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安士全書新白話版14


時間:2017/11/28 作者:常念彌陀

得免豬胎(《折伏羅漢經》)

忉利天宮,有一天人,壽命將盡,五種衰相已顯現。自知命終之後,要生到鳩夷那渴國,疥癩母豬腹中,又愁又怕不知如何是好。另一天人告訴他說:「現今佛在這裡,為他母親說法,何不去求佛?」那天人就到佛那裡,行禮投誠。佛給他三歸依,他就依佛的教導,精誠敬佛七天,壽盡以後,下生到維耶離國,作長者子。

[按]大富貴人臨終時,要捨棄官爵財寶,家產妻小,如割身上的肉,那痛苦無量。天人壽終時,也是如此,《正法念經》說:「若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見諸天女,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語業,諸天女等,聞其所說,生顛倒解,謂其惡罵。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飲酒,臨終迷亂,失其正念,墮於地獄。若先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疾速命終。若先世有邪淫業,見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娛樂。是則名為五衰相也。」(天人臨終,前世犯過偷盜的,這時天女搶奪他的穿戴,侍奉別的天人;前世犯過妄語的,這時天女聽他說話以為是罵人;前世犯過酒戒的,這時迷亂,墮落地獄;前世犯過殺生的,這時快速命終;前世犯過邪淫的,這時天女都不管他,和別的天人歡樂。這是天人的五衰相)

經救全城(《法苑珠林》)

晉朝的劉度,是平原人。他家鄉有一千多戶人家,都信奉佛法,供養僧尼。當時北方外族有逃犯,大多藏在城裡,外族頭領很憤怒,要攻打這座城。劉率領城內百姓,一起念誦觀世音菩薩。不久,外族人見天上有東西掉下來,進了他們的庭院中,繞著屋柱轉,仔細看,原來是《觀音普門品》啊。外族人很高興,就放過這座城了。

[按]平時知道植福,大難來臨又能哀懇,外族人的回心轉意,也是應該的。

枷鎖自脫(同前)

晉朝河內的竇傳,永和年間,是并州刺史高昌的部下,被呂護俘虜,還有同伴六七人,一起關在一間牢獄,定好日期處死。竇就專心念觀世音菩薩,三天三夜不懈怠,枷鎖漸漸寬鬆,忽然自己脫落。竇心裡雖然暗暗歡喜,但想到還有同伴,不忍心獨自逃走,又至心為同伴祈禱。不久其他人的枷鎖,都依次解脫,於是開門走出,翻城牆連夜逃掉了。大概走了四、五里,就隱藏在樹叢中。天亮後,呂護人馬四處追捕,放火燒荒,只有竇隱藏的一畝多地,人火都不到。

[按]這就是所謂的「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觀音普門品)啊。至於落水卻不淹死,火中卻不燒死,種種的靈驗,其他書上都有,不可細說了。

僧作天王(《唐高僧傳》)

隋朝相州釋元景,姓石,是滄洲人。仰慕大乘佛法,禮誦不斷,後來臥病三天,告訴侍者說:「我要見彌勒佛,為什麼卻是夜摩天王?」又自言自語說:「賓客極多,事情須要看看。」眾人問何故,元景說:「不是你們能知道的啊。有天眾來迎接罷了。」於是異香滿室,忽然就世逝了,當時是大業二年六月。遺言葬在紫柏河的極深處,三天後觀察,水中突起一座高墳,而河水就分為兩道了。

[按]發光地菩薩,常化現變作夜摩天王,那麼我怎麼能測度法師呢?

盲者得視(《北史》)

後周時的張元,字孝始,十六歲時,他祖父失明。三年,張晝夜禮拜佛,想祈福保佑。有一天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盲人復明)的話,於是請七位僧人,點燃七盞燈,七天七夜誦讀《藥師經》,邊拜邊哭泣說:「天人師(佛)!我作孫子不孝,使祖父失明,現今用燈光普施法界,願我代替黑暗,使祖父復明。」這樣的殷勤,經過七天。當夜夢見一老翁用金鎞刮他祖父的眼睛,對張說:「不要擔憂,三天後,你祖父就復明了。」張夢中歡喜跳躍就醒了,遍告家人,過了三天,祖父果然復明。

[按]善醫病的人,沒有比對證開藥更好。失明的緣故,多半由於過去世謗佛、謗法,所以要救這樣天生的盲人,必須是點金剛正眼。《大集經》說:「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或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業緣,今得盲報。」(過去世誹謗佛法和聖人,障礙說法,抄經抄錯丟字等,今生得盲人果報)又《付法藏經》說:「障人出家,必墮惡道。惡道罪畢,得生人中,生盲無目。」(障礙別人出家,墮惡道,然後今生眼盲)張孝始可算是對症發藥的了。

「報答四恩」

[說明]所謂四恩是:「一父,二母,三如來,四說法師。」父與母,生育我的形體;如來法師,長養我的智慧;都是恩德極重而難報的。《觀佛相海經》說:「有恩不報,是阿鼻因。」(是無間地獄的種子)那麼報答的事,可以忽略嗎?報答父母的恩,唯有盡辛勞盡供養,得雙親的歡心,引導父母能出離世法而已。報答師長的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而已。至於如來的恩,尤其難以報答,唯有發菩提心,立宏大誓願,仰學菩薩而已。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脫離輪迴,自己才能成就佛道)《楞嚴經》說:「將此深心奉塵剎(像塵土一樣多的世界),是則名為報佛恩。」下附征事(三則)

禮塔度親(《緇門崇行錄》)

唐朝的范某,他母親王氏,素來不信三寶,范勸諫不聽。於是依慶修律師出家,號子鄰,後來回家,母親已去世三年了。因此到岳廟,志心念誦《法華經》,發誓要見岳帝,求母親的轉生處。夢見岳帝告訴他說:「你母親關在地獄,現在受各種苦,可以去鄮山,禮拜阿育王塔,或許可以免除苦難啊。」范就去拜塔,哭拜很久,忽然聽到他母親感謝說:「承借你的力量,已生到忉利天了。」

[按]阿育王其人,是佛涅槃一百年後,出世的鐵輪王,統領一閻浮提的王者,能驅使鬼神。將如來八萬四千舍利,造八萬四千塔供奉。每有一億人的地方,就放置一塔。本土(中國)有記載的,共十九處,這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誠感父骨(《高僧傳》)

後周的李氏子,是長安貴胄里人,唐朝皇室的宗族。七歲出家,法名叫道丕。十九歲時皇帝到洛陽,長安遭受戰亂,就背著母親進入華山。當時穀米極貴,道丕自己辟穀(古代的一種導引之術,不吃五穀,可以長生),只要飯供養母親。母親問他:「吃了嗎?」一定說:「已吃過了。」母親說:「你父親在霍山戰役死了,屍骨暴露野外,能收取回來安葬嗎?」道丕就前往霍山,撿白骨堆在一處,晝夜誦經,懺悔父親的殺業,並祝禱說:「在骨堆中,有轉動的,就是父親的遺骸。」一心持誦,眼睛盯住骨堆。幾天中,有骷髏從骨堆中跳出,搖擺良久。道丕激動抱持,帶回去見母親。當夜,母親夢見丈夫回來,第二天早晨屍骨就到了。後來道丕應皇帝詔請進京城,名聲傳播很廣。

[按]孝有二種,有世間的孝,有出世間的孝,法師大概兩種都有了。比如道紀師擔母親而講演佛法,法雲師守孝而極度衰弱,鑒宗師醫治父親的病而兩大腿都挖掉肉,智聚師因母親去世而三年哭泣流血,如此之類,罄竹難書。倘若認為辭別雙親出家,父母就可以不必奉養,卻哪裡知道「孝名為戒」(出自《梵網經》)的道理呢?

酬恩護法(《金湯編》)

宋朝的呂蒙正,字聖功,太宗時期,考科舉進士第一,官升到參知政事,封許國公。當呂還在卑微時,曾經寄住在僧寺,能安心讀書。後來執政十年,祭祀發放的費用都不要,皇帝問何故,呂回答「私恩未報」,皇帝追問,呂就說出實情,皇帝說:「僧人中有這樣的人嗎?」賞賜紫袍作為獎勵。呂得到的獎金,都送給寺僧,酬報過去的恩德。呂在早起禮拜佛,必定祝願說:「不信佛的,不要生到我家。願子孫世世吃官糧,護持三寶。」後來他的侄子呂夷簡,封申國公,每到初一,拜過家廟後,就拜見廣慧禪師。呂夷簡的兒子呂公著,也封申國公,對天衣禪師也是如此。左丞相呂好問,對圓照禪師,也是如此。呂好問的兒子呂用中,對佛照禪師也是如此。呂家世世富貴顯赫信奉佛教,果然符合呂蒙正的願望。

[按]經上說:「諸佛之恩,過於父母。」父母的恩,最深重啊,反倒說佛恩勝過父母恩,為什麼呢?因為父母的恩,只是一世;諸佛的恩,是無限的未來劫。父母的恩,只養色身;諸佛的恩,求人慧命。再有父母的教誨,不過是指導名利,如果誤用,反而造業;諸佛菩薩,能開示究竟的法門,如果順從佛教,快速出輪迴。父母若是遇到逆子,就產生嗔恨;諸佛菩薩,雖然遇到謗佛謗法的人,悲憫卻無限。不只是如此啊,父母愛兒子,原本指望養老送終;至於諸佛菩薩,毫無希望回報,雖然度盡眾生,最初沒有能度的想法。所以世間第一辜負恩德的事,沒有比謗佛更重的了,呂不願意這種人來做子孫,見識也卓越了。

「廣行三教」

[說明]儒釋道三教的聖人,都具有救世的念頭,只是門庭的施設不同罷了。儒家是用入世的事,佛家是行出世的法,道家似乎是出世,但其實沒有出世啊。孔子顏回雖然是聖人,但要借他們驅鬼驅妖,就迂執了;佛道雖然尊貴,但要用來開科考取,就荒誕了;所以這三教有不得不分別的道理啊。人不是一種途徑就可以勸化的,所以聖教必然分為三種,譬如三大良醫,一個精通內科,一個精通外科,一個精通兒科,醫術雖然不同,而他們去病卻是一樣的啊;若是三種人共習一個專業,那救治病人必定不能廣泛。所以說:「為善不同,同歸於治。」(出自《尚書》)

我閱讀貴州《銅仁府志》,知道向來本名叫銅人,因為那地方有銅人山,所以有這個名。後來改人為仁,而地與山,都是舊樣子。山在大水中,下面都是水。曾有一年大旱,見山下都空了,只有三大銅人,頭頂著這山,巋然直立,而三人恰好是三教的服式。暗想這山,是開天闢地時的東西,還沒有三教的名色,而銅像又不是人力能鑄造的。這才知道三教的門庭,原本是天造地設,現在應該就有。何況帝君的德位,遠遠超過人類,難道不知道孔子顏回的大道,已經如日月中天,卻必要牽扯釋、道,用來告誡讀書人嗎?

再考查南閻浮提,名字雖然叫一洲,其中的國土很多,每一國土,各有聖賢在世間立教,如孔子、老子者,不計其數,只是各國立教人的姓名不同罷了。至於書法,也有六十四種。現今儒生所讀的,不過是考科舉的書,除此以外見到的,能有多少?所以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龍宮秘笈的語言,不只是見不到,見了反而排斥,以為如果不這樣,就不像儒道。不只是口中宣講,並著書立說,沒有不是歪曲詆毀的,一片用意就是固守我的私心,習慣成黨同伐異的套路。至於考察他日夜的所作所為,暗中獨處的念頭,無非是爭名奪利,欺世害人;甚至攀緣奔忙拉關係,賭博玩樂,無所不做。凡是我儒家正心誠意的學問,濟世安民的道理,完全不講,只有損害儒門的聲望,哪裡增添學術的光彩?帝君開示廣行三教,可以作為午夜的鐘聲了。人能學孔子,釋迦必定歡喜;人能學釋迦,孔子也必定歡喜。若是一定要順從我的教法行善,就高興;不順從我的教法行善,就不高興,那就是奴才投奔主子、小兵投奔大將的做法而已,哪裡是三教的聖人呢?

「廣行」二字,用心說,不用形式說。人能修仁慕義,就是行儒道,不必青衿墨綬(秀才打扮),然後成為士人啊。人能見性明心,就是行佛道,不必圓頂方袍(出家打扮),然後成為僧人啊。僵化的儒生聽到「廣」字,必嫌學問太雜,不知雜也是有分辨的,如天理摻雜人慾,王道摻雜霸術,米粟摻雜糠枇,這是決不可以雜的啊。至於三教的言論,都是有益身心的要務。泰山不拒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大;滄海不選擇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為什麼要擔心它的雜呢?一個家庭,有吃有穿,有財有寶,有奴僕田園,可算是很雜了。然而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家必不能富。如果說到肚子中吃的東西,那麼有飯有菜,有稀有乾,有油、鹽、醬、醋,也可以說是很雜了。然而如果不這樣,那麼人必不能肥。卻為什麼對三教有疑惑呢?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