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佛弟子對財富應有的五個觀念


時間:2018/1/4 作者:清淨心2017

對於財富,我們都很渴望得到,因為我們還是凡夫,很多生活上的東西都是需要用財富來解決。然而對於財富的認識,我們都存在很多的誤解。佛說財布施得財富,但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得」字上,而缺乏正確地、全面地認識「布施」兩字。很多人純粹認為捐錢就是布施,事實上布施的真正意義是放下個人色身的利益去造福眾生,因為我們追求的各種個人利益都是為了滿足我們這個色身的欲望。所以對於財富的認識,我們不僅要知道財富來源於布施,而且還有五個重要的觀念需要了解。

第一,財富的定義是無限廣的。有人認為財富就是金錢、車子、房子,這樣就很局限財富的定義,有人奮鬥一輩子就是為了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然後買名車豪宅,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一番,讓自己更有面子。人的福報是有限的,在我們追求所謂的成功富有過程中,也會讓我們失去了其它的福報,如:健康、婚姻、子女。這些所謂的成功就是要拿自己的其它福報來做代價的。很多人認為有錢後,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然而這是錯誤的觀念。錢可以買到營養補品,但是卻買不了真正的健康,因為真正的健康是靠養好精氣神,而不是靠補充營養素。有錢可以吸引更多異性的追求,但是卻不是獲得的幸福婚姻的主因,因為幸福的婚姻來源於對伴侶的忠誠。錢可以換取很多物質,但是更多的物質反而會消耗人的精氣神,而且人在賺取金錢時也造出各種惡業。所以人對財富的觀念出錯了,就會有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從而迷失人生的方向。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隱性的財富呈現,比如身體健康也是一筆財富,試想一下,那些重病人士,每天躺在醫院病床上,既要付出高昂的醫療費,而且還要承受病帶來的痛苦;我們一生無災無難也是一筆財富,試想一下,一個地方如果發生地震,對當地的經濟有多大的損失,對當地人的身體和心靈有多大的創傷;人貪嗔痴少,也是一筆財富,試想一下,人貪嗔痴重,會虛耗多少東西,會被多少物質牽著走,從而耗掉大量金錢,耗掉大量的精氣神。人要是懂得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就會發現自己本來就是財富具足的。

第二,財富進來的三個方向:正財,偏財,凶財。正財是通過體力或腦力的付出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而獲得錢財;偏財是以極少的付出或者不付出而獲得的錢財,如投資買賣;凶財是通過傷害眾生而獲得的錢財,如:通過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賣菸酒而賺取的,包括現代的網路遊戲行業都是斷人法身慧命的,賺來的錢也是屬於凶財。古人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生存在這個世界需要賺取財富是對的,但是必需要符合正道,如果為了私慾,而賺取非分的錢財,就會感召到災難。從事殺生行業的人,最終都以身體健康以償還。通過邪淫方式賺錢,最終導致自己家庭婚姻不順。人的偏財和凶財過多都是不吉祥的,即使你是拿這些錢來布施意義也不大,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巧取錢財,布施無益。所以我個人也不建議佛弟子參與炒股、期貨、現貨等投資。

第三,財富來源於十方,也含有十方的業力。今天你賺了很多錢,表面上看是你有能力才得到,事實上,是你的福德因緣具足感召而來的,財富是大家一起創造的,是大家的共業產生的,而錢財是來源於十方聚集在一起的,既然來源於十方,必然就有十方的業力,如果你占有太多,個人享用越多,就會積累更多的業力,所以有人有賺錢的命,卻沒有花錢的命,為什麼呢?因為財富來源於十方,必然要歸還於十方,如果你不歸還十方,就會花太多錢在自己私慾上,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欲望,欲望大了,智慧就會失去,那麼即使有福報得錢,也沒智慧去花錢,所以總會遇上破財的事情,錢財自然留不住。我們把財富布施出去,其實也是減少業的積累,同時我們也不要積累太多物質,物質是通過錢財換來的,所以積累太多物質也是積累自己的業。

第四,要求財,先斷除慳貪心和偷盜心,如果你要求財,我先不跟你談布施,而先跟你談斷慳貪,斷偷盜,為什麼呢?因為人要富,先要斷貧窮的因,慳貪和偷盜是貧窮的因。慳貪和偷盜是一種索取的心理,我看過很多佛友很努力去施財,但是生活沒多大轉變,因為他布施背後的目的就是希望發財,之後享受生活,也就是他帶著索取福報的心態去布施,這樣布施雖然也是有福報的,但是容易漏福,也容易產生做生意的心態去學佛。佛門說,舍一得萬報。但很多人誤會了這句話,舍一的意思是一心利益眾生,心無所求去布施,布施後,心無掛礙。我也看過一些佛友,一聽說某個咒,某個法來錢快,就很努力去修這個法,這就是偷心的表現,索取好處的表現,我們的六根每天都往外索取一些好處,追求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好玩的,這樣就會加重我們六根的污染,增加我們的索取心,也會削弱我們付出的心。福報來自付出,而索取就是從福報銀行中提取一些福,索取也會讓人慢慢走向貧窮。

第五,要有為利益眾生受苦的願,有些人對佛法的誤解,他以為布施之後,工作就會變得輕鬆,賺錢變得輕鬆。其實學佛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我們受苦的心態,而不是減少我們受苦的事情。所以學佛了,別以為可以少受苦,學佛是為了改變苦到來臨時所呈現的心態。在這個世間有兩個定律:一個叫能量守恆定律,一個叫能量轉換定律,人的福報是守恆的,同時人的苦也是守恆的,這輩子該受苦,還是要受的,只是我們可以轉移,如生病了很苦,但是我們可以在佛前替眾生磕頭懺悔,去做寺院義工,用平和的心態受一些苦,就能把病的苦轉移出去,又如:有菸癮的人,戒菸很苦,但是戒菸過程中,受的這個苦,可以減少未來因抽菸帶來重病的痛苦,這也叫受苦了苦,每個人過去造惡了,都要受一定的苦,但是苦的出現形式可以轉換。人真正的財富來源於富貴之心,富貴之心就是一顆利益眾生的心,那麼要利益眾生是要有為造福眾生而受苦的願力,包括體力、腦力的付出,身體會很苦,還有心理上的苦,比如:我們很努力、很認真做事卻得不到他人認可,甚至還批評,還有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別人不理解還誤會,甚至受到挨罵。如果我們能平靜去接受這些苦,是能消除我們財富上的業障,提升我們包容、寬恕之心,也是開發我們的富貴之心。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