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金剛經》第031集


時間:2018/1/10 作者:一切為空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七面,看註解第十五段:

【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滅。則知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這幾句說得是很簡單,可是它的義理有相當的深度,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然後修行才有著力之處;一般講,功夫才用得上力。性跟相是一樁事情,是一體的。性是體,相是作用,有體一定有用。古人說到這個地方,唯恐聽眾不能體會,所以用比喻來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賢首大師的《金師子章》,就是這樣的比喻。用金比喻作性,用器比喻作相,相可以變化的。譬如我們講十法界,佛相、菩薩相、緣覺相、聲聞相、天相、人相或者是畜生相,這相很多,這個相用什麼造的?都是用黃金造的,黃金是一樣的,黃金是體。用黃金做一個佛像,我不喜歡佛,喜歡觀音菩薩,我把佛像融掉,再鑄一尊觀音菩薩的像,還是這個黃金。金沒有變,相變了。相就是體的起用,用會變,體不會變。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的器,何止千萬種花樣,花樣很多,可是那個金、它的體只有一個。明白的人知道,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沒有兩樣。無論用黃金做成什麼樣的器皿,器都是金,無二無別。因此它的作用不會消滅的,也就是說相不會滅的。我不要佛像,造一個菩薩像;不要菩薩像,我什麼都不要,不要的時候,那個黃金一團,它一團的相,一塊有一塊的相,它總有個相。相沒有了,相沒有金也沒有了。只要有金,它一定有相,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把黃金比作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會現相,現的什麼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我們知道,金跟器是隨著我們意思在變化;我們想要什麼,就把它鑄成什麼像。

十法界這些依報、正報的現象怎么來的?誰去主宰它的?我們在這一次講席前面也都曾經報告過,是隨著眾生妄念在變化,妄想、執著在變化。有妄想就現出十法界,有執著就變現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十法界、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妄想執著當中變現出來的。如果離一切妄想執著,我們真性所現出來的相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華嚴經》上稱之為不思議境界。這不思議用得太好!普賢行願品,四十華嚴,《四十華嚴》的題目比較詳細,它這個題目前面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經題這么長。入是證入,《華嚴》四分,這是末後一分;信、解、行、證,入法界品是證,入就是證入。《八十經》裡面省略了。入法界,什麼法界?《四十經》上講得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叫一真法界。如果有思有議那就不能入,有思有議就掉到十法界去了。十法界是我們本經里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也是虛妄。可見得一定要離開思議,思就是妄想,議就是執著。離一切妄想執著,一真法界就現前,這個才是恢復性德,我們的真心本性完全顯露。所以要曉得,相不能滅,它會轉變。就是因為相會轉變,佛才叫我們生心;雖然現相,這個相決定是了不可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我們一定要無住。由此可知,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與法性的現相完全相應,這樣才叫做隨順法性,稱性起修,宗門裡面稱之為明心見性,就是這樣的境界。相不能滅,因此教我們生心,生什麼心?生一個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無有任何條件。這是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無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就是為眾生服務,無住布施就是無條件的為眾生服務,就與性相的事實相應。這裡面義理甚深,而且極其微細。

如果有住生心,住相生心,你就造六道輪迴,就造業。無住要是不生心,你就著空,著空若不能出三界,四禪有無想天,到那個地方去受生去了。功夫更高一點的就到四空天去了,這就是無住不生心,落得這么一個果報。生心要有住,就落在色界、欲界裡面去輪迴。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就超越六道輪迴,這把方法都教給我們。因此,必應離名絕相,必是必須、應該,不這樣做不行!離名不是不要名字,不要名字,我們跟別人溝通往來就沒有方法。名相是與一切眾生溝通的方便,一種方法,沒有這個方法不能溝通,所以名相要。佛經裡面多少專門的名詞術語,怎么能不要!什麼叫離名?心裏面不能執著,心裏面執著它就錯了,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與一切眾生溝通的工具而已,這種工具是假設的,並不是真的。我們知道這個性質,心裡頭對於名字相就不執著。不但名字相不執著,言說相也不執著,言語還是跟眾生溝通的工具,也是因緣所生。所以不應當執著,我們要用它,不要執著它,那就對了,離就是不執著。絕相,相是講形相,我們一個人,人有人的形相;畜生有畜生的形相,在我們環境裡面,我們住的房子,房屋有房屋的形相,桌椅板凳各有它的形相,可見得形相也是性體的起用,都是性體的起用。無論是動物的相、植物的相、礦物的相,全是性體的作用,相也是隨著分別執著在那裡變化的。這些相我們可以用它,但是不能執著它。絕,絕就是斷絕心中對於一切形相的執著。離名字,離言說,離一切形相。

「破其我見」,我見是對於自身的執著,這是我見;對於所有一切形相的執著也是我見。這個地方的我是廣義的,凡是一個形體,你執著它真的存在,這就叫我見。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告訴你相雖然有,它的性質就像夢幻泡影一樣,不是真的存在,是假有、是幻有、是暫時的存在。說暫時都不很妥當,要跟你說真話,它根本就不存在,這是講真話,講真話我們不懂,沒法子體會。說暫有、暫時有我們還能夠勉強同意,它暫時有,其實根本就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才是它的真相。真正明了真相才不執著,心裏面妄想執著真的放下、沒有了。然後就能夠隨緣,像佛與大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見得這兩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兩願不容易做到,你沒有徹底透徹的了解,你怎么會做得到?恆順眾生要真正看破才能做到,隨喜功德要真的放下才能隨喜,成就自利利他,無量功德,這樣才能夠破除我見。我見破除,《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都破了,四相、四見都破了,那才是真正的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人,真正的菩薩就是真正覺悟之人。如果還有絲毫我見未除,那他還有分別。有分別,換句話說,他還是會起心動念,只要起心動念就著相。著什麼相?我們用《金剛經》上的話,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不是菩薩。佛在經上講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為我們說明為什麼要離相,怎么個離法?這裡講得很清楚、講得很透徹。

【我見是無始病根,必應依佛所說法,返觀內照,息攀緣妄想。遵依儀軌、持戒、懺悔、布施等,求消業障,開發本智。令信心增長,解行成就。】

這一小段,對我們修行來說非常重要。要想真正發心修行,這幾句話要記住。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得我們本來跟十方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今天會落到這種地步?佛也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世尊在《華嚴.出現品》裡頭說的,跟這個經上講的,說的語句不同,意思沒有兩樣。本經講的四相、四見,我見是無始病根,我見就是妄想執著。修行修什麼?除我見而已。它為什麼不說我相?我相跟我見是一個意思,相講得比較粗,見講得比較微細,我相是從我見裡面生的。我見除了,四相都沒有了,它不但是六道輪迴的病根,也是十法界的病根;除掉之後,一真法界就現前。怎么除法?「必須依佛所說法」。必是必須、必定,這個字非常肯定,一絲毫猶豫疑惑都沒有,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

返觀內照,跟前面所講的必須離相返照,返照,怎么個返法?上一次已經跟大家報告出來,要從相裡面觀其性,從事裡面觀其理,這叫做返照;就是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第一句是講方法,第二句是講效果,成就無上菩提。功夫都在返聞聞自性,就是教你從相上見性;也就是從有上見空,從現相上觀察它的體性,這叫返聞,這叫返照。一定要懂,如果不懂,你就會逐相遷流,那就錯了,你的心就被外頭境界所轉。《楞嚴》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可見得諸佛菩薩他不會隨外頭境界轉,他為什麼不轉?境界一現前,他就觀到性裡面去了,觀到理裡面去了,觀到空裡面去了,他不隨外面境界轉。這個跟諸佛菩薩就相同。要懂得返觀內照,內就是指的自性。

息攀緣妄想,攀緣是執著,妄想是分別,分別、執著真的很不容易斷,我們無始劫以來,分別執著從來沒斷過。怎么知道沒斷過?因為你一斷,你就超越三界,你今天還在六道里輪迴,可見得你沒斷,一斷就超越。念佛人往生,在臨命終時那一剎那之間,不要多,一念的時間他斷了,佛就把他接引去,佛真慈悲!念佛人臨終佛為什麼不來接引?不是佛不來接引,是他的妄念還是不斷,這就沒有辦法,佛對他無可奈何。古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一念相應就是妄想分別斷了,跟佛相應,他就行了,一念就行。淨土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面,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一念十念,必須要息攀緣妄想,攀緣妄想不斷,沒有辦法。這的確是我們這一生關鍵的大問題,我們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要想出離三界?要出離三界,息攀緣妄想就非常重要。實在講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任何一樁事情比這個事情更重要。要真在這上下功夫,要真正看破放下,那才行。絲毫放不下,我們這一生必然是功虧一簣,不能成就,依舊要搞六道輪迴,那才叫真可惜!我們也知道,確實有不少同修真正想修行,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可是就是放不下,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為什麼放不下?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他對於事實真相併沒有搞清楚,他怎么能放下?事實真相搞清楚又談何容易!縱然有這一等的聰明智慧,還得要有善緣,沒有善緣來幫助你,依舊有困難。遇到善緣,要真正肯做。

遵依儀軌,一定要遵守、要依靠,儀軌就是修行的方法。在修行方法裡面,最簡單的、最普遍的,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朝暮二課,就是早晚課誦,一定要很認真的去做。朝暮二課不是佛給我們規定的,佛當年只為大家講經說法,至於怎么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管你的,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在古代,都是個人自己修行,沒有在一起共修的,在一起共修,那是以後。當年佛陀在世,大家在一塊的時候只是聽經,聽經、研究討論大家在一塊,修行,個人用個人的功夫。人人都知道精進,所以功夫都得力、每個人都抓到綱領,都抓到原則,各個人用功都得力。佛滅度之後,佛法傳下來,時間愈久它慢慢就變質,就不純。佛法傳到中國,我們中國祖師提倡共修,共修就要訂課誦,要訂課誦本。正式提倡是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制度是我們中國佛教的特色,印度沒有。叢林是什麼?是把佛法制度化,這個好!等於說是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有了制度,中下根性的人都能成就。

過去方東美先生曾經說過,我聽他說過很多遍,他說佛教要能夠真正再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清規是修學方法的中國化,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本土化跟現代化;修行的方法遵守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原理原則,但是在修行方法上面一定要適合中國人,適合我們生活的環境,適合我們文化背景,我們學起來才容易,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馬祖、百丈兩位長者,距離我們今天有一千三百多年,這一千三百多年當中,就沒有出現第二個百丈、馬祖,沒出現第二個。特別是近代,二次大戰之後到今天五十年,這五十年因為科技的發達,交通便捷,資訊的發達,把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今天世界哪個地方點點滴滴的事情,我們在電視傳播上立刻就知道。交通的發達,地球變小。在過去,從新加坡到中國,坐船要坐十幾天,現在六個小時。飛機還不斷在改進,將來的速度可能兩個小時就到了。美國科學家告訴我們,從美國飛到中國,兩個小時。世界是愈來愈小,人際關係是愈來愈密切。我們的意識形態起很大的變化,我們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來了很大的衝突,使我們措手不及,不知道怎么應付,今天這個社會紛亂的現象是這么來的,措手不及,來得太突然。因此,古大德給我們訂的早晚課誦,必須要修訂,如果不修訂,派不上用場。

我們明了儀軌精神之所在,它是幫助我們達到戒定慧的境界;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早課它的用意,是教我們親近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今天一天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訓,早課的用意在此地。晚課的用意,是教我們認真反省檢討,我們今天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人之中,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遵著佛陀教訓去做,晚課用意在這個地方。如果有,立刻改過自新,改過就是懺悔。遵依佛菩薩教訓就是持戒。戒廣義的意思是教誡。以後,持戒戒字旁邊加一個言字,是教誡之誡,晚課用意在此地。古時候訂的課誦本,那是農業社會,許多生長在農村裡面的人民,他的活動空間很小,甚至於隔壁村莊一生都沒有去過,真叫老死不相往來,活動空間小。從前古德訂的課誦本有用處,讓我們心定下來,現在那個課誦本不適用。現在是滿腦袋的天下大事,什麼都知道,亂七八糟的。所以那個東西我們沒辦法,不適用,這課誦本不能不重新修訂。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課誦本我也很傷腦筋,許多同修來找我。我做了一個修訂本。我們早課念四十八願,《無量壽經》的,完全遵照《無量壽經》來修行。早晨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念的目的轉我們自己的心,我們是輪迴心、輪迴的念頭,把這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的心愿,我們用四十八願天天來薰習我們,依照阿彌陀佛的願,我們去發這個願,要把阿彌陀佛的願變成我自己的本願,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我們早課的目的達到了。依四十八願指導我們生活、指導我們工作、指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早課讀經就取《無量壽經》的第六品。晚課還是取《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大段經文,諸位念得很熟,全部的內容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持戒念佛」。我們凡夫愚痴,自己在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知道檢點,不曉得反省,所以光陰虛度,空過了,這個太可惜。菩薩跟我們不一樣,菩薩天天在反省自己的過失,改過,他就進步。改進,改是改過,進是進步。人家的功夫天天往上提升,我們的功夫不但沒有提升,保都保不住,天天往下墮落,什麼原因?不知道改進。

我們讀《無量壽經》這六品經文,這六品經文實實在在說,是如來徹底的悲心,把我們凡夫的通病指出來,幾乎所說的,是我們大家共同都有的毛病習氣,天天念,警惕自己,念這段經文,想想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有毛病要改。其實明天又犯,後天還要犯,但是你知道比不知道好。不知道,天天犯,不知道!我天天犯過還知道,這就很有進步,知道自己做錯了。做錯了為什麼還繼續再做?我們薰習的善根力量不夠。但是不要害怕,假以時日,每天讀,每天在薰習,三年五載,十年八年,不知不覺的改過來了;換句話說,功夫不能間斷,間斷不行!只要功夫不間斷,十年、二十年,效果能看到的,已經就很難得。若是勇猛精進的人,就認真去改,我自己有哪些毛病,首先就照經典裡面去做。古人改過自新比我們認真,從哪個地方看見?像明朝的時候,一般讀書人用功過格的方法來改過。你們念《了凡四訓》,袁了凡用功過格來改造命運。其實用這個方法的人很多很多,不只了凡先生一個人,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的經過寫出來,我們才曉得,別人沒寫出來。效果比了凡先生好的人太多太多,這個要知道。出家人也用這個方法。我們從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裡面看到的。《自知錄》是什麼?就是功過格。蓮池大師編的,為出家人編的,可見得那個時候人家修行,真的是很認真。每天要檢點自己的毛病、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覺悟了。一般世人,知道佛門裡講開悟,執著這個名相,以為開悟是高深莫測,很玄很妙!什麼叫真正開悟?我每天把自己的毛病找到就開悟了,這真的開悟。找出自己毛病,再把這個毛病改過來,要功夫,這人真有功夫!不要多,一天能改一個毛病,三年以後,你就是菩薩、真菩薩,那不是假的。你一天能改一個毛病、改一個過錯,求生淨土那是想去就去,來去自由!一天自己一個毛病都沒有找出來,這一天就空過,這一天就白過,毫無進步。不是說我每天要讀多少遍經、念多少聲佛號,我都念,那沒用處!那是古人講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要緊的,讀經是從經裡面發現自己的過失,經也有鏡子的意思。照照鏡子,早晚起來照照鏡子、洗洗臉,哪裡髒了洗乾淨;讀經也是照鏡子,我們心裏面有沒有骯髒?有沒有污染?能夠讀經把自己心性裡面的污染找出來,再把它洗刷乾淨,你的經就沒有白讀。這是真正的持戒懺悔。

布施的意思,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這是布施。布施這兩個字,包括圓滿的菩薩行。在大乘經上,佛講菩薩行,所謂六度萬行,六度是綱領,綱領一展開,無量無邊的細行,這無量無邊的細行,歸納不外乎這六大類,六度。六大類還可以歸納,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分為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施裡面有內財、有外財,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勞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內財、外財都包括。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說一個布施,六度全都包括,六度包括萬行。我們在《金剛經》上常常看到世尊教我們要行布施。你要知道,布施的意義非常廣大,不是說看到布施,到寺廟來捐幾個錢就是布施,那你把這個意思完全看錯了;換句話說,布施包括我們整個的生活。

求消業障,開發本智。本智是我們心性當中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業障障住,障礙住。業障消掉,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就透露出來,就起作用。要想消業障,就要息攀緣妄想。諸位要曉得,攀緣妄想就是業障,也就是說分別執著就是業障。令信心增長,解行成就。解是慧成就,智慧成就;行是定成就,戒定成就。戒定成就,信心必定是更堅固、更清淨,這在菩提道上當然是一帆風順。菩提道是什麼?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幸福美滿的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叫菩提道。這個範圍深廣無際。

【體會一念心性,與諸眾生本是一體,且體本空寂。然後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這一段文是說明如何求得三寶加持,如何得到諸佛護念,如何得到諸天善神擁護,就在這一句。前面這一段,所說的是靠自力。自己肯用功、肯努力,肯斷惡修善,肯轉煩惱為菩提,一定得到佛菩薩加持、佛菩薩保佑。但是每個人得佛菩薩加持保佑狀況不一樣。明顯的加持,顯著的保佑,我們也能夠求得,這求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三寶就有應。為什麼會有感應道交?它的道理就是我們自己這一念心性。什麼叫一念心性?這句話很重要,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真心念,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就是一念心性。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雖然說四個,是一個。我們的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要培養真心、培養真誠,別人對我真不真誠不要去問,根本就不要理會,不要去分別執著。我對人是不是真誠、我對事是不是真誠、我對物是不是真誠?要問自己,反過來問自己,不要去問別人,別人誠不誠與我不相干,要緊是自己。

世間有一等奇怪的人,聽了佛法之後,法師,人家明明欺騙我,我還要誠心誠意對他,我不變成傻瓜?不甘心、不情願!你騙我,我也騙你,報復的心太強烈。我就告訴他:他下地獄,你也跟著下去?他到地獄去,我不去不行,那不是傻瓜嗎?理跟事都要搞清楚。他們用的是虛妄心,欺騙一些眾生,他搞三途。我今天要成佛,要成菩薩,佛跟菩薩,真心成就的!《金剛經》上教給我們而生其心,是生這個心,要生成佛之心,那就對。真心跟眾生、一切眾生是一體,跟六道眾生、跟阿鼻地獄眾生也是一體。眾生為什麼搞輪迴、為什麼墮三途?迷,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說,迷失了一念心性。一念就是真,二念就是妄。有我、有人就是二念,有自、有他也是二念,二念不是心性、不是真心,不是本性。大乘經上常說「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妄念。

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在廣東,就是現在的光孝寺,遇到印宗在講《涅盤經》。外面幡被風在那裡吹,有人在那裡爭論,到底是風動、是幡動?有人說幡動,有人說風動,他老人家看到兩面爭論不休,他在當中打一個岔,「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被印宗聽到,印宗說這個不是平常人。請他上座,再問他的來歷,知道他是黃梅得法的六祖,對他非常尊敬,向他請教。他說:你在黃梅的時候,五祖常常說法,五祖對於禪定、解脫怎么講法?能大師說得好,「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落到二就不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里沒有這些妄念。禪定、解脫,菩提、涅盤,五祖講不講?常常講。能大師會聽,怎么叫會聽?離名字相、離言說相,他會歸自性。會聽的人,常言說得好,聞法要消歸自性,消歸自性就是一念心性。理跟事都明白,回到自性裡面,都融成清淨平等。起作用的時候就是後得智,無量的差別智;不起作用的時候,完全融在心裏面,一片清淨平等。那么多人聽講,就是惠能大師一個人聽進去,消歸自性;別人所聽的都落在意識裡頭,都在那裡虛妄分別。印宗還想聽聽五祖忍和尚怎樣講解脫、怎樣講禪定,你就可想他分別執著沒有離開。六祖回答他,是完全融成一片,完全融到自性裡面去,那個境界完全不一樣,高下在這個地方,你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從心性上說,佛跟眾生是一體。

「且體本空寂」,性體裡面一法不立。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空,本來無一物。寂是講它靜、寂靜,如如不動是寂的意思。本來無一物、如如不動,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點障礙。所以,上與諸佛是一體,下與六道眾生也是一體。

「然後感應神速」,感應之快不可思議。凡夫學佛在現在這個時代,中國、外國到處我們都看見,絕大多數天天在拜佛、供佛,求佛菩薩保佑,在求感應。怎么求都沒求到,什麼原因?違背了求感應的理論與方法。感應的理是一念心性,與一切眾生本來是一體,這是理。感應的方法,心要空寂,才能得感應。心不空,心不寂,哪來的感應?我們心不空也不寂,妄念很多,妄想很多,煩惱很重,忽然佛菩薩來感應,這種感應有沒有?有,現在這個社會很多,這不是佛,是妖魔鬼怪。這個感應一來,你這一歡喜,上了當,你一生被魔王控制住。《楞嚴經》末後,佛為我們講五十種陰魔。在過去,只是經上聽說而已,事實上很少見,現在這五十種陰魔,幾乎在這個社會每一個角落上,你冷靜一觀察都在,真的出現了,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很慈悲,教給我們如何能夠避免這些麻煩。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我們要記住,這種境界現前,根本不要理會,就什麼事都沒有,見如不見。境界現前,他現的是佛也好,現的菩薩也好,在我們面前,我們記住《金剛經》上兩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不生歡喜心,也不生排斥心。你現你的,與我毫不相干,就沒事,那個相不久就消失掉,以後就不會再見到。就怕這個相一現前之後就生歡喜心,我修行有功夫,你們不如我,我看到佛,你們都沒看到。我看到蓮花,我看到這個、看到那個,我跟佛菩薩有往來、有交通,就完了!其實那不是佛菩薩,妖魔鬼怪。真的佛菩薩跟你感應道交,你也不會說一句話。為什麼?你心清淨、你的心空寂。佛菩薩示現在你面前,為你證明你所證得的境界是真實不虛,你所修行的完全如法,佛菩薩偶爾展現這個境界讓你看見。

像過去我們淨宗初祖遠公大師,他在生的時候,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從來沒有跟人說過,他並不炫耀自己,並不誇張,還是老實念佛,從來不說,臨終往生那一天才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又現前,他告訴大家:我要走了,這個境界過去已經看過三次。才曉得,走的時候才說出來。我們諸位同修也有念佛念得很不錯的,《無量壽經》念了幾千遍,沒有見到境界,常常來問我:法師,是不是我們念得不靈?為什麼別人都有境界,我沒有?我就常說:我恭喜你,你很好,沒有,好!有就不得了。為什麼佛不現境界來給你看,是因為你功夫不到家,你沒有定力,佛一現境界你就發狂,「我還得了!」就完了!你要能有遠公大師那個定力,佛一定現境界給你看,那就是好境界。現在我們定力不夠,小小一點境界,疑神疑鬼,都要到外頭誇張,我很了不起!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害你。現在現相給你是害慘了你,也就是說你受不了,到你真的有定力,真的明白事實真相,那沒有問題。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現相不現相都是大慈大悲。現相是大慈大悲,不現相也是大慈大悲。心不清淨看到一些異相都不是好事情,這是一個總原則、總綱領。佛在《楞嚴》上一再囑咐我們,「見如不見,不作聖解」,就是好境界。

【持此義以為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

持此義,《金剛經》上講的道理、方法。做人,我們這一生做人,守住《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你的胸襟當然大,我們講心量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心量多大!心量一大,煩惱就沒有。煩惱從哪裡生的?煩惱從妄想執著裡頭生的。妄想執著放下,心地清淨廣大就跟虛空一樣,真自在,真快樂。這個方法好,煩惱要不要斷?不要斷,自然就沒有了,高級的修行方法。這是自己得的受用,也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叫真實的受用。但是我們還沒有往生,我們身體還在人間,還要跟這些人,這些迷惑顛倒的人打成一團,還要跟他們再過日子,那用什麼態度?謹言慎行。謹言慎行就是恆順眾生,言語謹慎,行為是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很謹慎。謹慎就是守規矩、守法,絕對不犯法,絕對不違規。國家的憲法,地方很多單行的法規,乃至於這個地區的風俗、道德觀念、習慣等等,我們自自然然都遵守、都尊重,跟這個社會就能和睦相處。雖然能恆順眾生,不錯因果,這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會把因果搞錯,有智慧決定不錯因果。自己的心善、行善,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這就不錯因果,這樣生活就沒有罣礙。無罣礙就是自在,身心自在,快樂幸福。你在《金剛經》上得一點訊息,就能夠在一生當中得到受用。由此可知,佛經不是隨便說的,佛經不是談玄說妙,很實用的,它確確實實可以落實在實際生活之中。這是講的,你懂得《金剛經》,你就會做人。我們再翻過來,

【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任他風浪起,與我何乾。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這是講處世。處世用現代的話來說,適合於現前的社會環境,這就叫處世。你要用《金剛經》的原理原則來處世,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話要常常放在心上,要牢牢的記住,要套用在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你要能用得上。怎樣是用上?怎樣是沒用上?這底下幾句話就是用上的樣子,用我們佛門的術語講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的樣子就是知道萬法皆空。知道萬法皆空,你就不會在一切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你就不執著。別人執著,我們不執著;別人分別,我不分別。我在這個社會裡面很自在,你執著,我隨順你執著,你分別,我隨順你分別,這叫恆順眾生。雖然隨順,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講不錯因果,清楚明了,決定不迷惑,決定不染著。境界轉不過來的時候,轉不過來是眾生他迷得太深,我們曉得他這種想法、這種看法、這種做法,後來的果報會帶來很多苦難,你勸告他,他不聽;你跟他解釋,他說你太多憂慮,他不能接受,這個時候怎么辦?「任他風浪起,與我何乾?」修行人要超越。這我常講的,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做一個看戲的人,不要做演戲的人,演戲很辛苦,看戲很自在,不辛苦。哪些人演戲?有分別執著的人在演戲,他們的日子有苦有樂。看戲的人沒有,很自在。不要去演戲,他演他的戲,我看我的戲,你就自在。看戲就是佛菩薩在這世間遊戲神通,清楚!我們中國俗話也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清是什麼?因為他沒有利害關係、沒有利害得失,因因果果看得很清楚。當局是什麼?他有利害關係,所以他常常想的、看的都有錯誤,都有偏差,唯有局外人清楚。我們學佛要做局外人,那個局是六道輪迴。我們必須有能力身在六道,心超越六道,不在六道裡頭。即世間而超越世間,這才自在!有沒有辦法?有。用什麼方法?金剛般若波羅蜜,幫助我們即世間而超越世間,得大自在。

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世間因因果果,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安危苦樂,是眾生,這是眾生相。菩薩隨順在裡面,隨遇而安,他為什麼會安?因為他不著相。眾生在苦裡,他真有苦受,他有受苦。菩薩在這個境界裡不受,他沒有感覺到他苦。眾生在順境裡有樂受,菩薩在順境裡沒有樂受,沒有感覺到快樂,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苦樂憂喜是起伏波浪,不平等,那叫眾生心;佛菩薩心是平等的。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舉供佛的例子,我們平常家裡面供養佛,寺廟、道場裡面供養佛,供養具很多、很莊嚴,這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的。如果說自己修行,用不著,用不著這么多的供養具、香花,用不著。佛菩薩不看,佛菩薩不需要,是接引眾生的。我們曉得佛菩薩不看,你自己在家裡香花供養供給誰?給自己看的,那你自己已經著相。供養具裡面最重要的是一杯清水,供一杯水,香花沒有都沒有關係。供一杯水,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水清淨、平等!看到這杯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表這個意思。時時刻刻提醒你,不要忘了修行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在極不清淨的環境裡面修清淨心,極不平等裡面修平等心,那才叫功夫,才叫修行。所以菩薩隨遇而安,道理在此地。

【持此義以當大任、作大事,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心神泰然,不為所動,條理秩然,頭頭是道。】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世間人由於過去生中積德修善,這一生當中得大福報。得大福報的人,在這個世間多半都是領袖的人物,都是統理大眾的人物,你指揮很多人。大的像總統,管理這一個國家的國民。小一點的,像你是公司的老闆,你的員工有幾百人、幾千人,這是小者。無論是大的事業、是小的事業,總而言之,你都是領袖人物。你不僅為你一個人,你要為這個團體當中每一個分子,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前途去著想,這個責任重大,叫當大任、作大事。如果能用《金剛經》的道理,《金剛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你一定是非常成功的領袖,你會做得很成功,你會得到民眾的擁護,會得到民眾的愛戴,建功立業。為什麼?以不著相故。不著相,你的心清淨,剛才講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用這種心來統理大眾,哪一個不服?確確實實能令眾生心服口服,聽從你的指導。而你自己真是身心自在,事來了,你有智慧,你會應付得恰到好處;事情過去了,身心泰然。我們看到往往現在一些領袖,當領袖的人苦不堪言!事業愈大愈苦,一天到晚頭腦都在操心,想這些、想那些,怎么個應付、怎么個求發展,怎樣安排;妄念不停,煩惱無邊。他不懂金剛般若波羅蜜,他要懂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好,他就快樂,他就自在,他就真的享福。大事業,要不要去想?不要。想是妄想,妄想裡面設計出來的,免不了有錯誤,免不了有損害,智慧裡面所生的,決定沒有錯誤。那個辦大事的人,大領袖的人,他要不要去想?他不要想。誰去想?底下替他辦事情,他的秘書、他的參謀,讓他們去想。想好之後拿來一看就知道,你哪裡錯了,哪裡對了,錯了怎么改,拿去改去,自己沒事。他為什麼一看就曉得對不對?他心清淨,他有智慧。想的人用心意識,他不用心意識,他不操心,唯有不操心的人,才看得清楚、看得明了,所以一個當領袖的人不能操心。看看人家做出這個方案拿來,你能夠用智慧去判斷是非、利害、得失,你只指導他這個就行了,這一定要清淨心。

不為所動,不管怎樣煩亂的事情,心清淨,決不為它所動,反而條理秩然,頭頭是道。再煩的事情,再亂的事情,到他面前都清清楚楚,有條不紊。這是金剛般若用在辦事上,無論大事、小事,你只要有金剛般若,那就真實快樂自在。

【世出世法,一切盡攝】

我們從這一段經文裡面細心去體會,確實世間法,做人、處世、當大任、辦大事,世間法離不開般若波羅蜜。出世間法,從小乘須陀洹到大乘圓教如來的果位,也離不開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切盡攝。

【事事奉持,時時皆修】

金剛波羅蜜在哪裡?在穿衣、在吃飯、在工作、在處事、在待人、在接物,沒有一樁事情不是。世尊在開經為我們顯示的,入舍衛大城乞食,那是出家人每天的工作,著衣持缽是生活,點點滴滴裡面顯示圓滿的金剛般若波羅蜜。佛不僅僅是會講,他所講的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心行,佛不欺騙人。金剛般若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障礙了性德,我們所表現的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也真的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處事待人接物,也是表現無遺。表現什麼?無始劫的煩惱習氣、痛苦無奈,我們過的是這個日子。這就是恰恰跟金剛般若兩個相反。要知道它一切盡攝是事事奉持,事事都顯示出圓滿的般若波羅蜜。時時皆修,一分一秒都沒有離開。

【在在受用,處處皆是佛法。】

佛法在哪裡?佛法就在一切時、一切處,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迷,那就無有一法是佛法。覺悟了,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迷了,無有一法是佛法,問題就在迷與覺這一念之間。覺的相是什麼?是無住生心,這是覺悟的樣子,覺悟的相。迷的相是什麼?迷的相是妄想執著,這是迷。我們在總綱領、總原則上,要時時刻刻檢討,我怎么又起分別執著?迷,又迷了!一個人常常知道自己迷,他就不迷。迷的人不知道自己迷,知道自己迷這個人就快要開悟了,就有回頭的可能。我們今天不求別的,就求常常覺得自己迷,知道迷在哪裡,這就是開始覺悟了。由此可知,金剛般若不能不學,金剛般若對於我們這一生的關係太大太大。就是不學佛,不求往生,我們希不希望過一個幸福快樂美滿的一生?你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這部經的確是幫得上忙,而且是很容易讓你滿願。如果用這部經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不但往生,品位還很高,品位不低。今天時間到,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