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修心七要》講記(二十七)


時間:2017/11/22 作者:學佛娃娃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9月29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修心七要》。

於境修無偏,遍且深修習。

指學佛修行不能片面化,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不能偏墮一邊。特別是見解很重要,大家都是學佛人,都特別重視禪定。禪定很重要,我們要超越,想真正到達彼岸要靠禪定。

比如,一個人想到達太空必須靠火箭,不能靠其他工具。同樣,如果真正想超越,要依靠禪定的力量(這一點很多人很難理解,很難接受),如佛經所講,尤其是大乘《般若》、《心經》裡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是超越的境界,也可以說,這就是彼岸。

超越的狀態就是彼岸。我們要到達彼岸——涅槃,就要搞懂這種疊加的狀態,科學家稱之為「態疊加」(自然科學已經研究到這種程度,他們已經承認了),這是量子力學的專家講的。牛頓、伯恩等雖然是創始人,但他們也沒搞懂,因為這是一個超越的狀態。

「態疊加」是兩種狀態同時存在,用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這兩種狀態是互絕相違(佛法術語)。可以這樣說:這個法座既在大殿,又不在大殿,兩個狀態相互矛盾、互絕相違又同時存在。科學講的量子力學是,兩種狀態不可能同時存在,只能此有彼無,或者此無彼有。雖然他們學問超群,但沒有禪定功夫,只是探索、研究,所以搞不懂。但我心裡對「態疊加」這個學說特別認可。

除了佛,沒有人能搞懂。科學講的是,如果我們的意識不參與,它是不確定的狀態,一旦意識加進去了就確定了,這是我們的分別心分別了,一分別就確定了,要麼有要麼無。在大殿裡,這個法座,我們看是存在的,肯定是確定的,要麼存在要麼不存在。「又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意識不加去時,就是這種不確定的狀態。

「又是存在,又是不存在」,以此可以理解為《般若經》裡講的不二法門,可以說是同等的,但是每個人的認知能力不同,科學家的認知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水平;但是研究佛法,研究中觀的人一聽就能聯想:喔,就是般若,科學也證明了而已。

何時才能搞懂,有些人糊塗了。因為有的人只是嘴上功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實一點也沒有思維,也沒有懂得「這不全是矛盾」的道理。應該以佛法的思維方式去思維。但是沒有思維,只是在嘴上念,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

我們修的儀軌,念經,都是為了開悟,開悟是為了增加智慧。為什麼不去思維?不去觀察呢?如果你邊念《心經》邊思維、觀察,問題就來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不是矛盾嗎?科學家也一樣,很難搞懂,即使有些所謂的法師也很難搞懂。怎樣才能搞懂,需要禪定功夫,這是佛法里講的唯一方法。

禪定不是一坐就ok了,不是一念不生就ok了,要有見解,否則禪定功夫再好再深,也只能達到無想禪。如果會修色界、無色界的心和境界,也許能達到他們那種境界。比如要達到初禪,初禪是色界的境界,但這是有方法的。

佛在《般若經》裡講過,小乘《俱舍論》裡也有這些方法。如果你沒有這些方法,不會禪修,在那瞎禪修,即使再精進也只能達到無想禪。我講暇滿難得的時候講過無想禪,無想禪也叫一念不生,但這和大圓滿里講的,禪宗里講的一念不生不一樣。

大圓滿里講的一念不生和禪宗里講的一念不生,二者是有區別的。一念不生就是沒有念頭,但二者一個是現量明白的,另一個是不明白的。比如一個房間裡沒有人,一個人親自觀察了,每個角落都看了,可以很確定地說沒有人。但另外一個人沒有親自看,只是聽別人說的,或自己猜測說房間裡沒有人,但這二者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確定的,叫做見解;一個是不確定的,沒有見解,二者有很大的區別。

雖然無想禪也能達到一念不生,但它不屬於覺性的,只是一個阿賴耶識,還存在一個極其細微的妄念,而大圓滿的一念不生,連細微的妄念都蕩然無存,只有覺性。以此角度講,二者的區別特別大,因此,一個可以遣除輪迴的根,另一個則不能。

即使禪定功夫再深,入定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可以做到不出來,也沒有實際意義。但是我們現在不要說幾天,連幾分鐘、幾秒鐘都做不到,根本就沒有入定,這裡有動靜能知道,那裡有動靜也能覺察,眼前稍微有一點黑影晃動,就能感覺到。

我那天是悄悄進來的,結果幾十個人一起往我這邊看,把我嚇壞了(笑),心想:這些人是不是在入定的狀態中知道我進來了?後來一觀察發現不是,根本沒入定。

你們的感官也太靈敏了,有一點點香味或臭味就能聞到;身邊的人根本沒有碰你,只是稍微動了一下,帶動了一點風,就感覺到了,還轉過頭瞪別人一眼,意思是影響了自己。若平時刻意讓你們去感覺一下太難了,但打座的時候,這些感管官特別靈敏,這就說明你根本沒入定,若真正入定了,這些感官就不起作用了,可能聽不見、看不見,也感覺不到。

通過六根產生六識,六塵作為對境,六識是有境,一個是客觀,一個是主觀。但是入定的時候,這些就都失靈了,都感覺不到。當然,這還只是一個初步的入定狀態,此時呼吸還特別明顯,但這個呼吸跟我們平時感覺到的呼吸有所不同,可能沒有平時的呼吸那麼粗大,但還是有呼吸,還能覺察到細微的呼吸,若繼續下功夫練,最後連呼吸都感覺不到了。

我們在海南開辦第一屆禪修營時,因為對大家不是很了解,所以僅安排了三個內容、三個方法。其中有一個叫觀寶瓶氣,這對很多人來說太難了,根本搞不懂是怎麼回事。其實寶瓶氣就在這裡(師用手在胸前做比劃),若真正能入定,就能做到。呼吸就是脈博,呼吸感覺不到了,但還能感覺到脈博明顯在搏動,繼續下功夫修練,最後連脈搏也感覺不到了,這時就能覺察到細微的起心動念。

平時的起心動念太複雜、太粗大了,都是一些妄念和分別念,是瞬間極短的剎那心,幾乎沒有過程,感覺不到,所以根本無法控制,但到了真正的禪定——功夫比較深的入定狀態,這種起心動念就息滅了、消失了。一般都是這樣的,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狀態不同,根基不同。

沒有見解的禪定,真的沒有意義。最多也就是個無想禪,所以見解、見地很重要。現在辦禪修班的人很多,追求禪定的人也特別多,但是他們根本不懂,也不知道首先要有見解。我們以前依止上師的時候,上師要求我們注重聞思,先把道理弄明白、搞清楚,相續中要產生定解,哪怕是產生相似的定解。

有了定解,才可以閉關,即使到了深山野林也可以。我們現在的閉關,有的人修加行,有的人念咒,有的人修本尊,若真正修禪定是不可以的。一個對你負責任的具德上師,不可能讓你隨便、盲目地禪修,否則很容易走火入魔,因為你沒有見地,還沒有生起定解。

我們現在學《因明》、《中觀》,是通過邏輯推理,以此方式比量了知,目的就是為了生起定解,相續中先生起相似的定解,通過修煉可以生起真實的定解,然後再禪定修煉,最後功德圓滿。

但有些比較特殊、根基好的人,通過消業積福,最後經上師的指點或加持,不必通過邏輯推理,而是讓你直接體會到那種超越的境界、不二的狀態,直接讓你見性——認識心之自性,這是特殊的情況。前者通過邏輯推理,是了知;後者通過上師的加持,是體悟,但都不是證悟。

基:二諦雙運。基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是一切事物的究竟實相。它們的本質是空。因為空所以可以無礙的顯現,如果不空就不能顯現。顯現即是空,顯現的當下就是空,空的當下就是顯現,這叫二諦雙運。我們要有這樣的見解。

道:二資雙運。二資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意思是我們無論是磕頭、念經、上課、做布施,都不能離開般若智慧的攝持,以三輪體空的智慧而做。比如我們拿一枝花來做供養,供養的對境——佛、菩薩的自性是空的,供養的物體——這朵花的自性是空的,供養者自己的自性也是空的。

你要了知,要有這種見解的攝持,在覺悟的狀態中去進行供養,才是如法的,才真正可以成為菩提果的因。

你們這麼做了嗎?每天上課時觀三輪體空了嗎?沒有吧。根本沒觀想,就跟著大家一起哼哼。

十多年了,很多人儀軌念得特別熟,不用看都能背下來了,但都是跟著哼,根本沒有去思維內容。有的人比較老實,觀想了,但是也沒有三輪體空的智慧。我們觀的金剛薩垛佛,是在空性中顯現的。

密宗里講的生起次第根本就是三等持:第一個是空性見;第二個是大悲心;第三個是緣起種子字。這三點是不能沒有的,否則就跟外道沒有區別了。

而我們只是覺得有個金剛薩垛佛降甘露可以消除我的業障、病障、魔障。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學佛人,都是貪生怕死的人,怕來災難,沒有別的。看似很虔誠,其實是為了遣除災難、譴除業障、譴除病障,並沒有觀三輪體空。

我們是在無明、貪心的狀態中念的,而不是在覺性和悲心的狀態中念的。覺性是不迷惑,是對諸法的究竟實相明明了了,一點都不糊塗。悲心是對一切眾生有大愛之心。在這樣的狀態中念,才能感應道交、消除業障。

有人心生懷疑:除障法修了這麼多年,百字明念了這麼多遍,怎麼我的業障、病障、魔障還沒消?意思是埋怨。其實無論是早上修的上師瑜伽,還是晚上修的金剛薩垛除障法,都不離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實相和見解。大家有這樣的見解嗎?沒有。所以這是自己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

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要雙運的,而有的人又偏墮到了另一邊:認為只修禪定、觀空性就可以了。空性就是無得無舍,無善無惡,所以不用取捨善惡,什麼也不用做,自然——隨便。

說的都是大話,沒有捨得是吧?那你就別吃飯、別睡覺了,看你能撐得住不。只要你還要吃飯,肯定有捨得。不吃飯會餓,這不是舍嗎?吃飯肚子就飽,這不是得嗎?這裡有捨得。不睡覺就困,睡覺就舒服,這不都是捨得嗎?怎麼可能沒有捨得呢?

雖然佛已經超越了,卻示現得跟我們一樣,也有得失,也取捨善惡。他每天下山化緣也是為了吃飯,為了解決飢餓。有時候佛也化不到緣,有一次沒有人給他吃的,後來阿難去才討到一點飯菜。在示現上肯定有各種顯現。

所以既不能落到空邊,也不能落到有邊。不知道空性的道理,沒有這種殊勝的見地,著相地念沒有多大意義,只能種下點善根而已。對希求解脫、希求佛果的人來說,意義不大。所以道是二資雙運。

果:二身雙運。即色身和法身是雙運的。有些人認為供佛像、繞佛塔、念佛經都徒勞無益,還斷章取義,拿《金剛經》裡「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來攻擊我們。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從法身佛的角度來講的。

法身佛是真佛,但不離色身佛。如果法身佛離開了色身佛,就失去作用了,那怎麼普度眾生啊?如果法身佛離開色身佛,佛的事業就結束了。然而佛利眾的事業是恆常的、任運的、自在的。它有幾個特徵:一個是恆常的,不滅的。還有一個是自然的,不用通過造作,任運自成。如果沒有色身這些就不存在了,事業不就中斷了嗎?這都不符合佛理。

現在有些人喜歡念《金剛經》、《心經》,然後斷章取義,把其中一部分拿來攻擊別人,這是錯誤的。

二身雙運講的特別究竟,這是麥彭仁波切自宗的觀點。基是二諦雙運,道是二資雙運,果是二身雙運,都不離雙運,不能墮落空邊、有邊任何一個邊,才是真正的、究竟的,才是本來面目,才是一真法界,才是正確的見解。我們在思想上、見解上存在著問題,今天我在這裡苦口婆心跟大家講,就是為了糾正這些錯誤。

智悲雙運,即空性見不能離開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是平等的,也叫大愛無疆。小愛是貪心,大愛才是慈悲。大愛是佛具備的,小愛是凡夫的思想。大愛、大悲是平等的,對所有的眾生,不分親人和仇人、富人和窮人、貴人和賤人,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不能分別。

而我們的慈悲是分別的:對窮人可以發慈悲心,對富人發不出來慈悲心;對好人可以發慈悲心,對不好的人就生不起慈悲心;對親人可以發慈悲心,對仇人就生不起慈悲心。這都是不平等、有分別的,這不叫大悲心,不屬於大愛無疆。小愛是分別,分別是貪心。我們要具備大悲心、大愛心,不能偏墮於任何一邊。

剛才是見解上、思想上的偏墮,還有行為上、修行上的偏墮。有的人只注重聞思,不注重實修;有的人只注重實修,不注重聞思。現在學佛人中普遍存在這種問題。我用十年的時間給大家講,也算是我十年來的忠告。你們不聽,我也沒辦法,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我有時會想:這樣苦口婆心地講大家也不聽,這麼講大家還是不明白,還是依然如故,心裡有點委屈。但這是偶爾的念頭。靜下心來又想:真的不用委屈,因為這是我的任務,完成就行了。聽不聽、做不做是他們自己的事,我還能怎麼辦呢?也不能把他們都關起來。業因果是自己的。這麼一想,心裡就沒有遺憾了。

佛在經中講:聞思如同雙目,實修如同雙足。沒有雙目只有雙足不行,肯定會跳進懸崖,無法到達目的地;有雙目沒有雙足也無法到達目的地。所以聞思、實修不能分開,要結合。

聞思,最好是顯密、大小乘都通達。我們從小研究佛法,不能說精通,但都大致了知掌握,顯宗與密宗,大乘與小乘,一聽就能聽出來,一看就能看出來,講的是哪個階段、哪種境界。

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如何分辨,只是斷章取義。一會兒講的是小乘,一會兒講的是大乘;一會兒講的是顯宗的境界,一會兒講的又是密宗的境界,不能混在一起。最好精通顯密及大小乘一切佛理,一切境界。很多問題自己就能解決,不用太依賴上師或師父。以智慧修持不會走彎路,也不會修偏,這是智慧而修。

還有一個是以信心而修,如果沒有智慧而修的境界,也沒有這個能力,就要找一位具德的上師或師父,一心一意的依止,依止時要聽他的話,不能懷疑他,否則就完了。

如果你對上師有信心、不懷疑,即使懂得不多,他也可以給你安排,可以給你指一條路。我經常講,已經給你們做好了飯,鋪好了路。如果還懷疑,那就沒辦法了。我不是不慈悲你,但如果你懷疑就沒辦法了。

有些具足信心的弟子說,這是上師給我們鋪好的路,上師給我們做好的飯。可以這樣說,但實際上這是佛菩薩給我們做好的飯、給我們鋪好的路;是歷代祖師們給我們做好的飯,給我們鋪好的路。我只是把路指給你們,把飯端給你們,你們使勁吃,用力行走就可以了。如果懷疑就沒有辦法了。這是以信心而修。

剛才那個是以智慧修行,即以智慧學佛修行,主要靠信心,但不能缺乏智慧,智慧也不能缺乏信心,但主要靠信心。有信心上師就可以給你安排,所以如果大家真心想解脫成佛,就不要飄浮不定,要定下心來。

很多歷代成就者都是依止一個上師,修持一個法門成就的。飄浮不定會耽誤自己。

首先要觀察上師、師父,觀察好了之後再依止,依止後要一心一意,不要再觀察。因明里講,先觀察再認可,這是智者的做法;先認可再觀察是愚者的做法。同樣,先依止再觀察是愚者的做法,先觀察再依止是智者的做法,我們就要這樣。

聞思精通難,所以要靠上師,上師給你指的路,給你做的飯,你要了解。你所修的法門,無論是藏傳淨土法,還是光明大圓滿法,都要了知。若是連這個都糊裡糊塗肯定不行,所以必須要聞思清楚、明白,生起了定解才可以。聞思和實修要相結合。

我十年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十年來經常跟大家講,處處強調這個問題。就是佛法和相續相結合,修行和生活相結合,不能脫節。尤其是個別的學佛人,問題太嚴重了。把修行和生活分開了,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都脫節了,還經常覺得沒有時間。「是要好好修行,但是我沒有時間,每天要上班十幾個小時。」「我哪有時間?家裡上有老下有小,我現在處在『牛』的年齡,是最勞累的時候。」

這種人認為生活、工作不是修行,修行必須在佛堂里,或是在寺院裡,要麼念經、持咒,要麼打座,要麼做布施等。其實不是這樣的。修行要融入生活、工作中,這樣才能改變生活、工作的狀態,這點很重要。如果脫節了,就不會起作用,必須還要經過十年、二十年。你再精進,懂得再多,如果跟生活、工作沒有關係,自己也不可能改變。

還有佛法和相續相結合。現在很多學佛人都脫節了,佛法是佛法,相續是相續。相續是心的意思。山下有些居士講起佛理來滔滔不絕,心中沒有佛法,嘴上卻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絕,卻是這一段,那一段的,都不系統。

雖然能講很多很多,但是心裡沒有,佛法沒有融入相續,沒有用佛法改變心態,這樣即使懂得再多,講得再好也沒有用,你的相續與佛法是沒有關係的,這樣無法改變你的心態。

有的人學佛十年、二十年,煩惱依舊,習氣依舊,歸根結底是因為佛法沒有融入相續,沒有用佛法改變自己的心態。這個內容我講過不下百遍了,因為太重要了,所以處處強調!哪怕僅僅用一點點佛法來改變心態,哪怕僅僅用一點點佛法來融入自己的相續,也會受益非淺的。

現在跟我們一起學佛的人當中,有很多受益者,他們都是先對法生起信心,通過法對我生起信心,然後依止的,並沒有盲目地崇拜。我曾經講過,我不需要盲目崇拜,也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崇拜,幸而這裡很少有人這樣。很多人只用了一點點佛法,就改變了相續,改變了心態;把一點點佛法融入了相續,就受益非淺,有突飛猛進的感覺,其實這都不算什麼。

修行也是一樣,如果可以跟你的生活和工作相結合,那也不得了。有些人為了生計,絞盡腦汁不擇手段,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能用佛法改變心態,用修行改變工作,就不一樣了。

我以前在百日共修的時候講過怎樣發菩提心。如果能在菩提心的攝持下生活工作,就不得了了。我們且不說勝義菩提心,如果有利他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一般凡夫也可以具足的功德。你用菩提心去工作、生活,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有利他心的攝持去做事,其實就是心態的改變。

比如把家人、孩子,都當作與自己最有緣份,最需要自己照顧的眾生,這樣做核心是眾生。如果總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我的愛人……」「我」是中心,二者是不同的。以自我為中心叫自私,以眾生為中心叫菩提心。所以轉念很重要。這是個極其殊勝的竅訣,雖然因為無始劫的習氣,有時候很難做到,但是我真的儘量這樣做了。

我這十年的變化太大了,心態,外在和內在都發生了巨變,這些都與轉念息息相關。但是我也有做不到的時候,如果能時時做到,就不得了,可能這十年中已經成佛了。雖然還沒有做到,可我知道,這才是我得到的最好用,最有效的如意寶!

所以心態、轉念都很重要,隨時都可以轉念,一轉念煩惱就沒有了,一轉念心就清淨了。學佛修行就是要歷練這顆心,錘鍊自己的心態,學佛好不好,不取決於念了多少經,持了多少咒,而是取決於有沒有改變心態,有沒有改變生活工作。並保持不偏墮。

第二是全面。剛才講了最好是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都精通。現在我們有五論班,將來可能會有密續班。這樣,顯宗、密宗、大乘、小乘大概都能了知。學習好的人都能精通。若是沒有這個精力,也沒有這個意樂,可以好好依止上師,如果在我們這裡學修,就把藏傳淨土法和光明大圓滿先弄明白。包括加行、正行,都要搞清楚,然後要全面產生定解。

此外還要深入了解和修持,不能總是停留在一個層次里,要不斷觀察,不斷提升,這點特別重要。我們經常這樣要求:上等修行人日日進步,中等修行人月月進步,下等修行人年年進步。在百日共修期間要求:上等修行人分分進步,中等修行人時時進步,下等修行人日日進步。這個要求有點高,但是很重要。

以前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一位老修行人,當他聞思夠了,開始實修時,就觀察自己的意念,生起一個惡念時就放一個黑豆,生起一個善念時就放一個白豆。開始時全是黑豆,沒有一顆白豆,慢慢調整心念,黑豆白豆就一樣多了,再修煉、修煉……最後全是白豆,沒有黑豆了,這時就成就了。就要這樣修行。

我說話很實在,經常強調,學修要老實、認真,就是這個意思。能不能老實一點?能不能認真一點?這點很重要。我們每一堂課,每一座修法,都要觀察自己的內心。現在百日共修,在每一座修法開始時,提醒大家發菩提心,結束時也有提醒,一座中你把握的怎麼樣?生起了惡念還是善念?如果不行就要懺悔,如果可以,下次要繼續堅持。提醒你們的時候,心裡想了嗎?下決心了嗎?懺悔了嗎?沒有吧,都當做耳邊風了。

還有人早上接完傳承,就在外面四處溜達,不聽輔導師的輔導和講解。難道你都明白了嗎?你太厲害了,一聽就明白,那你肯定是再來的,你就可以上來坐,我這個位置可以讓給你,絕對沒有問題。在外面閒著無聊,晃來晃去。你真有那麼厲害,一聽就明白?我講的加行也有很多內容,很多細節,可以說窮盡一生都很難思維透徹。我們學佛修行要靠這種精神,很重要的。

要不偏墮,要全面、深入地學修。經常依止上師,依止師父,依正知正見,還要依靠戒律的約束,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自己並堅持到最後。

今天就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