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難行道和易行道


時間:2017/11/14 作者:hzgws

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前往不退轉地,也有許多種法門,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當中,將所有一切到達不退轉地的法門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簡單來講,難行道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半自力、半他力的修行,這些法門就是指淨土宗 (阿彌陀佛救度法門)之外的各種修行法門;而龍樹菩薩所強調的易行道,則是完全靠他力,這個他力是單單指阿彌陀佛救度的力量而言,所以易行道可說是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絲毫不假借自力。

譬喻有一個人掉入大海中,自己不會游泳,沒有辦法到達彼岸,就在即將滅頂而痛苦掙扎的時候,阿彌陀佛駕著本願船來到他身邊,告訴他說: 「你沒有力量,也沒有人可以救你,我來救你。」就把他接到大願船上,這個人不必買船票,也不用幫忙駕駛,就安全快速的到達彼岸了,龍樹菩薩譬喻這個法門如同「乘船 」的法門。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叫做曇鸞大師,他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認為龍樹菩薩這個乘船的法門,是乘上一艘不退而快速的船,而其他法門,龍樹菩薩譬喻為步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走路。乘船的意思是,自己儘管有什麼力量,在船上都無用武之地,而且也置於無用之地,何況自己就是因為沒有力量才會墮落,必須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易行品〉裡面主要是用兩個問答來說明易行道的內容,以下是其中的一個問答,由這個問答,就能夠充分顯出龍樹菩薩易行道的思想:

問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

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難行道」的條件和危險性

「阿惟越致」有的經典翻譯為「阿鞞跋致」,但不論是阿惟越致或阿鞞跋致,都是指歡喜地或初地,也就是不退轉地。由難行道走到不退轉地境界之前,有兩個條件,第一要 「行諸難行」。「行」就是修行,「諸」就是非常多的意思,也就是說,要修種種非常困難的法門;要廣修六度萬行,否則不能達到阿惟越致,就不能到達不退轉地。

不僅如此,第二個條件是,於時間上也要「久乃可得」,要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由初發心起要先經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初地,從初地開始要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八地到妙覺,又一大阿僧祇劫,總共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也就是說,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如果以自力修行,至少必須先經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不退轉地,才會安穩。

「或墮聲聞、辟支佛地」,是說難行道還有一個危險性,有可能到了半途就「退墮」到聲聞、辟支佛地的境界。一旦退墮下來,就表示他不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樣就再也不能到達菩薩的不退轉地,就不可能成佛了。龍樹菩薩說: 「若爾者,是大衰患」,如果是這樣,那實在是大衰患呀!「衰」是衰敗,「衰患」就是衰敗損失。為什麼有這樣的恐懼顧慮呢?是因為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如果還沒到不退轉地,就可能會因某種因緣中途退墮下來。

總之,要經由難行道到不退轉地,有兩個條件、一個危險性。兩個條件就是「行諸難行」,而且要「經過好久的時間」,一個危險性就是 「或墮聲聞、辟支佛地」。

舍利弗行菩薩道退墮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舍利弗尊者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左右二脅士之一。經典上說:舍利弗在過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已經修到七住的階位,可是卻從七住這階位上退墮下來了。為什麼會退墮呢?原因是有一個人來向舍利弗乞討一顆眼睛,要行菩薩道就要犧牲自己來利益別人,所謂 「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對方既然已說只有自己的眼睛才能治好他媽媽的病,所以舍利弗當下就將左邊的眼睛挖下來給他,等挖下左眼來了,對方卻說: 「哎呀!我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啦!」舍利弗就說:「哎!你怎麼不早說呢?我挖掉一個眼睛,還有一個眼睛可以看,現在如果我將右眼也挖下來的話,那就成了沒有眼睛的瞎子了。 」可是也不得不挖,因為要行菩薩道,總是要犧牲奉獻自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呀!就這樣右眼也挖下來給對方,自己就什麼也看不到了。可是卻在這時又聽到對方大聲的臭罵說: 「唉!你這個人的眼睛怎麼那麼臭呀!」就把眼睛摔在地上,用腳去踩它。舍利弗當下很傷心,他雖然眼睛看不到,可是耳朵聽得到呀,感慨眾生實在剛強難度!挖一個眼睛說不對,再挖一個眼睛還嫌臭,當下舍利弗就退心了。這也就是說,如果修行還沒有到達初地 ── 不退轉地,救度眾生的悲願還不會很堅固,一旦遇到剛強難度的眾生,自己就退心了。所以龍樹菩薩說,那實在是很困難、很危險。

一般而言,修行而能修到阿羅漢已經很不容易了,那為什麼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退入阿羅漢,是一種大衰患?這是因為退墮到阿羅漢,就很難成佛了。 《華嚴經》也說:「寧可墮落地獄而聽到佛的名號,聽聞到大乘佛法;也不願生在諸天中,不能聽到諸佛的名號,不能夠聽聞到大乘佛法。」可見退到聲聞與辟支佛這二地比墮落地獄還要令人恐懼。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

因此,龍樹菩薩接著就說:「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如果十方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在祂們的教法中有易行道,有不必行諸難行,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同時也沒有退墮聲聞、辟支佛地危險的那一種 「既容易,又快速,而且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的法門,那麼,請您跟我們介紹一下。這裡所謂的方便就是方法,意思是說,有什麼方便法門能夠既容易,容易到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夠做得到,而且又能夠很快速達到不退轉地,如果有這種方法,請您大發慈悲來指點我們、教導我們。

一般人大都會直覺的認為,如果是容易的法門,境界往往都不高;如果是境界很高的話,就往往是不容易的法門,若不是根機很銳利,很精進勇猛,是達不到那種殊勝境界的。可是龍樹菩薩在這裡卻問說,是否有這一種佛法,既容易又殊勝?容易到我們都能做得到,而且今生今世就能夠成就的,有沒有這種殊勝法門呢?接下來是龍樹菩薩的回答,因為回答的內容是為了宣講彌陀救度易行道的法門,所以必須先降伏眾生高慢的心,讓我們的心柔軟謙卑下來,所以龍樹菩薩回答: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乾之說。

等於喝斥他說,你這種問法不對,你這種問法太軟弱了,沒有大心,太下劣了。因為佛陀講過:「求佛道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得佛果,要有那種大人志乾的發心,勇猛精進的堅持,就好像舉起三千大千世界一樣。你說要到達不退轉很困難,要很久才可以完成,因而尋求易行道的快速法門,那豈不是怯弱下劣嗎? 」在這裡好像是在貶低他,但其實不是,為什麼呢?底下慢慢會談到。

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

接著,我們先看:「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說,要成就佛道非常的困難,困難到什麼程度呢?龍樹菩薩說: 「志求佛道這件事,比用我們的雙手舉起三千大千世界還要重,還要難。」看到這一段經文就嚇壞了,我們哪有什麼能力舉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是搬桌子、椅子,年紀即使再老也還有可能,因為它輕。可是要舉起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在 《無量壽經》裡面也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就是說阿彌陀佛以祂的身體來承擔、背負我們的重擔。這就是說,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都必須為眾生承擔罪業,不然你怎麼能救度他呢?所以說 「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你要救度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就要為他承擔業債,解除他的業障,所以必須要有那樣的發心。然而要有這樣的承擔、認識與肯定,是非常困難的,想想我們自己的狀況,能做得到嗎?很難!很難!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雖然喝斥他,可是最後還是介紹給他,不但介紹給他,同時加以讚嘆這個法門。佛法有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等等無量法門,法門雖然無量,但總的來講,只有兩類。好像世間的道路,有比較難走的道路,譬如山路、羊腸小道,這個比較難走;也有比較容易走的道路,譬如平地,寬闊平坦。但是龍樹菩薩所謂的世間道,是依古印度時間的交通情形,而用步行的陸路和用乘船的水路來形容世間道,這就是: 「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總而言之,無量法門,歸納而言,只有兩個法門,如同世間道,一個是「步行」的,一個是「坐船」的;步行是痛苦的,坐船是安樂的。比如我們從奧克蘭要到首都威靈頓去,有的喜歡用走路的、有的喜歡騎腳踏車、有的喜歡騎機車、有的喜歡開轎車、有的喜歡坐船、有的喜歡坐飛機,個人的興趣各不一樣;這就好像眾生的根機不一樣,所以佛法就有無量門,種種無量門的佛法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至少要到達不退轉地。

話說回來,我們如果到威靈頓去,你要用走的、用騎腳踏車的,雖然速度比較慢一點,但因為是在文明社會的太平盛世,比較沒什麼危險,可是如果是一個行動不便,又有病在身的人,那就完全不同了。同樣的,在修行成佛之路上,我們的煩惱都很重,我們既沒有能力舉起三千大千世界,若又沒有外力可以依靠,就會遭遇到層出不窮的危險,不只是退墮聲聞、辟支佛地而已,往往會墮入三惡道之中長劫受苦。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一旦失去人身,就常在三惡道了,那豈不是很危險呢?所以,雖然用道路來譬喻修行之難與易,但其實譬喻只是譬喻而已,要跟危險難阻的修行事實達到百分之百的貼切是不太可能的。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剛剛是譬喻,現在說這個法的內容。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像世間道一樣,有難有易,什麼叫做難呢?「勤行精進」,就是難行道,這個法門比較苦,就是剛剛所講的,要 「行諸難行」,而且「久乃可得」,以及有「或墮聲聞」的危險。

易行道呢?就是乘船的譬喻,也就是:「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意思是說,除了勤行精進以外,另有一種信的法門;信是信什麼呢?信易行,什麼叫做易行呢?簡單講就是信阿彌陀佛現成的救度,這就是易行。所以說以信方便,不但易行,而且疾至,容易又快速的到達不退轉地。

有人可能會認為,應該是勤行精進才是行菩薩道,如果只是以信方便,很容易的話,那可能不是行菩薩道吧?但是龍樹菩薩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 「勤行精進」固然是菩薩道、是佛法,「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也是菩薩道,也是佛法,至於要走那一條路,你是要「勤行精進」的「修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的難行道呢?還是要選擇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易行道呢?就看自己的根機與選擇了。不過以現在我們這種人的一般根機,大部分都是應該歸入易行道才對。為什麼?想想看,舍利弗經過了那麼久的修行,已經修到七住位了,仍然還會退心,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比較看看,我們就曉得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修行法門了。

「易行道」即是彌陀佛第十八願

那麼「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的內容是什麼呢?龍樹菩薩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此文乃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可說是《易行品》的「點睛」。由此文可知易行道的內容,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因此龍樹菩薩才會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然後就介紹第十八願的內容。

「若人念我」,「若人」就是第十八願中的「十方眾生」的意思,十方眾生包括聖人、凡夫,包括出家、在家,包括會修行、不會修行,包括心清淨、心不清淨,甚至包括在生遇到善緣而行善積德,以及在生遇到惡緣而作惡多端的人。所以, 「若人」就是各種各樣的人,就是十方眾生,簡而言之,就是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通通都是十方眾生,通通都是龍樹菩薩所說的「若人」。九法界就是三聖六凡,三聖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以及地獄、餓鬼、畜生。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弘大,要救度九法界的所有一切眾生,因此善導大師形容彌陀本願救度的法門是弘廣普遍救度眾生的 「弘願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