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如何受持《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31-35)


時間:2017/12/16 作者:藎木

31、如何受持《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

果真至誠,於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么修方可耳。

而圓人受法,無法不圓。無量壽、觀經、彌陀,雖文相不同,而義意則互融耳。佛為九法界眾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於最勝者觀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下品將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是觀經仍以持名為最要之行。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淨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由有此二經,則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緊要而忽之。至於修時,果真至誠,於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么修方可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30頁 復濟善大師書)

32、為何把《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列入《淨土五經》?

《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於三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令諸閱者,知此一法,大暢佛懷,較彼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以故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金陵《淨土四經》版,已經模糊,修淨業者,苦無最清爽之讀本。因為鑄版,以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若論法門緣起,宜以《無量壽經》為首。今為便於讀誦,故以《阿彌陀經》為首。閱者諒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33頁 淨土五經重刊序)

33、《無量壽經》有哪五譯?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佛說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無量壽如來會》。皆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

《無量壽經》有五譯。初譯於後漢月支支婁迦讖,三卷,文繁,名《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次譯於吳月支支謙,有二卷,名《佛說阿彌陀經》,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別之。又有趙宋王龍舒居士,會前二譯及第三譯,並第五趙宋譯,四部取要錄之,名《大阿彌陀經》。當時大興,後因蓮池大師指其有不依經文之失,從此便無人受持者。大藏內有此經,各流通處均不流通。有謂另有一種者,即此經也。第三譯,即《佛說無量壽經》二卷,現皆受持此經,即曺魏康(國名)僧鎧譯。第四,即《大寶積經》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此經王龍舒未見過,乃唐菩提流志譯。前有無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將留支訛引之。第五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譯經多為榮,故分兩卷,於絕不宜分處而分,今刻書本作一卷。就中《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而末後勸世之文未錄,故皆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58頁 復王子立居士書二)

34、《無量壽經》的要義是什麼?

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

佛在摩竭提國,靈鷲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鹹讚嘆,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鹹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31頁 淨土五經重刊序)

乃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明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余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21頁 無量壽經頌序)

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72頁 重刻佛說阿彌陀經序)

35、《觀無量壽佛經》的要義是什麼?

蓋由阿闍世王,乘大願輪,示為惡逆,囚父禁母,而為發起。其母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並為未來眾生,求往生法。世尊乃為說此觀想西方依報國土,種種莊嚴,正報佛及觀音勢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觀。於第十三觀,特為劣機眾生,開方便門,令觀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現生決定往生者,可弗寶此持名一行哉?

《觀無量壽佛經》者,普令一切若凡若聖,同於現生,往生極樂,或頓或漸,證無生忍,以至圓成佛道之大法也。以聖則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證入,最為直捷,以故華藏海眾,同願往生也。凡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即已超凡入聖,證不退位。從茲漸修,必至圓滿菩提而後已。此經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眾惡業,及五逆十惡,將墮地獄,由稱佛名,遂得往生也。如是力用,最為洪深。蓋由阿闍世王,乘大願輪,示為惡逆,囚父禁母,而為發起。其母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並為未來眾生,求往生法。世尊乃為說此觀想西方依報國土,種種莊嚴,正報佛及觀音勢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觀。

於第八像觀之首,發明宗要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須知法身入想,理實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圓悟者,方名達人。於第十三觀,物為劣機眾生,開方便門,令觀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現生決定往生者,可弗寶此持名一行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93頁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