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你學佛念佛要得力,要能消業,這律儀就很重要


時間:2018/1/8 作者:白

「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就是講淨土宗普攝上、中、下三根。上根—是指利根的人,如同文殊、普賢。中下根—就是指我們一般的凡夫,還有一些造五逆十惡的眾生。

在《觀無量壽佛經》講: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他什麼壞事都做盡,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么嚴重的過失;十惡就是十善的反面,五逆十惡這是講的大樣。具諸不善,就是講一個惡人五逆十惡都具足了,壞事無所不為,而且毫無羞恥心。造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臨終惡業就要現前了,地獄相現,斷氣之後,必然下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就是受苦無有間斷,它是地獄刑罰裡面最重的一個。因為他生前做了很多的壞事,所以臨終感得的報應,就是到地獄去,這個報應不是佛菩薩給他的,也不是閻羅王判的,經典上講這些閻羅王、鬼卒、獄卒都是由自己惡業所召感。你造惡業,心裡就妄現十殿閻羅、地獄的苦報,都是自己妄想為咎,所以眾生受業報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業感召的果報,沒有一絲毫是從外來的。

所以佛教我們除心,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智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所以妄心若除,妄境怎么會是實有?我們就是因為心裡沒有主宰、沒有定力,隨著自己的妄想、雜念去造作,才會被境界轉。一起念就隨著它去,隨得很自然,所以我們要念佛、要回頭,要想回頭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隨順煩惱習氣太習慣了。一個念頭一起,馬上就要造作,現在叫我們不要打妄想、不要動念,這反而成了生疏不熟悉的。

所以祖師大德講: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你現在跟妄想很熟悉,跟煩惱習氣、貪瞋痴很熟,要藉由佛法的薰習力量來除斷,為什麼用熏呢?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以前沒有香水,衣服穿出去要有香的味道,要掛著用沉香去熏,這是以前人用的香水;這樣子熏,由外而內,到後來自己發心轉,徹底的轉過來。所以生處要轉熟,熟處要轉生。什麼是熟處呢?跟煩惱習氣很熟,要讓它淡化,先從淡化開始,從剛開始還是個凡夫,一遇境緣就起念,先克制住,不要有動作,妄想、貪瞋痴還是在裡面翻騰,先忍耐一下,至少不要有動作,不要有不好的行為出現,先這樣子慢慢把它淡化。再藉由長時期的聽經、念佛薰習,這要有耐心。

大家都願意發心,願意薰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你知不知道現前的舉手投足這個是煩惱?這個動作出來是煩惱?能覺察這些就是學問,這要靠修行,我們講的微密觀照。微—就是細密的觀察,心思要細密,這才能夠覺察得到自己的貪瞋痴、我執、我見、我愛。它們在哪裡?我們講的:「潛伏藏識。遊戲諸根。」在你的意識心裏面,在你的六根中展現,你才能覺察得到。

所以為什麼要求大家動作要輕、要緩、要慢,呼吸要順暢,不要有風,不要有很粗重的鼻息,這都是幫助大家把心定下來,有它的道理。為什麼《學佛行儀》很重要,這些行儀若能記得住,就會收攝身心,就會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叫因戒得定。當然戒不僅只是有律儀,戒是調身,律是調心,這叫戒律。

總的來說,就是藉由這些律儀來調伏我們身口意的行為,然後把心給定下來。很多人念佛念了幾十年不得力,我們仔細觀察,他的威儀沒有學好,沒有注意到,就像蓮池大師講的:隨口叫喊。可是他說,我念佛的時候有專心,我有仔細念,字句分明;那是在念佛堂,如果離開念佛堂,佛號一停威儀就忘了,心中的雜念就上來了,這就是修行失敗的地方,心靜不下來,所以律儀很重要。

律儀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氣質,你用佛門的律儀,就會得到佛門的氣質,人家一看就曉得,這個是學佛人,不一樣,我們講身上有一種光明,這種光明當然不是放光,是那種氣氛、磁場,透出一種學佛人的氣氛、學佛人的樣子,一靠近他,你的心是安定的,不會浮躁。如果你靠近一個世間瞋心重的、脾氣大的人,那你全身都會覺得不對勁,因為他身上的氣氛帶的是貪瞋痴、是名聞利養、是五欲六塵,他帶著是世間的習氣。

所以我們講,你學佛念佛要得力,要能消業,這律儀就很重要。不要認為《學佛行儀》只是教一些稱謂,及進入道場的規矩,即使學到這些都有幫助,積小善、小福會成大福。

《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就是你念佛,你的親因;福德就是你的行為福德莊嚴;緣就是你的修學環境、修學的時間多或少,念佛有沒有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行為有沒有去轉變,再來決定你能不能往生。所以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只有淨土宗可以攝受。

但是有一些人會心存僥倖,認為我有念佛就好,也不用看經,也不用學律儀、學戒,以為聽法師講幾座經,就對佛法了解了,佛法要是這么簡單,文殊師利菩薩就不用每一會講經都去參加了,我們的智慧有文殊高嗎?為什麼人家煩惱習氣都斷了,只剩下最後一品,還要去聽經,學不厭學不倦,因為他入了無盡藏解脫門,知道法門無量,性具無量功德,所以學習沒有疲厭,所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夏老居士講的:「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持戒不是光拿五戒來看,那還不夠,即使拿菩薩戒、比丘兩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還是不夠,展開來八萬四千細行、三千威儀還是不夠,那怎么辦呢?要見性要明心,這戒律才有幫助,要知道從外而內要調心,不能只鑽研在事相上,在事相上仍舊有持有犯、有對待,看這個人持、那個人犯,眼睛常看人家的過失。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左就是墮落。見他人的過失,自己心裏面又非,為什麼叫自非,自非是心裡動念,講到動念,不是講自己心裏面有人家的是非,這個還太粗了,自非是心裡有動念,卻相左,是不管你做得好、做不好也跟他一樣墮落。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是這樣的:「自非卻相左。」你見到一物,動念了就自非了,這非是與心性不相應,你就跟他一樣墮落。

所以遇到事情,無論見人家好、見人家壞,先審察自己有沒有動念。要做到很難,講得大家頭都很低,沒有落處,如果我們不把標準提高,就永遠會覺得自己很好,做得不錯,不向六祖學習,修行就不會有進步。所謂「取乎於上,僅得乎中;取乎於下,僅得乎空。」若取乎於下,則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要從持戒做起。

什麼叫作無持犯?即不見他人過,那常見自己過算持戒嗎?有自就有他,對待相,自他是不二的,不見他過亦不見己過,因為自性本自離過絕非,我們的佛性就是如此,這是持戒,這樣才圓滿。剛開始做不到,但是要往這個方向走。

為什麼教你不殺生?眾生為什麼會殺生?那是因為有對待。自性沒有對待,所以隨順佛性,持不殺生戒。自性沒有慳貪,所以隨順法性,行布施波羅蜜,就這樣做。佛性裡面沒有這些貪瞋痴,所以隨順佛性,這就是我們講的:「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乘佛法是這樣學,這是修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