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慧遠大師《三報論》講記節錄(2)


時間:2018/3/30 作者:念佛好念佛妙

請掀開文本,請看文句。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對各有本,待感而發。逆順雖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於在昔。冥符告命,潛相回換。故令禍福之氣,交謝於六府。善惡之報,舛互而兩行。是使事應之際,愚智同惑,謂積善之無慶,積惡之無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於善人。鹹謂名教之書,無宗於上。遂使大道翳於小成,以正言為善誘。應心求實,必至理之無此。」

好,看這一段。前面談到「三報」的內容以及它的感應——「感事而應」、報有遲速輕重的基本原理,然後世間人根據生活的現象,對這個因果報應提出了質疑。這質疑體現在兩種疑點,主要是惡人沒有現報,反而得到了好報,善人反而潦倒。好,那針對這個事情怎麼去應對?慧遠大師說,前面闡釋「三報」的大的義理既然明白了,那還要具體地去尋究它這種因果表現形態的細微之處——「宜尋其對」。早期慧遠大師的這些著作啊,很多都是受老莊的著作、傳統的典籍的影響,所以一些概念不一定就是像後面法相唯識的一些概念。當時候很多人對佛經的概念不了解,很難把握義理,那麼慧遠大師在講經的時候就會用老莊的一些概念來比附,幫助大家理解佛教的概念,這就叫「格義」。

那麼這個「對」在這裡理解為:就是這個因果的現象表現出來了,用法相宗的話來說就是「起現行」了。那麼這個現行的果報,它不是憑空來的,它有它的「本」——「對各有本」,「本」就是它的種子。這個法相唯識宗對這方面的詮釋的系統應該是更為明晰,就是我們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一念無明妄動就轉化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表現為前面的七識,一共就是八識。那麼阿賴耶叫藏識,它有兩個基本功能就是受熏、執持,接受前七識的薰習,薰習過後就在阿賴耶識里播下了它的種子,這個阿賴耶就會保持、儲存這個種子。我們的阿賴耶對外部世界就好像一個照相機,什麼都能夠照進來,一照進來就儲存在那裡作為種子。所以我們的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都在阿賴耶裡面有它的功能,有它的種子。那麼這個種子在因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它就起現行,所以任何現行的果報都有它因地上的種子。但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起現行,什麼種子起現行,或者什麼時候起現行,現行的輕重遲速,這要「待感而發」。「感「就是這個業感,等待這個業感的成熟,事境和合了它才出來。比如這個種子,它本來有長成樹的這樣的因,但不一定這個樹的種子就一定能夠長成一棵樹,它要等待幾個緣,比如外部的土壤、水分、陽光、肥料,等等這些。所以這個「感」——「待感而發」,這就是談到因緣問題了。如果這個業感在一個事境當中沒有發出來,它的果報也不會起現行。

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門當中常常談一個悟達國師受果報的公案。悟達國師在唐代是個高僧囉,國師啊,皇帝都把他作為老師——拜他為師,就叫「國師」。這皇帝就給他贈送了一個沉香木的椅子,這個沉香就很貴了,一點沉香都貴得不得了,要把它做成講經說法的一把師子椅——這個價值連城。悟達國師這時候就生起了一念自傲的心,這一來,馬上他這個膝部就生了一個人面瘡。就是一個瘡,裡面有眼睛,有嘴巴,你給它東西吃,它還能吃。非常疼痛,找了所有的名醫都治不好。那悟達國師原來作比丘——年輕的時候,碰到過一個奇異的僧人,當時那個奇僧是個病僧——生了病,這位悟達國師曾經照料他的病。最後這位比丘說:「如果你有什麼難,可以到四川的某地方來找我——一棵松樹底下。」所以悟達國師在非常痛苦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他就到四川那地方去找,果然在黃昏的樹下見到了這位比丘,就把這個病情告訴他。但那個比丘不是一般的人囉,是迦諾迦尊者——阿羅漢應化的,這位迦諾迦尊者說:「沒關係,明天我讓你洗三昧水就能解決。」

第二天早上,那麼在洗之前人面瘡說話了,這時候告訴悟達國師,他說:「你讀沒讀過《漢史》啊?」這個悟達國師:「讀過。」他說:「我們的冤業關係是什麼?」就是在西漢的時候,當時這個藩王的力量很大,有個大臣叫晁錯,就建議皇帝削藩。這一削藩呢,下面的這些地方的藩王就不答應,聯合起來反對朝廷,這個皇帝就害怕了。當時另外一個大臣叫袁盎,就說:「出現這個禍端,就是由於他原來那個建議,應該要把他殺了。」——把晁錯殺了來安撫地方的藩王。好,皇帝果然聽了話,就把晁錯殺了,這就是一個冤業。那麼袁盎以後十世都出家修行,都是高僧,這個晁錯在十世的這麼長的時間當中,就找機會要報復——找不到,因為他的持戒呀,修道哇,力量很大,不能進入。哎,這一世袁盎正好作國師的時候,得這個沉香木的太師椅生了一念的名利心,他找上來了。他說:「現在迦諾迦尊者來解我們的冤,我不跟你做對頭了,我們就了結吧。」悟達國師就一洗,疼痛啊——痛入骨髓,但是好了。所以你看這個——那麼久遠:十世以前的種子,直到十世以後才發起來,等待這個「感」——業感。這個業感是悟達國師傲慢心上來了,名利心上來了,道心淡薄了,這個冤親債主就能上得身來了。

這些事情是「逆」。還有「順」:你的好種子,在某個因緣條件它顯現出來了。無論是逆的還是順的,雖然它們有差異性,但是它們的因果的法則——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這樣的因果報應的法則是相同的,不會改變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個禍和福是有一個相互滲透的關係:當你在享福的時候,可能你的禍端、災禍就潛伏在那裡;當你在遭災的時候,可能否極泰來的機緣也快到了。所以禍福之契,「定於在昔」——決定在以前你的行為的種子。我們中國上古的《尚書》也談這個禍福問題喲,「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那麼這個義理以後用在《太上感應篇》作為開章的兩句話。這個禍和福,是誰來決定的?不是神和上帝決定的,是你自己決定的,是你的念頭、行為所召感過來的;你善就有善報,惡就有惡報,就好像影子隨著你的形體一樣——「惟影響」。這個《尚書》講:「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你隨順這樣的天道去做就是吉祥,你違反天道去做就會遭到災殃;這樣的關係就像如影隨形,馬上就會顯現出來。《太上感應篇》它談這個問題,這個禍福之門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我們的念頭決定的。我們起的這一念,就打開了或者是災禍、或者是幸福的門。

有一個公案講一個官員叫衛仲達,他有一天被攝到閻王爺那去了——陰司、陰間。閻王就命這些下面的人看看他的善惡的記錄怎麼樣,很快就把他的檔案找出來了。記錄惡業的卷子非常多,堆滿了這個庭院;然而記錄他的善的檔案很少,就一卷——像筷子粗一樣的那麼一點卷子。這個閻王一看臉就馬上變色了:「啊!你的惡這麼多,善這麼少。」但是又拿稱來稱一稱,看看善惡的重量怎麼樣,這一稱,反而那個善的很小的一卷,能夠壓得起記錄惡業的卷子,而且就在稱的時候,地都震動。哎,說明他的善業還不得了呢,還很大了。這個閻王爺一看就很高興:「你可以出去了——可以放你出去了。」這衛仲達就說:」我還不到四十歲,為什麼就造了這麼多的過惡呢?」這個閻王說:「不是你事上造,你只要有一念不正,馬上就記錄下來,不必要你在行為上去造。」——那一念囉。衛仲達就說:「那麼那一小卷里到底是寫的什麼東西呢?」閻王說:「曾經有一次朝廷準備做一個大的工程,做大工程都會勞民傷財了,你呀,曾經上了一個疏文來勸諫不要去做這個工程,這就是你上表勸諫的那個文稿。」衛仲達說:「是有這回事,我雖然上了這個勸諫之文,但朝廷沒有接受我的建議呀!沒有接受我的建議,還有這麼大的善的力量嗎?」這閻王爺說:「朝廷雖然沒有接受你的建議,但是這個善念是出自你這裡。如果朝廷接受了你的建議,最後還付諸實施了,那你善的力量還不止這個樣子,還會更大呢!但是你的一生還是惡念太多了,所以你的善報已經減少了很多。命中你有做宰相的命,但是你今生還是做不上。」後來果然這個衛仲達只是做到了一個史部尚書——史部尚書相當於部級幹部囉,就做到了部級幹部,沒有做到宰相。那你看看,這個衛仲達的惡——只是在念頭上,都能夠損他命中有宰相的福報。你想想,如果一個人又有惡念,又有惡行,那你看看他的後果就更嚴重了。

所以這個因果呀,到細微處是看念頭啊,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決定了是禍是福的門怎麼打開的。所以古人修心養性為什麼他要用功過格啊,甚至他用黑豆、白豆,起一個不好的念頭就會放一顆黑豆子,起一個善的念頭放一顆白豆子:在這個細微之處來修心養性。還有的每天把自己的行為記錄下來向上天稟告,如果不能去稟告的就不敢做。這都是古人深信因果之後的切切實實的這種修心養性。現在我們一談功過格,都好像是一個很可笑的事情了。什麼叫功過格?每天要記錄,還有加減乘除。不信因果的人根本就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囉。但是我們現在想想,我們每天——一天到晚的念頭是什麼?可以說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每天打什麼念頭,就建議你參加一下東林寺的十天百萬佛號閉關。你如果十天閉關,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一定會知道你的念頭是什麼。等你知道你的念頭是什麼的時候,你一定頭會低下來。所以我們常常比喻:進關的時候昂首闊步;出關的時候就得低著頭出來——慚愧感你會出來。我們內心深處的那種暗箱裡面充滿著染污的念頭、罪惡的念頭,善的念頭太少了。這些都會決定我們未來的禍福的果報。

所以這裡面我們講「惑業苦」,由於我們有惑,有這個無明的心,我們就會被鼓動去造業——身、口、意三業,業裡面最重的是意業,然後這個業造成了,就會導致這樣的苦果。這個苦果又會加重我們無明的這種煩惱的心,這種加重的煩惱心又加重了我們的罪惡、惡業,我們總是在這種惡性循環當中不能出來,所以在輪迴過程當中的眾生是每況愈下的。輪轉的這個生命階段,下次比這更低,下次比這更低,從苦入苦,從黑暗滑到更深的黑暗。如果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相信了因果,開始回心轉變念頭,勉強自己去持戒,去修善,這裡就是一念的轉機,你的福報可能就會開始回升。所以這個業力的種子和現行相互薰習、互相影響的過程,就會導致這個善惡、因果、禍福的錯綜複雜的過程:福中有禍,禍中有福。所以它就交替地出現在我們的身心,有時候是善的果報,就是比較幸福,比較順利,有時候惡的逆境過來。

你如果做了一個大的善行,馬上轉變自己的不好的情況。原來有一個沙彌,他的師父是一個阿羅漢,知道他的壽命只有七歲。沙彌很小,壽命只有幾天囉——只有八天。就告訴他:「你回家看自己的父母。」意思就是說讓他死在自己的家裡,叫他第八天再回來。這沙彌他不知道自己的壽命,以為是師父交待他,給他一個待遇。他很高興回家,回家的時候——他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發山洪,洪水很大,就有很多的螞蟻被這個水衝下來。他一念的善心,覺得這些螞蟻他要去救,他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來,順著那個水流把那螞蟻都引到他的衣服上,然後把這個衣服就放在岸上,救了很多螞蟻的生命。這樣他回去以後,哎,沒事。第八天他又回來了,他的師父很奇怪:「哎,怎麼你回來了?」再入定一觀察,原來他救了幾萬條生命,所以他就長壽了——轉短命為長壽。所以這些善惡之報,它是交替的出現的。

但是這些果報的現行,就是果出現之後,往往跟他的現世是善人是惡人,這裡面不一定能夠對應的上的。你說今生你是善人,怎麼能保證你的前生、前多少生是一個善人呢?你難道原來就沒有做惡行嗎?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往往這些人都會迷惑。比如說有些行善的人得到不好的果報。前天有一個家屬過來——我們在三年前,2006年12月份的時候,我們東林大佛指揮部有一位建大佛的居士——張建東居士,只有三十六歲,他去世了,非常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人也很善良,很有信心,但是他就是由於在九江住嘛——租了一個房子,冬天非常冷,他就生那個炭火,生炭火門窗都關得很緊,那個炭火就把地板燒著了,就這麼煤氣中毒去世了。因為他一個人住了一套房子,等到兩天後才發現。一發現,人已經躺在地板上了,他試圖從床上爬下來開門,但已經沒有力氣了。這個事情呢,我們最後才聽說,他曾經也跟朋友說過他算命囉,說:「今年是本命年,有個坎很難過。」已經快到元旦,他以為這個坎會過去,誰知道恰好就沒有過去。這就是定業難轉啊。前天他的姐姐也過來,他的姐姐也是佛弟子。他姐姐說聽到這樣的訊息的時候,她甚至對佛教都有退心囉,說:「我弟弟這樣子,還慘遭這樣的結果。」但最後她也深入了解了一些佛理,她現在倒沒有退心。確實他的命中是有這樣的一劫啊,他修行的力量還沒有大過這樣的業力,也只能接受這樣的一個果報了。

別說一般的人,就是大修行人,有時候他也得要痛苦啊。這個戒賢論師——玄奘大師的老師喔,那爛陀大學的一位高僧,他就是得了一種重病。這種病,病到什麼程度呢?痛苦到要自殺的程度。他就幾次想自殺,這是一個高僧囉——在整個五天竺都享有崇高聲譽的一個高僧。就是他想自殺的時候,哎,觀音、文殊、普賢現前了,告訴他:「你不要懷疑,這是你原來曾經作過大國王,傷害過很多眾生,按原來的業力你要下地獄的,就由於你今生修道,德行高,轉你地獄的果報為今世的這種病苦。」但把地獄的果報轉為病苦,他都受不了喔,想自殺囉,三個菩薩來安慰他。「你耐心等待,」說,「三年之後,震旦國會有一個人向你求學,你好好地作他的老師。」這時候這個戒賢論師的心才安定下來。果然三年之後,玄奘大師就拜他為師了。當時玄奘大師拜他為師的時候,那戒賢論師的幾個學生來描述這個戒賢論師當年病苦的樣子,連這個描述的學生講都講不出來呀,淚流滿面哪:實在是太苦了。他也得經受這果報啊,但是這種果報是好事,這叫重罪輕報哇。所以我們不要以為遭受一點逆境是不好的事情——我們一般的人會這麼看,但實際上可能一個行善的人,遭受一種不好的事情恰好是一件好事。有個信眾在給僧團送飯的過程當中,被牛一下子撞死了,然而他的神識卻到了天上去啦——他是個橫死。

有一個這樣的公案,說有一個很富裕的家庭,他的老爺子去世的時候,把他的兒子找過來說他們家的財富是怎麼來的,就給他一個傳家寶。什麼傳家寶呢?一桿稱。這個稱是灌水銀的稱,稱進來的東西會輕,稱出去的東西會重。就用這根稱——本是公平的稱,他在這裡做了手腳,他以為自己發家致富是這桿秤。所以臨死的時候就把他的兒子找來:「你以後就用這個做生意,就能夠發家致富。」好,這樣這老爺子就死了。但是他兒子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很善良的人,覺得:「原來自己的父親這樣幹事,這不能這樣乾哪!這是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就把這桿秤折斷了。當時折斷的時候,那桿秤裡面就有兩股煙冉冉上升,還很奇特。他就想:「我要公平的做生意。」這本來是一個善的行為,哎,不久出問題了: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得病去世了。於是這個人就覺得很憤憤不平了:「我那老爺子做不道德的事情,我把他改正過來,你看看我這個善行反而得不到好報——我兩個兒子都死了。」他就覺得上天不公。有一天做夢,夢到一個天神過來告訴他:「你不要憤憤不平,你家的財富本身是你的父親命中有的,但是他用了這種不道德的行為來做這個事,上天已經注意他了,就派了兩個耗星,就是耗財的星——破家的,做你的兒子,這兩個兒子是要敗你家的,最後你的家是一把火都燒掉。就是你把這桿秤折斷了,你迴轉了心,所以上帝把這兩個破你家的敗家子給召回去了,再重新給你兩個好兒子。現在你感恩都來不及,還怨天尤人嗎?」這個人夢中得到這個話就很高興了:最終還是善有善報囉。果然以後相繼又生了兩個兒子,都是很好的——能夠光宗耀祖。

所以我們凡夫的眼睛看那些表面,是看不清楚它裡面的東西的。碰到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況,無論是愚痴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同樣會有懷疑,同樣會有迷惑,就會說:「你看看,行善沒好報,造惡也沒什麼災殃。這個神明、上天哪有什麼公平啊?」怨天尤人,感慨為什麼這個災、天殃就集中在善人身上,惡人為什麼得不到報。所以都認為聖人的這種典籍——聖賢之書,在因果的問題上有漏洞,是有懷疑的。這是一般人的看法,這樣就使古聖先賢因果的大道,被世間小小的好像不能對應的善惡禍福,給掩蓋掉了。把這個聖人的正確的言語,作為權巧地引誘人來行善的一個借托。很多人會以為:「喔,這個話不錯,但沒有這個事,這是勸誘人來行善的。」沒有這回事——這一說就痲煩了:這不是真理囉。所以我們平心靜氣地來考核、審視善惡因果的這種真理性,它實事求是來說,在因果法則這樣的一個至真的真理面前,是沒有那些前面提出的嫌疑的。這就是「必至理之無此」。「無此」,就是那個「善人遭殃,惡人得慶」——沒有這回事。

——2009年8月大安法師講《三報論》於東林淨土文化夏令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