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道證法師:拜佛綱領和精神內涵


時間:2017/11/5 作者:翁布隆——胡林

請大家注意:先不要急著要學拜佛的動作,而應該先靜下來體會拜佛的綱領,體會拜佛的精神內涵。有一些最重要的宗旨,最重要的根,經常被遺忘了,以至於學拜佛只有學到外表的皮毛和軀殼的活動,而缺乏神髓,所以得到的利益很淺,這是很可惜的。

拜佛的訓練目標,第一是要開發出我們佛性當中的美德和力量,開發出我們禮敬諸佛的精神,帶到日常生活每個地方。這也就是普賢行願品當中所講的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拜佛可以消除身心的疲勞,消除陳年的業障,不但可以掃除身體的廢物,也可以洗滌內心的塵埃,使我們有良好的新陳代謝,生起美好的善心,使身意柔軟。這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垢滅善生,身意柔軟」。相反的,應該避免的錯誤就是拜佛只有身體的動作,心不恭敬也不專注,這樣磕破頭顱也徒然啊。

拜佛訓練的第二個目標是:培養動中的安定。就好像車輪、陀螺,甚至是星球,旋轉當中軸心不動,心不動,動也是安定的,這是動中定。佛家常以輪子來比喻,心好像是輪子的軸心,輪子運轉,它的軸心是一心,而且那心是空的,空心無著,輪子是有前進,有轉動,然而心沒有動搖。相反的,我們應該避免的錯誤,是在動當中重心不穩,心裡打妄想,身體重心又變動,造成不得已肌肉要很緊張,關節要很僵硬,這樣的活動是很吃力,也是製造疲勞病痛的。

第三,是趁著安定當中的動勢來念佛,加強念力,開發我們寂而常照的本能。相反的,如果我們不懂得這樣的重點,常常在動當中反而增加了散亂,變成急急躁躁的趕數目,這是應該避免的錯誤。

拜佛第四個目標是:要開發我們高層次的都攝觀照能力,開發我們覺性之用。讓我們學習動當中用覺性來觀照自己當下的動作,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用清楚明白的心來念佛,順著無量光壽名號的意義來念佛。相反的,假如沒有用覺性觀照,隨隨便便照著習慣動作盲目地上上下下,做什麼動作都沒有覺照,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心裡一邊想別的事,身體一邊照著慣性上上下下,這不能叫做拜佛,只能說是做運動。

拜佛第五個目標是:可以都攝六根,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我們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六根是唯有攝住一精明而同時六根都攝住,並不是分別單修一根。這就好比由傘的中軸按鈕一收,傘所有的輻射分支都一起向中軸收攝、集中,並不是要一支一支分開去拉回來。應該避免的錯誤就是管不住六根,使得六根去托根緣塵,這樣就好像撐傘不拿好中軸,而隨便亂拉扯分支,也不知道要拉到哪兒去。

都攝六根當中,意念是要一心念佛,以念佛來引導所有的動作。相對的,應當避免的錯誤就是胡思亂想。當我們都攝六根的時候,眼睛自自然然是收攝的,眼睛的視線由外向內收攝,視力集中但是很輕鬆,也不要像鬥雞眼。眼睛從頭到尾都是要打開的,但是只開一分眼到三分眼,不要完全睜個大開東張西望。但是拜佛當中,眼睛也不要完全閉上,因為閉著眼睛拜佛,容易頭暈、容易上火。我們調節姿勢,必須要用眼睛來幫助調節、幫助平衡。當閉著眼睛動作,就容易站不穩,而且閉著眼睛上上下下,血壓的調節也不良。所以要特別注意拜佛的時候,眼睛不要張很大,也不要閉上。只要微微地張開一分眼到三分眼,看得見自己就好了。

都攝六根,耳朵是自然攝住,聽聞佛號,只注意聽聞佛號,字字清楚,不要去注意雜音。都攝六根的狀態,鼻子是很自然的呼吸,但是有觀照,知道呼吸的出入。在心很寧靜專注的時候,拜下去的動作自自然然就會呼氣呼到底,然後趁著自自然然要吸氣的時候站起來。有一點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呼吸是自然呼吸,千萬不要刻意地去干涉呼吸,不要故意去憋住氣不吐氣,也不要吸不進來又猛吸,這樣氣息就會不順,會導致胸悶的情形。我們是順著自然的呼吸,但是知道在吸,知道在呼。當我們沒有打妄想,沒有注意外面的事,自自然然就會知道。

前面說都攝六根就像由傘的中軸收攝,當然每一支輻射分支都不必自己刻意用力,舌頭這一根也是一樣,所以舌頭自然是柔軟的,下頷關節也是放鬆的狀態,這樣自然會靈活,才能夠持久淨念相繼。而且這種狀態唾液腺的管道都通暢,自然有源源不絕的唾液分泌,即使念佛念久了,也不會聲音沙啞。唾液是我們自家生產最美好的飲料呢,不必向外去追求。假如不是像傘由中軸收攝,而是好比把力道用在傘的分支一般,又心急呀又要拼數目,嘴巴就硬使力拚命念,這樣一來,舌頭啦,脖子啦,下頷關節自然都會緊起來,咬牙切齒。就像台語說「念到脖子的筋很大條」。這樣附近肌肉的壓力就足夠把我們唾液腺的管道,全都壓得不通暢,所以沒有口水會口乾舌燥、聲音沙啞,越念就越緊繃。

都攝六根地拜佛,身根是恭敬禮拜,自然保持動當中物理重心不動,很安定,有節律,整個動作輕鬆柔軟。透過拜佛,我們調伏諸根,身心柔軟,這是《無量壽經》教我們的。散亂、剛強、僵硬、難調難伏,是我們要修正的錯誤。也可以說,拜佛是訓練我們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阿彌陀經》教我們的。拜佛鍛鍊在動當中也能一心念佛不亂。心能夠集中專注一心念佛時,身體也不可能多重心而各處僵硬,自自然然就會放鬆。重力也必然會落在自然的物理重心,所以身體也是一心。即使在動當中,也能夠保持同一重心,保持在後跟中點不動。

心能夠萬緣放下,輕鬆自在。身體也能夠肌肉放鬆柔軟,關節靈活。心能夠無住又生心,身也能夠動以後立即放鬆,不僵直。假如不能把握這樣的原則,動的時候不能把握自然的物理重心,那麼每個分解動作,身體都是又緊張又吃力,來維持姿勢,心態也是緊張掛礙,這樣就很難一心念佛。緊張吃力之後,當然身體會很酸痛啦,心也會很疲勞,一定難以持續。

為什麼拜佛要正而松呢?通暢的吸管才能夠吸飲料吸得順利,曲折被擠壓的吸管吸飲料就會受阻。同樣的道理:身體如果長時間僵持一種不合理的歪斜的姿勢,體內的血管也會像吸管持續被曲折擠壓,而血流不通。

我們可以再觀察:如果用手由吸管外面壓捏著吸管,也會使得吸飲料受阻礙。由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假如我們的肌肉很緊繃,持續在收縮又僵硬的狀態,那麼所有的血管夾在肌肉裡面受壓迫,就好像吸管被壓捏著一樣,一定不通暢。這是自己的肌肉給自己的血管壓力,這壓力源自於緊張的心。心必須要放鬆柔軟,氣血才能通暢,才不會自己壓迫自己。自己製造出來的壓迫是最冤枉最委屈的。心必須放鬆,才能夠開發覺照的能力,冥冥專注。

當生活能夠契合禮佛的精神應該是非常美好的:

知佛大悲,救我無倦,領納佛光,身心柔軟,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報謝佛恩,普施眾生,今生極樂,與佛同在,息息相關,出入與共。

假如沒有契入拜佛的真精神,生活經常是痛苦的,因為:不知佛慈,貪求無厭,自力掙扎,處處緊張,愁憂疑懼,常懷不滿,未感佛恩,自私自利,心掛娑婆,去佛遙遠,形似拜佛,貌合神離。

摘自《道證法師:拜佛示範教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