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修心七要》講記(二十五)


時間:2017/11/20 作者:學佛娃娃

達真堪布宣講於2017年9月24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修三無失壞

學佛修行的過程中,第一、不能失去對上師、善知識的信心;第二、不能失去菩提心的修持;第三、不能失去持戒的決心。此三點非常重要。

第一,不能失去對上師、善知識的信心。前面我們講過,依止上師前要先觀察,但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念觀察。佛經里講了很多關於上師善知識的法相及不共的功德,以這些標準來觀察衡量,若認為遇到的是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就可以皈依,以身口意依止。身口意都不離上師的教言與安排,最終,身口意要與上師善知識相應。在此過程中,不能失去對他的信心,一旦失去了信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攝受,更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

對上師三寶要具足三種信心。

第一、清淨信心。通過觀察,對上師善知識生起了清淨信心,他的無漏的功德感化了你,之後他的一些示現對你來說都是一種攝受,讓你歡喜。

第二、欲樂信心。內心滿懷追求和願望——希望自己獲得跟上師善知識同等的成就,上師善知識所具備的無漏的功德都納入自己的相續中,希求自己同樣具足這些功德。這叫欲樂信心。

第三、勝解信心。深信自己與上師善知識、佛,都是同一個自性。從佛性的角度來講都是平等無二的,堅信如果精進學修,也可以成佛,佛性可以顯現。佛性顯現了就成佛了。這叫勝解信心。

然而有些人總是妄自菲薄,覺得佛太偉大了,上師境界太高了,自己肯定不行,不可能成為佛那樣功德圓滿的人,不可能跟上師一樣,達到那樣的境界……不能這樣想,這是一種懈怠並缺乏自信的表現。從自信清淨的角度講,我們和佛,和上師都是平等的,差別在於,佛、上師的斷證功德已經圓滿了,我們還沒有。如果我們精進學修,斷證功德也可以圓滿,也可以成佛。要有這個信心,這叫勝解信心。

還有些人卻又妄自尊大,本沒有修行,卻自詡能成佛,聲稱自己樣樣精通,很多凡夫就是如此。想成道要有自信,但自信從何而來?若非從明理中產生的,不是以智慧觀察而來的叫傲慢。盲目的自贊自誇,就是傲慢。自稱我行、我能、我最棒,是否有可靠的理由?否則憑空自誇毫無意義。

你能征服自己的內心和煩惱,能戰勝自我嗎?不能,你並沒有辦法做到這一步。佛法里講這都是自高自大,都是傲慢心,這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我剛才講的信心,是通過觀察而獲得的,有可靠的依據,每個人都有佛性,但有些人不懂什麼是佛性。

有的人問:我能有佛性嗎?當然能有。那什麼是佛性呢?功德與佛等同。我們都有親身的體會,雖然我們目前還不夠精進,但是也學到了一些功德,也改掉了一些過患,這說明功德是可以學到的,雖然我們還不夠精進,但是多多少少也改掉了一些過患,這就說明過患也是可以改掉的。功德能學,過患能改,這個本能叫佛性。

功德為什麼能學?過患為什麼能改?因為不離大空性,所謂大空性就是佛性。無論是大空性,還是佛性,是每個眾生都具備的。佛在《華嚴經》中講:“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意指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佛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一定要有這種自信,這叫勝解信心。

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不能離開上師善知識;在依止上師善知識的過程中,不能缺乏這三種信心。要有清淨信心,因為你要生歡喜,不是因為上師、善知識的勢力雄厚,不是因為他的相貌莊嚴,而是因為他有很多普通人沒有的功德,這都是需要觀察的。他有清淨的戒律,有分辨善惡和取捨善惡的能力,這些是普通人所沒有的。

我這裡講的普通人,包括世間那些位高權重的人。他們不但沒有這些功德,反而還做引火燒身的惡業,通過吃喝嫖賭、坑蒙拐騙等手段謀取利益。然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善惡因果是自然規律,無論到何時,都不會有絲毫的虛假。所以我們不能與因果律背道而馳,一定要做善事,種善根,結善緣,將來命運肯定錯不了,將來肯定能獲得安樂。有些人根本不信善惡因果,剛才我是針對不相信善惡因果的人而講的。

現在針對的是雖然相信善惡因果,但沒有分辨善惡和取捨善惡的能力的人而講,他們雖然相信善惡因果,也想斷惡行善,但因為缺乏分辨善惡、取捨善惡的能力,搞來搞去,最後象個無頭的蒼蠅,茫然而不知所措,這樣的人也很可憐。

我剛才講要受持清淨的戒律。戒是不允許做的,也可以說是惡的;律是要求必須做的,也可以說是行善。也可以這樣解釋戒律。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

有清淨的戒律,清淨指正確無誤,取捨善惡、分辨善惡,就要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對於善惡能無誤察覺,是一種智慧。若是不懂佛理,怎能分辨善惡?怎能察別善惡?取捨善惡也是一種智慧和能力!這叫清淨的戒律。

無偽的慈悲心就是慈心和悲心,是沒有任何虛偽,發自肺腑地慈悲一切眾生的心態。拔除眾生痛苦,給予眾生安樂,從心裡接納一切眾生,從心裡包容一切眾生,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沒有智慧,怎么能從心裡接受一切眾生,怎么能從心裡包容一切眾生?不可能做得到。

具有廣大智慧的人,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無論是在天堂還是在地獄,即使暫時面臨巨大困難,情緒再低落,也不會迷茫,更不會失去目標和方向,這種人是非常有希望的,因為他具有無漏的功德,眾生都會被攝受、被感化。

當你真正對上師生起了信心,了知他這些不共的功德,有了這種觀察力,了知孰輕孰重,這時對你來說,上師的一切,包括言語行為等等,都是清淨的。只要看到他、聽到他、憶念他,都會生歡喜心。這是一種清淨信心。

我們要具有清淨的歡喜心,不能失去信心。如果已經對自己的上師或善知識失去了信心,卻還留在他身邊依止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在他那裡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和攝受。不珍惜上師的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有的人都是這樣。

第一,不能失去對上師、善知識的信心,這點很重要。信心可以培養,如果沒有信心就要培養信心,多聽多看上師的功德。有的師徒可能有宿世的緣分,無需觀察自然就會生起信心,有些則緣分略淺,那就需要觀察,也需要培養信心。

第二,不要捨棄菩提心。我們有幸值遇佛法,而且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始終不能離開菩提心的攝持,否則不可能得到大乘佛法宣講的功德利益。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至少要有世俗菩提心,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你的相續中產生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才算進入大乘道。

大乘道的開端是資糧道,並且是資糧道中的小資糧道。小資糧道的標準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不是特意發出來的,而是自然生起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以此標準,可以衡量已經入大乘的小資糧道之人。

還有勝義菩提心,證悟大空性的智慧。資糧道和加行道,都屬於凡夫地。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也可以有勝義諦的菩提心,但只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大乘修行人,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在他們相續中,所發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真實的,不是相似的。

之前我們通過儀軌,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發願,在心裡立下誓言,這些還只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當進入了大乘道,在你的相續中真正產生無偽的世俗菩提心時,即處於資糧道和加行道時,就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此時你具有的勝義菩提心還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當進入大乘見道以上,成為聖人時,才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

總之我們都不能離開菩提心,否則就不是大乘佛法。《修心七要》里主要講的是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我們要依此觀察自己。

佛法包括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密乘,我們選擇的是大乘,如果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法,我們念經、持咒、聞法、修法等一切行為和善事,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都不是成佛之因。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發菩提心非常重要。如果連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沒有的話,想成佛很難,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所做的這些善事,都要有菩提心的攝持,比如有世俗菩提心的攝持,是成佛的遠因,遠因也是間接成佛之因,不是直接成佛之因。

更重要的是要有勝義菩提心的攝持,百日共修期間也有這方面的學修內容。學習《定解寶燈論》相對來說有點難。很多人對此沒有興趣,覺得這與自己成佛和解脫無密切的關係。其實不然,如果沒有勝義菩提心的攝持,我們持咒、念經、聞法、修法等都不能成為成佛的直接因,如果有空性的見解,如果有勝義菩提心的攝持,才可以成為成佛的直接因。

大家應該以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就知道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有些人總覺得自己學佛修行這么多年,怎么還沒有解脫,還沒有成佛?因此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不明理就會這樣,如果明理了,以這些標準衡量自己,就會知道,雖然學佛修行了很多年,念佛、持咒、誦經、打坐等,做了很多善事,做了很多功德,但是都沒有菩提心的攝持。不要說勝義菩提心,連世俗菩提心都沒有。

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怎么能成為成佛的因呢?既然不是成佛的因,也不能成為解脫的因。如果明理了,就不會產生邪分別念。如果自己能觀察到,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也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我們在學佛修行過程中,對戒律的決心不能動搖。我們對所受持的居士五戒、比丘(尼)戒,沙彌(尼)戒、菩薩戒、密乘戒,決心都不可動搖,守護誓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我們在立誓或承諾時都很隨意輕鬆,但是,要真正做到決心不動搖,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誓言,是最難的。

此處講的第三個不能失去就是不能失去決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否在上師面前,無論是否跟同修在一起,無論身邊是否有人,都一樣,無論何時都不能動搖自己的決心。

我經常跟寺院的出家人講,無論何時,都要守護戒體,如同守護自己的心臟和眼珠一樣,能這樣守護戒體,是非常重要的。

密宗強調以守護誓言讓自己的相續清淨並獲得悉地,破壞誓言是不可能獲得悉地的。

也許有些人自認為境界高,開始修空性了,沒有什麼可取捨的,白狗和黑狗咬出的血都是紅的,所以善惡都要放下,但放下並不是放棄。

蓮花生大士說過:即使境界比虛空高,見解與佛相近,取捨因果仍然要比麵粉還細,要斷一切惡,要行一切的善。空性和因果是不矛盾的,越接近空性,取捨因果越嚴格。佛教中經常說的“空悲雙運”,在空性中產生大悲心,在空性中徹底了知因果規律。這些細微的因果規律,除了佛,誰都無法真正明白。

只有真正證悟空性,如如不動時,才能真正白因果的規律,因果的規律即是自然的規律,簡單地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播下了瓜的種子,不可能長出豆子。

戒律非常重要,守護誓言同樣重要。我經常跟大家講:佛法的核心是智慧,佛法不離智慧。戒律和誓言都是活的,如果能真正明白和掌握這個道理,並具有智慧,守護誓言,守護戒律都不困難。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很難,他們經常做破壞誓言的事,做失毀誓言的事,經常明明受持了戒律,卻又做違背戒律的事,這都是因為缺乏智慧。

佛法講戒定慧三學,三學不能獨立運用。如果沒有定和慧,只是學戒,無法圓滿。受持戒律太難,守護誓言太難,取捨善惡太難,都是因為沒有定學,至於慧學,只要有了定學,慧學就不難。

現代社會流行靈修班,提倡靈性,世間人也包括有些學佛人,都特別喜歡冥想,即修禪,但若是沒有戒學和慧學,只靠禪定是不可能的圓滿的。

末法時期,世人都不肯用功,坐下來冥想一會兒,粗大的煩惱分別念稍微停息了一會兒,就感覺很好很舒服,其實這都不算什麼,是平時太散亂複雜了,通過一些外在的因素和引導方式,讓情緒穩定下來,內心的繁雜暫時得以緩解,好象進入了佛的狀態,已經成佛了一樣。不是的。只靠禪定是不行的。

有些人上早課晚課時也冥想,或禪定,這樣能禪定嗎?即使真能禪定,也不是好事,對修行非常不利。

我們修大圓滿正行時,有一種傳承上師的教言,一種特殊的修持方法,心沒有地方安住就先不要安住,如果真的見性了,心有了落腳的地方,才可以安住,但是時間也不能長,隨時隨地、暫時的安住,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本來的寧靜,本具的祥和,時間長了容易亂,又會是另外一種狀態。所以,現在你們以思維、觀想為主。

因為還沒有真正生起定解,沒有明白道理,這樣冥想、尋找,所得到的寧靜,並不是本具的寧靜,祥和也不是本具的祥和,可能只是粗大的煩惱,稍微停歇了一下,獲得了些許不同的感受。其實無想禪都很難達到,大家不要著急修禪定,慢慢來,先有足夠的聞思,把理論掌握好,道理弄明白,搞清楚,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禪定也不行,禪定不能離開戒律和智慧。智慧也同樣,沒有戒律和禪定,智慧從何而來?若無戒律與禪定,那只是知識,是分別念。《大圓滿願文》里講:“尋覓修行自己徒勞因,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這都是修行的過患。

我們常常說轉識成智,怎樣才能將知識轉變成智慧呢?要靠禪定的力量。沒有禪定的力量,知識無法轉變為智慧,煩惱更無法轉為菩提。很多人喜歡說煩惱為菩提,但你要有這個能力——戒定慧。

漢地的學佛人都特別喜歡禪定,也都特別重視禪定。剛剛講了禪定離不開戒律,《入行論》中講的戒律,內心清淨才能定下來。戒律就是清淨,通過戒律,我們能正確無誤的取捨善惡,這樣相續自然就會清淨,相續清淨,才會產生禪定的功德,禪定之後就是智慧。顯宗講從戒律中產生禪定,從禪定中產生智慧,戒生定,定生慧,這個次序是不變的。

在密宗,尤其在大圓滿中既有定中生慧,也有慧中修定,但慧中修定是特殊的根基,特殊人可以慧中修定,先開悟見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受持戒律,修持禪定,這樣更輕鬆、更容易、更迅速。但普通人還是要定中修慧的,一般人都屬於這種普通的根基,這種比較難,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功夫,才能成就。

第三、持戒的決心,守持清淨的戒律。修行人要自律,沒有當面和背後的差別,沒有順境和逆境的差別。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會有把握不住,失敗的時候,這都是是自己的問題,無論順境逆境都要受持戒律的。既然相信因果,行持善法可以享受快樂,造作惡業就要感受痛苦,這是自己的因果,要深信不疑,有沒有人看著都一樣。

受持戒律很重要,我們的實修中心和山下小組都要嚴格遵守戒律,清淨就從戒律中來。在山上,在實修中心,大家都嚴格受持戒律,道場自然就清淨。我建道場,建僧團,使終強調戒律,山下的小組也一樣,如果都嚴格遵守戒律,小組自然就清淨了,有正知正見的人都會被吸引的,我們要結緣更多的人。嚴格遵守戒律,本身就是一種結緣方式。

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普度眾生,幫助他人,如果自己嚴格遵守戒律,自相續清淨,就能感染更多的人,使這些人也變得清淨,也變成嚴格守持戒律之人。如果以盲引盲,或自己不清淨,親近你的人自然就不清淨。無論居士還是出家人,尤其是出家人,出家的目的是幫助他人,度化眾生,那么第一就要嚴守戒律,這需要串習。

也許有些人覺得在上師身邊,可以放鬆、隨便一點,將來真正幫助別人時,度化眾生時,再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戒律,不可以,應該現在就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反覆地串習,將來就穩定了,定力就有了,真正走進了紅塵,真正度化眾生時,遇到對境,遇到問題了,能感化他人,他人不會影響你。

如果定力不夠,到時候發心雖然很好,想幫助他人,想普度眾生,但是跟凡夫接觸時間長了,來往多了,倘若你不能感化他,就會被他轉化,倘若你無法攝受他,就會受他影響甚至操控,要是被他人操控就要造惡業了,一起搞輪迴了,多可怕啊,真的不能這樣啊!現在就開始嚴格要求,學佛、出家是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這條路,一定要表里如一,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戒律是根本,守持戒律是最重要的。

我剛才說了,戒學的功德要達到圓滿,要依靠禪定和智慧。剛開始時,沒有禪定,智慧也不夠,戒律是一種約束,是一種束縛,甚至是壓力,但是沒有辦法,就要這樣來,沒有事,等到定學差不多了,功德在你的相續產生了,慧學的功德也產生了,這時的戒律不再是約束,不會束縛你,戒律是活的,不是一種束縛,嚴格受持戒律,同時也很自在,自在的同時不會破壞戒律。現在是一種約束,當你真正有定學和慧學的功德時,戒律不是約束,你是自由的。

真正有了禪定——心如如不動;有了智慧——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了了分明的時候,怎么會有壓力?沒有壓力,是全然放鬆,之前都是放逸,不是放鬆。到那個時候你是自由自在的,像歌中唱的:跟小鳥一樣自由自在的飛翔。

其實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內心,誰束縛了你?自己的內心束縛了你。帝洛巴上師跟那若巴說:“孩兒,這些顯現不會束縛你,執著才會束縛你。”如果執著,這些顯現就會束縛你;不執著,這些顯現就不會束縛你。

我們被束縛在一個籠里子,這個籠子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念、妄念,把籠子打開了,不打妄想了,不分別了,整個虛空都是任你遨遊的了。我在百日共修的時候講,整個法界都是你的家,所有眾生都是你的家人。到那個時候確實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好比在出差,時間長了就會想家,回到家裡才會舒服,才會放鬆,其實這是分別,到哪裡都是一樣,地獄是你的家,天堂也是你的家;極樂世界是你的家,娑婆世界也是你的家,處處都是你的家。那時哪裡都是家的感覺,即使到地獄,也是到家了。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