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法句經》:雙要品第九原文和白話譯文


時間:2018/4/14 作者:藎木

《法句經》:雙要品第九原文和白話譯文

作者:尊者法救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

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梵文Dharmapada),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詮表意義,即為句(此如中國所說的「筌蹄」)。

《法句經》雙要品第九(原文)

二十有二章。雙要品者。兩兩相明善惡有對。舉義不單。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隨亂意行拘愚入冥自大無法

何解善言隨正意行開解清明

不為妒嫉敏達善言慍於怨者

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

永滅無患行見身淨不攝諸根

飲食不節慢墮怯弱為邪所制

如風靡草觀身不淨能攝諸根

食知節度常樂精進不為邪動

如風大山不吐毒態欲心馳騁

未能自調不應法衣能吐毒態

戒意安靜降心已調此應法衣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

不得真利知真為真見偽知偽

是為正計必得真利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意不惟行淫泆為穿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

淫泆不生鄙夫染人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

如近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造憂後憂行惡兩憂彼憂惟懼

見罪心懅造喜後喜行善兩喜

彼喜惟歡見福心安今悔後悔

為惡兩悔厥為自殃受罪熱惱

今歡後歡為善兩歡厥為自祐

受福悅豫巧言多求放蕩無戒

懷淫怒痴不惟止觀聚如群牛

非佛弟子時言少求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覺正意解見對不起

是佛弟子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9雙要品

【譯文】

雙要品大意是講:每兩偈構成對比義,相互發明,善與惡相對,說善必舉惡,例舉義理從不孤單(以求在對比之中更能明確揭示出其本意)。

心是萬法之本,心為六識的前導統率,心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惡事惡行,或溢於言或現於行:罪惡與苦惱將自行追來,(心中有惡),猶如大車行過之處必留車轍。(一)

心為萬法之本,心為六識的前導統率,心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善事善行,或溢於言或現於行:福報與快樂將自行追來,猶如投影伴隨身形。(二)

順隨昏亂之意行事,(必將)局限於愚昧之中進入昏冥之境:自傲自大不依佛法,哪裏能夠理解美善之言?(三)

隨順正意行事,開悟知解清淨明達:不做妬嫉之事,敏捷通達美善之言。(四)

對於抱怨之人倍感氣憤,(氣憤之人心中)未嘗沒有怨恨;不對別人的埋怨感到氣憤,其埋怨自行消除,這一基本的做人法則可以效法。(五)

不要喜歡責備他人,務必努力自省其身:假若有人明白此理,永永遠遠熄滅(怨恨)沒有禍患。(六)

(意念)行為之中只看到根身的清淨之處,不去管束六根,不知節制自己的飲食,散漫墮落且又怯弱,又被邪欲牽制,(此種人生)猶如大風偃厭野草,(毫無自立品格)。(七)

(若能)反觀根身的不淨之本質,管束各種根性,飲食自知節制,常常樂於上進,不被邪欲撼動,(此種人生)猶如風吹大山,紋絲不動(巋然自立)。(八)

不能除滅心中濁穢,欲望之意在心中馳騁奔騰:不能自我調控,就不該身著袈裟。(九)

能夠除滅心中濁穢,善守戒律能令心安靜:降伏了(騷動)心靈已經可以自我調控,如此這般方能身著袈裟。(十)

把真當作假,把假當作真,此乃邪僻之計,不會獲得真利。(十一)

知道真是真,看出假是假,此乃正見,必能獲得實利。(十二)

建造房子不周密,天一下雨必漏水,心不思正道,淫浹意識必放縱。(十三)

建造房子完美周密,天雨連綿亦不漏水:守心思正道,淫泆意識不產生。(十四)

與鄙陋之人結交,猶如靠近腐臭之物:漸漸沈迷學習非法,不知不覺養成惡習。(十五)

與賢明之人結交,彷佛靠近香氣受薰:增進智慧學習善道,漸漸養成芳馨之品德。(十六)

製造憂因必受憂果,作惡之人今生來世兩世憂愁:造憂之人心常恐懼,罪報來時心慌意亂。(十七)

善種喜因必享喜果,行善之人今生來世兩世歡喜:此等喜樂事,令人多歡暢,福報來臨心安泰。(十八)

今生種悔因,來生結悔果,作惡之人今生來世兩後悔:此種行徑名曰自我造孽,承受罪報之時心靈躁熱難當。(十九)

今生種歡因,來生享歡果,為人行善事,今生來世兩世皆暢歡,善人行善自保佑,福報來時心歡喜。(二十)

巧言佞舌又多欲求,放蕩(心志)了無戒德,胸懷淫蕩恚怒貪痴,不以止觀二法(管束心意),(時常)聚在一起猶如無知之群牛,(這等之人)不是佛門弟子。(二十一)

說話適時極少欲求,修行正道踐履佛法,除去淫蕩恚怒貪痴,知覺端正心意開解(於佛法),看到對象(之人之物),不趨前去(聚在一起),(此等之人)乃為佛門弟子。(二十二)

【原典】

雙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雙要品者,兩兩相明,善惡有對,舉義不單。

心①為法本,心尊心使②;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③於轍。(一)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二)隨亂意行,拘愚④入冥。自大無法,何解善言?(三)

隨正意行,開解清明。不為妬嫉,愍達⑤善言。(四)

慍⑥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五)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六)

行見身淨,不攝諸根,飲食不節,慢墮怯弱。為邪所制,如風靡草⑦。(七)

觀身不淨,能攝諸根;食知節度,常樂精進;不為邪動,如風大山⑧。(八)

不吐毒態,欲心馳騁;未能自調,不應法衣⑨。(九)

能吐毒態,戒意安靜;降心已調,此應法衣。(十)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十一)

知真為真,見偽知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十二)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⑩行,淫泆為穿⑾。(十三)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淫泆不生。(十四)

鄙夫染人⑿,如近臭物;漸迷⒀習非,不覺成惡。(十五)

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⒁習善,行成潔芳。(十六)

造憂後憂,行惡兩憂⒂。彼憂惟懼,見罪心慷⒃。(十七)

造喜後喜,行善兩喜;彼喜惟懼,見福心安。(十八)

今悔後悔,為惡兩悔;厥⒄為自殃,受罪熱惱⒅。(十九)

今歡後歡,為善兩歡。厥為自佑,受福悅豫⒆。(二十)

巧言多求,放蕩無戒,懷淫怒痴,不惟⒇止觀。聚如群牛,非佛弟子。(二十一)

時言(21)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覺正意解,見對不起(22),是佛弟子。(二十二)

【注釋】

①心:古人把心看作是思惟的器官,進而引伸為思惟本身。現代語言中與之相通的便是識。

②心尊心使:心為至尊,猶如君率臣而統領六識。心為使動者、創造者。

③車轢:火車碾過。轢,車輪走動。

④拘愚:局限於愚昧。

⑤愍達:即敏達,快捷地理解、明了。

⑥慍:怒也。

⑦靡草:使草靡。靡,倒下。

⑧如風大山:風,名詞當動詞用,風吹。

⑨不應法衣:即是說與身上的袈裟不相配。應,適合、相稱。

⑩惟:只、僅僅,引伸與某某一致。

⑾為穿:被某某所穿透。

⑿染人:影響他人。

⒀漸迷:長時間地在不知不覺中陷於迷惑。

⒁進智:增進慧智。

⒂行惡兩憂:作惡之人今生來世都有憂愁,故曰兩憂。

⒃慷:音ju,羞愧、恐慌。

⒄厥:其,指示代詞,代上文為惡這件事。

⒅熱惱:即煩惱。煩惱生躁發熱,故曰熱惱。

⒆悅豫:即愉悅。

⒇惟:謹守,一心一意追求。

⑩時言:說話適時,時機恰當。

⑩見對不起:見對,看到相異的,矛盾的一方;不起,不動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