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遵式大師: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新白話版1


時間:2018/4/27 作者:常念彌陀

安養極樂寶剎,是大覺讚嘆的,三輩眾生要高升的。晚夕中孕含金華,群星還要慚愧那海滴。晨朝的暢遊玉池,世燈勉強比喻為河沙。因為十方諸佛來贊助,四類眾生有利往。雖然光照而普遍開示,終究頂禮而偏求往生。所以天竺國的皇家,從古到今,那裡的大賢大聖們,都舒展文辭作為盟約(文殊普賢天親龍樹聖賢等類,或另譯發願文,或著作經論,這裡不詳說),這裡的大德大儒們,盡情的揮毫而發誓願。(且首先從晉朝的東林淨社劉雷等十八賢,以及一百二十三人同發誓願。劉遺民執筆撰寫。後來有地位的人士,有德望的高僧,有潔志的俗家信眾,豐富了記載)從此反覆綿續,相互唱和。確實是道德的通途大路,常樂的直捷救濟啊。但是世間多有歪曲錯解,沒有了解深意,忽然遇到求問,就沒有羞慚的濫吹,或激動排斥為小教,或大笑指責為權乘。因為那言詞既然違反經意,人們疑惑在通常的典藉上,能不說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孔子語,意思是君子在自家說出的話不善,那千里以外都違棄了,何況近處呢),於是我就論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詞語慚愧不成文采,道理還可能算是適當。看到菽和麥就要分辨,區別涇水和渭水就要分明,剪除伊蘭草的臭林,種植栴檀樹的香乾。信解行願,探求始終,不用數千言就能詳細說明的,實在是這二門了。

第一決疑門

疑是信的障礙,世間小善尚且不能成就,何況菩提大道呢?有人說:「天台智者已經有《淨土釋十疑論》,何須這篇文字?」但是大略有三個意義。一是上為王臣高官生起信願的,事務繁忙少有閒暇,難尋廣長的文字細看。現今列舉大綱,以及略說行相,因為容易閱覽,因為容易修行。二是論中多是隨著事相解釋疑難。唯有第二第三,略有附帶義理的。而且事情既然沒有窮盡,疑也不可終止。現今就闡明一理,作為諸法的源頭,指出源頭那流就可以知道了。三是正對說者反經背理,自損損他。所以在第二疑法中,舍小的取大的,弄明白權與實,使後來的人不迷惑。至於道安和尚的《往生論》(六卷),懷感法師的《群疑論》(七卷),道綽禪師的《安樂集》(三卷),慈敏三藏的《淨土慈悲集》(三卷),源信禪師的《淨土集》(二卷),古今祖師歸心淨土的,或註疏解經,或根據經典造論。或隨機解釋疑難,或伽陀讚揚。雖然殊途同歸,而各自陳述見解,動不動就是長篇,尋究確實很難。現今統合那百家,把三疑收盡。但是文字依據是天台止觀,不敢自己臆說。一是疑師。二是疑法。三是疑自。

一是疑師

師有二種:一是邪魔外道等師,顛倒惑亂別人,不是能傳承的啊。二是正法的師,又有凡聖因果的不同。凡夫以及因位,還有不明白的,就像清辨(印度人)認為彌勒還不是正遍知,要等到龍華成佛,再去問津,就是這類啊。現今顯示西方淨土要眾生回向的,唯有果佛聖師,釋迦如來,以及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贊勸往生,更有什麼迷惑?

二是疑法

佛法有二種:一是小乘不了義法。二是大乘了義法。大乘中又有了義不了義的不同。現今談淨土,是唯一大乘了義中了義的法啊。並且小乘經部,包括所有貝書,沒有過一字贊勸往生他方淨土。所以天親論說:「女人以及六根殘缺的,二乘種性的不生他方淨土。」這就是明確的根據啊。

問:小本《阿彌陀經》等,都說極樂國有聲聞弟子。以及《鼓音王經》說,佛母名叫殊勝妙顏。也應當還有女人。

答:佛母恐怕是指初降生時。成正覺後,國土隨即清淨,必沒有女人。佛母或轉成男子,如娑婆本土的龍女,或在命終如悉達多的母親。有人注論引用這部經文,而說淨土也有女人的,不是啊。聲聞的問題如《觀經疏》以及《淨土十疑論》合起來領會。現今闡明大乘又有三種。

一是三乘通教。這一教門雖然通大,類同二乘。又當教菩薩,雖然教化其他淨佛國土,教化後,還同二乘歸向永滅。淨土深理,不是他們知道的。不是了義啊。

二是大乘別教。這是指大乘「獨菩薩法」。雖然談實理,「道後」才證,因果不融。而淨土在理外修成,萬法卻不由心具。雖然塵劫修道,廣游佛剎,對於那淨土因果,只是「體外方便」。這也是不了義。

三是佛乘圓教。這一教門的要旨圓融,因果頓然具足。佛法的妙,在這之前,不知所以啊。經上說:「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就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是大乘中的大乘,了義中的了義。

十方淨土穢土,同時包含在剎那間。一念色心動起,羅列遍布在法界中。都是天然本有,不是緣起新成。一念既然如此,一塵也是這樣。所以能夠每一塵中一切剎,每一心中一切心。每一心塵又互相周遍,重重無盡沒有障礙。一時頓現不是隱與顯,一切圓成沒有勝與劣。如神珠的頓時含照眾寶,如帝網的千光交相輝映。我心也一樣,眾生與佛本體等同。如此卻是剛剛回神的億萬剎土,實際是自己心中生出。孕育的九品蓮花,哪裡逃出剎那的範圍?如果事與理遠隔,淨土穢土互相妨礙,怎麼能使五逆凡夫,十念就登上寶土,二乘賢輩,回心就到達金池呢?相信這圓談,那事就沒有不通達。蒙昧這個至理,那處處就都迷了。所以《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造通二種。一是理具名造。十界的依報正報,一念就具足。二是變起名造。全理的緣起,知無不為。)如心與佛也是如此,如佛與眾生一樣。心佛以及眾生,這三方面沒有差別(實在因為三無差別,才能感應道交,悲願相攝。共變各變,因果才成。如果只知一理無差,不曉得諸法互相具有,那還沒有很好的圓融意旨。)。又《大乘起信論》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直指凡心)這心當下含攝一切世間(六凡法界)出世間法(四聖法界。攝的意義也有二種。一是理具。二是事造。包括十界。十界之內,身土淨穢,什麼法不在)。依據這個心,顯示摩訶衍的意義(摩訶衍,就是大乘。如果不是這個心,怎麼能乘運)。《十六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就是法界身,在一切眾生心想中,以及這心可以作佛,這心就是佛)又《般舟三昧經》說「佛是我心。是我心見佛,是我心作佛」等。談這個旨意的,在大乘經卷中,璀璨繽紛隨處可以舉出。至於《法華》妙經,如來親自授記往生。《華嚴》奇談,普賢親自陳述回向。所以知道彌陀在因地時,觀到這個理而發大誓願普收眾生。釋迦的果成熟,稱讚這個理而出廣長舌深深讚嘆。十方三世,莫不是一樣。

問:如上面的說明,妙理圓融極了。那麼世人都須要觀行,才能往生嗎?

答:這不是啊。現今只是決斷疑情,使人知道淨土的百寶莊嚴,九品因果,以及在眾生一念微細的心中,理性具足,才能知道今天往生的套用,隨願自然。雖然遍及十方,也不離當前一念。往來法界,正在唯心中,避免庸常的見解,執這個否定那個。那行願的相,正在次門,不是這裡問的。何況九品往生的相狀,各有行類不同。上輩三品,須要解須要行。所以經文說:「汝行大乘,解第一義。」就是那樣的人了。如果今天的學人,見賢思齊,企望金座而高升,唯有妙觀可以依託。如果是那中下等的,六品往生的因,只是精進持戒,在世間行仁慈。至於下下品的往生,本來是惡逆人,十念精誠,便生到極樂國。只要能知道有淨土,都可以回心嚮往。如果不是這樣,哪有九品的差別啊。(世人縱然說淨土出自大乘教,不能如上面針對教理去分辯,難免混濫,不值得決疑。)

三是疑自

提問說,我是博地凡夫,世間煩惱多。為什麼這個身往生到淨土,進入賢聖海,同正定聚(必定正悟)一樣呢?

解釋說,如果了悟如上法性虛通,以及相信彌陀本願的攝受,只是勤修功福,哪裡還用問?何況十念的就能往生,唯有除了五逆罪以及誹謗正法。再說定心十念,五逆誹謗的也能往生,如今幸好沒這個惡,而且真正信願專志求生,還有什麼疑惑呢?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