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海濤法師:錯誤的動機,只會讓學位製造更多惡業


時間:2018/4/24 作者:念佛好念佛妙

當菩薩看見他人福報比自己優渥的時候, 總是會很謙虛地向他學習, 學習培福的方式、增長福德的方法, 以莊嚴菩薩長遠的修行。 即使對方不是一位修行者, 菩薩也絕對不因此而自大, 這即是菩薩的「卑下精進」。

佛在世時,佛弟子們以佛為師; 佛不在世時,佛弟子們則以戒為師。

當我們加入道場團體, 就要學習融合、謙卑, 學習放下自我。

什麽是修行呢? 修行即是─ 轉惡為善,轉恨為愛。 簡單地說, 修行其實就是一種改變, 修,就是一種思想上的改變; 行,就是一種行為上的改變

。 受持戒律的意義, 並不是如其他宗教所有的持戒動機, 只是臣服於對神或上帝的承諾; 佛弟子受戒、持戒, 是為了降伏煩惱而受持淨戒, 尤其是為了證得與佛無二之無上菩提、 欲利益一切眾生而受持佛戒。

已經有子女的父母們, 應該要永遠記住一件事情, 那就是成績的優劣、好壞並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發展與個人的特質。 所以,孩子們的學習順序應該是: 人格第一, 健康第二, 學業第三。

讀書的目的, 是為了服務他人、服務社會, 以及學習做人的道理。 千萬別將讀書當成手段, 如果攻讀博士只為了賺更多的錢, 得到更高的地位, 這種錯誤的動機, 只會讓博士學位製造更多惡業!

利益眾生的同理心 唯有充實自己、 誓證無上菩提, 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大行; 才能確實地利益眾生。

六念處的教義 佛在世時的一名大護法—給孤獨長者,第一次見到佛陀的過程非常不可思議。有一次他為了兒子的婚事到王舍城去找親家商量,到了之後,親家告訴他:「實在對不起!平常時候,我一定第一個接待你,但今天實在沒時間,因為我要去供養一位聖者,他就是偉大的佛陀。」 給孤獨長者一聽見佛陀的名號,內心非常震撼。我們每個人都有宿世的因緣,當他聽見「佛陀」二字,不知道為什麽?心裡也很想見到佛陀。當天晚上他睡不著覺,輾轉難眠,索性不睡了,起床散步。 突然間他心頭放光,他隨著光芒一路走進森林,而佛陀也早在森林裡等著他了。長者見了佛陀非常歡喜,聽了佛陀為他說法之後,當下證得初果。從此之後他開始護持佛教,熱心供養僧眾,幫助貧窮人,作了種種的善事。 「四聖諦」因緣法殊勝 在佛陀為四眾弟子宣講的佛法當中,「四聖諦」是非常根本的教理,為大家作個簡單的說明。

佛陀說: 第一、生命的真理是「苦」的真理,必須了知苦的逼迫性。 第二是「集」:這是指痛苦的原因。苦是來自哪裡?生命的苦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別人傷害你,而是自己造成的。因為沒有智慧,不瞭解真相,任由貪瞋痴起作用,才為自己招來無邊的苦果。 記得小時候,我很喜歡看魚,也很喜歡釣魚,把魚釣回來,畜養起來覺得很快樂。但是為了釣魚,必須到釣具店買蚯蚓,把牠切成一段一段的,拿到溪邊捕捉小蝦,再用魚鉤勾住小蝦釣魚,從來沒想到牠們也會痛苦。 今天如果拿刀子在你親生兒子或媽媽身上挖來挖去,你一定痛苦不堪,但當初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樂,不知傷害了多少生命,這就是所謂的「集諦」。 第三是「滅」:因為無明、因為貪愛,因不瞭解因緣果報而造下惡業,也為自己帶來痛苦。諸法是因緣生,也是因緣滅,我們聽聞佛法之後,了知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無所有。 第四是「道」:因為欣羨「滅諦」的寂靜,因此努力觀照一切法的空寂性,這是所謂的「道諦」。

若要詳細來說,「道諦」即是「八正道」的開展。若簡單說,即是「緣起法」。佛陀常說:「我論因說因」,緣起法的真理是佛法中非常根本的一環。 舍利弗、目犍連,兩個人是好朋友,一輩子追求真理。有一天舍利弗看見威儀莊嚴的馬勝比丘托缽經過,心想:「這是什麽人?天上的神嗎?為什麽他的威儀舉止,安詳的眼神,我從來沒見過?」 一股求法的衝動驅使舍利弗上前作禮:「請問,閣下跟誰學道?」馬勝比丘說:「我跟佛陀學道」。 舍利弗問:「佛陀教了你什麽?可以告訴我一些嗎?」 馬勝比丘說:「我生性駑鈍,沒有全部學會,但記得一首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偈》 舍利弗聽了這一首偈子,立刻證得須陀洹果,他回去後告訴目犍連這一樁事情。目犍連見到舍利弗的容貌變了,心裡明白他必定已得甘露法味,於是請求舍利弗將馬勝比丘說的偈子告訴他。

目犍連聽了之後,要求舍利弗再說一遍,一共要求了三遍,舍利弗也說了三遍。第三遍說完時,目犍連也證得了初果。 兩人這時心裡非常地清楚,佛陀是難得一見的大師,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心靈導師。於是他們帶領著自己的弟子眾一起來到佛陀的地方,依止佛陀。 七天之後,舍利弗證得阿羅漢;又過了七天,目犍連也證得阿羅漢。 各位,我講這個故事,大家可以想見「緣起法」是多麽重要!懂得緣起法,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非常莊嚴的威儀,就像馬勝比丘一樣。 你們即使不瞭解全部,在日常生活中,能作到的也要儘量作到。例如,我們用了這個場地,要恢復得比原來還乾淨。

我如果到居士家借住都特別小心,離開的時候,刷刷廁所,進來的時候,本來黃黃的,但離開的時候,白白淨淨的。 所以,細心很重要!舍利弗、目犍連為什麽很快證阿羅漢,除了宿世的因,還有微妙地觀察。馬勝比丘在路上走來走去,也沒有開口講話,就度了舍利弗、目犍連,真是不可思議啊! 剛剛講「苦集滅道」,其實有兩種層面的體悟,一種是聲聞的體悟,另一種則是緣覺的體悟。佛陀講苦,苦的原因是無明、貪瞋痴,所以要消滅貪瞋痴,要出家,老實地修戒定慧。 這個智慧對不對?對!這就是出離的智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