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仁禪法師:發了菩提心,卻又求生西方,合理嗎?


時間:2018/4/10 作者:淨土解行

為什麼求生淨土,只管自己安樂,舍離眾生呢?這就無大慈悲,像聲聞緣覺一樣專為自利了。沒有大慈悲心、沒有菩提心,是小乘狹隘的自利心,會障礙我們修菩提道。我們學大乘,最後要成就究竟佛果。而現在只管自利求生西方,就沒有大乘的大慈悲,這樣就是小乘狹隘的、求自了脫的自私自利行為。這怎麼能合理呢?

這個問題表面看來問得非常有道理,那我們來看智者大師是如何回答的?

智者大師:【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一、登地菩薩度化眾生與往生西方不相違

「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如果已經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久修行的菩薩,不在五濁惡世中度化眾生,確實應當責備。這裡「得無生忍者」,是指聖者菩薩——登地以上的菩薩。因為登地以上的菩薩已經生死自在了,他度化眾生就像在花園當中遊玩一樣,非常自在。但是如果沒有達到登地,沒有得到無生法忍,地前的菩薩度化眾生,就沒有這麼自在,甚至可能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前面提到了慧思大師、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的示現,智者大師本可以得六根清淨位,因為損己利他、領眾的緣故,所以只證得五品位。但對已證無生法忍的登地聖者菩薩來說,度眾生對修行沒有絲毫影響,而且會積累更大的資糧,迅速成佛。所以登地聖者菩薩,如果只求往生而不度化眾生,確實應該責備。

智者大師非常善巧的給我們做了簡別:菩薩有兩種,第一種是得無生忍的菩薩;第二種是未得無生忍的初發心的菩薩。所謂「初發心菩薩」,即登地前的勝解行位菩薩。之所以叫勝解行位,是因為地前菩薩位的特點就是:生起了真實的,如須彌山王一般決定無疑的勝解,已經入了資糧道。勝解行位菩薩已經發起如須彌山王般真實的、堅固不動搖的世俗菩提心,是真正的菩薩,但是屬於凡夫位的菩薩。之所以說是真正的菩薩,是因為他已經生起了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有了真正的勝解。當然,這個勝解是地前的勝解,是一種比量的知見,而登地之後的聖者是現量證悟法界的,兩者有極大的差別。

從菩提心上講,地前是世俗菩提心,登地見道後就已經真正證悟了勝義菩提心。通常,最快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登地需要一大阿僧祇劫,一到七地,即八地前又要一大阿僧祇劫,八、九、十地到成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無量劫的意思,要三大無量劫才能真正成佛,這還是最快的。勝解行位菩薩又分資糧道與加行道,這裡不做詳細分析。

二、未得無生法忍難度眾生

「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未得已還」,就是未得無生法忍已還,「已還」或者叫「已來」,就是還沒有得到無生法忍位次的「已來」的菩薩,也就是指還沒有登地的菩薩,是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這些菩薩「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忍力成就」,即要成就無生忍力,就是登地。

此處要注意,不同的版本文字上有差別。藏經中《淨土十要》等許多版本是「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參照古淨土十疑論註解,就是「初發心凡夫菩薩者」,從文句上看,這樣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對第二類未得無生法忍已還的凡夫菩薩,要常不離佛;如果離佛,對修行就會有影響。所以應該要先往生西方蓮花化生,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獲得忍力成就;方堪在三界內,五濁惡世當中救度眾生。這是第二種情況,凡夫菩薩應該往生淨土,不像聖者菩薩應該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

三、總結

智者大師在這裡以無生法忍為界限,分了兩種菩薩,這點非常重要。久修行得無生忍的菩薩,是指五道中見道、修道的菩薩;而「未得已還」是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這些菩薩要須常不離佛,成就無生忍力,也就是登地後,「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必須要登地,才能生死自在,才有能力、才真正有資格於五濁惡世救苦眾生。

現在佛門中許多人,動不動就說大話,說要在五濁惡世救苦眾生。根據這個教證,我們可以問他:「你有這個能力嗎?你登地了嗎?」沒有登地就不要說這樣的大話,這是非常危險的!

選自仁禪法師《淨土十疑論講記》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