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學謙虛


時間:2017/10/31 作者:頓解

謙虛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品德,是我們在學佛之初就需要著重培養的一種美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個人如果缺少了謙虛這種素質,則在修心的道路上根本不可能前進半步。就像一輛汽車,雖然所有的零件可能都是完好無損的,但是如果沒有汽油作為動力,則永遠不會挪動半步。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在修心道路上的任何進步,都是「謙虛的汽油」在燃燒和推動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謙虛呢?有人認為,說話時故意貶低自己就是謙虛,這實際上是對謙虛的極大誤解,是對謙虛全然無知的表現。古人所說的謙虛並不是言語上的自我貶低,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態。「謙」是「兼言」的會意字,「言」代表言語或思想,「兼」是「自己和他人兩者同時」的意思,合起來「兼言」是指心處於一種既了知自己的思想又了知他人思想的「知己知彼」狀態。所以,當一個人的心處在能夠如實了知自己的思想和他人思想的狀態時,我們就說此人的心處於「謙」的狀態。所謂「虛」,原意是指虛空,我們知道虛空沒有任何顏色和形狀,虛空處於一種絕對寧靜的狀態,這裡「虛」和「謙」放在一起時,是指心處於一種像虛空一樣絕對寧靜沒有任何表現的狀態,心處於這種狀態時,沒有任何主觀的思想和情緒、沒有任何額外的想像和造作、沒有任何自我表現,只是一味靜靜地如實傾聽和感知。例如,當我們很專注地閱讀、傾聽或感知時,心所處的狀態就是謙虛的。

所以,謙虛的本質是心處於寧靜的「學習」狀態。謙虛蘊含著自心對兩個對境的如實了知,這兩個對境,一是個自己的心,或者可以引申為自己的身口意;一個是他人的心,或者可以引申為自己身口意之外的一切外境。如果一個人的心沒有自知之明——也即對自己當前的起心動念、行為和語言,乃至自己身口意一貫的作風和特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察和判斷,這樣的人不能算是一個謙虛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知人之明——也即對他人現前的身口意,乃至一貫的身口意的特點沒有清楚的了知和判斷,這個人也不能算是一個謙虛的人;如果一個人對外境的真實相狀沒有如實了知,這個人也不能算是一個謙虛的人。

謙虛的反面是驕傲。「驕」是形聲字,也是「馬喬」的會意字,「喬」有行走之義,所以「驕」的原意是指馬跑來跑去,引申的意思就是心像野馬一樣奔來奔去,沒有停息且不知反省和學習;「傲」是形聲字,也是「人敖」的會意字,「敖」有漫遊之義,所以「傲」的原意是指人閒散地走來走去,引申的意思就是心像一個閒散的人一樣走來走去。因此,驕傲實際上是指心的一種狀態,心處於這種狀態時,只顧自己像野馬一樣的奔騰不息、自我表現、自我陶醉,不僅對自己的真實相狀懵然無知,而且對外境的真實面貌也一無所知。

當一個人的心處於謙虛或傲慢狀態時,此時身體的動作和口裡的語言也被人們相應地冠之以「謙虛」或「傲慢」的名稱。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人的外表——也即動作和語言,處於謙虛或傲慢的狀態時,我們就可以斷定,此人的心也處於謙虛或傲慢的狀態。

仔細觀察和分析一下就會明白,當一個人的心處於謙虛的狀態時,這個人的心對外就必然是開放的,處於觀察、認知和學習的狀態之中的,因此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智慧,而有了智慧就能進行正確的取捨,能夠正確取捨就能離苦得樂。相反,當一個人的心處於驕傲的狀態時,這個人的心就只顧自我表現、雜念紛呈,對內對外都是關閉的,根本不可能對自己和外境有一個正確的了知,因此只能處在愚昧的狀態,智慧無由而生。古人對此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水總是往低處流,高處無法留住水;智慧和德行就像水一樣,總是流向謙虛的心,無法駐留於傲慢之心。例如,古人說「傲慢之丘,不生德水」、「謙受益、滿招損」,就是指智慧和美德只能產生於謙虛的心中,無法在傲慢的心靈中生根發芽。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誠哉斯言!縱觀千千萬萬的世人,之所以無法邁入修心的路途,不期而遇種種痛苦,都是被一個「傲」字所耽誤。因為傲慢,我們對自己身上的種種缺點和錯誤根本一無所知,絕大多數人總是默認自己的身口意無有任何缺陷,無需任何改進,要改進的是他人的身口意。《了凡四訓》中袁了凡用他自己一生的體驗告訴我們:「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其實,世人的「因循」皆源於傲慢、不謙虛,沒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因為不謙虛的緣故,我們對存在於他人身上的美德視而不見,別人有再多的優點,也不能讓我們生起恭敬心和學習心,所以古人說:「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因此,不謙虛之人永遠看不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根本不可能學習到別人的任何優點。

當傲慢之魔駐留在我們心中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只有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此時,我們會成為一個「睜眼瞎」,即便佛陀化現為一個善知識,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也未必能看到這個善知識的優點,或許有人還會覺得這個善知識一無是處,通身都是缺點。此時,我們甚至會極其偏頗地認為,自己的一切所思所想都是正確的,沒有任何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假如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東西需要改進和完善的話,那麼這個東西絕對不是自己的身口意,而是自己身口意之外的任何一種存在。所以,我們要經常仔細地檢查和審視自己的內心,當我們發現自己眼中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優點時,當我們覺得周圍沒有一個值得自己學習的人時,當我們對別人的功德內心生不起絲毫讚嘆和隨喜時,我們應當幡然警醒,並嚴肅地告訴自己:我的心已經被傲慢之魔控制了。

傲慢之魔,它在我們的內心已經隱藏了很久很久,我們卻無知無覺。它無情地蒙蔽了我們的慧眼,關閉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觀察充滿種種謬誤和偏激,它使我們的德行在一生中沒有絲毫的進步。難怪富蘭克林說:「在我們的各種習氣中,再沒有一種像克服驕傲那麼難的了,雖極力藏匿它、克服它、消滅它,但無論如何,它在不知不覺之間,仍舊顯露。」

莎士比亞也說過:「一個傲慢的人,結果總是在傲慢里毀滅了自己。」確實,當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帶著濃厚的傲慢色彩時,我們就等於將心靈的統治權交給了傲慢的魔王,此時我們心靈的國土就會變得暗無天日。我們會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一廂情願地在內心默默地讚揚自我、抬高自我、奉承自我,結果行為和語言上就會處處表現自我、張揚自我,絲毫也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傲慢之人在見到別人的功德時,內心的蔑視和貶低會任運生起,總認為他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人心就是這樣奇怪!當傲慢之魔占據我們的自心時,謙虛的祥雲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乞丐也會看低國王,愚夫也會詆毀聖者,凡人也會蔑視神仙,劣者也會自稱佛陀。

從無始以來,傲慢這個煩惱魔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心,它使我們自高自大、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它使我們變得任性而頑劣,無端地蔑視智者的善意勸告,甚至覺得佛陀的教法也沒有必要去學習,縱容自己對五欲的追求才是當務之急;它使我們嫉賢妒能、自私偏頗,製造了無數傷害他人的行為和語言。

學會謙虛!學會讓自心客觀公正地進行觀察,學會讓自心如實地了知自己和他人,這件事真的很重要!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