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什麼是回向?為什麼要回向?


時間:2018/4/24 作者:仁澤

(什麼是回向,為什麼要回向,如何回向等)印光大師

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門,關於回向,《大乘義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種回向,即

(1)菩提回向:謂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

(2)眾生回向:謂深念眾生,故願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給與他人。

(3)實際回向:謂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實法性。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多回向多所開示,除了採取了一般回向的意義,又具有淨土宗的鮮明特色,下面試概述之。

一、回向的一般含義

印祖在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九中開示:“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志,人各有業(業謂職業)。但隨緣隨分即可,不必與一切人皆同也。”此說三種回向與《大乘義章》相同,而同生淨土為歸宿。

二、淨宗中回向的含義

淨土宗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為宗旨,所以淨宗之回向必指歸往生淨土。所以,印祖在與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開示:“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淨宗回向以發願求生淨土為本,這是觀經三心之一,回向發願心的要求。印祖開示:“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三、回向與菩提心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體現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結緣釋怨,成就大乘勝行。印祖在與徐福賢女士書中開示:“然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祖在文鈔三編卷一復楊慎予居士書中又開示:“須知無論誦經持咒,均以恭敬至誠為主。均以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西方,則其利大矣。若世間無知之人,事事為己,則其利益隨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燈光明了無減損。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與久。回向時當知此意。不但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結眾緣而解眾怨。”印祖對一位受魔擾的居士開示:“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增廣文鈔卷二復某居士書)

四、回向之功德無量

在增廣文鈔卷一復周孟由昆弟書中大師又開示:“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在三編卷三復章道生居士書一中又開示:“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有一種疑問:聖者有功德回向,凡夫有什麼可回向的呢?印祖在增廣文鈔與徐蔚如居士書三中回答了此疑:“讀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機之書,直欲愧死。而朝暮禮誦時回向,乃攄我愚誠。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彌陀聖眾,以速度我,何可謂為法施?然不妨藉此緣事,以增長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當禮誦時,尚為諸佛回向,況示居凡位,於理又有何妨。”

五、回向的具體修法

印祖開示:“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六、回向是導聖道修行歸於淨土的紐帶

1、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既顯示了淨土法門的高尚地位,對治驕慢知見,又成就淨土法門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之義,還成為末凡的指路明燈。印祖開示:“須知淨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猶令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是知回嚮往生淨土一法,乃圓滿佛果之末後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為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為《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增廣文鈔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又開示:“良以末法眾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決難即生解脫。華嚴會上,華藏海眾,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況末世之學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學研究叢書》序)

2、回向成就助行和圓修的往生意義。印祖在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三中開示:“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嚮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修行眾善,回嚮往生是助行。在《近代往生傳》序中開示:“或圓修萬行以回向,或專持佛號以求生。”善巧回向可使一切行門成為淨土助行,如在徐福賢女士書中開示:“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嚮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我們注意到凡開示回向必與信願念佛正行之外的種種助行關聯,按照善導大師弘願與淨土要門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願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諸善則必須通過回向發願才能變成往生淨業。故回向求生淨土對於淨土要門自他二力行者要而又要。印祖開示:“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增廣文鈔復周智茂居士書)。

淨土要門的具體內容就是觀經說的淨業三福,也可以代表一切聖道門的修行,這些修行未到斷盡見思惑地位,不能了分段生死,而回向求生淨土,就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從這裡可以看出印祖之所以說淨土法門統攝一切禪教律之義。印祖在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中開示:“按《觀無量壽佛經》,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六

元魏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

問曰。應說回向義及說方便義。云何回向義。云何方便義。

答曰。若回余處善根功德向佛菩提。是名回向。又依佛菩提起修行心。無量種門於一切時於一切處集諸善根。為欲證得一切種智。依於世諦境界般若。回向方便普令轉來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於世諦境界般若知因似果。修有量因深心成就菩薩不共道功德等。增長勝法置於無量果報之中。是故名為回向方便。

又以同勝回向故。此明何義。以略說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回向。何等為二。一者同回向。二者勝回向。

同回向者。一切善根皆悉回向薩婆若智。

勝回向者。如無盡意修多羅布施果中說。須食與食具足命辯色力樂故。須飲與飲離渴愛故。如是施衣得色施乘得樂施燈得眼。施音樂者得淨天耳。如是乃至施髓腦者得金剛身堅固不壞如是等。

又同回向者。為與一切眾生樂故。

勝回向者。未生信心者令生信心故。若有破戒者。令得持戒故。若無聞慧者令得聞慧故。若有懈怠者令得精進故。若有喜忘者令得憶持故。若心散亂者令得禪定故。若無智慧者令得智慧故。若有慳惜者令成就舍故。如是等。

又同回向者。為滿六波羅蜜故。勝回向者謂舍外事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大富資生故。舍手腳等一切肢節。及以諸根為令一切眾生具足諸根手足等故。如是等回向一切修多羅中廣說。

應知。又為欲清淨諸佛國土。是故回向。此義云何。菩薩為欲清淨四種義故。檀等諸白法回向佛菩提。何謂四種。一者為欲清淨諸佛國土。二者為欲清淨菩提之心。三者為欲教化淳熟清淨眾生之心。四者為欲清淨一切佛法。而菩薩不為得世間位故回向。不為求於自身樂故回向。不為取聲聞辟支佛地故回向。又施等布施遠離盡因回向。以諸菩薩取一切種智因。是故菩薩善知回向方便。

又菩薩有四種事施等功德盡。何等為四。一者不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求於世間人天生處。三者無回向方便。四者親近惡知識。如是菩薩一切施等善根盡滅。若菩薩行布施等。若三種法常現前者。菩薩爾時施等功德遠離盡因能成一切種智。何等為三。一者正遍知菩提心。二者憐愍眾生。三者不違如來言教。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懺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懺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