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為什麼學《周易》可以趨吉避凶?


時間:2018/3/6 作者:心愿

剛才講說孔子七十,行年七十還想學易,希望可以無大過,這什麼意思呢?《論語·述而》篇裡面講,孔子說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他很感慨,他說,再給我五年到十年,讓我在「易」上,就是《周易》,更加深入,我可以減少犯大的過失。因為研究《易經》不是叫你算命,因為學《周易》,我們一般學《易經》,都在學卜卦,卜那個吉凶。其實學《周易》,就是學《易經》,最重要是學一個地方,就是「知幾」。什麼叫「知幾」呢?「幾者」,就「念頭起動幾微之間」,就你念頭剛起來那一剎那,心念一動就加以察覺,這就是學《易經》,它特彆強調的地方。

學《周易》可以趨吉避凶。為什麼可以趨吉避凶?你要去找它的原因,是因為《易經》教你在念頭起動的時候,你就「是非分辨得明」,使災禍有一點端倪,就馬上及早的調整你的心念,讓災禍消弭於無形,自然就能夠趨吉避凶。這是學《易經》最重要的一個觀念,一定要記得。你學《易經》就因為這樣,因為知道這個心念一動,你馬上就會察覺,這樣就可以遠離大災大禍。所以「上等智力」,就是上根利智的人,他在學《周易》,就可以進一步學形而上之道。形而上之道就是什麼?就是解脫道。

那為什麼孔子說,希望無大過呢?大過是什麼呢?對普通人來說,不是有心犯罪,而是誤犯。例如過失、損人,我們去損害到別人。那如果就修道人來說,凡是心不在道上就是大過了,或者無意中說了不合道理的話,去傷害別人,無意中做出令人惱恨的事情,惱害眾生,這也是大過。孔子說了,孔子說他為什麼要學《易經》呢?孔子講說,他不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這麼有智慧型,我不是天生聖人,聖人才有辦法無過。孔子認為他自己是經過好學,而知道聖人之道。所以孔子講過一句話非常有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所說的都是古德所講下來的真理,這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不是我作的,都是古人說的,古聖先賢說的。所以孔子說,孔子認為自己是經過好學而得到聖人之道,是透過修養學習而來的。但是偶而難免還是會犯無心之過。所以一生不好的念頭,馬上立即制止,不讓這一個惡念遷連不斷,展現在行為上,這樣就不會有大過。

所以在《易·繫辭下傳》裡面,孔子說了,「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關鍵在這個地方,就是在什麼地方用功呢?在精微處用心,那麼最精微的地方,莫過於我們的念頭,在念頭上去觀察。所以孔子非常讚嘆顏淵,他曾經就跟魯哀公說了,孔子在《易·繫辭下傳》裡面說了,「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也就是他「不貳過,不遷怒」,這是顏淵,顏回。所以孔子對於魯哀公讚嘆他的學生裡面,最喜歡的就是顏淵。他說,最好學,為什麼?因為顏淵有知幾的功夫。知幾,我們剛才已經講過,就《易經》最重要的精神,就自己注意到自己的念頭起動處,覺察。顏淵有這個功夫,顏淵能夠覺察,覺察到念頭的起動,一有過馬上制止。所以顏淵可以做到「不遷怒,不貳過」,孔子非常讚嘆他。

所以學道之人先學無大過,進一步小過也要除去。我們平常人一舉一動都會犯過,如果你學著觀察你的念頭,惡念一生馬上制止,久而久之,可以少犯大過。儒家裡面講的,《禮記》首篇「曲禮」篇裡面記載的,委曲說禮之事,沒有離開食、衣、住、行,各種生活細節都訂有規矩。如果一舉一動不違背「曲禮」,那就可以少犯一些過失了。所以結論說,孔子為什麼要學《易經》?因為《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他時常觀察的結果。體悟到天地人事現象背後隱約的軌則,他發現在無窮變化中,有一個不變的太極,由此而生兩儀,兩儀再變生四象,四象演化為八卦。

所以我們的《易經》八卦,《易經》是從這樣演化而來的。然後再經過周文王、周公、孔子等聖人發揚詮釋,使得蘊藏無限究竟智慧的《易經》,後代的人才可以一登堂奧,一窺天地之奧妙。我們只要依經文玩占觀象,從中溫故知新,也可以領略到天地人事間的道理。最主要就是剛才講的,掌握心念行為,一一復歸於禮,自可趨吉避凶,克念作聖。所以《易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剛才講的「知幾」,「知」就是覺察,「幾」就是隱微處,念頭的起動地方。這個剛才是因為孔子七十學易,我們特地把這個,為什麼要學易呢?因為學易可以無大過。我們特別把這一段引申出來,讓我們對《易經》有一點了解。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O四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