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第07講-1


時間:2018/4/4 作者:藎木

今天我們講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經典的《增一阿含經》。採用這一部經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點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證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傳》、《神尼傳》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時禪宗及密宗,都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依據佛最初的說法,小乘經典的「四阿含經」,就是現在佛學所講的南傳佛教。

《增一阿含經》是「四阿含經」中的一部分,在三國東漢年間傳入中國,是中印學術文化最熱鬧的時候。當時佛教在中國,正萌芽燦爛,與中國三玄之學的《易經》、《老子》、《莊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亂的時期,但在學術史上,則是最特殊的轉變期,先後持續兩三百年之久。

當時出家學佛修成證果的人很多,並沒有人特別講究奇經八脈之類的事,不過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都知道的佛圖澄,晚上看經時,把塞胸口一個肉洞的棉花拿出來,自然就從自身放出光明來了。有時覺得胃吃得太髒了,就到河邊,把胃拉出來洗一洗,洗乾淨又放回去。杯度和尚要過江,把楊柳枝丟在河裡,踏著就過去了。但那時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經路線,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來說,即是正念。

《增一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稱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鍊氣法。中國道家講氣脈,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接著是念身,最後一個是念死。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為基礎,小乘做不到,免談大乘。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

只要一個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對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無上佛法的法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心無所住之後,日久功課,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來了,不騙你的啊!「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盤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羅漢的果位就達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這一法,就是講念佛的法門。

這幾句是公式話,差不多十個法門之中,每個都有這幾句。我們學佛看不起小乘經典,又不作研究,這是不對的。現在的人都說:「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談神通。」少吹牛了!每個人都喜歡神通,而且喜歡假神通。絕對不理會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頓悟了,那是大菩薩見地的人。其餘哪個不喜歡神通?嘴裡說不喜歡,心裡可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要嚴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該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訴你只要一門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