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過年如何修行?


時間:2018/2/9 作者:仁德

問:有一個問題,在廣論的學習中,看到在修慈悲心之前要修平等心。疑惑的就是冤親平等,我想可能也無法完全做到,和親人、和冤敵完全一樣,那我們要修的話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就可以了?

賢雙法師:修平等的量,這個量是冤親平等,一切六道有情都平等,所謂平等是從內心深處都能夠相信和覺受,每一個有情從無始以來都是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屬,這個是通過教理可以推出來,也可以相信佛語。這樣你串習一遍,讓相信的力度越來越大,面對境界,從身邊的人儘量修平等心,這也需要一個次第。

問:春節怎麼過?在我看來過不過節是本無分別的,所以春節和平時是一樣過。

賢雙法師:這個過節你內心可以沒有分別,如果你要是有家庭的話,那可能其他人就有分別了,對你就有分別了,可能不一定滿意。佛法它一方面是心法,另外一方面是緣起法。

這段時間,馬上春節來臨。根據以往的經驗,看到一些居士寫的反饋,春節有時候看到飯桌,他自己內心突然有想吃肉的欲望,嘴饞了,忍不住,要吃這種所謂的美味佳肴。我看到有幾個他們共同的反饋是吐啊,難受啊,當下那幾天比較痛苦。另外過年也是一個很大的一個對境,散亂的對境,那麼大家如何面對這個境界?

那過年,也是我們一個修行的機會。對於父母我們要修盡孝,要有孝心,對於家人要關懷,年前要多幹活,做飯,打掃衛生。對於我們家人,他能夠對佛法起信心,了解佛法,主要是看你的表現,看你的行動,這個很重要。另外現在這個過年越來越淡,過年也沒有什麼心了,不像小時候,過年前幾個月就開始想過年了。那現在的人,心與心之間,親情之間,就是被社會的這種業影響,越來越疏遠,傳統文化的那種親情感越來越冷漠,這個也是社會共業。那回歸到我們內心,我們還是要復甦這顆心,父母對我們的這種養育,這種照顧,家人對我們的關懷,還有社會對我們的貢獻,你要靜下來想一下,這樣就是利用這個節日,能夠在我們內心對於親情,對我們的老師,還有對有緣人對我們的恩德,如何如理的思維,如何能夠報答。我們發菩提心也是講知恩、念恩、報恩,所以在春節,大家可以在這方面多用心。

有個最低的底線是,要皈依和祈求,保持佛法的正見、正念,這個不能失,這個很重要。另外不要因為我們信佛的原因,產生某種正面的衝突或對抗,這個也不善巧。

總而言之,佛法要回歸到慈悲和智慧,因為有慈悲,任何人都能包容,都能溝通;因為有智慧,任何境界我們都能不損惱有情,都能如理地處理和抉擇。

吃飯問題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網友:師父,弟子受過五戒。但每次過節回家,家人都給弟子做葷腥大餐,其中不免有活魚蝦河蟹。弟子儘可能不吃,但有些實在難以拒絕。弟子心中惶恐,請問師父這樣是否破殺生戒?

學誠法師:沒有正破殺生。宜慢慢向家人表達自己素食的願望和決心,也帶他們多了解素食,例如可以從健康、環保等角度入手。剛開始可以循序漸進,不要以對立的姿態去面對家人。

網友:師父,作為在家居士,我們難免要遇到親戚請客吃飯,可是親戚們不學佛,要吃肉,即使點了素菜也不是很清淨,怕戒行不清淨,每次總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很為難,有時還會生煩惱,表現在臉上,弄得親戚們也不舒服,該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清不清淨,看自己的心。這種情況下可以吃肉邊菜。不要因為自己的飲食習慣而損惱、嫌棄親人,要尊重、理解、包容。反過來想想,親人也在包容自己,應該感激而非要求。用這樣的心態去與親友相處,慢慢就能贏得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否則只會激起反感和排斥。

網友:法師,工作原因應酬較多,看到飯桌上的奢侈之風,很痛苦,是自己分別心熾盛嗎?吃素是慈悲,發心吃素的普通人大多簡單寡慾,但是這卻給客戶帶來痲煩,每次吃飯都要強調一遍我吃素,這種感覺也不好受。

學誠法師:不用強調,自然就好。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做好自己的同時,不反感貶損別人。在不給人壓力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誠心和慈悲,慢慢帶動一個好的風氣。先要令別人認可自己,才能感染對方;若他人感受到的是排斥和對立,自然也會對自己生起隔閡。

網友:法師,請問所謂「三淨肉」到底可不可以吃?謝謝!

學誠法師:三淨肉是為發心吃素,但肉食習氣重,不容易一下子改過來的人提供的一個過渡之法,是一個方便。吃的人以慈悲心、慚愧心受用,發願儘快斷除肉食,就符合三淨肉的本意;如果以三淨肉為藉口滿足自己吃肉的欲望,不知慚愧,那就是煩惱了。

網友:請問師父,吃鍋邊素是不是不應該算吃素?是否有功德?或者與葷食是一樣的?

學誠法師:吃素,是因為憐憫眾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顆慈悲的心,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於有沒有沾到葷腥、是不是獨立乾淨的鍋等等。如果一味執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許多煩惱,那就背離佛法了。

網友:請教法師,如果別人請客吃飯里有肉,要隨順嗎?如果剩下的菜裡面有肉,是讓它倒掉,還是吃掉?從慈悲出發是最好吃素,但業果真實不虛。如果我們請客吃飯該如何做比較好呢?感恩。

學誠法師:別人請客,自己可以吃肉邊菜;自己請客,可以請客人體驗素食。

話不入耳

網友:有時耳邊傳來他人對我的一些消極的閒言碎語,內心十分消沉,不想與其辯解。請問大師,此時應如何做到釋懷?

學誠法師:別人口中的自己,不等於真正的自己。如果不期待他人積極的評價,也就不會對消極的評價耿耿於懷。

網友:法師您好!當有人對我態度不好,或暴躁或輕蔑或冷淡或強勢,我應何以處之?針鋒相對可能不對,但若非如此,豈不縱容對方壞習慣,更沒法正常相處?

學誠法師:「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人與人相處,若事事都爭一個你對我錯,不讓分毫,唯有兩人一起造惡業。欲幫助他人改掉壞習慣,首先自己不能受這個壞習慣的影響。

網友:和別人都能和氣相處,偏偏總與母親起爭執,並且會很生氣。明知母親脾氣不好,我既做不到平和對待她,也做不到勸解她平和。我的這盞明燈在哪裡呢?

學誠法師:不要只看到母親脾氣不好,自己面對母親又做得如何?我們應該把善意和寬容的眼睛對著別人,把挑剔嚴苛的眼睛對著自己,而不是反過來。

網友:我父母半生都在爭吵中度過,媽媽是個強勢的人總說傷人的話,可她也是個讓我心疼的勤勞的女人;爸爸雖然懶愛打牌對孩子卻很好;他們就好像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讓誰,最近一次吵架爸爸還動手打了媽媽,都年過半百的人了,很多事情道理明明應該是很清晰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勸他們,法師教教我該怎麼辦吧。

學誠法師:要靠自己的修行功夫了,慢慢熏、慢慢感染家人。

對放逸欲罷不能

網友:師父!我是在讀大學生,放寒假之前想著學很多東西,但是一回家就什麼都沒做,還經常熬夜。眼看著快要開學了,有的時候玩著玩著深惡痛絕,馬上開始學東西又覺得效率不會高。我想問長時間的假期應該做些什麼,還有有沒有能短時間內由玩樂中脫離靜心的辦法呀?

學誠法師:對於該做的事,總是有拖延症,思前想後,各種擔憂都出來了;對於玩樂,卻欲罷不能,這就是習性的力量。要克服習性,猶如逆水行舟,一定是很費力的,但此時不費勁,未來會更費勁。今天都不能做,明天就能做了嗎?習氣不能等到哪一天自己力量變強了才去克服,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努力,這一天永遠不會來到。想找速成的「好方法」,都是偷懶的想法,還是在為自己的拖延懈怠找藉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握當下,立即去做。

網友:師父,為什麼同樣用眼、腦看螢幕里的電影電視要輕鬆,看法師的講課卻感覺累、要費勁?走路坐公交聽歌輕鬆,念咒語感覺要用力、費勁?

學誠法師:因為與五欲相應,與佛法不相應。

網友:容易跟著念頭跑,有時候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怎麼辦?

學誠法師:要慢慢培養念力。每日在設定時間內,儘量念念分明地用功。事情要做好都是一種熟練的功夫,要靠反覆訓練,心也是如此,要去訓練它。平常人們對心的認識和關注都很少,只有煩惱痛苦時才發現自己的內心有那麼多問題,不知如何解決。佛法的戒定慧,就是對心的訓練。

與人相處

好多學佛法的人,時間久了,不僅僅不願意、不喜歡同不學佛法的人相處,也不喜歡同學佛法的人相處。他覺得,你學的法門跟我法門不一樣,你學得那麼差,比不上我,不願意跟你相處;或者說,我自己學得這麼差,學得這麼不好,跟你在一起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也不願意跟你相處。就是學好學不好,高低都不喜歡同別人相處。這就是我們知見上面的問題。學大乘佛法,慈悲心,就是要培養我們面對所有人、所有事的一種能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恆常無間饒益有情,一切時處普攝護,攝客群生、護持眾生。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廣大,越來越有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學了佛法以後,把我們內心裹得越來越緊,繃得越來越緊,思想認識越來越機械、越來越單調,那都是在用心的過程當中有問題,在修行的過程中存在障礙。

那我們做了好事怎麼會後悔?你常常幫助別人,給他開示、引導、關心,但是最後他不領情,他覺得不需要你關心,那你就覺得:「我剛才給你說了這麼多,白說了!」你會後悔,對吧?

有時候,本來你不喜歡說話,別人硬要找你說,你又不好意思拒絕,你就陪著他一起談天說地。說完了以後自己又會後悔:「剛才又浪費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說了很多無益的話。」你覺得要陪別人說話也不是,不陪也不是。你不陪別人說話,你會覺得:對方會不會對自己有意見,會不會傷感情,以後不好相處。

再小到我們過堂用齋的時候,我們究竟要吃多少飯呢?要吃一碗,還是要吃兩碗,要不要吃饅頭?都會後悔,只是比較微細。

這說明我們內心裏面不決定。因為我們內心對大事沒有決定,所以會在很多具體的小事上得到反應。總之,沒有一件事情自己覺得做得滿意的。如果有一件事情自己覺得是滿意的,最後又成了自己的執著,就會覺得我們自己行,別人都不行,又會成了問題。

那麼,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遠離的。所以《瑜伽師地論》裡談到「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

戒定慧,歸根究底我們要擁有一種慧力。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的能力,對任何事情都決定不了,決斷不了。「慧力破諸暗」,很多迷惑、迷茫,就是我們缺乏慧力。聽經聞法、持戒修定,目的也就是讓我們增長智慧的能力。

比如,修行時間長了,我們同人家相處,不容易去理解別人,別人也不容易理解我們的心態,不容易理解我們的心情,不容易理解我們。自己不容易理解別人,別人也不容易理解我們。那麼,別人可能是凡夫心、世間心、普通心,但是,我們有修行用功的人,心跟這些心不一樣,那麼我們是什麼心呢?我們是普通心、世間心、凡夫心,還是菩提心?這就是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心)是菩提心的話,清淨的、善良的、圓滿的、慈悲的,眾生必定願意、樂意接觸我們,同我們相處,心生歡喜,心生輕安、快樂。但是,我們既不是世間心,也不是菩提心,那是什麼心呢?兩頭都不是,那麼以後就要注意了。如果不小心的話,我們就會走火入魔,常常聽到這樣一種詞語。魔什麼意思呢?就是障礙,內心當中出現了障礙,心理障礙。「走火」就是走偏,走到極端。當然也不是說有修行的人,或者說所有修行人都會走火入魔,當然也不是這樣的意思。就是修不好的人、修偏的人,有可能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所以修行需要定課,數量、次第決定。只有數量、次第決定,才能夠培養我們的恆常心,才能夠培養我們的平常心。就猶如我們日常生活一樣,不能離開衣食住行。佛法也一樣,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慢慢培養。

我們有時候覺得旁邊有很多很多的人,就覺得很厭惡,不願意跟很多人在一起。有些人就覺得,我一定喜歡跟誰在一起,或者跟那類的人在一起,或者跟哪幾個人在一起。世間上的種種都是無常的,人都是在變化的。我們需要不斷說:只要跟所有的人,不管是跟什麼人相處,都能夠把自己的佛法智慧、快樂分享給別人,同時也能夠在此過程當中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相處之道。在相處的過程中增長我們的歡喜心,培養我們的功德,獲得我們的快樂,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佛法。

我們長期以來的生活、思考,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才會有很多的問題、很多的苦惱。在家庭里也好,在社會上面也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種關係、這種互動就是人的生活。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與別人相處,以自我為中心和別人進行互動。以自我為中心,就產生出種種問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