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悟道法師:蕅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


時間:2018/1/21 作者:淨土蓮開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餘姚佛教居士林舉行二O一七歲次丁酉冬至祭祖繫念法會第一天,上午這個時間,虞林長要悟道跟大家講一講話。我們這個道場常年修淨土法門,修念佛的法門,也固定一年有三次的繫念法會,都是屬於淨土的經典,因此我們跟大家講的內容也是以念佛這個主題來跟大家分享、交流。我們念佛目的主要是希望我們這一生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才能去度眾生。這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主要的宗旨、目標,就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念佛就是為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做三時繫念,在第一時繫念,第一時後面中峰國師也給我們開示,一部《彌陀經》講的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要真信、要發願、要修行。修行以念佛為正修,其他這些斷惡修善是助修,幫助我們念佛正修的,所謂正助雙修。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信行願」,第一個要相信,「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還要信我們跟佛之間的感應道交離不開我們自己這個心,就是我們的心去感應的,這個一定要深信。所以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要相信這一切都是唯心所現的,離不開自己這個心。

信了之後我們要有行,要有具體的行動,行就是念佛。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為什麼信沒有行這個信就不能成立?為什麼不能成立?因為沒有透過行來證實我們信的這樁事情,這個信當中總是不踏實,半信半疑。行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前了,就接引我們往生西方。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也講,我們如果現前念到功夫成就,得一心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念到見佛了,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心那就堅定了,絕對不會再有絲毫的懷疑。

怎麼去推動這個行?要有願,願生西方這個心很懇切,厭離這個世界的苦,願生極樂。沒有這個願的推動,我們行不得力,若有若無。所以願就是要修厭離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認識這個世界的確是苦,沒有快樂,《法華經》講「三界統苦」,只有超越三界六道才有真正的快樂。在三界裡面也有快樂,但是這個快樂過去苦就來了,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快樂,在三界裡面享受的樂是壞苦,屬於壞苦,這些我們都要很清楚。所以願就是要修厭離娑婆。怎麼厭離?真正覺悟了,知道這個世間真苦,六道輪迴真苦,想要得解脫。這個願心生起來,念佛功夫才會得力。所以願是行的推動力量。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信行願,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個信願真切就表現在念佛功夫上面,功夫不得力,也就是我們信願還不真切。信願不真切那怎麼辦?還是要用念佛來補足我們信願。所以中峰國師講信行願,或者講信願行都可以,這個三方面是互相關連的,一而三,三而一,互相幫助的。所以這些我們都必須要了解。

今天這個時間,我們把蕅益祖師的一篇念佛開示來跟大家學習、分享。蕅益祖師這篇開示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我們再來複習複習,我們淨宗九祖這個念佛開示非常重要。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這個三句話我們看起來也很容易明了,但是它的意義也很深廣,很簡單,但是意義很深廣。說念佛法門,我們現在修的就是念佛法門,別無奇特,沒有其他特別的地方,只要深信力行為要耳。這個一句就是中峰國師講的要信、要行,說「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信,但是你沒有透過行的功夫,這個信心就不堅固,總是半信半疑。所以信要深信。我們現在都有信,信心不深。透過力行,功夫得力了,那我們信心就深了。所以這個信跟行它也是相關的,你信了你才會念佛,你不信當然不會去念佛。但是你要深信,你沒有努力去修行,念佛功夫不得力,這個信不能深入,達不到深信。所以要力行,就是這麼簡單。念佛法門只要能老實念,不懂教理,他念到功夫成熟了,也自得心開。但是現在難的就難在這個信,信心不足。所以很簡單,也沒有什麼奇怪特別的,就是要深信力行,最為重要。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這是佛在經典上講的,人如果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句名號就是無上深妙禪。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是修禪。禪定功夫層次很多,無上深妙禪就是念佛,這個很多人不知道,以為參禪打坐才是無上深妙禪,不知道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個天台就是浙江天台山,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他是創辦天台宗的開山祖師。天台智者大師講,「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我們念佛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四種都叫念佛。三昧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定、正受。用念佛這個方法得到三昧、得到正定了,這個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是三昧中王,三昧當中最高的,王是比喻最高的,至高無上的,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可見得佛在經上講,祖師也講,這個念佛的確是無上深妙禪。

「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雲棲就是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住的山叫雲棲山,在杭州。蓮池大師講,「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這個教就是所有的,教下、禪宗,所有的佛法一句阿彌陀佛全部包括了。我們信不信?很多人他不相信。不相信也是必然的,因為佛在《彌陀經》給我們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行不是很難,但是信很難,如果沒有祖師大德再給我們批註說明,我們這個信心總是夾雜著疑惑。蓮池大師真正認識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真正認識了,所以這個話他才講得出來;如果他不認識,說不出來的,他自己真正入了這個境界。所以祖師都是得到念佛三昧。所以這句佛號念成功了,那什麼法門都一時圓滿具足了,一樣沒缺。但是就是很難相信。

下面講,「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這是一個感嘆的話,就是很可惜,念佛這麼殊勝,但是很可惜。今人就是現在的人,蕅益祖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那個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在有三、四百年,當時的人就有很多人把這個念佛看作很淺近,好像是愚夫愚婦在念的,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鄉下的這些人在念的,不明教理。所以一般知識分子他就不信,認為這個是愚夫愚婦的功夫。到了現代,過去在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弘揚淨土法門,當時在台灣也有很多學佛的人把這個念佛法門說是老太婆教,因為看到念佛的人都是老太婆。我們現在來念佛堂大部分都是老太婆比較多,台灣也是一樣,都是老太婆。所以有一些讀書人,知識分子,那個是老太婆教,那是老太婆在念的,我們智慧這麼高,怎麼可以去修那個法門,跟老太婆一樣?那是沒有知識、沒有智慧型的人在念的。所以在三、四百年前到今天,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他不肯念,自己念了變成老太婆了,他不甘願,他要修禪、他要修密、他要學教,瞧不起念佛法門。

「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設就是假設,也有一些道場它也善巧方便,好吧,就來念佛吧!他用的不是淨宗念佛的方法,他是以禪宗參禪的方法來念佛,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去參念佛是誰,參究「誰」字,就是念佛是誰,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後去參誰在念佛,去參這個。我今年十月份到福州去,去參觀一個老寺院,那個是禪宗的道場,他們還有打禪七,我看那個標語都寫上,參「念佛是誰」,參那個,打禪七。也難得,那個禪七一天九支香,參到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早上四點起來又開始起香。過去到現在都有,也有這樣修的。

「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祖師給我們點出來,殊不知,就是為什麼要去參念佛是誰?因為他不知道我們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我們能念佛這個心,當下它本來就離四句,絕百非,超情離計,不消作意離絕,不需要再去作意,去參念佛是誰,不需要,就這樣念就好了。這是我們能念的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離四句,絕百非的,本來就是這樣,不需要再去刻意的參。現在我們念的這句佛也是本來它就超情離計,何必去談玄說妙?什麼妙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面,不需要,你就這樣念下去就好,不需要用那個方法。

下面跟我們講,「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這個法門最可貴的就是要信得及、守得穩,就是不要懷疑,守得穩,不管你遇到什麼境界,你就要守得穩。現在我們的問題,有事情一來,我們就不穩了,就懷疑了。所以祖師這裡勸我們要信得及、守得穩,不管什麼境界,總是念佛,順境、逆境,就是直下念去。這裡講,晝夜十萬,或者五萬、三萬,這個是鼓勵大家多念。如果你沒有時間,這裡是講一個定課,這講多的十萬,最少就是四十八願講的十念,一天念十念,十念法是最少,多是十萬,少是十念,就是固定每一天都要念的。如果堅持一天十念,你有時間多念,定課可以定得少,散課可以多多益善,有時間就多念,愈多愈好。還有念珠一百零八顆也是讓我們念佛的,就是你念一百零八句,不能有一個妄念夾雜,如果念到一半有妄念夾雜,不算,重來,這樣我們一定把一百零八顆念完,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就做完。如果我們念了一百零八句佛號,沒有夾雜一個妄念,就等於我們散心念佛念了三十六萬億九千五百一十一萬聲佛號。所以不要小看百八念佛,一百零八句沒有夾雜一個妄念,就等於散心念佛三十六萬個億九千五百一十一萬聲佛號。

所以我們自己定個課,最少十念,多,當然你能夠念十萬聲是更好。這是講定課,散課就多多益善。定課如果你沒有時間就不要定太多,主要是每一天都固定要念。畢此一生,誓無變改,就是這一生都不改變。如果這樣念,這樣信願念佛,如果不能往生,那三世諸佛便為誑語,所有諸佛不都打妄語了嗎?沒有這個道理,那一定往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一旦往生就永遠不會再退轉,種種法門都現前。淨土法門它的主要的功德利益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下面祖師給我們講,「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切忌就是最諱忌的,我們念佛法門最諱的,今日張三,明日李四,今天修念佛,明天又想參禪。遇到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來學教,學經典;遇到宗門的人,就是參禪的人,又想參究問答,也要去參一下。一個宗、一個教,就是蓮池大師說的八教五宗,禪宗五個宗,教下有八個教,那就很多法門了。遇到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遇到持戒律的人,我們又要學戒律,又想搭衣持缽,吃飯吃缽飯。我們是不是這樣?如果我們是這樣,那祖師說這個就是不符合念佛標準。所以我們一個道場,看他請什麼人來,一下子請這個來講一講,一下請教下的法師來,一下請禪師來,一下又請一個金剛上師來,再來再請個律師來,傳授戒律,最後弄得大家不知道要修哪個法門。所以祖師給我們講,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你修得那麼多,到底你修哪一個?這個總是不老實,半信半疑,所以信心容易動搖。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里許。」這裡給我們講了,哪裡知道這句阿彌陀佛你念熟了,熟透了,那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最高了,最極無上的教理都在裡面;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向上機關,也都在裡面;律宗戒律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也都在裡面,你這句佛號全部都有了。大家不知道,所以一天到晚學這個學那個,學到最後不曉得在修什麼法門。祖師給我們講破了,給我們說破。

下面講,為什麼上面會有很多懷疑,想要修這個,又要想修那個?就是沒有真正能夠念佛。所以下面講,「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正能念佛,就是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一切都不牽掛了,都放下了,這個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我們一天到晚要去學戒律,真正能夠念佛的人,他心裡貪瞋痴這個念頭被佛號壓住了、伏住了,這個叫伏惑,就是大持戒。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標榜持戒的人,貪瞋痴還很嚴重,那個戒只是持一個形式的,不是真正持戒,真正持戒的人他不會有貪瞋痴,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不會起現行。你念佛能夠伏住貪瞋痴的煩惱,就是大持戒,不是在枝枝葉葉那邊去持,持一個漏掉很多個,這是大持戒。所有的戒,勤修戒定慧,主要是息滅貪瞋痴,那些貪瞋痴壓住了,那就是大持戒。那念佛不是持戒是什麼?不但持戒,是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正能念佛的人他不會去計較是非人我,誰對誰錯,不計較了,像海賢老和尚一樣,給人家欺負,他也不放在心上,那就是大忍辱。我們看海賢老和尚,鍋漏匠我們聽說,海賢老和尚現在光碟我們可以看,的確,他不認識字,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九十二年,我們看看他的表現,是不是放下身心世界、不復起貪瞋痴、不計是非人我?「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海賢老和尚他念佛沒有片刻丟失,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他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一天到晚坐在念佛堂念佛,他不是,他一天到晚是在外面幹活,乾農活,一邊幹活一邊念佛,心裡佛號沒有間斷,這就是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正能念佛的人,他沒有妄想,不會妄念很多,就是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真正能念佛的人,他歧就是各種法門,他不會被迷惑,這個就是大智慧,般若智慧。今天請這個,明天請那個,那還是被他歧所惑,就沒有智慧。所以真能念佛的人不為他歧所惑,這是有大智慧的人。所以海賢老和尚講,沒有大智慧的人他念不了佛,他不念,心不老實。

下面祖師再給我們講,「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祖師勸我們試自簡點,嘗試自己簡點自己,我們在念佛,我們都是念佛人,我們念佛人怎麼樣?如果身心世界猶未放下,對這個世界還有貪戀、還有掛懷,沒放下,貪瞋痴這個念頭還常常會起現行,是非人我也常常掛在心裡,念佛的功夫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常常間斷,常常有夾雜,夾雜就包括修其他法門;妄想馳逐猶未永滅,還是妄念紛飛;種種他歧猶能惑志,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師,還會被迷惑。今天看教下的法師來,想學教;明天看禪師來,想參禪;後天看上師來,想修密;再來一個律師,就想修戒律,這個統統叫他歧,他歧包括其他的宗教、法門,還會迷惑,還會受影響。便不為真念佛也,這個只能說是念佛人,不是真能念佛的人。真能念佛,這樣念,就是一句佛號六度齊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同時都具足,這個才是真正能念佛的。這是我們自己要常常簡點。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祖師給我們講,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我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個境界,也沒有其他的方法。最初下手,須用數珠,就是念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就是用念珠來念佛,記得分明,刻定課程就是你一天固定要念多少佛號。我們剛才講了,最少念十念,念十句佛號,這個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十念法,十念必生。你天天固定念十念,念到臨命終,也符合一向專念,固定的。一天早上十念,晚上十念,那就多一次了。還有我們老和尚講的九次念佛的,早上起來念十念,吃飯的時候念十念,有工作的人,上午上班前念十念,上午下班再念十念,吃飯再念十念,下午上班再念十念,下午下班再念十念,晚上吃飯再念十念,睡覺前再念十念,一共九次,一次念十句佛號,這樣念也可以。古大德晨朝十念,就是早上念十念,一天只念十念。這個隨各人的時間去定,定這個定課。你定課定了就是固定要能做得到。不要定得太多。定得太多,你沒時間去念,你就有掛礙了。所以定課宜少,散課宜多。定課,譬如說你定個十念法,固定是可以做到,其他有時間你就多念,愈多愈好。

所以,用念珠來記,剛才也講,你用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來記得分明。但是你要有效果,就是剛才講的,你訓練,這個念珠是一百零八顆的,這個戒珠不算,一百零八顆,你就念一句佛號,念到「陀」撥一個珠子,念四字、六字都可以,念到一百零八,不允許一個妄念去夾雜,如果當中起一個妄念要從頭再念,可以這樣練習。這樣念,你功夫就很快得力了,你練習一個月,效果就出現了,可以這樣念,用數珠這樣念。這個在家人也可以念,掛這個主要是念一百零八句這樣念的,不是掛好看的,這個主要是念佛。你念到熟了,不念自念,你念到很純熟了,用念珠也可以,不用念珠也可以;要計數也可以,不計數也可以,反正你時時刻刻都是在念,像海賢老和尚這樣,那就不用特別去記了。功夫還不純熟,常常忘記,那才要常常提醒,拿念珠就是提醒念佛,沒有拿,忘記了。

「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這個初心就是你功夫還沒有得力之前,或者剛初學,就要說好看的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那總是信不深、行不力,就是信心不深,修行也不得力。如果這樣念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如果信心不深,修行不得力,你會講經說法,講得天花亂墜,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也講得頭頭是道,這個跟了生死都沒關係,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決用不著,決定用不到,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祖師最後講「珍重」,請我們要珍重。

所以現在我們念佛主要就是老實念,你不懂教理也沒有關係,只要能老實念,這一點大家要好好記住。特別我們年紀大的老菩薩,不要再想其他的,就是老實念,有妄念起來了趕快念佛,貪瞋痴起來趕快念佛,把它壓下去,壓久了功夫就得力了。我們如果很多疑惑,還是很多懷疑,建議大家我們淨老和尚講的《無量壽經大經科注》大家要多聽。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疑惑斷盡了才會老實念,有懷疑肯定做不到老實。就是因為我們不老實,佛才要講經說法。不老實的人還是比較多數,老實的人還是少數。但是老實人他就占很大便宜,他不用那麼痲煩,而且很快就成就,而且這個成就還不是小成就,是大圓滿的成就、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不老實,我們自己不老實,要多聽經,像我自己也是一樣,不老實,所以要聽經教。為什麼不老實?你有很多疑惑,有懷疑、有夾雜,那必定也有間斷。這個念佛法門三個要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念下去,這樣就可以了。你看鍋漏匠,他就是老實念,海賢老和尚就是老實念,他就成功了。而且他成就的時間頂多三年,三年還是長的,如果照《彌陀經》講,七天就成功了。

蕅益祖師這個開示我們要記在心裡,常常提醒自己,就不要三心二意,有妄念起來就趕快念佛,貪瞋痴起來趕快念佛,是非人我起來趕快念佛,有什麼放不下的趕快念佛,把這些拉拉雜雜統統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我們功夫就得力,這一生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明天可能有人皈依,因為過去我們好像每一次法會都有人皈依,皈依就是要講一點皈依的意義,明天如果有人皈依,我們就講三皈的意義。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餘姚佛教居士林冬至祭祖法會開示--蕅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悟道法師主講(第二集)2017/12/27餘姚佛教居士林檔名:WD21-097-0002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