手印,經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藏密大手印意義是無印之印,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無分別,無無分別(從本性而言無需分別、無法分別)。

分析這三種印所說,其實是一致的。小乘三法印的諸法無我,說的是一切法本性同一,沒有可以互相區別的個性。實相印說諸法都是從如中來,平等而沒有任何差別。大手印說沒有印記才是真正的佛印,正象佛經中所說的『非身才是真正的大身』。三種印其實也是沒有任何差別,只是眾生理解的重點不同罷了。

佛從初轉法輪,宣說苦、集、滅、道四諦起,到空,到無常、無我、涅盤寂靜三法印,再到實相印,最後進入大手印。徹底否定,徹底否定一切,徹底否定自我,必然達成永恆光明。

第二節作為法門

作為法門見後文所述。

第三節作為雙手結印姿勢

有金剛合掌印、金剛拳、大梵天王印、三昧耶印、法界印等等。

第二部份大手印概略

世界萬物、諸法、佛、一切眾生、眾生的思想意識皆由真如而來,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身、口、意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就能使三業清淨,即身成佛。

大手印即無分別,無無分別,一切法都是佛法;中道是佛法,二邊是佛法,右邊是佛法,左邊是佛法;『空』是佛法,『有』是佛法;『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是佛法。大手印必然伴隨光明、圓滿,即統領一切、明了一切。最後必定是語音道斷,明心見性(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即身成佛。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性之時,便會徹知世界(宇宙)的本質。

大手印就是無手印,沒有思量分別就是大手印。

大手印最適宜於現代人,尤其在家人所修學,由生活起修,不離生活,然後順乎自然,跳離世俗的層次。保持寧靜的平常心態,平等、舒展、弛緩,沒有可以使人執著的任何東西存在。『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大手印。

第三部份修前準備

第一節身體和手的基本姿勢

有坐勢、臥勢。坐勢中有大日如來七支坐,法身獅子坐、報身象臥坐、化身仙人坐等。臥勢有吉祥臥、涅盤臥、獅子臥等。

三種坐姿加以三身之名,意謂修獅子坐可以得法身成就;修象臥坐可以得報身成就;修仙人坐可以得化身成就。名稱雖如此,修法、報、化三身並非依賴坐姿。

大日如來七支坐,因有七個要點,稱為七支。一、結跏趺坐,即兩腿雙盤,兩腳交迭於大腿之上;也可單跏趺坐;雙手等持置於臍下。二、背脊直立,不可偃胸,亦不可曲背。三、雙目垂簾,微露一線之光。四、舌尖輕抵上顎。不可太用力。若有津涎生出,可緩緩吞食。五、下頷微壓喉結。六、心不旁鶩,不生任何雜念,只觀想著自己生法宮的拙火,不思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事。七、氣息平靜為主,不念咒,也不默念。當氣息平靜時,自然能得細、慢、長三種相。(八、唇齒自在合。)

獅子坐法,為兩足足底相合,兩膝斜斜向外張開,兩手握金剛拳撐地,置於足跟與密輪之間,背直,頸項亦伸直,頭略抬,壓後頸,兩眼仰視,舌抵上顎,心則緣於鼻端虛空。如是坐姿能令四大調和。

象臥坐法,謂伏身於墊上,兩膝跪地,膝頭相合,於是暖相亦易生起,明點亦可增長。以兩手肘平置地上,兩掌托腮,而十指伸直,如是動亂之氣即調;十足趾勾曲,兩眼斜視虛空,或左視或右視,可以變換。

仙人坐法,坐如箕踞,兩足踝相合,膝抵胸際。兩手交抱兩脅,可去寒疾;或交手撫膝,則調風火二大;或握拳托腮,則可消寒熱。吸氣時腹貼背,兩眼凝視下方。

獅子臥法,頭向所欲之方,右脅而臥,左足壓右足上,頭枕右手,法衣嚴覆而臥,睡時依正念知,於善所緣顯明作想,思維明當早起,最初睡時,決定應作如是加行,思維睡眠增長身力之後,當勤修善法,應如是而睡也。

第二節名相

氣脈:人身中有左右中三脈,三脈上至囟門,下至會陰。和氣脈垂直相交有五輪,頂輪、喉輪、心輪、臍輪、底輪。

本尊:依止上師修持密法,法有多種傳承,每個傳承又有多位佛、金剛、菩薩,以哪一位聖眾作為自己修持的對象,此對象即是自己的本尊。

心:一種指人體內心臟,二為思想意識、思維、大腦神經活動,大日經住心品分心相為六十種心相。三、真實心,即不生不滅之心,自性清淨之心。

第四部份修習禪定

可以從七支坐法直接進入禪定、也可在七支坐法基礎上修習九接佛風、金剛誦、寶瓶氣等進入禪定。

第一節九接佛風

先坐七支坐片刻,候氣息調順,然後握金剛拳(四指緊圍拇指,拇指內放於掌心)。將金剛拳放於兩膝蓋,挺直雙臂。右鼻吸氣,左鼻呼氣,三次。作時,左金剛拳伸直食指,餘四指仍成拳,沿左腿上至左胸,至食指與乳頭平,然後用力伸出左臂,與肩平,然後曲肘,此時用力挾打左脅一下,食指由前向後畫成一圈,隨即緊按左鼻孔,掌心向外。按時肘須平。按左鼻孔後,用右鼻孔吸氣。吸至氣滿,即用右金剛拳伸食指如前,提拳至胸,平伸右臂,挾打右脅,食指畫圈按右鼻孔。兩鼻孔皆按住後,儘量住氣。如欲呼氣,則放左金剛拳於左膝,以食指引氣而出。待氣出盡,始放右金剛拳於右膝。如此是為一次。次作左鼻孔吸氣,右鼻孔呼氣,三次。繼作雙鼻孔吸氣,雙鼻孔呼氣,亦三次。這兩個動作,金剛拳的動作同前。

第二節金剛誦

A

不同的金剛誦有不同的觀想,修金剛誦其實是修吸氣、住氣、呼氣,稱為『入住出息』。如果吸氣的時間是一,呼氣時間亦為一,則住氣(停止呼吸)的時間最少為二。這是入住出息的時間比例。修習既久,住

息的時間自能延長,以能做到住息一分鐘以上,才算有點成就,然後才可以練寶瓶氣。

修金剛誦是在作九接佛風之後,隨即全身放鬆,作七支坐片刻,然後緩緩吸氣,觀想吸入者一連串嗡字,其色雪白,由左右鼻孔入左右脈,然後會聚於左右中三脈的交點。此時仍觀想氣呈白色。

隨觀氣變成紅色,沿中脈上至心輪,由心輪分布全身,於是發尖指尖悉皆彤紅。此時應住氣觀想紅阿字遍布全身。

接觀氣變藍色,返回心輪,下至三脈會合點,成吽字由左右脈上二鼻孔噴出。

B

此段摘自〈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劉銳之—〉

金剛誦者:謂身安住已,心緣出入息,勿起余現行,數由一及二,乃至二萬一千六百數,如此內外行息,一一可得明晰。每一呼一吸為一次,專心緣數,一二三四五,乃至二萬一千六百,勿令外馳。初修者,每日以四座為度,第一座僅數呼吸二十一次,第二座可增至三四十次,第三座數較前略增,第四座隨力多數。如漸增,心不散亂,專緣氣息,漸次增上,數至二萬一千六百。於此數中,若感疲乏,可暫停數,以事休息,其所謂明晰者,必數畢全數不亂,若有錯誤又從頭再數,此為密乘數息觀也。

此後觀儘其所有出入之息是否周遍全身,抑或僅趨一部,應於呼吸間,令心隨息出入,由此即可明晰息之性相。複次,繼修隨息,觀息出至何處,入至何處。吸時觀息距鼻端一肘,乃至五肘,由鼻而入,經喉而心,而臍下至密處,並遍四肢,普及一切身界。若覺僅至身中一部,當即矯正,呼時觀息仍出至距鼻端前一肘,乃至五肘而止。如此心隨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息之遠近長短之性相矣,此為密乘隨息觀也。

此後氣與心合,由鼻至臍下,應觀其出進住之自性如何。觀住時應觀住於何處。入則由鼻至臍而住,出則由臍至鼻而出。又觀住者是否由臍遍住全身,若僅住臍,仍為粗觀,必觀遍住全身,方為細觀。由此而來熟習,即能心與氣合而住,此為密乘修氣之止也。

此後可見各氣色及其長短,復觀五大種各不混雜,即能知內外行息增減之量;其法系觀氣自頂及踵,徧及全身,有無損益,決不宜過增過減,所出之氣,暖冷是否得中,如此觀察,即能見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五氣之色,及長短之量,地氣色黃,水白,火紅,風綠,空藍。地氣見於鼻端前十二指,水十三指,火十四指,風十五指,空十六指。乃至五欲、五蘊、五煩惱、一切色心等法,悉由此而生。以一息中具足五大五色,各不混亂,即知內外行息,出入量之增減。而五大之出入行息亦因以知之,或出增入減,或入增出減。以普通人年齡推之:二三十歲者出少入多,五六十歲者出多入少,故由一晝夜大換氣十二次計之,每次於一千八百中,兩鼻出入氣息長短,可驗福禍、夭壽、智愚、運氣之消失,此為密乘修氣之觀也。

由是氣外出變為白色嗡字,內進變為藍色吽字,住則變為紅色阿字。出氣變白色嗡字為身金剛,進氣變藍色吽字為意金剛,氣住變紅色阿字為語金剛。由此轉出入息悉成三字,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盡令漸次入中脈矣。觀阿吽嗡三字,出進住為正,轉變業氣之要門,前四皆為金剛誦之方便。三字觀次第,各派傳承所說不同:有謂晝則嗡阿吽,夜則吽阿嗡,均無不可。如實修習,內外行息,漸次變成三字,業氣變成智氣矣,此為密乘修還之方便也。

由此而來內外行息,即可漸次至停滅也,由上修持力,支脈解而中脈開,業氣盡而智氣現,自性清靜,將從此顯,此為密乘修淨之方便也。

以此金剛誦之一法,不獨將六妙門包容淨盡,且能解支脈而開中脈,淨業氣而現智氣,其殊勝可想矣。

第三節寶瓶氣

A

下體氣息往上提,上體氣息往下壓,留住臍間如寶瓶封口。

B

此段摘自〈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劉銳之—〉

寶瓶氣者:謂三出濁氣已,上氣由鼻端徐徐吸入,下氣微向上提,盡力忍而持之,故金剛誦屬柔氣,寶瓶氣雖屬剛氣,但其中又有剛柔之別。今之所述者,則屬剛中之柔。其法為行者自觀成本尊身相,三脈四輪具足,先以九節風除濁氣已,隨以吸滿消矢四法行之,吸謂上氣由鼻吸之,漸次下壓至臍下四指處,同時下體上提,亦至臍下四指處,如函蓋相扣,氣藏其中,如空瓶然,力挺下腹,持之久住,此之謂滿,於此持氣時間,初以三十六節為標準,不及者亦可,漸至七十二,如能滿至一百零八,才稱合度,不可過勞,善自審度。持至忍不能忍時,氣應消散,而消散又分內消、外消二種:內消者觀氣入中脈,而至於心,業氣即變為光明智氣。外消者,則觀氣遍全身,由毛孔出,此後如放矢,直衝於頂,而由鼻出,此名沖頂矢氣。但每修此法只宜射頂一次,余次可觀直由鼻出,此名自性矢氣。至下氣上提,初學者不宜用氣太過,恐生大小便之障,內消甚難,先修外消,沖頂不宜多者,恐遷識也。地藏五十輪經云:「此心極難調伏者,由氣與心所緣異」,如氣息停滅,則由心緣境所引妄念,亦當盡絕也。心如人,氣如馬,人與馬分,心與馬異,人乘未調之馬,任其賓士;心乘未調之氣,除其分沓,欲令循途趨道難矣。經云:「心安則身安,心調則氣調。」欲心調而身安者,現在調氣,氣不停,心亦不停,停心須兼停氣,必使心與氣合,則世、出世乃至佛果一切功德,皆可由此證得也。夫人之呼吸,一晝夜大換氣十二次,每次一千八百息,總計二萬一千六百;換氣盡,則心緣境為氣所引之妄念,亦隨之而盡。氣化虹光,神氣妙用,自然顯現,世、出世功德,悉備於此。

寶瓶氣有謂為緣於壺形。所謂緣壺形者,套用力吐出內部濁氣,務使盡絕,分三步行之:

(一)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氣。(二)氣入後觀想成為壺形。(三)使氣留住,以能持久為度。至所謂心者,恆隨息出入,念念轉變,以不能離息專其所司故,甚難控制。今依如是修法,可以調伏,不復倚息起伏。蓋通常一念所占時間,等於一息。息轉變時,念亦隨變,心之調伏,本為難事,以依本節教法,不斷修習故,當可成就,爾時心即不再隨息而轉矣。世人竭盡所能,以保持想念之不變,而息之轉變,通常能造成想念之若干,或少分變易,或竟使另起新念以代之。是以緣壺形修法之目的,即在於修心,使離息而獨立,縱有想念起落,亦不為所影響。蓋心之造像,純因激盪而起,激盪既平,想念自止,心亦臻於本來如如之境,關於心息之互相倚托,印度奧義書言之詳矣。

第四節拙火

修習禪定有一定基礎之後,專修拙火。

拙火系由「生法宮」生起,修拙火是加強人體的熱量,使體能集中於一點,於是使此點發熱。當拙火生起之後,如有需要,可以憑意念將此拙火引至身體

任何部分。

可以憑拙火生起『紅白菩提』的修法,拙火是臍間本有的俱生的熱力。密乘圓滿次第根本法之一,所謂的以猛烈火燒毀一切不淨之蘊、界、處,根本消滅諸煩惱妄想,從而迅速生起樂、空雙運智的最好方法。集中堅守脈、風、明點,使臍中『阿』燃起樂暖。功能猛烈,焚燒一切不淨蘊界,滅盡一切煩惱尋思,迅速生起俱生妙智。火生於兩個正倒三角錐的中軸,而上三角錐的面則在臍下四指,兩個三角錐各高約一指。這樣一規定,熱力就容易集中而不分散。

觀想拙火:第一、須觀成紅色,為茜草紅色,洋紅色。第二、如火焰之明,如酥油燈的明相。第三、須觀成火焰的顫動相,火一邊顫動一邊升降。第四、須觀成具有熱力,此熱力須保持於生法宮範圍之內。

由於觀拙火顫動,所以須觀其動態,即沿著中軸虛線升降。凡拙火上升,不能超過臍眼二指橫量之量。因此其活動範圍即是六指橫量之量,臍下四指至臍上二指。

修七支坐觀拙火,不應提縮肛門,但專修拙火者,有時則用提肛,以幫助熱力生起。提肛時稱為」剛猛」;不提肛時名為」柔和」。

修拙火出現十種徵兆:1.見煙,2.見陽焰,3.氣宇軒昂,4.皮膚潤滑,5.光采奪目,6.身輕,7.月出他人不能見自己身影,8.白晝能不現形,9.常現無雲睛空之相,10.生起離戲俱生智等。

第五節修明點

A

密乘修行者修拙火,為母分;亦修明點,則為父分。明點的修習,是由頂輪沿中脈直下至底輪。

B

此段摘自〈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劉銳之—〉

明點氣脈諸要門,實為密宗修身之要訣,而為契合大手印之極則。氣脈兩要門,其方便則為依金剛誦與寶瓶氣,其究竟則為淨業氣而變智氣,解支脈而開中脈。詳見上文,不在贅述。

若明點要門,其方便依奢摩他(禪定基本三輪之一,入靜、止息一切雜念)之繫心云:

(一)為上系:觀於自心四瓣白蓮臍中,白色明點,猶若水銀,晶瑩圓潤,大若豌豆,於內持氣與氣外呼,同時想彼明點,由梵穴出高住虛空界中,身要視姿,向上緊舉,提起心明。心明緊張,長久觀之,此名大梵髻嚴三摩地,是為向上持心三摩地(入禪定)中加行之最良者。

(二)為下系:於自心際四瓣黑蓮,面向下方,其臍黑色明點,量如豆子,或大小隨意。若蛛絲系,由密處外出,次第緩徐下墜達若許由旬際,沉沉而住,心專一住之,緊閉谷道,身要視姿,逐步下降,此名地下行三摩地。

(三)為更番瑜伽:適應自量,心高則抑,低沉則揚,更番觀修。

此二觀緣,故專一三摩地生起。

第六節紅白菩提

修紅白菩提。紅白菩提,其實即是明點與拙火,但二者在概念有點不同。將拙火變成一個種子字(阿字),將明點又變成一個種子字(吭字),兩個種子字分別變成紅白二點,即是紅白菩提。紅菩提熱,為母分,為智慧,為空性。白菩提冷,為父分,為大悲,為方便。

紅菩提上升至頂輪(如觀拙火則切不可將之升至頂輪),於是白菩提下降,一直降至臍輪,紅白菩提交融,這是一種修法,尚另有其它修法。

這紅白菩提,亦代表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樂、空雙運。這時候,紅菩提因是空性,故代表勝義菩提心;白菩提因是方便,故代表世俗菩提心。

在三級灌頂的修法上,紅白菩提則實有所指,可依師傳來解說。

第七節四空與四喜

四空與四喜,是氣入中脈後生起的境界,這些境界不需修習或觀想即能自然出現。然而,為了修行者能有一個事前的認識,便有四空、四喜的修習,即觀想生起四空、四喜。

四空四喜的修習可以跟紅白菩提的修習配合,雖一切均由觀想而成,但修習既久,亦能開中脈結,令氣趨入中脈,如是即能實生四空四喜,並能自然而然地引發光明。

初由生法宮生起拙火,上升至臍輪,觀想臍輪為拙火燃燒,其熱力橫遍臍輪所在的一段身體以至下半身,此時即名初空。

拙火由臍輪升至心輪燃燒,熱力橫遍身軀,如是即名勝空。

拙火再往上燃燒喉輪,熱力亦周布上半身,如是即名極空。

拙火燃燒頂輪,熱力由下肢至頭頂皆遍,如是即名俱生空。

此時即觀白菩提於頂輪融化,如是生起被燒之頂輪,頭部有清涼感,是即名為初喜。

同理,由白菩提分別生起喉輪、心輪、臍輪,即名勝喜、極喜、俱生喜。每一次第皆有清涼的感覺,至俱生喜時,由頭至下肢皆清涼。

第五部份實修大手印

第一節從四級灌頂修

第一目什麼是灌頂

A

第一種灌頂:光明灌頂,放光照佛子的頭頂。

第二種灌頂:甘露灌頂,用甘露水給佛子灌頂。

第三種灌頂:種子灌頂,觀想一個種子密咒,觀想到修行者的心裡去。

第四種灌頂:執印灌頂,手結印契,加持於修行者的五個地方。這五個地方就是五方佛,故第四灌頂又稱「五方佛灌頂」。第一個:中央大日如來(有的經上說,是阿彌陀如來),表示法界體性智,在修行者的額頭上。第二個:南方寶生如來,表示平等性智,在修行者的右肩上。第三個:北方不空如來,表示成所作智。在修行者的左肩上。第四個:東方阿閦如來(不動如來),表示大圓鏡智,在修行者的心上。第五個:西方阿彌陀如來(有的經上說,是大日如來)表示妙觀察智在修行者的咽喉。舉行五方佛灌頂儀式,在修行者的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加持,叫做「第四灌頂」。

密宗規定:必須經過第四灌頂的儀式,才算是受了大手印這個法。若沒受過第四灌頂,就不能算是大手印。

其實,這種灌頂儀式只是個形式而已。真正的灌頂,要等到你證到等覺菩薩,受十方諸佛的灌頂,那才是真正的灌頂。

B

灌頂有四級:第一灌為瓶灌頂,可修生起次第。第二灌為秘密灌頂;第三灌為智慧灌頂,可修圓滿次第。第四灌為名詞灌頂,可修大手印、大圓滿。

第一級瓶灌頂,又稱為三昧耶印;第二級秘密灌頂,又稱為法手印;第三級智慧灌頂,又稱為事業手印、羯摩印;第四級名詞灌頂,又稱為大手印。

第二目修習四種灌頂可得成佛之身

寶瓶灌頂:以身觀本尊、口持密咒、意入禪定,由修生起次第,可得身金剛之化身成就之果。

秘密灌頂:以修拙火得暖樂,氣亦能調,語氣之障患由是消除,由修圓滿次第,可得語金剛報身成就之果。

智慧灌頂:以修白菩提下降,由頂輪至喉輪得初歡喜、由喉輪至心輪得勝歡喜、由心輪至臍輪得極歡喜、由臍輪至底輪為俱生歡喜;復提紅菩提上升,升至四輪,依次得初空智、勝空智、極空智、俱生空智。依事業手印,依降、持、提、勻之訣而行貪道,證得樂、空不二,能除心及明點之垢障,由修習力可得意金剛法身成就之果。

大樂灌頂(名詞灌頂):先修樂、明、無念,次修大圓滿,能淨煩惱障及所知障,由是可得究竟之自性身成就果。

以四灌配四果身,亦不過取其法義而已,不可過於拘泥,蓋生起、圓滿、大圓滿三次第,實須混合而修,於修大圓滿時,未嘗無生起、圓滿二次第之法;即如修生起次第,亦可用大圓滿見。蓋密乘一切配合,不過取其理而然,並非機械的分配。是故於大圓滿中,又復有四果身的配合,如是並無矛盾。

四灌種子,此所謂種子,是把『因』稱為種子,只是譬喻,以種子譬喻生起之因。每一級灌頂,有一種子。

第一瓶灌的種子,是身住本尊。即所謂的不但修法時須修自身本尊,於修法之後,行住坐臥亦皆修自身為本尊,此稱為」本尊慢」。不但如此,還須修自身所處的環境,即是本尊的壇城(道場),如越量宮等。

第二密灌的種子,是語住密咒。此謂於行住坐臥時,一呼一吸,出入氣息皆為本尊之咒鬘(咒字連成一串,即稱為咒鬘)。每一聲音,無論為自己所發,抑為自己所聞,皆為本尊咒音。或一切聲音,皆具本尊咒音之本質。

第三智慧灌的種子,是點住大樂。此謂於行住坐臥,皆觀想自身的明點與拙火相融雙運,由是生起光明。

第四名詞灌的種子,是身住法身。此謂於行住坐臥,皆觀自己的心意為法身佛,一切密意皆由法身流出,如是即一切皆可任運自然。

四灌種子如是分配,亦非機械分割,因瓶灌時於修身之外,未嘗不須修語及意;於名詞灌時心住法身,亦非離舍前三灌的種子。這種分配,只說每灌頂次第的重點。若視之為機械配合,因此不信,或機械地信,是亦兩失。

第三目四級灌頂和紅白菩提配合

明點有貪,氣則無貪,有貪、無貪,是指明點與氣的特性。

第一段修有貪明點。

密乘修行主張在煩惱中修離煩惱,特別是對於貪慾,主張在貪慾中修離貪慾。因為容易偏離正軌,所以先建立一系列前行,然後始許修離貪。

有貪的明點及無貪之氣的概念,就是在這前提下建立。以無貪之氣的修習,來調節有貪明點的修習,由是即可不致偏離正軌。及至能於止觀中生起大樂光明,即可進一步修樂、明、無念。

大樂實指的是生機,這生機亦是法身的功德。

修有貪明點,有兩種修法,一為依事業手印而修,即實體作雙身修習;一為依智慧手印而修,即僅作觀想。依事業手印而修,有種種不可少之前行,包括清淨見的建立,菩提心的建立,以及氣脈明點修習嫻熟等等,均須依師傳一一修習圓滿,其中復有種種名相。

依智慧手印而修者,主要為免墮入意淫,一落此境界,全部修習即偏離正軌。所以要用無貪之氣來調節,即在於此。蓋當貪慾起時,觀想四周皆明點閃耀,一呼一吸皆為明點出入,則自能住於清淨境界而作觀想。

此時觀拙火為金剛瑜伽母,三脈中充滿明點,五輪(頂、喉、心、臍、底)為五方佛父母的壇城(道場)。當拙火之力上燃時,明點下降;或五方佛父母降下紅白菩提,充滿修行者一身,如是數數修習,即成為修明點之前行。

正修明點,修明點於中脈上落,復有降、提、持、勻。

第二段修無貪之氣

修氣為密乘圓滿次第的基礎,修拙火亦必須以氣為基礎。但須注意,密乘修氣僅是一種手段(方便),用以進入大樂、光明、無念的覺受,而此覺受則是修習大圓滿的基礎。修大圓滿前行,有金剛歌、金剛舞,目的與此相同,都是為了生起樂、明、無念的覺受。

修習無貪之氣的原理與方法,首先應該注意,修無貪之氣的目的,在於調節明點,因此必須與明點同修,修時僅有重點的不同。所以在修氣時,仍須觀想三千大千世界遍滿白色的明點,同時須觀一呼一吸皆有明點隨而出入,自己收放的明點,融入三千大千世界的明點網中,如一珠映千珠,由是光明閃耀。如此修習,即得身心自在,為產生樂、明、無念的基礎。其次須注意,所謂『無貪』,即觀想清淨,此即離去一切識境中的概念。複次須注意,如是修習仍不離分別心,是故若修習僅止於此,則決不能得『無念』的境界。

第四目另一種從四種灌頂所修的大手印

一級寶瓶灌頂之三昧耶手印。經瓶灌,修行者即得童瓶身寶,且已入密壇受律儀戒,雖然其時尚未受密乘八支粗罪等戒,但因其已有「十四根本墮」誓句之故,故須以修離初煩惱(互笑為貪)為誓句之印契,目的為守護自身之戒體。

二級秘密灌頂之法手印。法乃通指佛法,以其通達顯密之法,即知空性,且能修證空性之法汀,是故即可對治次煩惱(互視為笑)。

三級智慧灌頂之事業手印。為修雙身之明妃,據密乘義,用此以對治第三煩惱(互握為貪)。

四級大樂灌頂(名詞灌頂、授記灌頂)之大手印,與上面所說大手印同名而不同義。此大手印(即名詞灌頂)所修為對治第四種煩惱(即所謂的互抱為貪,),是為離貪慾而修之最高層次。

欲界他化自在天天人,男女以互笑為欲樂方式;欲界化樂天天人,男女以互視為欲樂方式;欲界兜率天天人,男女以互握其手為欲樂方式;欲界的夜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中男女以互相抱持為欲樂方式;此即所謂四貪慾,亦即四煩惱。

第二節按四瑜伽修持大手印

第一目關於四瑜伽,不同的體系說法不同

A

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瑜伽。此為白教的四瑜伽,不修本尊。

B

觀自己為本尊的生起三昧耶瑜伽、印請智慧尊融入於天身成的不二隨行瑜伽、觀天性為一切動靜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一心專注於三摩地的最極瑜伽。此為花教之法,須受四灌,用本尊。

C

專一瑜伽,初心緣本尊雙身,次則僅緣佛父母所聚之紅白菩提,繼則無論行住坐臥,皆緣紅白菩提之光蘊明體。如是修習,為令修行者心意集中,故曰專一。

離戲瑜伽,初則仍緣本尊雙身之光蘊身,次則但緣法界光蘊,繼則無所緣,任自身光蘊與法界光蘊生滅。因離觀想等戲論,故曰離戲。

一味瑜伽,初於光蘊仍觀顏色,次則觀其色轉為虹光,繼則無所觀,任色顯不顯,變幻不變幻。此為對一與多之觀察,故曰一味。

無修瑜伽,於修本尊法後,寬坦任運而住,斷盡意識,任何境界皆不執著,故曰無修。

第二目修法

A

當依四瑜伽次第而修。土觀說:「噶舉先德關於大手印道立為四種瑜伽之說:一、專注內心,名為專注;二、由悟內心離諸戲論,名為離戲論;三、由悟心境一味,名為一味;四,由離有相而修,名為無修。」

專注瑜伽為修止觀的基礎,由練習入定,或叫「住心」開始。相當於宗喀巴所說的行部中的有相瑜伽。但一般修行部的有相瑜伽都需觀修本尊。

修專注瑜伽的目的在於取得心口意三業的安止境,這種安止境如海洋平靜無波,心已達到平靜之本元狀態,但對想念生滅之心動,仍有認知;認知動與不動不可分者,稱妙觀察智,知一切為一元。在專注瑜伽中結合修風瑜伽(金剛念誦、寶瓶氣)及火瑜伽(臍火),即為密宗修法。此密宗修法仍應觀想本尊。

在修專注瑜伽已有相當基礎上,修離戲論瑜伽(無生瑜伽)。離戲論指為遠離妄想(妄見),偏執、煩惱等,即按般若空宗以無制妄之理來證悟。寂天大師說:「堅住三摩地(禪定),剎那心勿昏,如理勤推求,真諦自能明」。帝洛巴說:「於世間法善了知,無常法如夢如幻,夢幻實義本無有,知則當厭離於彼。捨棄貪瞋輪迴法,依于山則洞穴居,恆住無作任運境,得大手印功無得」。認為心所示現一切,皆是幻象,人為幻象所愚,一切皆是戲論。通達無上菩提,猶如夢醒,了知人生如夢如幻而已。但是「有」是一個極端,「無」又是一個極端,都是偏執。大手印即是不住二邊,「非有非空」,這叫實相。因此大手印又叫「實相大手印」。

一味瑜伽則在「非有非空」基礎上證悟心與境是一體。帝洛巴說:「亡諸執計安住無生境,凡所顯現即是自心法」。境(幻象)為心所生,為心所示現,離開示現境之心,則一切境(幻象)並不實存。如薩惹哈說:「一切皆由心生起」。承襲了大乘般若諸經的思想。如《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離戲瑜伽和一味瑜伽相當於行部的無相瑜伽和瑜伽部,但不需修「五相成身」、「五現證」、「四印」等,簡化多了。

所謂無修瑜伽,用瑪爾巴的話來說是:「無修無持無渙散,無思無念離言詞,對其一切無表示」。也就是說:「身離諸作要閒住,語離塵聲空谷音,意離思量比對法,如竹中空持此身」。「永離分別不著意,自生自滅如水波」。到了這個境界,也就是所謂「涅盤」的境界了。修到這個階段,帝洛巴說:「若離分別無所住,一切法藏無餘見」。「密咒典及波羅蜜,種種經律與法藏,各各論義宗派等,皆非光明大手印」。也就是說,最終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佛教三藏)都「無餘見」了。這就是光明大手印。從勝義上說也就是「無手印」。也就是說:按佛的教誡而修是大手印;證得「非有非空」、「境緣於心」是實相大手印;到了無修瑜伽階段,則是「無手印」了。

帝洛巴說:「若離執計是見王,若無散亂是修王,若無作求是行王,若無所住即證果」。這四句話從見、修、行、果四方面概括了四瑜伽,並說明其互相關係。在四瑜伽中,結合密宗修法,引風息入、住、融於中脈,上降下固,出生四喜,成就空、樂、俱生智慧,獲雙運金剛持果位。據說成就更來得快,來得大。

B

專注瑜伽:包括兩個部分:一、專注於物體之瑜伽;二、不專注於物體之瑜伽。

一、專注於物體之瑜伽:又分為二:(1)專注於無氣息物體之瑜伽;先定睛觀視一物,一面觀想傳法上師安坐於我頂上,一面念誦祈禱願文,祈請上師加持,並觀想我心已融入上師之真心,如水入乳,融為一體。次則觀想佛之身口意三業,觀佛身無限壯嚴,觀月輪,月輪上有藍色吽字直立(代表佛)。觀明點(代表佛意)光芒照耀。(2)專注於有氣息物體之瑜伽:其方法有二:一、金剛數息法;二、寶瓶氣。

二、不專注於物體之瑜伽,可分三部分:1、切斷想念法,一有想念萌芽,剎那齊根切斷,繼續禪定;努力抑制繼起之念,延長禪定時間,以達到「初能止」;2、放任想念法,即念頭來時不壓迫他,亦不隨他去,採取漠不關心,不管不理繼續禪定,以達到「中能止」之境,心如平靜流水;3、心不動念法,以求心到達絕對安止之境,有以下四法:(1)捻婆羅門線法,如捻線不可太松,亦不可緊,要均勻;禪定亦然,心不可過於緊張,否則容易發生失去控制想念;也不能太放縱,要均勻。最初入定,易於緊張,使用剎那切斷想念法;但「抽刀斷水水更流」;想念紛至沓來,切不勝切,當疲勞時,轉變方式。用放任想念法:心之放鬆與緊張,如捻線張馳得宜,操縱合度,則心得安止。(2)斬繩兩段法:所有抑制想念,控制想念及不控制想念的努力,均不可避免產生新的想念;為使心與想念隔離,如斬繩兩段,放棄「能知」及「所知」,以達到高度安心。(3)兒童觀畫法,如以兒童天真幼稚之心看壁畫,以達到「無取無舍」,此時並應練習將各種靈息攝入自己的脈道。(4)象體無覺法,以象喻心,象皮特厚,雖遇荊棘,毫無所覺,心不為動。以上四法循序漸進不可分割。

離戲瑜伽或叫無生瑜伽,以所謂妙觀察智證,離諸戲論。可分三個部分:一、分析心之動與不動:心不動的情況下如何,心動的情況下又如何。以求了解到動既非異於不動,不動亦非異於動;二、通達無上菩提,對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的感情的發生既非放棄,亦不加控制,亦不予導引;一俟想念發生修行者僅認知其實相(空),所謂「菩提道上所有見,一切皆無取無舍」。三、無生瑜伽之禪定。(1)現在、過去,未來三時之禪定,即所謂:「過去之想今已滅,未來之想今未生,謂今之想復云何,生而即滅唯幻空。」禪定的目的在於認識時間是連續的,無始無終的,現在不能與過去、將來分開,但時間僅是幻象,心所示現的一切,也皆為幻象,並非實有。如人在夢中,執以為實醒來始知夢中一切皆空,要證悟薩惹哈大師所說:「生之為空相,虛空如天空,若離於五大,何者為生死?故知無始來,虛空未曾生。」認知生、死及時間並不實存。(2)心與物之分析禪定:觀察心是物質,還是非物質;是有還是空。最後得出結論:既非物質,亦不是非物質;既非有也非空,不落二邊,這就是中道。(3)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禪定,觀察一切有情之心,是一個抑或數個,如是一個,何能示現種種幻象?如是數個,又何能如是?從而得出結論,心不可數,既非單一,又非多數,不住二邊;所有之心皆與真空體性不可分離,一切皆幻,一切誤認為實在的(戲論),均被排斥。

一味瑜伽,悟心與境為一味(一元),為一整體,不可分離。如睡與夢,夢中所見,不離於心,因此醒時所感,亦為心所示現的幻象,無異於無生死睡眠中之夢境;任何念起,心放鬆而不依,了解一切外在幻象與行者之心(及內在幻象),不可分離而成為一個整體。如水與冰,幻象即本體。所有幻象,本身雖不存在,但皆為本體所現,本體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現任何事物,因此幻象與本體原為一元,同一本性。如水與波,波由冰興,同樣一切均由心所示現,而心的本性為真空。

無修瑜伽,離一切有相而修。即所謂不必想像與思慮,不必分別於幻象。「不思禪定不反省,惟一持心於不動」。不思禪定非不禪定,而不得有意於禪定。所謂「無所修境即菩提」,以俱生無染之無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為法身,至此修行者已證俱生大手印,已達無餘涅盤之境界。

C

貢噶上師講授

(一)專一瑜伽

專一瑜伽分上、中、下三品。具樂受、賄受、明空三摩地(禪定),初難定,後漸漸能定,此名下品專一瑜伽。

有時無意入定而竟能定,定且堅固,住於明體,此名中品專一瑜伽。

入定出定,行止坐臥,晝夜一如,常住明體,如海無波,此名上品專一瑜伽。

妄念所顯,即大手印,即住於此,勿庸斷除,心於六塵所顯,不即不離,任運無著,為定已顯,若妄念起不能定,勉強斷除,或竟忘卻,為定未顯。

下品專一瑜伽:心能住於明、空,具樂覺受(輕安),且從此覺受相,顯現塵境時,自能清淨解脫,心生決定不謬之知解,但於後得境,心生歡喜,多於所顯境生執著,於後得境中,未失定念(即明體),而具空、樂之相,常生空及所顯為心之執著,其夢極明顯清楚,於平常無大差別,有時夢甚多,但得決定很少,有時覺很難定,且定難生,有時定之增減極大,但恭敬信解及悲心能生起。

中品專一瑜伽時:即得空、樂、明之覺受,何時欲定,即得堅住,有時無意修定亦依此覺受力,自然入定,妄念顯現,較前甚少,隨顯隨轉清淨,且於後得境,既具空、樂、明覺受,自覺心境寬舒澄清,朗然無際,但有時仍起實執,覓於後得境中,隨其念起,自然趨入於定,其夢中覺受相,有時現,有時不現,有時夢甚少,於定生喜躍心。

上品專一瑜伽時:既得空、樂、明之覺受,常住定中,一切妄念,悉於定上消滅,後得境一切,皆匯歸於此定上,且多分夢,亦趣入此定上,能生具善執著之定解,領受心之樂、空顯現,即明、空覺受;妄念顯現,即顯空覺受;外境所顯,即現空覺受。又領受如幻如夢等覺受,且稍生有漏功德,心覺較此定無更殊勝者,能生大恭敬信解。

複次,上中下專一瑜伽,應於高山茅蓬寂靜處所,泥塗門戶,斷絕往來,及禁語等,精嚴行持,於不淨事等,心生厭棄,若染不淨,亦行除遣方便,若生沉掉,亦行除遣方便,而觀體性,若起昏沉,應行懺罪法,於上師前,請求灌頂,多受三摩地灌頂,及行會供輪,供獻施食,啟請上師及助伴糾正之,若過失甚重,不欲稟白上師及助伴,及生邪見,為魔之障礙,應持誦皈依,精進修持,厭棄輪迴,發出離心,清淨信解,發大悲心,並數日休息,除遣過患,隨力修淨身法(拳法),以上方便,令定恢復,但於聞思觀察定無分別領悟覺受,及後得識顯境中,須不失此定念,於善覺受,不生歡喜執著,於惡境相,不認為過失,不生厭棄,隨所顯現,不取不捨,無整而住,若覺受力重,當嚴持正念,稍稍遠離,數數定於本元上,有時觀前代修傳派祖師修行傳記,及金剛幄經等,自亦發心如彼修持,如上修習,趨入領受通達樂、明、無念三無分別之自性即明空,妄念即顯空,外顯即現空,且決知一切法皆由心現,心本無生,自明自解脫,為究竟證得專一瑜伽。

以上方便,如竭力行持,仍不能令專一瑜伽有所增進,則應行捨棄三貪著法。(1)捨棄自貪著法:謂斷除現生希求,減少攀援,拋舍世間貪著,割捨親疏愛憎,身供上師,斷除蘊愛執著,而行古沙里布施法。(2)捨棄受用貪著法:以所有財物,供養上師,令生歡喜,於本尊等,供獻食子,及行會供輪,令生歡喜,為令金剛弟兄歡喜,以自受用,如所悅所食嚴飾品等,悉用供施,衣食語言,概行拋舍,而行野獸行等,更斷除貪嗔,離開散亂處所及親里等,如上方法,盡力修持,若仍不能斷除,則應數年禁語。(3)捨棄定貪著法:對一切善覺受,應捨棄之,決信且歡喜實際中隨顯決定,無好無惡,心離覺受,保任赤裸覺性,令其以次增長,何時能清淨此覺受心,及消滅心境二執,通達心之體性,離於生滅等戲論,即得顯現離戲瑜伽。

(二)離戲瑜伽

離戲瑜伽亦分上、中、下三品,通達心之體性,已離生滅戲論,但未離執空、定解、覺受三貪著,且於輪迴涅盤,尚有希求畏懼之心,是名下品離戲瑜伽。

縱能斷除滅損或增益等,是為中品離戲瑜伽。

於所顯輪迴涅盤一切法,執空、定解之執著,已得解脫,並離希畏之心,斷除增損,是為上品離戲瑜伽。

下品離戲瑜伽時:雖通達一切法體性,離生住滅三戲論,但於一切稍有空執,於後得識中,未持念時,尚起親疏愛憎之執,於睡眠夢中多起顛倒,善念有時高,有時低,有時於上師同伴及善業生信心與定解,有時尚生疑念。

中品離戲瑜伽時:雖於上執空覺受諸垢,離開貪著,斷除分別之根,且於無分別上,斷除增損,但於顯境上,微有希畏實執,於後得識及夢中,有迷與不迷,於善業與上師同伴,有時生信心,有時稍起疑念,有時增高或減低,有時想無證佛因,無生地獄因。

上品離戲瑜伽時:斷除輪迴涅盤一切法之根,並於一切無有希畏,斷除增損,不管內外一切法,是空非空,樂不樂等,隨任而已,一切所顯,顯空、無我,於後得識一切所顯之分別,尚未到達澄清,而於明空、顯空、雙融已臻相續之境,唯精進則相續,否則不能相續,故尚未臻自然之境,夢中有時迷昧如常人,有時又覺無佛果可得,無地獄可入,於十住法爾通達,一切甚殊勝法,皆易明了。自心體性,顯出上師,於一切外境,皆成定心之增上緣,不為所動,任何勝妙五欲樂意之事,貪著念微,心能轉變八風,有時不免起慢,以為已有離上師,自修之可能,見他所修,皆不如己,有此錯誤也。

上中下離戲瑜伽,皆應斷除三種貪著(住、受用、身體),住於清淨高山,絕人禁語,閉室潛修,供獻垛馬,啟請上師,捨棄一切有相事業,專一意志,勿令散亂,精進住於大手印,大要如是,有時觀想(生起)念誦會供布施等,可稍行之,敬信上師,親近金剛弟兄,於眾生生起大悲心,研究因果緣起,遇上師及金剛弟兄,則起質問或談論,以成就大德之歌韻為歌韻,然以多分時間,心不散亂,常住明體,少起緣念為要,有時覺無少樂,心不快適,不能安住於定,應修方便道氣功,忿怒母拳法等對治之。

上品離戲時,專修一念,如無增進,應斷貪著,啟請上師為授灌頂,懺除業障,祈求增進證契,自觀本尊,心緣地獄種種之苦,皆唯心現,無有自性,遠離一切戲論分別,法爾如是,從人天快樂,乃至六道輪迴,生死涅盤,一切諸法一一如上思維,皆唯心現,無有自性,遠離一切戲論分別,法爾如是。有時於寂靜高山,寬坦任運,離諸戲論而住,有時入鬧市,亦寬坦任運,離諸戲論而住,有時持瓶氣一口,注視不動,於一切五欲之境,不取不捨,心極寬鬆任運,離諸戲論分別,上品離戲瑜伽,即得增長,此後一切生死涅盤法無生滅,無離戲不離戲,無空不空,無取無舍,通達諸法一味瑜伽大手印,即得顯現。

(三)一味瑜伽

一味瑜伽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意念所顯內外一切通達。法爾明體一味,但仍有決信一味之執,此為下品一味瑜伽。

決信一味之執既淨,無能所對待,無內外分別,心境不二,正智現前,是為中品一味瑜伽。

多證一,一顯多,一切平等,本體寂滅,是為上品一味瑜伽。

下品一味瑜伽時:於通達一切本體,尚微執所得覺受,後得識中,外境現前,其緣甚強,微為所動,有時執與持,亦猶常人,夢中有時亦微現迷執,有時生出身境心三者無分別之覺受,亦有於因果上,信仰上,悲心上,減少之時。

中品一味瑜伽時:解脫能證所證,能受所受之執,後得識與夢中,其迷執,較前更少。

上品一味瑜伽時:由平等本體不滅之力,於所顯一切,已離實執,通達不二,即能晝夜恆一,而無念所顯之門,尚微有未明,後得識時所顯無執明空,猶如幻化,雖然顯現微細無自性之夢,而能不迷昧,有時甚久無夢。

複次三種一味瑜伽時,住處宜為清淨處所,有時住於鬧市,為能增長,雖自思修與無修無別,但仍宜於清淨高山,依靠真實念頭,精進修持為要,足證得上品上味者,若神通未現,未見本尊空行之相,當有壞戒者來,或隨之往,被其罪業所熏,以致神通勝相不現,應造插插一千三千,每一插插,供獻一花,所求消除壞戒之罪,或修陀羅尼儀規,或禮拜會供等,隨力而行,又若善相現則喜,惡相現不喜,必有魔障趨入自心,當思能利益損惱之魔何有,一切皆由心現,心如虛空,無邊無中,如是思維,本來一味瑜伽證得後,於此決信,功德出生亦不喜,過失出生亦不怖畏,然或嫉妒大,煩惱多,妄念粗及有喜與不喜者,有一於此,必有魔障趨入自心,若能覺悟,即宜精修對治,古德雲,違反大手印者,即屬魔類,應善知之,若謂眾生自心,上師亦在自心,無鬚髮大悲及信仰心,捨棄方便,是甚錯誤,故宜生起大悲心,信仰心,行善緣起,斷惡緣起,披掛因果鎧甲,檢擇善惡,小心行持,彼時若自思利他,雖屬善念,恐其時有天魔入心,令生希求,表面貌似利他,而實斷舍大悲,無真實利他之心,故於名聞利養及眷屬均應無貪,如是修持,以前種種覺受,尚有疵垢,至此一切清淨,道上證得,與本明體合一,後得智,根本智,無有差別,是即無修瑜伽也。

(四)無修瑜伽

無修瑜伽亦分上、中、下三品。

無須強定,及修無念,所顯一切,無非明體大手印,但有時尚微有如幻如化之執,是為下品無修瑜伽。

如幻如化之執既淨,晝夜恆住於無修上,續繞不斷,唯後顯時,微細相續識,尚未斷盡,是為中品無修瑜伽。

微細相續識,皆轉成智慧,是為上品無修瑜伽。

不斷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第八識、本識。靈魂由第七識、第八識,佛性三部份組成),即成法界體性智,是為妄念即大手印(妄念顯定),若妄念上,尚有極隱微之執,及極隱微之垢,為尚未到達妄念即大手印。

身成虹光智慧色身,心成光明法身,無量剎土,悉皆清淨,是為功德已生,若心身(內)情(外)器尚微有未清淨者是尚功德尚未生。

法界與智慧不二之法身菩提證得後,以身口意無盡莊嚴輪,饒益眾生事業,任運相續成就,若尚未能,欲往清淨剎土,即非事業成就。

佛之功德,一切圓滿,是於俗諦,已得清淨自在,若異熟之身網,又習氣之顯(二顯)網,識之心網,遮覆佛之功德,是於俗諦,尚未自在。

下品無修瑜伽時:二顯多已清淨,無庸勉強自趨無修,一切所顯,無非無緣無慮之大手印,後顯時尚有未盡清淨之殘餘微細無明,不知而以為無念,即住於無覆無記上,以為無念而不自知,此時雖不造業,於般若中,當有取惡處,積習未盡清淨,尚有如幻如化之執,夢中亦微現實執。

中品無修瑜伽時:極微細如幻如化之二顯,悉皆清淨,晝夜相續,住於無修,於後顯時,較向之不知以為無念,更微細者,自然明現,此亦為取惡處垢。

上品無修瑜伽時:向之最微細取惡處垢,悉於智慧上清淨,此時子母光明相合,諸法悉成普遍廣大之清淨智,獲得自利圓滿之法身,利他圓滿之色身,輪迴無盡,利他事業,亦任運無盡。

(以下五、六、七項,摘自『大手印導論—佛日—』)

(五)六條檢驗標準

四瑜伽十二品,品品皆有六條檢驗標準:一、見體性未見?二、力圓否?三、於妄念上定顯未顯?四、生功德未?五、播色身種子(修利他行)未播?六、於俗諦上決信未決?每條標準,又有其覺受與證的嚴格標準,甚便於學人作自我鑑別

(六)四瑜伽十二品證果之次第

四瑜伽十二品,還配以修道證果之次第,

一般謂三品專一瑜伽屬勝解行地(資糧道、加行道)。下品離戲瑜伽見道,入菩薩初歡喜地。中品離戲瑜伽當二至五地。上品離戲瑜伽當六地。下品一味瑜伽入七地超二乘。中品一味瑜伽當八地。上品一味瑜伽當九地。下中二品無修瑜伽當十地。上品無修瑜伽當十一普光明地而成佛,為大手印之最極果地,

然此證果者,亦無果可證,無法可得,如薩囉訶頌所云:「清淨體性本不生,此中亦無少差殊,計執分別意於法界淨,假名說為金剛持。」

(七)無修瑜伽方為大手印正旨

四瑜伽者就理言,則無修瑜伽,方為大手印正旨,此本不立文字,不由階漸,唯被最上利根。貢噶上師即主張上根宜從無修瑜伽入門,頓見心性,無修無證,一超直入如來地,其《恆河大手印直講》云:「祝祓宗之大手印四瑜伽,乃為循序專修於大手印者所說,…要當須知彼四瑜伽等,亦皆方便,原非大手印之真實處也。」至於真言密咒、氣脈明點之修持,更是針對中下根機者所設的方便法門,非印度光明大手印之原旨。

從大手印之原旨看,它與禪宗心地法門可以說是同一個東西。不過它在印藏流傳過程中融合了無上部密法,較禪宗多了修咒與氣脈點的方便,形成了特有的宗風,積累了大量實修的經驗。以大手印見為導,融合漢地禪、淨二宗,根據現代生活的需要,統攝、升華氣功與瑜伽,可以發揮出更為簡易可行、活潑生動的大印法門。筆者認為這種現代化的大印法門是最適宜於現代人尤其在家人所修學的禪門,但願有志者為創編、推廣這種禪門而努力。

第三節按生、圓次第修

如不按四瑜伽修,可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修,因為目的都是一樣,也歸於」大手印」修法的一種,

按生、圓次第修的第一步為生起次第,先於修行者對面空中觀成本尊,名『對生』,後於自身觀空後,觀成本尊,名『自生』。

第二步為圓滿次第,修行者自身心內觀成本尊咒輪與種子字,復於生法宮中觀明點,再觀種子放光,召請智尊降臨融入,再由種子放光,上供諸佛,下度眾生。

第三步修大手印,一切萬物世間,攝入情世間,而情世間,復攝入自身。自身攝入咒輪,咒輪攝入種子,種子攝入『那達』(阿那哈達、內印,自身就是本尊身),那達無緣,即住此定,此即所謂大手印定。

第四節按那洛六法修持

那洛六法(大手印的四種特殊秘訣)又稱納若六法。那洛巴所傳修道六法:一說為臍火瑜伽、光明、幻身、中有、往生和奪舍;一說為臍火、光明、幻身、雙運、往生和奪舍;一說為拙火、幻身、睡夢、光明、中有及遷識。一說為拙火法(靈熱)、幻化身法、夢幻法、光明法、中有法、頗哇法(即開頂法)。

那洛六法特點:(1)修法比較簡單,學者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修其中一法或數法。不似生、圓次第修持較繁複,但生、圓次第修法比較系統。(2)「那洛六法」屬於無上瑜伽部密法,要修本尊,要經過灌頂,要經過上師傳授。(3)六法中以臍火為基礎,其他各法也都要修風息入、住、融於中脈。六法的內容相互包融,相輔相成。(4)六法雖然比較簡單,但修證獲得成就也非易事,經過長期苦修,才獲得成就。

六法的主次及關係:臍火是道的核心,幻身是道的功效,幻夢是道的控制,光明是道的精要,中有是道的決計,往生是道的護送。

A

⒈火瑜伽,即上文所說拙火。

⒉幻觀(幻身)成就法。

⒊夢觀成就法。

⒋淨光成就法(光明成就法)。

⒌中陰(已死,但靈魂尚未入六道輪迴)成就法,虹光成佛,中陰成佛。

⒍往生成就法(破瓦法)(奪舍法、包括借屍還魂法)。

『破瓦法』修法很多,各宗各派都有,有五種成就。一、得法身成就。二、得報身成就。三、得化身成就。四、起三種想,得主宰自己靈魂,隨意投生。五、由別的有修行有素的人,來幫助死者,鉤攝亡者靈魂,而得遷移的法子。

往生法能使修持者在臨死時成就三身,或隨意選擇投胎。成就三身為得法身成就、得報身成就、得化身成就。隨意投生是真正的破瓦法,就是前面的三身成就,也包括在此法中。如由別的修持有素的人,幫助死者遷移,憑善知識者幫助,憑開頂之力,遷神識於淨土,故此法又名開頂法、頗哇法。

借屍還魂法則可以利用剛死的任何完整屍體,即可復活轉生。

以派別不同,六法的修習各有不同。白教即繼之以修大手印。花教即繼之以修『道果』。紅教即繼之以修大圓滿。所以每派修行人在修六法時均須長期閉關,而寧瑪派則主張離群而修,于山岩中擇適宜地點,單獨修行。

其實此六法除為氣脈明點之修習外,還有使修行者能在生有、死有、中有中證得自然而然的光明。拙火、幻化身、夢幻對治生有。光明法對治死有。中有法對治中有。

B

一、靈熱成就法(拙火定——臍火修法)

即火瑜伽,六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修法,淵源於印度,而且有很多種修法。宗喀巴說有四種修法,其第四種又有廣略兩種。

瑪爾巴說:「外觀幻化之天身,內觀三脈四脈輪,下有短「阿」(梵文字母)旃陀離(臍輪火),上有「杭」字的字形,上下風息之轉輪,以『命勤』『寶瓶』之修法,中觀空、樂之境界,此名拙火之教授」。

修臍火在於『引生、上降、下固、四喜、證德』。即猛利臍火上升至頂輪,融化白菩提向下流注,降至喉輪即有初喜生起,證一切法平等之空境;降至心輪時有超喜樂生起,證無邊際之空境;下降至臍輪時有奇喜樂生起,證大自在之空境;最後降至底輪時,有俱生喜樂生起,證於真空。

所謂「由持靈力於靈穴,初則熱法得發生,次則經驗於安樂,後則心得自在境;如是妄念自休止,煙霧幻城陽焰等,乃如破曉發曙光,無雲晴空次第現。」

拙火定為無上瑜伽部基本修法之一,各種生、圓次第中都修。以求『焚燒不淨之蘊界,根除煩惱愚痴』,『成就樂空俱生智慧,獲得雙運金剛持果位』。

二、幻觀(幻身)成就法:

人身無實如幻,所以叫幻身。幻身有三種:不清淨幻身、清淨幻身、極清淨幻身。不清淨幻身即世俗之身或所見所觸之實體,修不清淨幻身以斷除我執及實有之執。清淨幻身指把情器間不淨之現分轉化為清淨的本尊、壇城,並親證之(即本尊、壇城亦如空如幻不可得)。極清淨幻身即圓滿次第中所說的圓滿天身。

三、夢觀成就法:

「精勤者修臍火,懈怠者修夢境」。又說:「本來諸法乃如幻,尤以夢幻最殊勝」。又說:「睡眠之時觀光明,邊集意念邊入禪;縱入愚痴也未懼,因解雙運信念滿;夢境之時觀佛身,邊開境界邊觀修,雖入妄念不恐懼,因懂幻化有信念。」此法比較簡單易修,實際上是幻身修法的一種。此法特點是:(1)證知夢中所見佛剎(壇城道場)、本尊如幻顯現,非有非空。即所謂「夢境幻身」。(2)證知醒中夢中所見之世界一切現象,皆幻而不實。即所謂「夢境幻化」。

四、淨光(光明)成就法:

『本性光明無礙顯現,或雖無自性,但能任運顯現,故稱光明』。瑪爾巴簡述光明修法說:「睡眠、夢境之中間,愚痴、法身之自性,離言、光明安樂境,復以光明相印證,夢與光明相交織,此名光明之教授」。熱穹巴說:「光明和合夢境夜間修」。此法與夢觀成就法,中有成就法密切相關。修光明主要分為日間修、夜間修及中有成就三種。

關於光明修法,西藏各派都有。寧瑪派有單獨修光明法,比較特殊。格魯派於生、圓次第中修。宗喀巴說:「有說若未了達有法如幻,則不能證法性光明;有說於幻身上有幻執垢,要由光明修治,故須收彼幻身入於光明。此是全未了知幻身之言」。

五、中陰(中有)成就法:

人死肉體壞失,但識神(靈魂)還在,此識神在未入六道輪迴之前,謂之中有。中陰成就法即指在中有位證得解脫的方便道。瑪爾巴說:「夢境時節之心識,應當融合中有心,成為圓滿根身性,淨與不淨二色身,中有之時方執受,此融夢(觀),遷(識)歸中有之樞要,名叫中有之教授」。因此此法要在幻觀,夢觀、淨光(光明)修法的基礎上修,而且要與下述之遷識法結合而修。

宗喀巴說:「又為『死有』時,能知『死有』光明與彼和合,至『中有』位,能自了知『中有』而修『中有』教授。…故於現在當發決定空見,修習道位光明及緣生起次第,天身明了堅固,修幻教授。」

「為欲認識『死有』光明故,現在修習與死漸次相隨順睡眠光明,是善方便」

「此說明與起夢身法,是合修『死有』光明與合修『中有』之教授心藏。」

所謂「即身成佛」,一種如寧瑪派常說的肉體化為虹光而去。一種即為中陰成佛。西藏各派生起次第中廣說觀修『生有』、『死有』、『中有』三事,因此似乎按生、圓次第修比較系統。

宗喀巴認為必須按生、圓次第修成幻身,於『死有』後當起幻身,如果死時,順死漸次而修入光明之次第,即能起『死有』之光明。

六、轉識(往生)成就法:

轉識法又稱往生法。與上述中『有法』密切相關。瑪爾巴說:「以心為箭風作弓,用『嘿』之弦來策動,射心識於梵天道,此名心識之教授」。

也有把往生和奪舍法歸為一法,為「那洛六法」之一。也有說奪舍法是往生法的分支,正如『中有』為幻身的分支一樣,但不是同一個法。

從藏文意義上看,往生為「破瓦」,意為遷移;奪舍為「仲久」,意為人屍體。瑪爾巴說:「自身如若已經到時限,找到具相殊勝之他身,中間字母風息之乘馬,用以緣起風息之轉輪,捨棄自身如同舍空室。他身成為化身之自性,此名奪舍之教授」。

如果說往生法能使修持者在臨死時成就三身,或隨意選擇投胎,那麼奪舍法則可以利用剛死的任何完整屍體,即可復活轉生。

往生與奪舍的修法是既有聯繫也有區別的兩種法。瑪爾巴可能是西藏最早傳授奪舍法之人,從他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到他幾次運用奪舍法的事例。

轉識法對藏傳佛教後世影響很大。《賢者喜宴》中記載了噶瑪拔希死後運用轉識法轉生的事跡。從而開創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先例。

C

⒈靈熱成就法。

⒉幻觀成就法。內容分三:

一、認證不清淨之幻色身為幻變,想此身榮耀、美譽,富貴及遭誹謗、處逆境、種種喜樂及不喜樂之事,以破我執與我慢;復想我身如幻城、如白雲、如水中月、如幻術、如夢中物,如鏡中相,以證此身原為幻化之身,並非實在者。

二、認證清淨幻色身亦為幻變:(1)觀想所成之清淨幻色身:想本尊於自己對面如實生起,栩栩如生;想自己一剎那成本尊之身,無二無別,此即所謂清淨幻身。(2)圓滿出現之清淨幻身:此時安住於定中,勿迫念過去,勿予想未來,勿奇念現在,惟以一心不亂,專注當前無盡之天空;以心念之力,風息入住中脈,一切雜亂之心得寂靜境。此時將出現如火爆發之光、如月光、如日光,如土星之光,如閃電之光等境界;並于晴空中升起本尊。進而證得如提婆所說:「諸相如夢如幻變,一切佛徒皆主張;不學感應道交者,夢幻實相不得見」。

三、認證一切現象皆為幻變。

⒊夢觀成就法:

一、明悉夢境,有三種方法:(1)依心愿力使日間與夜間之意識,決心保持而相續不斷,日間一切即夜間之夢境,要堅具心愿,明悉夢境無遺。(2)依風息力能明悉夢境如同醒時,一一了了分明,而不散失。(3)依觀想力,觀想自身為金剛亥毋,放射光明,普照法界,認知世間一切現象如鏡中影,夢中境,幻而不實。配合寶瓶氣呼吸及明點觀想,可防止夢境散失,醒來時明悉無遺。

二、轉變夢境:於睡眠時觀明點,同時堅誠祈願,將於夢中見到佛剎與本尊。

三、認證夢境為幻變:如偈所說:「云何認識夢幻境,當先遺除恐怖想;夢火轉水以對治,夢微物者轉成大,夢見大物變成小,如是了達形式幻;一變成多,多變一,一多等幻亦皆了;依此精勤不斷修,直至究竟了於幻」。

⒋淨光成就法:內容分三:

一、根本淨光:淨光不可思議,無處不在,照耀一切的心,在一切有情心中生長。修行者證得超越思想之大樂境時,即證根本淨光。

二、道淨光:(1)日中道行融合淨光;以原始無染之心,照耀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之際者為母淨光。證得母淨光謂之『光』;由此母淨光顯發照耀,謂之『燃』;燃之持久,長住靈明之境,謂之『持』;此即所謂道行之境界。依帝洛巴之六不法:「不想像、不思慮,不分別、不禪定、不回憶、不動念」。產生子淨光。修證母淨光與子淨光融合為一,即為和合淨光。

(2)夜中道行,融合淨光;所謂「於五蘊、大及感官,集中兩時(醒時、夢時)能知力,成就空性入睡眠,及風息力得夢定」。此修法要觀本尊,心脈蓮花輪及音韻諸字次第放光融化,入於大自然真空;如是觀空後,而入睡境者,即能成就『睡眠淨光定』;由得安穩之睡境即為『燃』境,深入睡眠即為『持境』。深睡時所現之淨光即為母淨光;一時專注心無他念,依法修得者即為子淨光;如是母子淨光融合無間。

(3)中陰現前,融合淨光。

三、果淨光:所謂:「尊聖淨幻體,淨光具圓明;由淨光出現,如魚乍躍水;金剛總持體,由眠驚覺生;此皆表融合,母子兩淨光」。

⒌中陰成就法。分三種證入:

一、證入淨光境之法身,「光消滅及色消滅,想消滅及識消滅,識消滅已又識生,此際淨光即開始;母光子光當合一,有未已教及未教,融合已教入未教,此名成就得證果」。即最後一息方停未久,但識神(靈魂)尚未出體之際,當生起認識之各覺知。其覺於外者,有似月之光明,覺於內者如煙如霧,此光明現前之境為「光」境;不久轉入『燃』境(即死者方死之境界),三十三種瞋心消滅,其覺於外者如日光之照,覺於內者如流螢之光;不久又轉入『持』境,四十種貪慾消滅,覺於外者如日蝕時口中所現之月影,覺於內者如油燈外蒙半透明之罩;由『持』境再轉入光明境,七種無明消滅,此時幻識皆已消滅,其覺於外者如黎明破曉之光,覺於內者則如秋日無雲之晴空,此光明與真心和合為一,即為證果。

二、證入『中陰』境之根身:所謂「命終人中陰,方將入輪迴;應證彼如幻,聖悲智合體;園滿證誤者,即得淨根身」。即一經認知已死成中陰身,即觀想自身為本尊,置身於淨光境中。

三,證人中陰境界之化身:這就是「往生」。如說貪著與厭惡,諸欲悉排除;堅住善淨念,離一切妄想;一心惟專注,選擇善胎門,及修習轉識,生「喜知」(金剛薩埵所住之世界)等土」。

轉識成就法:其最上者於初期中陰,認知淨光,成就法身;中等者於中期中陰,證入智悲合體,成就根身;求生者重入輪迴,轉生成佛。其修法:「先作寶瓶氣,風息三七遍;用意捉識神,經中脈上行,於三七靈輪,一一輪提升;上升復下降,相應誦真言;此所誦真言,有全半兩聲,誦真言之聲,呼出高且響;導能知識神,趣入淨樂界,臨終時一至,轉識頓成就」。此法有常修和臨終時用兩法。

⒍奪舍法。此法分加行、正行兩部分,先觀本身不淨幻身,次觀本尊、上師,然後觀脈輪、明點…

第六部份大手印心法要決

「劣慧異生 未堪善安住,可於明點 氣脈諸要門。以多支分 方便攝持心,調令任運 安住與明體。若依業印 增現空樂明,須知加持 雙運之福智。導自頂輪 緩降不可泄,漸提令遍全身一切輪。絕離貪故 空樂明方顯,長命黑髮 相飽如滿月。光彩煥發 力大如獅子,願共速得 安住勝成故。此大手印 極心要口決,且堪能種 眾生恆受持。」 —帝洛巴—

「首先應參證本心的體相,即於此上,專一而住,於是風息入、住、融於中脈。再依仗此力,臍秘密輪處拙火熾燃,由此引起溶樂,生起四喜,將本元心轉成大樂體性。此大樂性緣空性境,成無分別,即此樂空無別妙智上,專一而住。依次經歷四種瑜伽次第,則成最勝悉地。」—土觀宗派源流—

需要注意的是,大手印之印是無印之印,大手印之修是無修之修,大手印之果是無果之果。切忌妄修瞎練,即使有好的感覺,也不必自喜。

李鑫森綜理

2003初稿

2013-01-01元旦二稿

歡迎傳播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