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眾生不能諦信,不能萬緣放下來修行,都是因為夾雜著世間的見解


時間:2017/12/28 作者:白

「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真的是和盤托出,全部都透露出來了,《涅盤經》講:「如來無有覆藏。無有積聚。」連羅漢都無有積聚,不著一法;如來更是無有積聚,無有覆藏,把真實的告訴我們。

可是《無量壽經》講:「信行者少。」能相信、肯去轉變的卻很少,所以才惡道不休,在這個世間輪迴不休。和盤托出就是全部都拿出來了,所有的寶都送給我們了,可是我們會懷疑,看到其他的宗派,有高深的判教,高深的教理,觀門重重無盡,這些觀法,想到自己沒有修這麼難的觀門,怕不能成就,就開始懷疑,就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下去,真的行嗎?有這種懷疑,就要把它消除,所謂疑能生苦,苦生疑,這疑要怎麼除斷,其實疑也是一個妄想,你可以用經教來了解,破疑、斷疑生信,也可以直接念佛,不必理會。

所以夏老居士講:「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連根拔除,「到此方知我是誰」。這時才知道你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那大家的懷疑是什麼?就是放不下世間,不肯舍,不願意放,覺得滿好的,覺得沒有罣礙不行,這就是懷疑,你躊躇不前。佛性就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躊躇不前,認妄為真,放不下轉不過來,這就是疑,這一念疑心導致你輪迴,讓你產生出苦惱的就是這個疑。捨不得放、捨不得轉,這是對道理不明白,對於經教不懂的時候,一般人會在那裡拚命鑽,翻翻這部經,看看那部批註,這個時候應該將經本蓋起來不看了,就一心念佛或去拜佛,因為有業障。

縱然讓你看到別的書解出來,都還不是你自己真正的體會。「經」是佛清淨心流露出來的,不是我們的妄想分別造成的,解義解不通,是沒有會心,不要用世間的思想分別來硬解。佛在《圓覺經》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多諸巧見,巧是取巧,你的虛妄心常取巧,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你要用這個心來解經教,想要成佛是不可能的。對經典不了解沒有關係,看一遍不了解無妨,講得比別人差沒有關係,佛法不是要講給別人聽的,而且我們凡夫也沒有資格去講給別人聽,但還是要發心。要講經研教,講給自己聽,自己要轉。

廣欽老和尚講:「學經教、學講經,不是要講給人家聽的,要講給自己聽—反熏」。釋迦牟尼佛也講反熏,熏久了、講久了,道力就會增長。所以「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是自己要受持,佛講的讀誦是要讀經,最起碼事相上要讀經,常常讀,帶著一本經天天讀,讀熟了,你碰到境界,經典自然會提起來,就能轉得過你的煩惱、境界,就是因為常薰習讀誦、受持,有機會為人演說,為大眾、為個人或為小團體,乃至說得一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議。

經典上講,要是能解說一四句偈,或是一字一句,其功德勝過度一四天下的眾生成阿羅漢。你看一四天下眾生有多少,我們南贍部洲—地球就有六十億人口,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這四洲—一四天下這麼多的眾生,每個都證阿羅漢;你為人演說大乘經一四句偈、一句一字,功德超過於彼。

所以要廣為人說,要如法的說,自己要懂,一定要如法,踫到不懂的地方有人問你,你就說:我對於經教還不是了解得很透徹,這樣子說就比較如法。如果對於經典的道理不明白,平時可以請教先學,或是參考祖師大德的批註,因為祖師有修有證。「經」是清淨心顯露出來的,用世間的雜染心、亂心去看,是看不懂的,再怎麼記,也是讀死書,這叫被經轉,經經不能互融,大乘經跟小乘經不能互融,這一部經跟那一部經不能互融,那你就是落在文字,落在知見上面。

有句話叫「文字學人」或「知解宗徒」,就因為是用雜染的心在看經,所以會看不懂。那就要去念佛、拜佛、求懺悔,或許過去生多多少少都有毀謗正法,斷學般若,無量劫來這些壞事,大家都做過,所以現在遇到經典不能悟入,或是看不懂、沒耐心看,這都是過去生毀謗正法,或是障礙人家聽聞佛法,有意無意,或是自作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看到人家毀謗正法還隨喜,說句:「罵得好,毀謗得好」。這一念就造成我們現在聽經不能悟入,讀經不能契入的一個緣由。

我自己也是這個經驗:看經踫到難處就去念佛、去拜佛,發懺悔心,確實要這樣。我還求佛菩薩加持,在看哪一部經或哪一位祖師大德的批註,你就祈求這一位祖師加持,很有感應、很有效。要是看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看不懂,就求龍樹菩薩加持;看彌勒菩薩的《唯識》看不懂,就拜求他;或是玄奘大師、或是窺基大師……,我們可以求佛力加持。當然你要先懺悔,先把垢障消除,就像碗要盛甘露以前,要先洗乾淨,裡面不要有雜質、髒東西,不然甘露盛到碗裡面,吃了也會拉肚子,所以要先懺悔。懺悔後再發願,發願祈求佛力加持,說弟子想要了解,想要契入,想要證得,祈求佛菩薩、祖師大德加持,這樣聽經就容易聽得懂。

就像升座講經前,拜本師三拜,或是拜法所拜的三拜,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祈求本師釋迦牟尼佛加持。真是像蓮池大師說:「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淨心。」講經的人,也是要懺悔自己的業障,求佛力加持:「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要存這個心,所以升座前才要有這個儀式。但是現在佛門裡很少見了,其實升座講經儀式很重要,大眾聽了、看到這個儀式,對法及說法者都會生起恭敬心,會較得受用。

講經的人自己不能會得,就如祖師大德說的:妄逞己能,用自己狹小的胸臆,蠡測如來的清淨心,蠡測,就是我們講管窺蠡測,以管要窺天,以蠡要測海,小水瓢要去量大海的水,這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念開經偈,要唱本師釋迦牟尼佛,這都是為了互利,希望大眾也能得佛加持,因為有這個儀式,所以來現場聽的確不一樣。

古來祖師大德升座也是這個儀式,當然場面會更隆重,鐘鼓齊鳴。這個儀式,是從武則天禮請賢首國師(法藏國師)升座說法,開始流傳至今,用最敬禮,皇帝早朝才敲鐘鼓,她禮請賢首國師講《華嚴經》,她就是對皇帝用的最恭敬禮,後世就這樣流傳下來,有些地方因為流傳久了,會有一點不同,但用心是相同的,都是生恭敬心。

講者要有所本,本著釋迦牟尼佛,像講桌前面的佛像,為什麼是講經法師坐在後面、他坐在前面?這代表我們在佛後,依著佛所說,不敢亂講,不可以用自己的想法、看法來講,這就不如法。所以表法都有它的意義,這尊佛像的擺設,講台的座高都有它的意義,讓大眾可以生恭敬心,講經的人不會離開經典的主題,都是有提醒的作用。

想要明白經典,就不要用煩惱心去看,要念佛才能契入,修行才能契入經典,不修沒有辦法契入,任你三藏十二部都會背,也無法契入。有人問黃檗禪師說:為什麼是六祖得法,而不是神秀大師?神秀大師是五百人的上座,講得三十二部經論,這真的是相當厲害,為什麼不傳法給他?黃檗禪師回答:就是因為不見性。

我們且不要看神秀大師;來看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講經說法天女散花,那真的是天花亂墜,可是心不安,去求見達摩大師,還斷臂求法。慧可大師確實講經相當厲害,但是還是契入不了,他講得確實比現代人如法多了,還是不行,還是見不了性,沒有辦法契入,還求達摩大師給他安心,「將心與來看」—把心拿來,他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大師回他一句:「與汝安心竟。」確實無心可安,無法可得。所以我常講,你想在經典上解得意思,其實沒有意思,經典是斷除妄想、斷除雜念用的,「要將妄習從心洗」。

黃念祖老居士講:所謂「舍智如愚始大通」。你要把知見、知解舍掉,萬緣放下,才能夠真正通達經藏。不要說經藏能通、律藏也能通、論藏也能通,這是現代的大德說的因為都是同一個系統,不是兩樣的。要用清淨心去修行、去解經,不要用煩惱心。所以世尊和盤托出,我們卻不能信,就因為是用煩惱心,看到人家學了很多,心就不定了。

現在還有人學藏文、巴利文、日文……等等,實際上無論用什麼文,講的道理都是一樣。有些經典在中國確實沒有,沒有關係,真正放下了,心通見性才是重點。所以,不要看到人家學這一部,又學那一部,大乘也學,小乘也學,還要學到巴利文去,學到藏文去,你就心動了;要跟著學這些,等你開悟見性後再學,這才叫利益眾生,幫助眾生。

佛說:「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自己都還沒有成就,就想幫助眾生,要來看很多書,要來弘法,發這個願是相當殊勝,但是要想到:自己有沒有能力能先以欲鉤牽,之後能令眾生入佛智?這很重要。你不要把他的欲望鉤起來,熾盛了,最後放不下了,那這就不是方便。

世尊和盤托出,眾生不能諦信,不能萬緣放下來修行,都是因為夾雜著世間的見解。釋迦牟尼佛的真誠毫無保留,沒有一絲毫的慳吝,真相全部都告訴我們,只是我們不相信。上一次講到信願行,信是放下自己的成見,這才叫信,放下我執,放下我的看法、想法,這個才叫信。

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這個信不是真的。所以信不是只有我相信佛說的,這是表相的信,這樣信得淺;應該要信得深入,才對得起釋迦牟尼佛,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告訴我們。如果覺得明心見性太難,沒辦法修,沒有關係,就念佛,只要老實念,一心念。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