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四念住都是解脫的因、成佛的因


時間:2018/3/5 作者:學佛娃娃

佛在《宣說諸法無生經》中云:「文殊,若見身如虛空,則彼即於身隨觀身之念住。同理類推,若不緣受,則為於受隨觀受之念住;若知心唯名,則為於心隨觀心之念住;若不緣善不善法,則為於法隨觀法之念住。」

身念住。「若見身如虛空,則彼即於身隨觀身之念住。」

身體如虛空般無有自性。若是通過竅訣、觀察量見到、了知這個真相,心能夠安住在這樣的認識、見解、了知當中,這叫身念住。「住」是安住,主要講的是定。定不能離開這種見解,這種智慧。這是止觀雙運。

心能入定,做到不動搖,專注於一境而安住,但若沒有明白無我、空性的道理,還只是單獨的寂止,沒有勝觀。若是沒有勝觀,只有寂止,只有普通的禪定,這屬於是世間的禪,將來可以托生到天界,但不能獲得解脫。解脫必須要有勝觀。勝觀指的是智慧,就是了知無我的真理,了知諸法空性的實相。從中安住,保持這種見解、這種覺知,不動搖,這樣才可以解脫。只有定不能解脫,只有慧沒有定,也很難對治煩惱習氣,所以寂止和勝觀要雙運。

這裡說的所謂的身念住,即「見身如虛空」,自己或他人的身體如虛空般無有自性,見到這樣的真相,了知這個真理,在虛空中能安住,能保持這樣的覺知,這叫身念住。

受念住。「若不緣受,則為於受隨觀受之念住。」

「受」是感受。「不緣受」,「緣」是著相的意思。「緣受」指著「受」的相,也就是執著受,執著快樂的感受,執著痛苦的感受。

我們特別在意自己的感受。我們都嘗過快樂的感受,也嘗過痛苦的感受,而且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擺脫痛苦,享受快樂。觀察一下自己,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的一切所作所為,哪有為他人的?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信佛學佛,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為了自己能擺脫或遠離痛苦,為了自己能享受到快樂,沒有別的。你工作是為了什麼?最終就是這個目的;你生活是為了什麼,也是這個目的;你賺錢等一切所做,都是為了這個目的。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我們特別執著快樂這種感受,非常希望自己能感受到快樂,獲得快樂;我們也特別執著痛苦這種感受,不願意感受痛苦。

其實,這個「受」是假的,是無常的。我們總想擺脫痛苦,想盡一切辦法,覺得通過自己努力可以不讓自己受苦了。其實,即使你真的感覺不痛苦了,也是暫時的,不可能不痛苦。「我不能痛苦,我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遠離痛苦。」這種分別、執著,這種患得患失的狀態,它本身就是一種苦。這才是苦,這才是束縛。誰在束縛你?這就是束縛你的法,沒有別的。人為什麼不自在?為什麼痛苦?就是因為這些。之所以說要「知苦」,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知道這本身就是苦。

快樂也一樣。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快樂,其實這些都不是快樂。快樂應該是清淨的、恆常的、不變的。但我們所感受的快樂本身是種貪戀,貪戀本身是一種染污,你的內心不會清淨的。這種快樂也是無常的,不會恆常,不會永久,很快就會消失,會離開你的。這個時候帶給你的就是痛苦。其實它本身也是痛苦,最後它也是痛苦的因,它引來了痛苦。

所以,我們不能執著痛苦的感受,也不能執著快樂的感受。你既不執著苦感,也不執著樂感,即「不緣受」,這時你才不痛苦,才會快樂。這種快樂才是不變的,才是清淨的,才是真實的。

知道「受」也無自性,也是虛妄的。在這樣一個認知、覺知中能安住、不動搖,這叫受之念住。

心念住。「若知心為名,則為於心隨觀心之念住。」

「心」指分別念。有那種大心,那是遠離分別的心,也叫真心。但這個心是分別的,所以叫妄心。這個心是假的,不是真心。我們要見到心性——心之自性,即大空性,它是平等的。平等心是真心,分別心是妄心。所謂「妄心不死,真心不活」,妄心不息滅,真心就不會顯現出來。「名」是假名。妄心實際是無自性、不存在的,只是安立這樣一個名稱而已。如果你明白了這樣一個真相,了知了這樣一個真理,然後安住,這叫心之念住。

法念住。「若不緣善不善法,則為於法隨觀法之念住。」

不執著善,也不執著惡。善惡也是無自性的,明白了這個真相以後,不執著善惡,這樣修行法之念住。

四念住都是解脫的因、成佛的因。如果要解脫,要成佛,就要做到這四個念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