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略談念佛功夫的層次及仰信


時間:2017/11/25 作者:淨山

持名念佛能否往生,是淨宗學人最關重要的根本大事,如果不清楚,一昧滿足在低層次中,或過高追求,都將使此生落空,所以必須深思熟計,弄清楚自己念佛是否入法了,如何提高。根據祖師大德在《波若境緣集》中的開示,一定要契入「深信切願至心念佛」的關鍵秘髓。下面僅從主修的念佛一事,試從四個層次概括敘述一下學習體會。

一、聞聲念佛:口誦耳聞、攝心清淨。

開始念佛時心必散亂,「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以音聲作佛事,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於聽。」(《波若境緣集》下同,71頁)通過注意聞口誦或聞念佛機誦佛號聲,即能攝心於當下,制住意識跑飛,你能聞清佛號每個字,說明你當下一刻心基本是清淨的,這就是聞到「清淨光」,同時佛也能聞到,因為心佛眾生是一不是二。「佛的心遍滿一切處,我在念佛,是在佛心裡頭念,如來悉知悉見,沒有一點可以弄虛做假的。」(72頁)你聞不到,就沒入心,佛也聞不到,白誦。這是培養正念,是不可越逾的基本功夫,必須會,逐步在誦咒、誦經、回向、禮佛中也要做到。會使你得到清淨、輕安、健康、快樂,是絕大多數念佛人必經階段,但是千萬不要滿足這個階段,最重要地是通過培養正念和清淨心,其目的是幫助你明理覺悟,提升到「深信切願、至心念佛」這個關鍵層次,因為你不是上根利智,又不是下愚之人,不會直接契入這個層次。

要領是:淨念相繼 盯住當句 口誦耳聞 都攝六根

從盯住當下的一句佛號不放,如推重車上山,字字清楚,了了分明,一點不放鬆。念萬聲也只是當下一句,只有一句,清楚明了。

二、發願念佛:深信切願、至心往生。

做到每句佛號是從心念中發出,從至心嚮往、至心稱讚心念發出,不是按慣性有口無心誦,這是在深信切願的心中發出的心聲,這個一心想往生,一心想念阿彌陀佛的心聲才能感應道交。這是念佛能夠往生的最關至要的唯一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發菩提心,願生彼國,就如《無量壽經》講:「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只能得到「諸天世人,莫不致敬,生尊貴家,常修殊勝梵行」的福報。沒有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講的「至心信樂」,沒有切願往生,就不能往生。即只有清淨心,只有一般的信樂,不能往生,必須將「歡喜」心變為「至心」方能往生!

這是念佛人必須注意的。所以藕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印光大師說這是千佛出世也不會改變的鐵案;淨空法師說這「與淨土三經宗旨完全吻合」;黃念老說這是「代佛傳語」,是釋迦、彌陀「剖露心肝的精髓」。印光大師說:「無論善根熟不熟,惡業重不重,哪怕五逆十惡,也不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清靜不清靜,到沒到一心不亂,都可仗彌陀慈力往生西方,沒有一個不往生。」黃念老說不論念佛多少,有沒有妄念,都能往生。淨空法師說,不論大乘小乘,不論功夫等次,都得往生。

至心發願願生彼國,有此心念念佛時,必然心清淨,必然耳聞,佛菩薩必然感知,必然加持,每念一句,都是至心心念發出,這樣念佛的功力就會增加十倍都多,有此一願心,必然能如佛在《無量壽經》所講:「一心制念,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就是平日沒有做到清淨心,臨終一念做到,就能往生。淨宗學人就是要在此下死夫!凡夫要靠「有念念佛」方能往生,否則「無念念佛」就把自己變成有口無心的念佛機念佛了,最多只能得到上述第一層次輕安的利益。

黃老講:「尤如印光大師講:有的人在明理悟心上下功夫,不在信願下功夫,結果淨土修人,百有九十九無禪無淨土。一定要在信願上下功夫,相信萬人修萬人去,信心十足,一切都解決了。你修持差也不要緊,根基差也不要緊,只要你真信,切實願意去,老實念佛,不管你別的什麼,只要臨終時,你有個意念,佛都絕對接你。」(261頁)

如何知道你是深心切願了,淨空法師說,信願很難;黃念老也說,信願兩字看來似淺,實則很深,無有止境。那麼,信願到怎樣的程度才算是真切?黃老引用《無量壽經宗要》講: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要「如孝子思親,淫人思美女。」(13頁) 「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14頁)能有如此切心十念一念也得以往生就是明證。「十法界是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心想生。所以我們修淨土最關鍵還是觀想,憶佛念佛還是在想啊。想佛就成佛,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想的力量太大了。」(140頁)

具體要領是:深信切願 至心嚮往 如子憶母 念念真切

切願不是念佛中又觀想佛相,觀想佛功德,而變成夾雜。而是在誦經聽經的薰習中建立起的信仰,一提到佛號即如一提到某個歷史上熟知的偉人那樣有真實感,而不是要親見之後才相信。一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有可去能去之處,如地理上某個未去之國一樣真實。又如「如子憶母「也不是非要觀想母親的面容才能憶,一提母即知母恩,所以只有心中真信實有彌陀大悲父之恩德和實有極樂世界,方可如此做到。如果你對阿彌陀佛的思戀,不如你最思戀的人,你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嚮往不如你最喜歡去的地方,念佛求往生此事不是排第一位,不如你世間的事重要,而經常忘確,遇到恐怖、危機、痛苦之刻第一念反應不是阿彌陀佛,是「哎喲」,你就沒有深信切願。

深信發願念佛時的心境可參考下述偈:

口誦耳聽助定慧 不發菩提不往生 深信發願即菩提 至心一念無間雜

深思熟計真心去 一念十念決定去 不在定力宿罪福 關鍵在於信願心

累劫罪業痛心懺 懇念彌陀消業障 諸佛菩薩在助念 緊跟彌陀勿旁視

夜半深坑聲切切 心呼彌陀求出離 念佛遇到業障處 持念彌陀加油念

光中極尊佛中王 禮讚彌陀遍法界 處處道場皆菩薩 稱揚彌陀法身佛

念念思戀大悲父 嚮往彌陀把家回 如子憶母切心念 得見彌陀坐蓮去 (淨山補充:(1)當我們至誠信願憶佛念佛時就是想佛時,即是作佛時,即是成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三世諸佛成佛的原理。(2)我們一念淨信念佛即是實相,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是實相,是與我們的一念是不二的,我們願往生的願力再加上彌陀四十八大願的願力和佛的慈悲力,就會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力感應道交,感通之後,彌陀的願力就會攝取不捨,時時護佑,直到往生。臨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帶業往生。(3)淨土法門是靠自力和他力感應道交的法門,往生全靠佛力。印祖云:「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三、觀心念佛:正念覺觀,功夫成片。

只靠臨終一念做到「深信切願念佛」,是很難做到。所以要下笨功夫,在念佛中,在日常生活中,正念觀心,正念即是憶持佛號不忘失,對當下境界行住坐臥,當下心在想念什麼,都心中了了分明。在念念憶念阿彌陀佛中,正念生起,覺照光現,「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修十善業,截斷妄想和業習,這種從正念能力中培養和生起觀照心念的能力,覺察當下一念,乃至每一念,放下貪嗔痴,名聞利養,是念佛達到功夫成片,臨終能深信切願念佛,往生絕對有把握的必要條件。只有放下我執身見才能予知時至自在往生,如果臨命終才不得以做到,就不自在了,搞不好到中陰身也往生不了。

夏蓮居老人講:「從上以來一切諸佛、諸大菩薩及諸祖師,所有一切功德福慧、神通願力、種種道果、百千三昧,無一不由精進而得成就。何謂精進?於一切時一切處,不失正念。念念之間,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如防風燈,如救頭燃。果能如是,功無不純,業無不淨,妄無不消,真無不顯。」淨空法師多次講過:「念佛一定要會念,就是要提起觀照的工夫,用正念去妄念,不然就是盲修瞎練,仍舊是在搞輪迴。」「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離念。離一切妄念,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念頭都是三界輪迴念。」(42頁)如果覺不到煩惱習氣,就談不上伏住它的念了。有了覺觀當下正念的能力,不只是伏住貪、嗔、痴、慢、疑生起的忿,恨,惱,害,慳等易覺易消的粗煩惱,還要伏住無慚,無愧,懈怠,掉舉,失念,不正知等難覺難消的細微煩惱,基本做到內不為欲,外不為境,覺觀伏住愛憎動念,不造作罪業,心中唯憶佛念佛為第一等大事,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了,一切時,一切處,不念佛,佛也在你心中,所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56頁)即能做到如佛在《無量壽經》所講:「身行當專,安定徐為。莊嚴眾行,軌範具足。善護口業,不嘰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具體要領是:晝夜憶持,不失正念,覺觀了了,截斷業習。

四、觀法念佛:斷見思惑,得事一心。斷兩邊見,得理一心。

正念觀法,修平等觀,清淨觀,觀法無我。看破放下隨緣自在。淨空法師說:「把心量拓開,修園教大乘快,證十信位容易,直接了當破我執,若有自私自利永遠在大乘之外,小乘也沒份。」從法性體看眾生都是佛,從事相看皆是一個本性的阿賴耶識現相,從別業看你見到的一切就是你所局限的部分阿賴耶識變現的,也就是你的世界,如你夢中的境界都是你的世界是一樣的。似乎是同一共境,因分別、執著的不同,實際上一個人一個世界,都可照見。

若念佛從功夫成片進一步如印光大師所說「反念念自性」,如夏老所說:「以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修觀世音返聞聞自性之功夫。」 觀到「聲以心起,心以聲現」,明了一切色相皆是虛妄,即能破除身見,進一步斷見思惑,體會「諸幻成無性」,「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的境界。體會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宇宙本體為何?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變現。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無處不在,佛教我們認識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萬法的真正主人。」(141頁)如果做到「空我無想,能所不二,念而無念,非空非有」,就能證入理一心,明心見性。即能做到「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藕益大師說:「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念佛的好處,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亂』,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不假方便(老實念佛),自得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47頁)由此可以提高往生的品位。

此境界非我輩此生能做到,只能做個參照方向,在念佛中時常體悟,對去「我執」,破除「身見」,看破放下,深信切願,確會有大利益。如果做為此生修行目標來做就錯了,因為這是需經萬劫方能證得的禪修道路。

綜上所述,持名念佛法門的核心是「發願念佛:深信切願、至心往生。」 離此即非淨土法門,若又不以正念觀心,正念觀法修行,則又不是禪,念佛只是得個種子,得一點清淨、輕安自在和福報而宜,這是念佛人要高度警惕的。所以古德講:「今之修淨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全在信願真切,這宗旨於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佛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義,隨便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淨土,淨土中人,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淨土。」所以必須從初級的「聞聲念佛:口誦耳聞、攝心清淨」,轉入到至關重要的「發願念佛:深信切願、至心念佛」。輔助以「觀心念佛:正念覺觀,功夫成片。」是往生絕對有把握的必要條件。四個層次都要指向第二層次目標,而有了深信切願也很容易達到第一、第三、第四層次。而修「觀法念佛:斷見思惑,得事一心。斷兩邊見,得理一心。」之事,絕非凡夫此生萬生能做成的。只能做參悟方向,更加堅定地深信發願。

淨土持名念佛是從「有」門入:

要「有念、有想」,第一想念的和在專念佛時唯一念的是阿彌陀佛,這個想念越切越能感應道交。「無想」就如石頭,阿彌陀佛磁鐵吸引不了你,如果「有想」是妄想,不是想阿彌陀佛,極性不對,互相排斥,去輪迴路;

要「有情」,最思戀的是大悲父阿彌陀佛是同體大悲心,而思戀世間人是凡夫情痴,不能往生;

要有「有」,永恆常存不壞堅固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實有:「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而我們這個世界是「見惑、煩惱惑所感,粗弊五陰和合」的無常的五濁惡世,雖然都是有,皆是影相,但質量受用相差無量;

要「思惟熟計」,認知自己的成見,凡夫的見解是狹窄、浮淺、愚昧的,乃至偉人、科學家、哲學家的見解也只是「假說」,堅定仰信佛陀是「實語者」,此事也唯有佛能說,靠妄想測度求解證是邪知邪見,而妄想、分別、執著非我此生能除淨的,唯有念佛求往生,方可了生死,斷輪迴;

要「有欲」,將「情慾」轉為願得「漏盡通」真樂永恆的極樂,欲離六道「三苦」,世間「八苦」是苦苦,樂是壞苦,舍是行苦;

要「有分別」,厭離娑婆,不慕天堂,願生極樂。八萬四千法門,唯持名念佛適合於我;

要有「我」,將「以身和七情六慾為我」轉為「神識」為我,不再附著這個臭皮囊,阿彌陀佛接我這「神識」去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常樂我淨,回到「真我」,一生成佛,普度眾生;

總之要有「信、願、行」,而不重在「解、證」,如覺明妙行菩薩所言:「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

信持名念佛法門的層次

如何深信是往生的關鍵,凡夫在妄想分別執著中,不能達到正信(明心見性的發心住菩薩),更達不到證信(信忍的歡喜地菩薩),能做到十信位中的初信位就很難得了。「初信位即信心者,信受所聞所解之法無疑心。要斷見惑,能深信樂諸法實體,三寶淨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靜,謂之信心。學道之人,必須具有信心,乃克成辦。」

信淨土持名念佛法門可分為四個層次。

一、迷信

聞到持名念佛法門,見別人念也跟著念,念佛打發日子挺好,知道能得到好處,能積善得福,有個精神寄託,念好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存有僥倖心,對了脫生死沒有決定心。既不深信,也不聽經學經薰習,理不明,不知道什麼是見思惑,世間事又放不下,甚至將佛當神明對待,求佛保佑,求福求財,求名求利,念佛妄念紛飛,有口無心,耳不聞佛號聲,更不知以此攝心,日常生活沒有正念觀照,習氣濃厚而不自覺,貪嗔痴慢沒減或沒減多少,對得失仍是斤斤計較,對身體的關愛和對欲望的追求沒有減少,確以為自己比不念佛人己很覺悟了。悠悠泛泛,也許能得少許輕安,也能說點佛法,做些佛事和行善布施,自以為是信持名念佛法門了。這種迷信念佛不能往生只能種個種子得點福報。如果求福不得或往生不了時怨佛,反而要入三途,不可不知!在迷信中,必須警覺自己,必須生起仰信。

二、仰信

遇善知識聞到持名念佛法門,對佛、法、僧三寶能崇信欽仰,放棄自己一切成見,對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功德視若珍寶,毫不懷疑,依教奉行,誠心懺悔以往過失,無條件仰信佛陀和阿彌陀佛,放下一切,老實念佛,至心念佛,厭生死輪迴,一心求往生,信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我。所謂下愚之人即是,他能一點不執著自已,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孝養父母,恭敬師長,自然做到十善業,是往世執著輕,見思惑少,善根深厚,今世遇緣就能深信切願,必能往生。非一般人可以一下做到的。但是如果不明信佛智,不信自性,雖能往生可能去邊地,所以在仰信基礎上應不放鬆學習,應能明理才好。

三、理信

初聞持名念佛法門,生起很大興趣,努力學習經教,聽經誦經,邊念佛邊體悟境界,理性地思惟判斷,做到理悟,看破放下,重新樹立人生觀,宇宙觀。這是喜歡學習,善於思惟的人。即不落迷信,也不盲目仰信,更不會陷在解信中,思惟熟計,選定仰信之信,深信切願,至心往生,此生遇緣好也能成就,因為遇退緣很易退心。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這是理信性者要警覺的。所以必須一心緣阿彌陀佛,緣阿彌陀經,緣善知識,破除身見、放下我執,真心懺悔,至誠念佛,使善的力量大,觀心念佛,才能伏住妄念,功夫成片,往生方有把握。

從理論上相信什麼?至少要思惟確認以下幾個問題:

1、神識存在,輪迴存在,因果存在,十法界存在,實也是虛,虛也是實。

真的確認神識存在,輪迴存在,就不會將此身認為是我,可破除身見、斷滅見。真確認因果存在,十法界存在,就會生起高度警覺,尤其是在三界之內,隨業力流轉,墮三途永劫難出,尤為恐怖。所以要學十善業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進一步「自淨其意」,求願生命園滿,成佛做菩薩,常樂我淨,得大自在。從承願再來的佛菩薩的行持實踐活動可以證實。當今淨宗大德淨空法師的行儀就是最好例證。

從歷史的記載和古大德的修證體驗,從各種特異功能顯示事例看,實也是虛,虛也是實。從當今科學對微觀世界,巨觀世界,人體科學研究中的大量事實,都可做為旁證,說明絕非我們這個感知的世界是實的,未感知的是虛的,皆是虛的,也皆是實的,因為科學家從物質微觀世界看,認為物質現象也是波動。

所以大科學家,大哲學家,偉人們不敢否定佛法,雖然科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佛法,但是都不可作為唯一信賴的依據,科學未證得也不可說不存在。相反可以從佛法中得以啟示。科學是假說,佛說是實語。詳細可參考「從科學、哲學、宗教文化看佛教的簡要說明」。

從我們自己的體驗,六根功能太窄淺不可依,心裡充滿妄想分別執著,定慧不可得,對生命的奧妙,會作夢的自心不可知,對人生宇宙的實相了知都遠不及科學家,哲學家,何以妄想用世智測度佛陀的佛覺。

2、世間「三苦」本無可離,「漏盡通」存在可證,「常樂我淨」的「極樂」本有可現。

佛從佛覺看十法界未覺眾生有「三苦」,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憎相會、欲不得、五盛陰八苦。二、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凡夫以病輕為樂,比如有飢餓病,才有貪食之樂,有欲渴病,才有淫樂。所以凡夫所有以為的樂都不持久。三、行苦,行者遷流之義,由一切法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不樂不苦的禪悅感覺也是行苦,不能久持。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有行苦。無量壽經上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我們痳木習以苦苦為常,對三途之苦早己忘確,對人、天福報壞苦、行苦愛戀不捨。佛說世間三苦本可以不這樣,皆是妄想分別執著所現。漏盡通者,漏即三界見、思惑。謂羅漢斷見、思惑盡,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盡通。所以是可證的。去除分別妄想可現佛的「常樂我淨」 極樂的大自在。所以佛給予我們的是最真實的利益,是讓我們放下「妄我」之苦,回到本有的「真我」之樂。這種厭離三苦,欣求極樂的覺悟是導向你念佛的願望,所以稱為始覺。佛看我們的苦與樂,就如我們看螞蟻的苦與樂一樣,生命層次不同體會不同,低層次生命無法體悟到高層產次生命的感受,所以只能仰信,依教奉行,去親證,才是覺悟者。

3、阿彌陀佛存在,西方極樂世界存在,一心想阿彌陀佛,一心想西方極樂世界,臨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我。我是弱智下根人,經萬劫修行也難證果,唯有修此法門方能了生死,得解脫。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仔細體悟一下:無心無想就沒有世界啊!色盲人,聾啞人心的世界與我們不同,蝙蝠、螞蟻心的世界也與我們不同,什麼是正確?不存在啊!因想不同而現相,實際物理學家己知道一切物質是波動的影像而宜,只是沒證得波動的根源是心想所至。所以說阿彌陀佛心想的世界為何不存在呢?因為是「佛種智所現,眾生淨業所感」,當然是更不可思議的莊嚴。今人知道的歷史是地球史的可憐的一少部分,宇宙史佛講了,也唯有佛能講,為何不信呢?那麼信誰?懷疑佛智有何根據?沒有啊!而相信佛智依據確有很多,所以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事都是可信的,有人見過,有人去過,絕不是寓言神話。乘飛機能去美國和乘蓮花去極樂世界,是一回事。本來飛機也是虛,美國也是虛,都是波動影相啊!你以為此是實,是因為你在夢中以為的實。

凡事皆心想事成,佛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能想的心是同一個體,是一種靈性能量,你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想你事就成了,有何可疑的!要解明白才行,萬劫你也做不到啊!

上述三事反覆要想好,深信切願就能發出,有一事有疑就不行。由於是從理上對佛說的有了信心,而歸於仰信,並沒從煩惱障,所知障中解脫,所以就要經常學,經常想,注意緣!不容一絲疑惑再起。

四、解信

解信者想悟解於自心內,再深信。中根之人初聞持名念佛法門,雖初步歡喜虛心信受,兼行六度,然未能悟其意,又放不下分別執著,不能生起仰信。總想解明白,妄用了一生念佛研教功夫,仍是沒深信發願,不能往生。只能得人、天福報,來世再修。唯有破了一分無明的初住菩薩,方才能解一分,發一分真心,才得正信,所以稱發心住,此法門菩薩都講不了,唯佛能說,你這一生怎能解清啊!但不防礙你經常去悟,從「觀法念佛」中悟,悟自性,悟自性一體,悟「一切法是從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因為有一點點的初悟,也對保「仰信」堅固信心有大作用。

綜上所述,四種信皆要歸於仰信,迷信必須覺醒到仰信,理信是為了仰信,解信是為了鞏固仰信,仰信又能幫助你理信和解信,所以仰信是寶、是智慧。佛在《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註:為了更好的理信,下面簡單從科學、哲學、宗教文化看佛教的殊勝。

1、從微觀講,當代物理學提出波粒不二,微觀物質即也是波,還有弦理論假說,到底物質是什麼?沒究竟!佛陀在在二千多年前,就指一杯河水說,這裡面有八萬四千多條蟲子(即今人才認知的細菌),並告訴有在金屬中遊動的塵(即當今人講的電子),並且告訴有它還可以再分割,再分割。「質量」能變「能量」,「能量」變「質量」就沒發現,「能量」從何來更不知道了。佛法認為「能量」從心來,「質量」從想來。《楞嚴經》中講:「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當代科學家正是困惑在其中。

2、從巨觀看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更多的是暗物質與暗能量,這就形成了所謂多維時空與虛空,它們占據了宇宙總物質與總能量的95%以上,但至今也沒找到突破空間維次的方法,無法證得和進入。而佛陀說我們見到的天空無量星系,黃念祖老居士說:銀河系只是如恆河沙數的無量的佛剎中一個佛剎中的一個單位小世界,而世尊所居佛剎有十億個小世界。一個華藏世界海,只是一個世界種,有二十層,每層形狀各異,程各種旋轉形,世尊所居佛剎在第十三層,極樂世界與我們在同一層,目前科學家也己觀測到了各種星系形狀,並且圍繞一個中心旋轉(這還不是佛說的旋轉中心)。

3、從心物關係看,科學家哲學家始終將心與物分開研究,所以不得究竟。研究到測不準原理時,就找不到必然,排除不了「人擇原理」,這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日本江本博士的水試驗,發現人對水發出的心念可以影響水的結晶,心念善結晶好看,心念惡則結晶難看,就初步證明了心念與物有聯繫。但是我們仍執著物質是獨立於意識的觀念中。

4、從心理學看,只研究到佛法中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只是有一點接近佛法中講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心理學對第七識(未那識)毫無研究,佛法《唯識論》就是最完整和最究竟的心理學。對附體現象,精神病原因,生死現象,對佛法講的心,一片迷茫。對佛法講的「三苦」和漏盡通、極樂也幾乎無知,因為沒有親自體驗。

5、再看宇宙時空和生命,科學家開始以為是恆常絕對的,後來愛因斯坦發現時空是不絕對的,當今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在《時間史》中,論述「宇宙的起源和命運」時,對時空的描述就寫道:「這可能表明,所謂的虛時實際是實時,而我們所說的實時只是我們想像中虛構的事物。」所以認為只有這個世界是實的,而極樂世界,天堂地獄是虛的想法,從科家家那裡都不予肯定。從佛法看都是虛的影相,是心現的,但受用確相差懸殊。

對宇宙的大爆炸起源假說,無法得到公認。宇宙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是蛋白質?核酸?誰也不能用物質製做出一個生物。佛在《入胎經》中對胎兒成長過程,每七天一次詳細描述,與醫學發現的幾乎完全一致。對地球上最早人類的來源,佛在阿含經講: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來,劫初人是化生的。生命和宇宙的起源是無明,是心性的波動,這些科學家就無法究竟了。

當今國外許多科學家也驗證到人的輪迴現象確實存在,所以許多有智慧的科學家在崇拜佛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講:「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相信科學是對的,如果執著「只能相信科學」,就成愚信了。物質科學發展到今天,也只能極有限的接近而沒能超越佛法所講的實相境界,而對生命科學的研究還很茫然,不知生命從何來,向何去,遠沒有佛法講的宄竟透徹。

6、從哲學看,唯物論,唯心論,辨證法,皆不如佛法中的哲學講的園滿。《華嚴經》十玄門就是一證。佛學的中觀於一切心法中,一切靜態思維的心法中是最高的,其意義與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佛學既是理性的,邏輯的,又是感性的,可以實證的。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佛學以其實證的智慧與真理回答了哲學所無法解答的問題。同時它以高度辯證的理性思維和實證境界,涵蓋了哲學的一切領域。對此,恩格斯也指出:「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一切法從心想生。」又「一切諸法不見處所決定性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學由此而通達萬事萬物的規律。所以佛學是哲學之父。

7、一切宗教、文化,都在致力於人的心靈研究,文化與宗教則深入到心靈的內在性質,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佛三者所倡導的中庸、中和與中觀,既分別代表了淺、中、深的三種靜態思維的形式與狀態,也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程度與形態的和合,即儒家的社會序化和合價值觀;道家的自然序化和合價價值觀;佛家的時空序化合價值觀。老子雖然提出來「與自然和,與萬物和,與天地和」的終極思想與真理,但他卻始終不能徹底的進入這一境界。而只停留在「恍兮惚兮",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中有象」的無始無明的朦朧狀態中。對此禪宗的高僧大德將此斥之為「黑黝深坑,深可怖畏」。其它的宗教也大都停留在中庸與中和之間的狀態。其他宗教提出的天,也只在佛法講的六道輪迴中的天道二十八層天界最初的六欲天之內,更涉及不到三界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聖賢人層次。

由此可見,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8、我們又愛執著在「沒親自見證的不可信。」自以為已見證的可信,是我們的常人心理,是能理解的,而「沒親自見證的不可信。」是不能成立的,是狹窄的愚昧觀念,比如分子原子誰見到了,為什麼能信?因為這個假說可以解釋許多事,並且可以在某種條件下得到證實。而佛法講的宇宙生命實相能夠解釋宇宙生命的根本大事,為什麼就不信呢?因為你沒有證得,只有少數人證得,但是不防礙我們根據已有人證得的事例,可以對佛陀的智慧仰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信為善根,修為福慧。」說佛法是迷信。犯下一生最不可挽回的錯誤。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