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時間:2018/2/3 作者:恬碧爽

潘宗光,金紫荊星章獲得者、太平紳士,1940年出生於香港,廣東番禹人,化學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他曾擔任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他是科學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兩度被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他是教育家,曾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8年之久。領導香港理工大學在多項領域及科學研究上處於世界前列;他也是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

潘宗光教授引用了愛因斯坦曾說的一句話「宗教跟科學不能分開,科學沒有宗教就好像一個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好像一個瞎子,這兩者不能分開。」潘教授走進佛法,是因為在做科學研究時,發現很多問題單從科學角度無法解決,比如心裡的安樂自在,科學不能解釋;比如目前很多從三維角度去解釋的問題,到了四維、五維、六維…又該如何解釋?

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潘宗光教授把目光投向了佛學。

當科學家遇到佛法

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我,作為科學家,又是大學校長,你為什麼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沒有人提出這個疑問。這反映人們對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會認為佛教是不科學的、消極的、甚至迷信的。」

「這類誤解現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做尼姑,讓人們以為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

「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我深刻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他是眾生最優秀的導師。」

科學家走進佛法

「童年的時候,我經常見到長輩們在每月初一、十五吃齋,焚香供佛,以為這就是佛教。那時對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沒時間去了解和接近它。」

「讀書時,我上的是教會學堂。常常有牧師來講課,但是聽不進去,心裡沒有感應。」

「後來我去英國讀書拿博士學位,到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及後回香港大學任教,依然沒有機緣接觸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1991年,潘宗光受聘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間發現桌上有一張佛學會的講座通知,剛好那天晚上他有時間,便應邀前去聽講。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講座的是一位學佛多年的陳家寶醫生。他從醫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講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聽了以後有非常大的震動,覺得和自己的思維想法很近。」

從此,潘宗光埋頭於經書之中,潛心研讀佛經。他去「明珠佛學會」聽「佛學初階」,去「普明佛學會」聽佛學系統講座,「各種初級班,中級班,都去聽……」他就像遇到一個科學新發現,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證明它。

潘教授說:「雖然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在我看來,兩者背後都貫穿著對因果的探索和學習。或者說,佛教與科學對因緣的探索是不謀而合的,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會嘗試利用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佛教義理。」

科學家踐行佛法

隨著對佛學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開始體驗修行的生活。

1995年,他來到台灣佛光山參加「七日短期出家」。其後,又參加了台灣法鼓山和緬甸宣隆寺等道場的禪修訓練。「如法如儀的禪修訓練,使我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體驗。」從那時起,潘宗光養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習慣。

「坐禪使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得以拓展心靈空間,處事的態度亦較前客觀和包容。2001年初,當了10年校長的我,提出讓校董、教職員及學生代表150人,以不記名的方式對校長過去10年的工作進行評核。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也是唯一這樣做的大學校長,原因是我學佛之後,已經不太看重個人得失。評價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禪寺,潘宗光皈依淨慧長老,正式成為他的皈依弟子。作為一位著名的大學校長,潘宗光與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們的教益良多。他沒有刻意選擇皈依師父,只是希望能夠在內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後,要找一個師父來皈依。有好幾位大德與我緣分很深,我覺得自己還是想找一個內地的大德皈依,在內地我已四下講佛,因為內地人多,這樣可以帶動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內地訪問,第一次接觸的大德就是淨慧長老,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另外我曾幾次訪問淨慧師,發現他很有智慧,很有學問,很慈悲及包容。後來我就專門到柏林禪寺拜訪他,成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認為,身為一位佛弟子,僅僅懂得一些佛教義理是遠遠不夠的。不只是要去身體力行地實踐和實證,更要讓佛法智慧利益社會,幫助更多的人去除煩惱。

科學家的心愿

2008年,68歲的潘宗光從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的18年生涯退休。這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弘揚傳播自己喜愛的中國傳統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不是物質可以解決的,重要的是心態問題。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一定可以幫助改善社會的和諧。」

「佛家講因果,我們要教導下一代明白因果規律,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會孝順;感恩師長,自然會尊重;感恩朋友,自然會互相幫助;感恩社會,自然會回饋;感恩國家,自然會承擔。我們要種善因,結善緣。把正能量傳遞給年輕人,鼓勵他們多做善事,多幫助他人,多修慈悲。我這裡說的不是鼓勵年輕人要去信佛,而是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我所說的這些,都不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從做人的道理來講。將這套理論推廣出去,讓更多的年輕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麼一定有益於國家,有益於和諧社會構建。這是我的心愿。」

「國家領導人提出的中國夢,十分切合現今社會需要。我想從三個層次來理解。第一,每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便會有包容心及慈悲心;第二,所有中國人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社會便變得和諧;第三是世界要真正的和諧,唯有靠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教授還有一個心愿:「精進修行,有一個安樂自在的心,有一個安樂自在的人生。同時也希望真的在臨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