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走過的路


時間:2017/12/25 作者:恬碧爽

智悲佛網

一次我乘車去城裡辦事,恰巧孟嫻等人也在車上。汽車飛馳在起伏的山路上,窗外的景物被遠遠地甩在腦後。孟嫻看著窗外,似乎有所感觸,於是便主動向我講起了她走過的路。

我曾就讀於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所學專業是財會,畢業後在一家商場供職。每當站在櫃檯旁,看著匆匆的人流從我面前走過時,我的心都會感受到一種觸動。我為世人每日處於營營繞繞的生活中不知出離而感到可憐;又為他們不去尋求佛法的甘露而感到惋惜。想到自己以前雖也像他們一樣,在喧喧擾擾中虛度了太多的時光,但今天總算能回心向佛,得到佛法的沐浴,這又使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穿越時空的隧道,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我那溫暖的家。我的家庭雖很平凡普通,但卻非常幸福和睦。父母間的恩愛、父母對子女的呵護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說,我是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那時的家境雖不是很富有,但每個家庭成員都將全部身心投入在家庭中。我們把家看得非常重要,也正是靠每個人的愛心才撐起了這個地處北方的小茅屋。不論嚴寒還是酷暑,家都會帶給我們舒適和溫馨。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對父母說:「你們有兩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真幸福。」也有些人對我說:「你有這麼疼愛你的父母,你真幸運。」在一片讚嘆聲中,我也真的認為我很幸福,很滿足。

可是有一天,當爺爺突然去世的噩耗傳來時,家中每個人都驚呆了。也就在那時,我忽然意識到,我們所過的「幸福生活」其實並不可能永久長存,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就在呼吸之間。爺爺在走完他坎坷的一生後,孤零零地踏上了死亡之路。從那以後,我變得非常害怕,害怕身邊的人也會像爺爺那樣舍我而去。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誰還會疼我、愛我呢?一次,我對媽媽說:「媽媽,你不要死,我離不開你。」媽媽說:「傻孩子,人總會死的,就像枯黃的落葉,自然會掉在地上。」如是普通的一句話,卻在我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從此以後,我的性格就開始發生了明顯變化,我從一個愛說愛笑的小姑娘,變得沉默寡言了。而在我的頭腦里,一些問題開始不斷地閃現:人為何而生,又為何而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死後去哪裡?……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走進了中學,再往後,又邁進了大學的校門。往昔縈繞在心頭的疑問,不僅沒有淡忘,反而越來越占據腦海。為此,渴望了知生命實義的我又鑽進了圖書館。在看了很多書、查閱了很多資料後,我覺得除了知道了一些學說思想外,收穫並不大。因為無論哪位哲人、大家,不管他對人生詮釋得多麼美好,他的理論多麼能自圓其說,但當他面對自身現實時,有誰能超越自我?又有誰做到了內心與外境的一味統一呢?牛頓晚年研究神學,王國維自殺……這些說明了什麼呢?了知了他們的不徹底後,我便不再依賴他們了。為了解開心結,我又向老師請教,向朋友們探尋,可是所有的人都不能給我理想的答案。也許是執著太深的緣故吧,我當時感到非常的失望與痛苦。那段時間裡,我忽然覺得,是否人對有些問題是永遠也搞不明白的呢?如果是,那就讓我的疑惑永遠埋在肚裡、爛在心裡好了!

聽著孟嫻的敘述,望著遠處移動的群山,我忽然想起了豐子愷先生對人的三種分類:世間的人可分為三種,第一種人,僅滿足酒色財氣,屬生命欲弱者;第二種人,不安於現狀,而去追尋文學藝術、科學的底蘊,屬生命欲中者;第三種人,了知科學、藝術亦非究竟,而去探尋人生的奧義並進入宗教,屬生命欲強者。那麼,孟嫻屬於哪一種人呢?我轉過頭打斷了她的敘述:「那你以後自我感覺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沒有?你又是以什麼樣的因緣步入佛門的呢?」

雖然我也打算放棄對人生的思考,而去隨順現代潮流,及時享受人生,就像同學們勸我的那樣:「別給自己套枷鎖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痛痛快快地玩吧!」但天生的性情卻使我始終放不下對人生實義的追尋。也許是天無絕人之路吧,有一天,一位同學給了我一本《覺海慈航》。求知慾促使我緩緩地翻開第一頁……此書內容不多,只是介紹了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識,但不知為什麼,我卻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由於此書的接引,我似乎在黑暗中見到了一線曙光。從那以後,我開始逐步學習起佛法來。看佛菩薩以及高僧大德的傳記,研讀佛經,去寺院向師父們請教……就這樣由淺入深,漸漸地,我終於明白了,原來,一個人的悲歡離合、吉凶禍福全是由自己的心造就的,並沒有一個外在的造物主決定著人們的命運。業感緣起的道理、諸法無自性的深刻剖析恰到好處地說明了人間萬象的差別與統一。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就是因為佛陀自己已實證了法界本性,實現了心境不二的統一;佛陀超越了一切凡情愛染的束縛,斷除了一切執著煩惱,恆處於一種清淨無為的境界中;佛陀是最圓滿的人;而世間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在一種遍計執著的基礎上向心外馳求發展,如此只能使心越來越迷亂,恆時感受無法擺脫的痛苦。

認識到這些,我的心自然而然地被佛陀的博大胸懷、深廣智慧深深地打動了,因而對佛陀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於是我毫不猶豫地皈依了三寶。

我常常感慨,世間人天天在那裡想啊,研究啊,可仍有許多問題困惑著人類。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把眼光轉向佛法,從佛教中吸取營養、獲得智慧呢?二千多年前,佛陀已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可我們這些愚痴的眾生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偏要在「我執」的基礎上去分別妄想,這怎麼會有好結果呢?

皈依三寶後,我心裡覺得很踏實。依照佛陀的教誨,我認為自己會做得很好。可是誰曾想到在後來的工作實踐中,因人性的貪婪,我差點落入深不見底的深淵。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裡,雖然人們整天高喊口號,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沒忘記自己要做什麼——那就是把錢放進自己的口袋。我也一樣,在攫取金錢的這股洶湧的漩渦里,我很快便難以自拔地陷了進去。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迷失方向,難道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嗎?此時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又一次陷入困惑迷茫之中。不知不覺地,仿佛受一種隱隱的召喚,我又一次來到了久未探訪過的寺院。寺院依舊,可人已變遷。一位僧人正打掃著凋零的落葉,「刷刷」聲不時響起。我的腦海里不覺浮現出了憨山大師的醒世歌:「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想想曾致力於追求金錢的我都作了些什麼呢?愧疚與懊惱襲上心頭,苦澀的淚水此刻已爬滿了我的臉。這時我才翻然醒悟,原來人的一生不能離開佛法,如果沒有了它的照耀,生命將是灰色的、暗無天日的。若沒有佛法的拯救,沉溺於財色名食睡中的靈魂將是悲慘的、可憐的。我暗下決心,我再不能忘失佛法了,今後我應在佛法的指導下,走完未來的人生路。

在喧鬧的都市,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塵世的可怕。為了尋求佛法,我放棄了眼前的生活,來到了佛法中興之聖地——色達喇榮佛學院。這裡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千萬個僧眾在聞思修,在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此情此景令人心中不由就生起無邊的遐想與讚嘆。在朝禮整個學院時,我見到了供養三千盞酥油燈的壯觀場面。當那一盞盞明燈閃爍著跳動的火焰時,我的信心之花也在那燈光所形成的虹光影海中綻放了。剎那間,我仿佛看到了無數的僧眾正高擎法燈,照破茫茫長夜,點亮愚暗眾生的心間。

時間飛快地流逝著,距縣城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似乎一會兒就走完了。孟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當縣城邊上那壯觀的菩提大白塔呈現在眼前時,我才意識到已快要抵達目的地了。望著那巍峨的大白塔、迎風飄動的經幡,再回味一番孟嫻的故事,不免生出幾分感慨:爺爺之死打破了她對「幸福之家」的幻夢,由此使她開始探尋生命的意義並最終認定了佛法。不過環境的影響,又使她曾一度步入人生的誤區。可喜的是,她並未沉淪其中,而是最終又走上了修學佛法的光明之路。經歷如是的過程,又能重回正路,確實不易。同社會上那些被欲望所淹沒的人相比,孟嫻應該屬於清醒的智者一類吧。孟嫻的敘述結束了,同車的尼眾們也為她的故事所感動,大家都沉浸在對佛法、對人生的感悟與沉思中。

當汽車駛入金馬大廣場,市鎮的喧擾撲面而來時,一絲悲哀又開始悄悄掠上我的心頭。這些東奔西走的人們啊……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