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出家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德素質和修養


時間:2018/1/20 作者:覺燾沙門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度人出家?釋迦牟尼佛度人出家的目的是“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釋迦牟尼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追求,種種欲望,生老病死輪迴不停,無不是痛苦,無不是煩惱,

就象人在苦海中掙扎永無到岸之日,永無出頭之日;所以釋迦牟尼佛度人出家就是要人遠離種種追求,種種欲望,生老病死輪迴不停的苦海,通過禪定修證達到永恆不滅的極樂世界。

故釋迦牟尼佛大發慈悲心,普度眾生,講法四十九年皆以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永恆為主旨。想要達到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永恆的目的,就必須要去除種種追求,種種欲望,種種習氣,不生分辨心,不生愛樂心,不生執著心,放下一切,使心清靜,靈明不動,為了達到以上目的,釋迦牟尼佛制定了《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五十八戒》用來約束出家人的行為,以防出家人玷污佛法,敗壞出家人的名聲。

所以釋迦牟尼佛把四十九年講法概括總結成四十二章,世稱《四十二章經》,最後再作《遺教經》,今將《四十二章經》和《遺教經》全文錄出供出家人對照: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來,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來。”

第一章:出家證果、“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斷欲絕求、“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割愛去貪、“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四章:善惡並明、“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轉重令輕、“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第六章:忍惡無嗔、“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惡還本身、“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響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第八章、塵唾自污:“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悔,禍必滅己。”

第九章:還本會道、“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喜施獲福、“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第十六章:舍愛得道、“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第十七章:明來暗榭、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第十九章:假真並觀、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二十四章:色慾障道、“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慾火燒身、“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第三十章:慾火遠離、“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第三十六章:輾轉獲勝、“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四十章: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四十一章:直心出欲、“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慾,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達世如劫、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籸素之服,如敝帕。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帕。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

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和合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訊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張即之書《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勿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摸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舍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客群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舍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于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耨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於此眾中,若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 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耨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痴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舍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2]

根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內容,及四十二章經和遺教經的要求,出家人必須具備以下品德、素質和修養;

一、出家人必須以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普渡眾生為第一要務,不得從事它務。如果出家人不以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普度眾為要務者,從事它務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此者皆是在佛教混吃混喝等死的可憐人,自甘墮落的愚痴者。為什麼這么說?請問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嗎?打個比方說:有人吃著你的飯,拿著你的錢,卻不按你的要求做事,而且還要懶著你,吃你一輩子,拿你一輩子,請問你會不會養著這種人?你會不會要他還錢?同理,你吃著釋迦牟尼佛的飯,拿著釋迦牟尼佛的錢,卻不按釋迦牟尼佛的要求做事,請問誰會養著你這種人幹嘛?你是不是應該退還釋迦牟尼佛的一切費用?請問你將來如何還錢?又怎么還錢?除了墮惡道抵債外,還有第二條出路嗎?所以說凡是不以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普度眾生為目的的出家人,都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這種人都是指佛穿衣,懶佛吃飯,問佛要錢,不知慚愧羞恥,沒有上進心邪魔外道,六道輪迴等死的可憐人。

二、出家人必須遵守佛所說所有戒律,任何一條戒律都不得故意毀犯。如果出家人不遵守佛所說的所有戒律,故意毀犯戒律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此者皆是在佛教混吃混喝等死的可憐人,自甘墮落的愚痴者。因為佛在十波羅提木叉中明確指出,不得一一犯微塵許,四十八輕垢罪第四十三條更是明確指出故意毀犯禁戒者與畜生無異,與木頭人無異。現將這兩段話節錄如下:善學諸人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微塵許。故毀禁戒第四十三,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犯正戒者,犯輕垢罪。

這裡介紹一下聖嚴法師所著的《戒律學綱要》中違反戒律的因果給大家介紹一下。

聖嚴法師所著《戒律學綱要》第228頁原文摘錄如下:

一、波羅夷罪:墮焰熱地獄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年。

二、僧殘罪:墮大嗥叫地獄二十三萬零四百萬年。

三、偷蘭遮罪(也叫尼薩耆波逸提)墮嗥叫地獄五萬七千六百萬年。

四、波逸提罪:墮眾合地獄一萬四千四百萬年。

五、提舍尼(悔過法)罪:墮黑繩地獄三千六百萬年。

六、突吉羅罪:墮等活地獄九百萬年。突吉羅是比丘戒最後一百條應當學就叫突吉羅。

出家人看明白了以上這段話了沒有?故意毀犯禁戒者,你活著就已經跟畜生沒有區別了,而且還不可吃這個世界上的飯,喝這個世界上的水,腳不能踏上這個世界上的土地。請問你將來除了墮惡道外,還有第二條道可以選擇嗎?所以出家人不可以毀犯佛所說的任何戒律,故意毀犯佛所說的戒律者,皆是不知慚愧羞恥,不知敬畏為何物,沒有上進心邪魔外道,六道輪迴,自甘墮落等死的可憐人,出家人當自重!

三、出家人必須要有利益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苦得的慈悲心,放下一切身外之物,願一切眾生皆富有的喜舍心,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的利人心。出家人不得畜積財物,貪圖享受,貪圖名利,沽名釣譽,欺世盜名,損人利己,自私自利。如果出家人沒有利益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不能放下一切身外之物,願一切眾生皆富有喜舍心,沒有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的利人心,而是畜積財物,貪圖享受,貪圖名利,沽名釣譽,欺世盜名,損人利己,自私自利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出家人應有的品德、素質和修養,此者皆是邪魔外道之行為,戒律明確規定不得為。

四、出家人必須要清心寡欲,放下一切,與世無爭。不得有爭鬥之心,不得有是非之心,不得有仇恨之心,不得有報復之心,不得有害人之心,不得有損人之心。如果出家人做不到清心寡欲,放不下一切,與世無爭,而有爭鬥之心,是非之心,仇恨之心,報復之心,害人之心,損人之心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出家人應有的品德、素質和修養,此者皆是邪魔外道之行為,戒律明確規定不得為。

以上四條是出家人必須具備的品德、素質和修養,如果有一條做不到,就應該知道慚愧羞恥,就應該馬上去向釋迦牟尼佛聖像懺悔,改過自新,勇猛精進,努力做到成為一個合格的出家人。釋迦牟尼佛不指望你一步登天,也不指望你一日成佛,但是出家人應該要有慚愧之心,羞恥之心,敬畏之心,勇猛精進之心,古人云:“知恥而後勇,勇而後能強,強而後能成,人有慚愧,羞恥之心才會嚴格要求自己,不會放縱,兢兢業業,認真仔細做好每一件事,不做不該做的事,人有敬畏之心,才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胡作非為,人有勇猛精進之心,才不會懶墮懈怠,自甘墮落”,所以人無慚愧羞恥之心,放縱自己,與畜生無異,人無敬畏之心,胡作非為,以身試法,人無勇猛精進之心自甘墮落。故此出家人必須具備以上四條品德,素質和修養。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度人出家不是讓人來混吃混喝等死的,更不是讓人來敗壞他的聲譽的!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度人出家是要讓人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普度眾生,願一切眾生永恆快樂!出家人是續佛慧命,傳承佛法,弘揚佛法,繼承佛法的人,也是未來做佛之人,所以出家人必須要具備以上四條品德,素質和修養。如果出家人不具備佛的品德、素質和修養,不按佛的要求去做,那么這樣的出家人如何能續佛慧命,傳承佛法,弘揚佛法,繼承佛法,將來又如何做佛呢?又如何能了生死、斷煩惱,免輪迴,普度眾生呢?所以出家人必須要具備以上四條品德、素質和修養。

凡是不勇猛精進,努力做到以上四條的出家人,都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此者皆是不知慚愧、羞恥、敬畏為何物,沒有上進心六道輪迴等死的可憐人,玷污佛教,自甘隨落的愚痴者,將來必定會墮惡道的,釋迦牟尼佛不會養著這種敗壞佛教形象的蛀蟲 ,更不允許這種人再遺害他人,傳染他人,敬請出家人自尊自愛,好自力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