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海濤法師:內心裡沒有怨結、恨,雖然人在人間,已經有天福


時間:2018/1/2 作者:學佛-長沙

第一,來:《菩薩善戒經》若見眾生,受大苦惱,生於悲心,隨其己力而為除斷,願諸眾生悉令安穩。所以大乘的經典,都是教我們如何實踐悲心的。所以如果看到,若有眾生正在受苦,我們要馬上生起悲心。隨其己力,不管你能夠做幾分,就做幾分。能夠減除他的痛苦,為其除斷。而且這個時候,還要發起一個願。願諸眾生說,你在幫助這個人,消除這個苦的時候,你要發願所有眾生都不要有這個痛苦。願諸眾生悉令安穩。就把一個悲心,成為一個大悲心。成為一個菩提心。這個就是菩薩的戒律,《菩薩善戒經》。

第二,來:《菩薩善戒經》菩薩因慈悲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做一個菩薩,就是要幫助眾生。所以因看到眾生苦,而發起菩提心。所以各位你發菩提心有一個重點。比如說你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如果不相應於菩提心,這樣意義就不大了。所以如果你要念佛之前,你要先觀想眾生苦,地獄道、鬼道、生癌症的人,畜生被殺好苦。所以我現在要發菩提心,來念阿彌陀佛。這才是大乘的修法。所以菩提心一定要緣一個悲心。如果沒有悲心,雖然你讀的是大乘經典,我發覺現在有很多人說我要念某某經典念幾遍,他是有在念,但是他沒有一個前行,沒有一個悲心,菩提心做前行。而來誦這個經,力量就比較少。就變成我念幾遍,幾遍了。所以我想佛經講的三殊勝,最重要了。前行一定要有悲心,正行的時候不退轉。專心的來憶念。結行呢?要回向。回向也是一種悲心跟菩提心。回向眾生離苦,回向早成佛道。這樣以後就成為大乘佛教。但是為了要如此,各位就要精進修行。

三十七道品看起來,是解脫道。八正道的細分,就是三十七道品。各位要會背三四、二五、一七、一八、所以要把這三十七道品背下來。然後一一去實踐。所以你為了要真實圓滿菩提心,你一定要斷除自己的煩惱。讓自己保持正念。五根、五力、所以你到極樂世界做什麽?你到極樂世界就是修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所以只是你在,你在極樂世界你就不用修四正勤、四正斷、四如意足,因為到極樂世界你不會去造壞的惡業。所以為什麽說《阿彌陀經》講的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支,不用修四正勤,所以這一些。所以你發菩提心要成佛,一定要老實修三十七道品。所以下回把三十七道品印給各位。各位一上網就好了。你就寫個「三十七道品」或是「佛學辭典」它就出來了。但是重點不是光看,你要看還要讀誦。讀誦以後保持這樣去修。你才能夠圓滿菩提。

第三,來:《雜阿含經》慈心無害想,不害於眾生,心常無怨結,是則生天路。所以一個人要有福報,生天路,要有慈悲心,不傷害眾生的想法。所以在這個世間如果大家都信因果、學佛。大家就不會害來害去。我們不會怕錢被騙。甚至有些人騙我們,這個世間多的是。有些女孩子找工作被騙,有些上網路被騙,所以那我們無論如何,我們要保持這個。為了讓眾生快樂,不想去傷害對方。直心無害想,不害於眾生。而且內心裡面沒有排斥,沒有這個怨結,沒有恨。那你這個叫,雖然人在人間,已經有天福,生天路不是叫將來你生天,你現在心裡就有天福的心態了。

再來,第四:《雜阿含經》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憫傷?善逝哀憫故,常教授眾生;哀憫眾生者,是法之所應。所以所有的眾生,你愛我,我恨你,互相這樣子在糾纏。甚至做個女人也是這樣,她要綁住她先生,所以做個有權利的人,他要把握他的地位。所以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以後就會生起悲心。冤冤相報何時了。你愛我,我愛你,愛到什麽時候?所以造成輪迴。愛跟恨都是輪迴。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不要這個苦。他看到真相。什麽叫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可以讓你有做博士,但是智慧可以讓你解脫。所以老菩薩雖然沒讀書,他知道說,師父世間都是假的,念佛比較重要。有智慧。所以甚至念佛可以度眾生。

海濤法師:內心裡沒有怨結、恨,雖然人在人間,已經有天福

發那個大悲心的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世間的人在追求這些不該求的,而互相糾纏。怎麽能不生起這個憐憫、傷心?善逝哀憫故,所以佛菩薩為了哀憫這些糾纏的眾生,經常教授眾生,告訴他們世間無常、無我、空無自性。苦啊,要了解。所以佛陀講了一部叫《訶欲經》就是訶責欲望,各位多看一點。特別各位是在家人有結婚,有男女之情?多看一下,慢慢你會了解佛法。當然佛陀是一步一步來:先讓我們持戒,不要傷害眾生;再來讓我們布施,修福報;對更有根器的人就講了,四聖諦、出離心;欲望、輪迴的苦。然後再對更有根器的人,就講了一個發菩提心的教法。所以佛菩薩哀憫眾生的輪迴苦。就經常這樣來教授眾生。我們發菩提心也要學這個。但是各位《地藏十輪經》最好多看一下。不一樣的眾生你要講不一樣的教法。你不能說講空性就好了,其他的世間法不要講。或是只講世間法,持戒、布施,但是沒有提到空性。要看時間、因緣。但是對不一樣的根器,你講不對的法,是犯菩薩戒的。甚至是會墮落的。所以哀憫眾生者,是法之所應。所以像我們也是對哀憫眾生的人,我們也要學佛菩薩一樣,來以法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這個意思。

第五:《增一阿含經》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廣大。所以佛經說,世間的所有布施、持戒的功德,不如一念慈心的功德。一念慈心功德,超過梵天的功德。超過上帝的功德。所以我們有這個善良心,想要幫助別人,這是福報最大的。所以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我們做好事,就是我們有一顆慈悲心。所以能夠履仁行慈,真實的去慈悲眾生的,這個是功德最大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