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第十八願善導釋》 014 願為靜默往生人


時間:2018/1/29 作者:宗聞

實相法師出家以後,「惟勤修苦行」,他的執事是修苦行、做卑微的工作。在佛門裡面,有所謂「執事四十八單」,就是四十八種職務。日本怕吃苦的年輕人有所謂「三K」不做,「三K」就是:辛苦的(kitsui)、骯髒的(kitanai)、危險的(kiken)。可是,這個實相法師中年出家,他能夠吃苦耐勞而勤勉、不懈怠地修苦行。叢林四十八單執事當中,有「火頭」,是砍柴、撿柴、燒柴的;有「水頭」,是負責擔水的;有「飯頭」,是負責煮飯、分配飯菜到各個殿堂的;有「園頭」,是負責種菜的;有「菜頭」,是負責在廚房切菜的;有「圊頭」,以前沒有衛生間,都是茅坑,是負責清潔茅坑的:這些都是苦差事,都是一般人所要逃避的。因為一般人都好逸惡勞,想找輕鬆的做。可是實相法師不是,他出家修行是「惟勤修苦行」。其實出家人在剛剛出家的時候,往往都不敢享受,都要先修苦行,因為要先消業障才能增福德,不然在人生的修行當中一定會有障礙。廣欽老和尚,他是有神通的,凡是有人到他那裡出家,他都告誡說:「做別人不做的,吃別人不吃的。」做人家畏懼辛苦不想做的,吃人家剩下且不喜歡吃的,就是這樣來消磨自己的習氣,來淬鍊自己的耐力、耐性,淬鍊自己刻苦耐勞的本性,以消業障、增福慧。

「照管常住為事」,照顧常住,顧前顧後,睡得比人家晚,起得比人家早。

「隨作務,隨念佛」,這句話非常好。作務會不會妨礙念佛?不會;念佛會不會妨礙作務?不會。在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能夠不妨礙作務的,就是念佛法門;在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能夠不離紅塵而修行的,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不妨礙作務,作務不妨礙念佛。不離世間法,而能修出世法;雖修出世法,也可不離世間法。他能夠一方面作務一方面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不捨,因為他生死心切,願生心切。如果他生死心不切,願生心不切,就會悠悠泛泛過日子。如果生死心切,重要的事情掛在心中,所謂「切事繫心」,自自然然地就會念念不捨,因為他有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不管到了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那件重大的事情怎麼可能會忘失掉呢?如果會忘失掉的話,表示那件事情對他來講不重要。那麼,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什麼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自己沒有辦法了脫生死輪迴,所以要靠阿彌陀佛」,有這種觀念,他就會念念不捨,就會「隨作務,隨念佛」。

「所得即施,不留余貲」,凡是有單銀,或人家有供養,他都是右手拿進來、左手就布施出去,不留下一分一角。可見他的生死心切,一心在道,一心在佛法上。從整篇內容來看,他是與人無諍,於世無求。一方面他不留身外之物,甚至於單銀、供養也是即刻就布施出去,對世間的名利都不貪著,不為名利而患得患失。一般人所重的,就是財色名食睡,為了五欲而患得患失,為了五欲而煩惱痛苦,為了五欲而造了無邊的罪業。一個出家人就是專業的修行人,他志在修行,對於財色名利都不應掛念在心。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一個有志於道的人,應該是安貧樂道,甚至隱姓埋名,銷聲匿跡,閉門謝客,擱筆捐書,不務雜修,作一愚夫,只管念佛。

「不與人諍,亦無怒容」,他也不跟人家爭長論短。若是表面上不跟人爭長論短,但在心中嘀咕,這還是有諍心。他「亦無怒容」,就表示他也沒有嘀咕在心中,不積壓在心中。一個人固然在外表上很忍讓、忍辱、忍耐,可是心卻放不下,這樣往往就會得病。所以,「不與人諍」表示連情緒也沒有,如果有情緒,就不是真的「不與人諍」。人生在世,有一分的計較,就有一分的痛苦;有十分的計較,就有十分的痛苦。若沒有計較,就沒有痛苦。尤其是學佛的人,要深信因果。既然是深信因果的話,今天人家欺負他,或是被討債、生意失敗、感情失和,他不會不平不滿,不會怨天尤人,不會以牙還牙,他會逆來順受。他曉得這是他的果報,是過去的業感來的,不是人家帶給他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他對一切都不會抱怨,這樣才是深信因果。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不會抱怨,更不會報復,不會跟人家誓不甘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有一個念佛的婦女,她也是很精勤地念佛,可是她的丈夫有外遇,她一直積壓在心中。在她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要來迎接她,她卻不想跟阿彌陀佛去。她在執著什麼?她要留下來報復她的丈夫。你看,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她不曉得就是因為過去世跟他結為夫妻的時候,自己有了外遇,所以這輩子因緣和合,跟他結婚了,他也會有外遇:這就是因果。能夠深信因果,心中就不會不平不滿。

「壬申(1632年)秋」,終於有一天,他忽然跟人家說:「我明日要往生極樂世界,事先跟你揮手道別!」

「乃借雲棲一老人坐龕。次日,洗浴剃髮,發未竟,已坐脫矣」,隔天,他就洗身剃髮,頭髮都還沒有剃完,他已經安詳地往生極樂世界了。殊勝不殊勝?可貴不可貴?

一般念佛人,天天都在念《西方發願文》,希望「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台,來迎接我」,我們固然要有這樣的願,但是,要有什麼果,需有什麼因,所謂「要怎麼收成,先怎麼栽」。能把自己當成愚夫愚婦,與人無諍,於世無求,「不與人諍,亦無怒容」「隨作務,隨念佛」,這樣就能預知時至,順利安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看一些預知時至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個性誠樸、老實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至於會講經說法而不務實修,喜歡展現聰明智辯、鑽牛角尖的人,往往如佛所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你看,他剃頭髮,頭髮還沒有剃完,就已經坐脫了!修行功夫很高的高僧大德也不過如此。

三、願為靜默往生人

在《講演集(二)》第391頁有一段話,剛好也可以用來形容這則故事:

「此心唯乘彌陀願,願為靜默往生人」。

「靜默往生人」就是所謂「老實念佛人」「無諍念佛人」,「老實念佛、無諍念佛」即是不講理論、學問,不談閒言雜語、人我是非,不計稱譏毀譽、苦樂順逆,也不愛攀緣,不愛炫耀,既不突顯個人,亦不裝模作樣,只是安分守己、安於念佛、守愚念佛,有事無事一句佛號常掛心口,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也默默協助他人。這樣的念佛人,往往預知時至,順利安然、自在莊嚴地往生極樂淨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