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專持佛號,萬緣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時間:2017/12/26 作者:白

精舍的學風跟道風,是依釋迦牟尼佛的一實相印,也就是諸法實相,不是小乘,小乘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大乘是一實相印,告訴眾生一切諸法從心所生,你的心與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一乘實相。

我們依這個道理修學,依這個觀念去看《無量壽經》,去看世界,這是《楞嚴經》講的:「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大乘定香精舍是依不生滅,圓湛性成,進來精舍「以湛旋其虛妄滅生。」用一乘的觀念,一乘的實相旋復。「旋」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給轉變過來,把貪、瞋、痴轉成戒、定、慧,把煩惱轉成菩提。旋其虛妄知見,貪、瞋、痴是虛妄的知見,都是假的,如夢中起貪、瞋、痴那不是真的。

所以「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是精舍主要的依止。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的。

修學依《淨土五經》,依《無量壽經》,專持佛號,萬緣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精舍的學風、道風,其他的善法、善事隨緣而行,有餘力就來幫助眾生,以修行為最重要。我跟義工們說,來這裡除了做義工,也要增長道業,福慧要雙修,不要只修福,不修慧。佛門有一句話:「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若修慧不修福,是羅漢托空缽。」羅漢雖有成就也會托空缽,空缽,是托不到,因為沒有福。學佛就要福慧二足,所以來到道場,除了服務大眾,還要用功修學。

精舍這裡只流通佛法,在佛法裡面,特別流通大乘佛法,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心經》這些大乘的經典,還有《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等,以及祖師大德的著作、開示,這是精舍主要流通的,這裡不流通世間法。有些世間法也講五戒、十善,我們再加以說明:佛門有「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就是:想得「定」的共通修行方式,這個定只在世間禪定,所以在定共戒裡面含攝「五戒、十善」;至於「道共戒」就是:想要修道、成道的共同規範,五戒、十善能不能成道,就全看你的用心。

如以世間心、有所得心,行五戒、十善,那果報是在人天,屬有漏果,「有漏」就是沒有斷除煩惱。如果以不生滅心,來行五戒、十善,那你就是華嚴會上佛菩薩的境界,必定能出三界,是真得無生法忍,真正得到無漏,所以要看是怎麼用心。要用心就要先明心,明白什麼是佛性,要如何依止,所謂「具行猶人具眼目」。修行就好像走路一樣,要用眼看路來做引導,才能走得好,走得穩。

所以一定要開般若智慧,修行才不會盲修瞎煉,才不會變成只修善業,修五戒、十善最後墮在有為當中。當然世間一切行為離不開五戒、十善,但若是用世間有為心在做五戒、十善,心有所作,有我、有人,有我、我所,這就是感得人天果報。如果在裡面還起瞋心,即使造善業也會感得惡報,做善起高下心,報在阿修羅,福報也很大,但臉相很不端正,阿修羅翻做中文叫作「無端正」,眼睛就有九百九十九個,嘴巴也是,這樣醜陋,就是在做善的時候,用有為心在做,用有所得心在做,希望人家讚嘆,希望人家恭維他,這就是世間法。那只要是用無所得,就是做而無做,不求回報,沒有我相,沒有所做的法,三輪體空,這可算是有少分與實相相應。所以我們這裡提倡的是大乘淨土宗。

《無量壽經》裡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當知此人。非是小乘。」釋迦牟尼佛講淨宗是大乘中的大乘,了義中的了義,《法華經》、《華嚴經》都不及,確實不及。《華嚴經》、《法華經》是佛教的根本法輪,但結歸在《無量壽經》。

《法華經》講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乃至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講的如來的依正莊嚴的境界,講得這麼殊勝、直捷,這麼穩當、慶快,但是一般凡夫受用不到。

《無量壽經》也講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在第四品,所謂「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也就是阿彌陀佛希望眾生能趕快成佛。又說:「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統統都是講成佛,淨土宗可以讓一般人都受用得到,而且是這一生,不用等來生,這一生就能解脫你的煩惱。而且很適合現代人生活模式,及如今的社會型態,這是淨土宗的特色,是今世所必須的。一句佛號在哪裡都可以念,都沒有障礙,你要是能通明經教,念佛的心境就不一樣。下面再來講信願行。

「信」,要深信娑婆是苦,體會到苦,更要在境緣當中提起佛號來,這才能夠用功。

「願」,就更難一點,願意把這苦放下,不但要知道自己苦在哪裡,還要願意轉變、願意放下,這很不容易,「知道」已經不簡單了,還要願意放下。

世間人總是說:「我放不下,這是我的事業、家親眷屬」。叫他放下,就會說:那難道叫我不要管他們?做人怎麼能做這麼絕?其實這正是一個放不下的人所說的話。佛門講的「放下」,就是要你知道「諸法皆空」叫放下,不是事相上放下,什麼都不做、不管。有人講:我都放下了,也不參加家庭聚會,也不參加種種的活動,我都放下了。這真有放下嗎?安住在清淨裡面,染淨是相對的,仍是不究竟。

所以要你「放下」不是放著工作不做,是要你遇境不起煩惱,再講更直捷一點,要是認為有境可對,就已經掉到煩惱里去了。大家還沒有辦法一下子契入,或在工作崗位上,或家庭角色扮演上,要能不起煩惱,教你的小孩時,或跟你的家人相處時,在公司跟同事相處,所謂「五倫十義」,在當中你要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工夫。不是說學了佛,工作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這種的「不要」是屬於不負責任的不要,不是心裡真的放下。

不要,是因為自己在某件事上不如意,或得不到他的欲求,所以才說不要,那不是真放下,如果在生活裡面樣樣都順心,樣樣都如意,他必然貪取不捨。

所以我們講的願意放下,要分析到這麼仔細,你的願意放下,要放的是你的貪愛,放下掛念與執著。如果剛開始境緣太強,初學人可以稍微迴避一下,去練練工夫,增長自己的道力,再來接觸。這是沒辦法,所以感覺迴避的時間多。慢慢的,隨著學佛的時間增長,就會有工夫出來,但一定要長時薰習才可以,不能當「名字位」,也就是掛名的學佛人,起碼要到「觀行位」,就是要照著經典做,這叫觀行,才會隨著學佛的年資增長,道力增長,慢慢接觸境緣可以不起煩惱,起煩惱的波動會降低,所以不是要離開你的生活環境。

六祖慧能大師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中峰國師講:「但向塵中了自心」。在塵勞裡面要能安住本心,不起煩惱,這才是學佛。但是不需要自己去找塵勞,自己去找塵勞那叫自找痲煩,不用多事,隨緣就好,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不留是不留於心,不要顛倒,不要牽腸掛肚,掉到憂悲苦惱里。所以「放下」要這樣放,不能說自己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要來學佛,是因為自己事業不順,想要賺大錢賺不到,就說世間是假的,這是表面放下,只是生活上不如意;相反的,如果讓你賺到錢,得到自己想要的,那道心就沒有了。

所以學佛要知道什麼是「道」,什麼是「佛法」,不能只在表面上做樣子,當然可以是這種不順心的緣進來學佛,但是既然來學,就應該要了解真正的佛法。因為很多學佛人,學佛不得要領,後來不得力,念佛也念到退轉,就是因為初發心不真。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一開始就不是真正為了除斷煩惱而來學佛的,只是因境緣不順心、不如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就跟著說世間是假的,世間是虛妄的,這是學佛的要害,但是一般人自己還不能覺察。

所以在講座里要講出來,大家回去自我檢點,看自己是用什麼心在學佛,是真正要學道?還是只因為境界不如意才來學,想要求個順心如意,希望在這世間想要的都能得到,如果是用這種心態來學佛,跟你保證,很快你就會退轉,最後還會覺得佛菩薩不靈,佛菩薩不慈悲……,會反過來謗佛。因為你學佛的「因」,跟佛門的正「因」不一樣,你所求的是「生滅」,要的是「變化」;佛法講的是「不變」,講的是「清淨」,而你要的是「染」,那最後當然求不到,因為你找錯地方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