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為什麼外境是心的變現?(續)


時間:2018/1/3 作者:頓解

一個學佛之人要想走向學佛正道,一定要對「萬法唯心所現」的道理進行再再觀察和思維,並在心裡生起定解。正如憨山大師所言:「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無餘,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說:「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所以,理解了「萬法唯心所現」的道理,實際上就掌握了佛法的精髓。下面,我們從唯識宗所用的「明知因」和「俱緣定因」這二大因來證明萬法唯心所現的道理——也即一切外境之法皆是心的顯現,除了心的顯現之外,凡夫所認為存在的外境根本不存在。

用「明知因」來證明萬法唯心所現的推理公式是這樣的:凡夫所承許的外境(有法),與凡夫所承許的取它的心識必為一體(立宗),因外境只是明知的顯現(因)。這個邏輯推理極其深刻和嚴密,不明其理的人會感到莫名其妙,所以下面就來詳細解釋這個推理。

我們知道,世間的一般人都認為:「所知的外境在外面,能知的心識在裡面,人之所以能夠認識外境,全靠裡面的心識。」例如,當眼睛看到一朵鮮花時,人們往往會認為:「鮮花在外面客觀存在,我之所以能夠知道外境鮮花的存在,完全依賴於眼睛裡面產生了一個能認知外境鮮花的『眼識』,沒有這個『眼識』,我根本無法認知外境的鮮花。」又如,當耳朵聽到外面的歌聲時,人們也會認為:「聲音在外面存在,我之所以能夠聽到外面的聲音,完全依賴於耳朵裡面所產生的認知外境聲音的耳識。」同樣,對外境的氣味、食物中的味道、皮膚所觸及到的冷熱軟硬等,人們都認為分別是通過鼻根中的鼻識、舌根中的舌識、身體觸覺中的觸識來認知的。所以,一般人都認為:外境在外面客觀存在,能認知外境的眼識、耳識等心識在眼根、耳根等五根中存在,外境和心識是兩個不同的存在。

現見實相的智者並不認同一般人的這個觀點,他們說:「這只是凡夫的錯覺,凡夫所認為客觀存在的外境從來就沒有真實存在過;凡夫之所以認為外境客觀存在,是因為他們錯誤地將心識認作了外境,並錯誤地認為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裡面還存在一個能認知外境的所謂心識。」在明知因的推理中,這些智者為了證明凡夫所承許的所知外境和能知心識實際上是一回事,根本不是兩個不同的存在(也即是一體),用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事實:你們所承許的外境實際上只是明知心識的顯現,換句話說,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擁有的永遠只能是心識,心識之外的存在五根從來沒有擁有和接觸過,所以你們所承許的外境實際上就是心識本身。

對每一個人而言,如果我們感知了某個事物的存在,那我們是通過什麼來認知的呢?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事物只是在自己的眼識、耳識等心識前顯現的,也即只有通過在心識面前顯現,才能感知對境的存在;反之,如果在心識前沒有顯現,則根本不能感知對境的存在。所以,如果一個事物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它肯定就是心識的本體,是自己明知心的顯現,除了明知心以外的顯現,唯識宗根本是不承認的。

打個比方說,假如有這樣一個事實:張三這個人手上從來不拿別的東西,只拿「咕咚」這樣東西,有一天我們見到了張三這個人,而且見到他手上拿著一樣東西,那麼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斷定,張三手上拿著的東西必定是「咕咚」。同樣,我們知道五根只能擁有心識,除了心識之外五根再也不會擁有其它東西,而現在我們現見五根擁有「所謂的外境」,所以外境必定就是心識了!

如果承認心識和外境在空間上是分離的——也即外境在外面存在,心識在五根中存在,那麼外境對於心來說,就成了永遠沒有照過面的「彼岸」了,因為心永遠只能擁有心識,而不能逾越心識這個「中間媒體」直接和外境照面。所以,凡夫對心識和外境分離的承許是站不住腳的。

用「俱緣定因」來證明萬法唯心所現的推理公式是這樣的:所見到的外境(有法),與取它的識是一體(立宗),必定同時緣之故(因),如同二月(比喻)。如同二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的眼睛發花,會在天上看到兩個月亮,這兩個月亮絕對是眼睛的錯覺,實際上只是一個月亮。這兩個月亮,如果一者消失,另外一個決定也會同時消失;一者顯現,另外一者必定也會同時顯現,兩個月亮的顯現和消失在時間上是不會有先後的。在這個推理中,心識和外境如同二月,兩者必定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不會有先後。所以,心識和外境必定是一體。理解這個推理,需要對下列兩個事實反覆進行觀察並加以認定:①如果兩個事物出現或消失的時刻有先後,則這兩個事物一定是他體;反之,則一定是一體;②心識和外境是同時出現同時消失的,它們出現和消失的時刻不可能有先後。

如果將明知因和俱緣定因加以比較可以發現,這兩大因分別利用了心識和外境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一體性來證成了「外境就是心識」的事實。

有人說,既然心識和外境是一回事,為什麼在我們的感覺上這兩者是分離的呢?也即會感覺「外境在外、心識在內」呢?我們需要知道,「外境在外、心識在內」的感覺並非源於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這五根只會誠實地默默無聞地工作,不會產生任何執著。是誰讓我們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呢?是末那識和意識這兩識的非理作意使我們產生了這樣的錯覺!末那識一直默默無聞地將第八識執為「自我」,並將前五識執為「外境」,在此基礎上,意識又將末那識的這種非理執取加以放大和強化,並形成堅固的思維定勢。當前五識從阿賴耶識中浮現出來時,末那識和意識會立刻在其上進行捏造——這是外境,「我」(心識)在認知這個外境。上師索達吉堪布在《因明講記》中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唯識宗所說的萬法唯心的觀點顯得比較難懂。為什麼呢?從無始以來凡夫都在執著外境,並認為:外境在那邊,有境(心識)在這邊,它們之間有一定的空間,自心不是外境,外境不是自心等。所以大乘顯宗、密宗皆說,眾生最大的迷惑就在這裡,即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反而執著為存在。對唯識宗的道理有所認識後就會知道:外境雖然顯現,但實際上除了自己的心識以外,其本體少許也不存在。懂得這個道理,才說明你對唯識宗的觀點有所認識。」

事實上,凡夫對業果沒有信心,也是源於這種錯覺:外境在外面,心識在裡面;外境是所知,心識是能知;外境客觀存在,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如果知道了外境就是心識的事實,對業果自然會生起定解。實際上,從唯識宗的八識來觀察業果定律,就會覺得業果定律很順理成章。在唯識宗裡面,將第六識和第七識,也即意識和末那識,稱為「因識」;將「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稱為「果識」,而將第八識阿賴耶識稱為「藏識」。為什麼呢?一切的業皆因第六和第七識而造,所以稱其為因識;所造之業含藏在阿賴耶識中,並在阿賴耶識中成熟,所以阿賴耶識被稱為藏識;成熟之後就從阿賴耶識中現起前五識——果識。《楞伽經》中說:「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像海水一樣,第六和第七識好比吹動水面的風,前五識好比水面泛起的波浪。水面的一切波浪都是因為風的鼓動產生的;同樣,前五識的一切顯現都是由第六識和第七識,也即我們的起心動念來決定的。

不斷思維萬法唯心的道理,就會對業果生起定解;對業果生起定解,就會認真取捨業果。願一切有情都能通達「萬法唯心所現」的道理,並對業果定律生起決定的信解!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