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時間:2017/12/23 作者:白

「《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照以前的規矩,在正式講經以前,會有個念佛的儀式,把散亂的心先攝住再來聽經。聽經是從定發慧,這樣才不會落於知見當中。現代人看書都是急於求解,所以看的都是枝葉,只是一些名相,經義沒有辦法入心,就是因為心沒有定下來,是以散亂、顛倒的心在看經。所以聽經時心就更亂,法師一下說空一下說有,他就變成空有「敵體相對」,空有兩邊互相對立,既解不開來也轉不過去,這都是因為心沒有定下來,所聽到的都變成知見、名相,聽再多經也不能契入,更沒有辦法得度。

心定下來聽經就很有味道,尤其是《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講的就是念佛,你心定下來念佛,就會覺得很貼切,不是在講別的東西,就在講自己剛才做的事情。所以要會聽經,不要專記名言、名相以資談柄,這在《學佛行儀》都有講到。

跟大家鄭重推薦《學佛行儀》這本書,是非常好的一本書,無論是初學或是老修,都有增益之功,能增益你的道業,增益你的戒品,增益你的定慧,幫助相當大,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這本書。常常檢點自己的心行,是否與《學佛行儀》講的相應,學佛人對於法師、對於道場,要懂得怎樣親近才是如法的。

譬如說請問法師的名字,你要說:「請問法師您的上下。」

不懂的人會問:法師你住哪裡?要說:請問法師在什麼寶剎?

問法師的師承,那要怎麼問?不能問法師您的師承是哪一位?您的和尚是誰?

應該要問:請問法師您的剃度師是哪一位「大德」?

或是問:法師何時「圓頂」?圓頂就是出家。

不要問:你什麼時候出家的?這種問法不對。要問:請問法師什麼時候或在哪裡圓頂的?

你要這樣問:師父的和尚是哪一位大德?是哪一位大善知識?

這些在精舍都有教,所以到外面碰到出家人,要會問,如果不會問,人家會覺得你在哪裡學的,這麼沒有禮貌,還直呼師長的名諱,直呼出家人的名字。現在很多人甚至佛教徒,把佛法當做學術來看,他會直接稱祖師大德的名字,或是稱老和尚的名字,這是不對的。所以要懂得如何請問法師的師承,要說:請問法師是依止哪一位大善知識修學?你不能說:你的剃度師是誰?你的依止師是誰?這話是法師在問他的徒弟,或是比他戒臘輕的學人,等於長輩在問晚輩的話,居士不能這樣問出家眾,這是跟法師往來的禮節。

我發現很多人不懂,來道場就跑到正中間的拜墊去拜,正中間的拜墊是不能隨便拜的,連出家人去別的道場,中間拜墊也不能拜,中間是給住持或老和尚拜的,所以道場中間的拜墊不可以去拜。中國有句話:「過不中門,行不中道。」在走路的時候也不能走中間通道,中間是給主人走的,你是客人都是用兩邊,在精舍男眾拜東單拜墊,女眾拜西單拜墊,這樣才不會混雜。精舍要求禮儀規矩都是很自然、很佛性化,你能夠依這個規矩契入佛性、契入實相。

所謂「憶佛念佛」,不只是想佛的形象,還要想佛的行持、佛的威儀、佛的知見。怎樣才叫真憶佛,淨宗講信、願、行三資糧,從開講到現在,還沒有講到這三大綱領。淨土宗最重要的就是信、願、行,蕅益大師講:要信自己本來是佛,信你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第一個「信自」。再來是要「信他」,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所以蕅益大師自號「西有道人」,西方確實有佛無量壽,再來要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假。佛所說的極樂世界,因果理事我們都要相信,這才能算是信自、信他,因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自己與佛如來完全一樣,第一個信,講得有點深,但是我們要強調這個信,不是口耳之信,信是要接受的、要去理解的,這個信如果沒有法作為依止的話,這個信就不成其信。

所以你的信不是迷信,我們要去了解什麼叫作淨土,什麼叫作阿彌陀佛?為什麼念佛能往生?這個我們要先了解,而後再相信,這是最基本的。因法而信,信於如來神力,在天台宗稱為信行人;如果能會歸實相,就稱為法行人,因法而生信,這就是法行人。但是信中必然有法,法中必然有信,信行人跟法行人在相上它會互換,信行人會轉成法行人,法行人會轉成信行人,以圓融來看,信行人沒有法不成其信,法行人只有法沒有信那也不成其法,這樣就變成知見,變成文字,所以因教法而得開悟,能信自心是法行人,信行人就是聽聞如來所說的極樂世界,或是如來的本生本事,一聽就信受,不解道理是信行人,信要有法、法要有信,這才圓通。

要能夠把自己的成見給放下,這才叫「信」,要是夾雜自己的我執我見那不叫作信。「願」就是切願,有信無願也不行,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是因工夫的淺深而定,所以信跟願是相當關鍵的,你有信,信佛所說,那你願不願意轉變?一般人學佛相信淨土,但是沒有願,他不願意放下,不願意轉變自己,所以這個願就沒有用,連帶這個信也沒有用,信而無願,那後面要修持、要用功就不成其行。

行就是念佛,分成四種:實相、觀想、觀相、持名。這四種中現代特別提倡持名念佛,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在拜佛的時候,配合觀相念佛,就是看佛的相;如果對經典熟的話,拜佛時也可以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想念佛,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相只有一個形象,有形象可對,可以讀經,熟記以後憶想極樂世界,憶想西方三聖,這是觀想;實相念佛遍在其他三種念佛裡面,要知道沒有心外佛與我相對,就像華嚴宗三祖法藏國師講的(即是賢首國師):「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無有一法超出你的心外,這是實相,所以無論是持名、觀想或是觀相,實相都包含在裡面。

有人說不要持名、不要觀想、不要觀相,要直接用實相念佛,你做不到;這就好像只要海水裡面的波不要海水,沒這個道理。要知道全波是水,全水是波,全然一體沒有分別的,如果你說只要持名,不要實相那也做不到,因為它是一體沒有差別的,所以持名即是實相,念阿彌陀佛就是甚深微妙禪。有人問我:「法師,念佛怎麼開智慧?」我說:「念佛心無二念即是智慧,心不動亂即是禪定,心不迷悶即是般若,所以這念佛具有甚深的意義、義趣存在,千萬不要忽視它」。很多人說自己已經放下,那要看是否真放下?檢視自己念佛時還罣不罣礙?對境是否被境轉?是否了知境界是虛妄的,知法不實,唯心所現。既然唯心所現之法你還取著,還生煩惱,這就是《楞嚴經》講的:「自心取自心。」自己心裏面取著自心相,「非幻成幻法」。

本來是真如,本來非幻,但是一旦取著,妄有能緣、所緣,那就非幻成幻法。所以佛教我們不取無非幻,只要不取,念佛就是不取,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根本沒有非幻之法。尚且沒有動,哪來的靜,動靜是相對,幻與非幻都是對待,俱是二法。所以你的切願,要從實相上去看,觀諸法的體性,體性是有即非有,不妨非有而有。

這個願要發得深,才能札根不動搖,如果你只是願意往生,卻沒有去作踏實,只是隨口念佛,這樣念個幾十年,你會覺得念佛沒有效,妄想還是好多,再聽到一些邪見說妄想多不能往生,臨終昏迷不能往生;四十八願沒有說臨終昏迷不能往生,要是平時真的念佛懇切,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即使臨終昏迷也可以往生。昏迷是身昏迷,心不昏,阿彌陀佛會把你叫起來,帶你到極樂世界去,這絕對不用懷疑。因為《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一願「臨終接引願」,去看這一願有沒有說昏迷不接?臨終還是親垂接引。

精舍這裡有一幅「西方接引圖」,是善導大師畫的。臨終接引沒有說昏迷不接,只有說無信無願者不接,毀謗正法就是不信,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五逆還能救,毀謗正法那就沒有辦法。但是如果毀謗正法你肯懺悔,願意發心悔改那還是可以往生。像淨宗的一些鐵證:蕅益大師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寫「闢佛論」毀謗正法,早年他學佛以後還不老實—「妄謂持名。曲為中下。」那時候如果他斷命,一定不能往生淨土。後來生了一場病,才發心念佛,求生淨土,蕅益大師臨終也是走得相當不錯,往生到極樂世界。

有人擔心學佛人臨終生病不能往生,我們看看玄奘大師是四大譯經師之一,臨終也是照樣生病,難道他的工夫不如我們?當然不會,他工夫好到我們想像不到!他只是受業報,業報盡了就沒有這個業了,所以臨終生病不代表他沒有修,玄奘大師很有修行,臨終還是照樣生病給我們看。所以有些人擔心自己臨終昏迷不能往生,這不用擔心,《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二十一願臨終接引願,給我們做絕對的保證,絕對沒有說昏迷不接。你昏迷醫生都還想把你電醒,何況是佛,如來有大智慧,能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使眾生心不散亂。就怕你不信,就怕你懷疑,你一懷疑,他的力量就加持不上去,所以要真的能放下,捨得下你的習氣、你的嗜欲、你的愛好,乃至於你的家親眷屬、你的財富、你的事業、你的功名,要捨得下這些世間虛妄法,就得無上菩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