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皈依修學手冊


時間:2017/11/19 作者:妙音居士

皈依,須有正當的理由,這直接影響到學佛的態度和成就。正確的皈依之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 認識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我們所擁有的能夠聽聞佛法的暇滿人身,蘊涵著重大意義,但這些價值必須通過皈依三寶來實現。

暇滿,為八有暇和十圓滿。所謂八有暇,分別是非地獄道、非餓鬼道、非畜生道、非盲聾喑啞、非世智邪辯、非正法滅盡時、非北俱盧洲、非無想天等。而十圓滿,則是眾同分圓滿,謂得生為人;處所圓滿,謂生於有四眾弟子之地;依正圓滿,依報是生於有佛法之地,正報是諸根不缺,能聽聞並受持佛法;無業障圓滿,謂今生不曾自作或教他作五無間罪;無信解障圓滿,謂不被拔無因果等邪見所蒙蔽;大師圓滿,謂遇佛出世;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謂值遇無上佛法;勝義正法流轉圓滿,謂值佛弟子等,依法證得諸果向等;正行不滅圓滿,謂教、證之法仍在世間流傳;隨順資糧圓滿,謂具足修行所需資糧。十圓滿中,前五為內五種,餘五為外五種。

其中,主要可概括為這么幾點:首先是心智健全,具有聽聞和理解佛法的能力;其次是沒有耳聾、目盲等殘障,能閱讀經典或聆聽善知識說法;第三是沒有錯誤觀念為障礙,如受某些思潮影響而全盤否定宗教;第四是生活在有機會聽聞佛法的地方。

這樣的人身,究竟具有多大價值呢?事實上,根本無法以語言來描述。因為它是無價的,超過世間一切珍寶。其價值在於,能使我們開發生命的無盡寶藏,盡未來際解決自他一切有情的痛苦,共同走向解脫彼岸。而這些,是任何財富無法解決的。當然,若不能正確利用,這一身份也會使我們造業並墮落惡趣。再或者,使我們成為其奴隸,一生為它奔忙操勞,嘔心瀝血。在收穫和損失之間,相差的,又何止千萬倍,億萬倍!

人身已然難得,而暇滿人身較之人身更為難得。若不懂得珍惜,不善於開發其潛能,將是對生命的最大浪費。關於這點,我曾舉過一例:某人因重罪被判入獄達百年之久,其間,允許有半天時間自由活動。若藉此機會立功贖罪,其後五十年便能盡享自由;若只是玩樂一通,雖當下嘗到些許快樂,接著仍是長期監禁;若不慎因享樂而造作新業,則將經受更漫長、更苦難的牢獄之災。

眾生在輪迴中的處境亦是如此。漫漫生死路,我們不知在其中輾轉出沒了多少回,生生世世,無有了期。好不容易盼到一次可以得救的機會,一個可以修行的身份,若不抓住時機精進改造,求得解脫,很快將繼續輪迴。在這個通向不同終點的岔路口上,千萬要認清方向,及時作出抉擇。

皈依,是開發生命無盡寶藏的必由之路。如果我們認識到,獲得人身等於得到一次決定未來命運的權利,還捨得輕易放棄嗎?還不立即行動起來嗎?若一個貧苦者聽說自己有無價之寶卻不急於尋找,反而熱衷於各種蠅頭小利,不惜為此搏命,我們定會嘆為傻瓜。不幸的是,我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傻瓜,為各種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忙碌一生,反而顧不上開發自家寶藏。再或者,雖也興沖沖地挖過,卻因一時不曾挖到就輕易放棄了。這都是因為我們對人身具備的價值缺乏認識。

2. 念死無常

念死無常,同樣是生起猛利皈依之心的強勁動力。“觀無常,足以得道”,佛陀關於修習無常的精闢總結,是每個佛子應當深深銘刻在心的。或許有人會不解:活得好好的,念死,豈非自尋煩惱?也有人會因此產生誤解,以為佛教使人消極避世。事實上,佛教所以強調念死無常,是為了使我們充分認識現實的嚴峻,時刻準備應付一切意外。即使在死亡突然來臨時,也能從容面對,自在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說,念死正是為了鞭策我們積極利用今生來修法,使之成為改造生命的轉折點。

在這個世間,多數人的生活無非是謀求生計,進而追逐名利、沉溺享樂。且不說追求過程中的不斷掙扎和身心付出,即使最後獲得成功,又為人生增添了什麼呢?不過是一時的滿足,暫時的意義。當死亡來臨,這一切能使我們無憾地告慰此生,欣然地視死如歸嗎?

有生則必有死,就象陽光下甩不掉的影子,無人能僥倖逃脫。可怕之處在於,死期卻是不定的。有的剛出生就意外夭亡;有的百年後才壽終正寢;有的病魔纏身而死;也有的突遭橫禍離世。誰也不能保證明天一定活著,即使我們這些今天還健康活著的人,一口氣不來,轉息便是來生。死亡,是行蹤不定的幽靈,不知何時就將我們逮個正著。

誰也無法預料,今生可以蹉跎的時間還有多少,或許是幾十年後,或許就在明年乃至明天,便措手不及地失去了唯一可以自主的機會。甚至來不及嘆息,就已被淘汰出局。那個無價的暇滿人身,也隨之過期作廢。世間還有什麼損失比之更讓人痛心疾首的呢?

當死亡來臨,地位無法拯救我們,財富不能幫助我們,親人無力挽留我們。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有什麼能給我們以勇氣,使我們無畏地直面死亡,自在地超越生死?從生命延續而言,唯有佛法,才具有永久、真實的意義。此外的一切,皆是夢幻泡影。其實,不必等到死之將至,老人們回憶起青春往事,又何嘗不感慨人生如夢,世事虛幻,了無痕跡?

所以說,念死能使我們看清自身在輪迴中的險境,認識佛法於生命的意義,自然生髮尋找救護之心,就像落水者期待強者施予援手那樣迫切,這一前提非常重要。試想,落水者面臨滅頂之災時,還可能思緒紛飛、雜念叢生嗎?若有幸在此時遇到救援者,又有誰不拚死抓住、決不放手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天不思維死亡,這天就很可能空過。因為我們會在不經意間回到往昔習氣中,被串習左右。習慣有著巨大力量,必得以念死這般猛利的手段作為對治。

念死無常,仿佛警世的震耳鐘聲,每一聲,都在提醒我們珍惜現有的每分每秒,用來完成今生最重要的使命,就像臨終者珍惜所剩無多的時光,不敢稍有懈怠。所以,念死無常不僅對於修習皈依,同時對於未來的一切修行都有著重要意義。

3.念三惡道苦

死亡為什麼可怕?固然是放不下對世間的執著,但更重要,是因為我們不知死後去向何方。修行成就者所以能笑對生死,正是因為他們對前途了如指掌,能隨自身願力作出抉擇,或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或倒駕慈航,乘願再來。而凡夫卻無法主宰這一切,唯有隨業風飄蕩,沉淪苦海。

佛法告訴我們,有情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中輪轉不息。其中,三惡道處境之苦痛、之慘烈,令人不忍聽聞,何況親歷。佛陀之所以反覆述說這些惡道痛苦,不是為了使我們怖畏恐懼,給苦難人生增加更多的沉重,更非某些人想像的,是為招徠信徒而渲染的氣氛。須知,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老人家要我們念三惡道苦,是本著無限悲心而說,是為了喚醒世人迷夢,告誡這些處於火宅而不自知的人們,使其從沉淪中覺悟,速速設法逃離。

應當看清,三惡道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事實上,那僅是一息之遙。當這口氣不來時,我們有把握不墮落嗎?我們不妨反省一下,當下能否把握心念?若現在無力把握,臨終一搏又會有幾分勝算?又怎么面對種種業力乃至逆緣的考驗?在那條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中陰路上,沒有訓練有素的心進行觀照,就像懸崖邊的盲人,稍有不慎,便會失足跌入深淵,於惡道長劫受苦。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惡道之苦?拯救自他一切有情於輪迴呢?唯有皈依三寶,如法修行,乃得究竟解脫。所以說,時常憶念惡道之苦,是生起猛利皈依心的重要因緣。

4. 深信唯有三寶能救度

皈依,是為了尋求生命的究竟依賴。這個世間,人人在以各種方式安身立命,總想抓住些什麼才覺得踏實。或依賴財富,將錢財作為保障;或依賴地位,將地位當作靠山;或依賴家庭,將親人當作港灣。感覺什麼最可靠,便會皈依什麼。但這些皈依終歸是不究竟的,因為外在一切皆處無常變幻中,本身便不穩定,如何能為我們提供堅實保障?就像救命稻草,抓在手中那一刻,也不過是抓住了一個即將破滅的幻覺。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什麼是我們能夠依賴的?家庭難免出現變故,地位無法永遠保有,金錢隨時會更換主人。尤其是今天這個世界,過多的機遇,使一切充滿著不穩定。這也正是現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所在。從物質條件來說,我們所享用的遠比古人更為豐富,為什麼內心深處仍然惶惑,仍有著無法排遣的不安?常常是,擁有得越多,害怕失去的感覺越強烈。

時常有人問我:幸福是什麼?在我看來,世人所謂的幸福無非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因為幸福的基礎在於世界和自身的心,但那又是怎樣的世界和心呢?外在世界是日新月異的,內在心靈是四處攀緣的。以無常的環境和內心為基礎,那樣的幸福又怎么可能穩定、堅實呢?可見,世間一切都無法作為真正皈依處,無法究竟解決生命的終極問題。

那么,三寶的究竟處何在?關於這個問題,可從實、德、能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真實,佛陀並非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而是實有其人。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於藍毗尼(今尼泊爾境內),其父為淨飯王,其母為摩耶夫人。他出家成道後,游化四方,足跡所到,留下許多至今為人瞻仰的聖地。佛陀,意為覺悟者,由證得宇宙人生的真實而成就。他所施設的教法,能引導一切眾生斷除無明妄想,圓滿如實智慧。千百年來,無數高僧大德正是依佛法走向解脫。所以說,佛陀是真實不虛的人天導師。

其次是德行圓滿。佛陀具備圓滿的斷德、智德和悲德。斷德,即斷除一切煩惱,不再有任何缺陷,不會起絲毫貪嗔之心,否則與凡夫何異?我們翻開佛陀傳記,從未有佛陀嗔怒的記載,更不會象上帝那樣怒降洪水。智德,即成就一切智慧,大體分為兩類;一是證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為如所有智;一是了知緣起顯現差別的智慧,為盡所有智。悲德,即圓滿大慈大悲。悲憫之心,人皆有之,非佛陀獨有。但我們的悲心狹隘而渺小,是被自我處理過的、充滿不平等的悲憫心。而佛陀已超越我執,乃能平等一如,開發無限悲心。

第三,佛陀具有度化眾生的能力,值得我們信賴,值得一切眾生依怙。這種能力,來自佛陀圓滿的德行。斷德圓滿,故能指導眾生息滅煩惱,斷除妄想;智德圓滿,故能按眾生種種根基施設教法,分門別類地予以教化;悲德圓滿,故能感知眾生苦難而發心救度,沒有附加條件,遠離親疏分別。

實、德、能是選擇信仰的判斷標準。試想,若不幸發現信仰對象並非真實,且不說內心失落,所耗時光又怎能重頭再來?再者,若其德行尚未圓滿,我們又如何因信仰得到內心升華和生命改善?此外,還須具備引導眾生認識生命真相的教化能力。

皈依不僅是外在的,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通過皈依改善自身心行。正確的皈依之因,才能引發真實無偽的皈依;迫切的皈依之心,才能奠定堅實穩固的修行基礎。否則,即使履行皈依儀式,也很難對生命改善起到多大作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