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一線演員:佛是我的呼吸不可或缺,學佛未必是苦行僧


時間:2017/12/4 作者:仁德

佛法的智慧不是俗世間的財富

十幾年前,陳坤就開始信佛。他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好像是自然而然的。我覺得人人都應該擁有一個感恩的心,我們從社會中汲取,也要不斷回饋社會。佛教中包含許多人生哲學,這些人生哲學對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演員這個職業有的時候壓力很大,需要有很大的責任感,信仰也讓我自己更加平靜,給了我更多快樂。”

陳坤:“我不覺得信佛是保護自己,這是我的興趣,是我自願的。因為我發現它的博大精深,研究它讓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有了新的解讀方式,讓我不浮躁,讓我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

陳坤說,他一直是一個自在的人,但當了演員之後變得不自在了,現在他又變得自在了。前後兩個“自在”,內涵是相同的,但是第一個自在很容易得到,而第二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再次擁有的,它需要一個修行的過程,重新悟得,這就是佛教的智慧。

這種智慧帶給他很大的收益,不是俗世間的財富,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任何時候保持一個淡定的狀態,你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宗教對於很多初次接觸的人來說是一種逃避。但這只是最初的形式。逐漸的,你會慢慢變得崇高,因為人越想崇高的東西,自我約束力就會越強,就會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逐漸變成你成長中的一種智慧。這時會發現宗教並非只能遠觀,不能觸摸,它是可以交流的。宗教給你領路,幫你找到正確方向,最後得到解脫和自在,然後回饋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矛盾。我個人認為,真正超脫的人內心是很自在的。”

健康快樂的人都是佛

陳坤說:“心有很多層面,其中的兩個比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就是會思考、謀劃、欲求、操縱的心;會暴怒的心;會製造和沉溺於負面情緒和思想的心;我們就是在這種混亂、迷惑、沒有規律、反覆無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變化和死亡。

另外,我們還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的底蘊,是永遠不受變化或死亡所觸及的。目前,它就隱藏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卻未看出來,因為它被我們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風。

當人們了解他們內心的心性時,他們將會珍惜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多么美好,並樂意為保存這個世界而奮鬥。不管我們是誰,每個人都可以在適當的環境及如法的訓練下,體悟到心性。”此時的陳坤是一個傳教士、一個布道者,更是在訴說他內心體味到的喜悅。

在現在許多人要以某種形式來尋求內心的心性並得以平靜時,陳坤解釋到:“相信佛教的人很多是注重方式的,有些人通過一些修煉的行為對自己達到一個約束,並且這些行為可以填補身心的空虛,得到心靈的淨化,那么是收益良多的。

但在我內心深處佛教只是一種智慧,所以在這樣一個態度上,形式主義對我就不那么重要了。在佛教里佛法有八萬四千法,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尋求真理和內心解脫的方法。每個人都不可去評說別人的方法是對是錯,只要跟隨自己自在的上師,就能找到真理。

我們每個人都是佛的種子。我個人認為不是皈依了佛才是佛教徒,在我的意念中只要行善的人,健康快樂的人都是佛,只是名稱不一樣。”

放生是給它們一個再生的機會

陳坤說,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跟朋友們相約著去放生。

“在固定的環境生活慣了的動物突然被放到自然環境中很可能缺乏了生存的能力。我們放生是給它們一個再生的機會。如果之後被大自然淘汰,那是它們自身的問題。”

“在我來說,‘放生’就像打坐一樣。也許,有人可以剎那之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子就解脫了。也有如我這樣智慧不高的人需要漸漸領悟,怎么領悟?是要一些形式慢慢去感受。”

佛教都是針對自己的心,內在的自省

陳坤每天早晨都讀《金剛經》,每次都讀完,但每次讀的感受都不同。這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它可以讓我很安靜。每個人讀它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就像同樣是一棵樹,每個人對它的感知是不一樣的。如果讓我們每個人都來解讀這課樹,語言的能力是很蒼白的,感知能力是超過語言能力的。”

“我看《金剛經》也許看不懂某一部分,但是我不需要懂。我30歲看不懂沒關係,每天都讀,遲早有一天我會領悟,用我自己領悟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我是在追求這個形式,這個形式讓我很舒服。它很可能是陳坤必需的,並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在《金剛經》裡面說,‘形式’可以說叫‘形式’,也可以不叫‘形式’,只是名字這樣叫而已。‘打坐’可以叫‘打坐’,也可以不叫‘打坐’,只是名字叫‘打坐’。不是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都有自己理解生活、讓自己淨化的方式,就像喝東西,苦甜自知。不管是修行的方式還是理解的方式,佛教都是針對自己的心,內在的自省。”

“所以,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做,不用在意外界對你的評價。當你越來越堅持一個崇高的理想,擁有一個很好的心境的時候,你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堅強。這樣每個人才是真正有個性的,這種個性就有一種自然的魅力。一千個人學佛可能會流露一千個狀態,不用在意,目的都是得到平靜和解脫。”

佛對我來說是呼吸,已經成為我的血液

學佛是否在找尋一種精神寄託?陳坤的回答是:“寄託是第一個層面的,是一種需求,有需求才有寄託。而現在,佛對我來說是呼吸,已經成為我的血液,我希望我的血液在未來流得更乾淨,呼吸的空氣越來越清涼,自自在在地演戲,自自在在地享受生活。

我們很少自省,因為我們老是在外面找,所以外在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有一天我們在裡面找我們需要什麼的時候,你會發現外在並沒有你想像的那么大的需求,所以你就會變得很自在。”

“我經常看一些隱士,他們的生活境界讓我感覺很雅致。但話題永遠是辯證的,難道只有到那樣清靜的地方才能找到自在嗎?有句話就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林’。其實,外在的起落,壓迫,也是讓我們修行的一個課題。

就像我享受別人稱讚我帥的時候,我一定要面對有一天我不帥的痛苦。如果哪一天我很痛苦,我也很高興,說明我還有感知力。不要拒絕煩惱和痛苦,有多深的失戀就有多美好的愛戀。你和一個人相愛,分手的時候有多痛苦你就知道你愛他有多深。”

“學佛並不是什麼都不怕,這是很愚昧的,只是希望自己的智慧會增長。我很高興當我能夠面對自己自然存在的時候,我可以暢所欲言,這個時候我是真誠的。”

學佛的人未必是苦行僧

在陳坤看來,學佛的人未必是苦行僧。“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很高,我希望家裡每一個角落看起來都很有意境;我希望每一次談話的過程都是讓我愉悅的;我希望我演的每一個角色都用心感受到了,並且真實表達出來……”

“我還有更多的夢想要實現。當你明白這些,那些東西拿走和留下都沒有多大問題。有人也會問我,有些獎你想拿嗎?誰不想拿?如果只把這個理解成虛榮那就太淺薄了。

某種意義上講,拿獎對一個演員是一個很大的助力,大家都希望通過一些獎項得到肯定,所以我會努力拿一些獎,就這么簡單……

原來我也會逃避,但是現在我一點也不逃避我自己的願望。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這篇採訪,會理解到我的夢想,跟我產生共鳴。”

“我無法去完成別人所想像的既定的原則,我只想做陳坤。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不能缺少一個用心去感受夢想的機會。為什麼很多大老闆願意背著包去爬山?他尋找的是內心的釋放。

我們將來面對的問題就是,當物質有一天滿足了我們的時候,我們最終的夢想是什麼!我覺得現代的年輕人最需要的就是一種方向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