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三十一集)


時間:2018/5/9 作者:一切為空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三十一集)2005/2/21台灣台南淨宗學會檔名:52-116-31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課程進入到第四個單元「信」這個部分內容。我們也提到了整個人與人的五倫大道當中都要言而有信,也都要存著信義,存著道義、恩義來互相付出,互相扶持。那人與人的關係就會非常和樂,非常圓滿。

我們提到這個信的問題,會想到在商場上要不要守信?要。但是也有說法:無奸不成商。所以在目前這個時代似是而非的觀念太多,我們確確實實要會判斷。比方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誰講的?找不出來了。請問他為什麼講這句話?太自私了,很可能是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這樣的態度不好!所以我們要考慮到一個言語會帶給他人錯誤的觀念,我們一定要謹言慎行。所以當我們不確定我們的話是正確的,絕對不能亂傳,「知未的,勿輕傳」。

所以在商業,我們也有遇到家長說:你把孩子教得這么誠信,那他以後到商業怎么辦?我們會跟他說:那你兒子一定當總裁。假如每個人都不守信,只有他守信,那大家要跟誰做生意?那當然是跟守信的人做生意。所以「無奸不成商」是錯誤的,他能騙得了一次,騙得了兩次,他不可能長久的騙下去,所謂「日久見人心」。而且當他是用奸巧,用一些手段,縱使他騙到了生意,其實也折掉了自己的福分。他可能還得意洋洋:你看我賺了這么多錢。其實那些錢都是他命里就有的;而他已經又因為用錯了方法,而又折損了自己本有的福分,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所以人與人要信,在政府、在商業、在任何的團體都應該取信於人,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我們也提到對於小孩的要求,合理的我們才可以答應,不合理的,你一定要堅持。不然他要什麼你給什麼,助長了他的貪心,他的奢侈、奢靡之氣,這樣就危害甚大。所以這一點不可以『輕諾』。當我們發現小孩有輕諾的現象,我們也要給予引導,給予教導。早上也有提到,小孩在答應別人的時候,首先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再來是答應別人的事,是不是符合比方說學校的規定,還是有沒有符合法律的規定。這都要從小跟孩子建立這樣的態度,他才不會輕諾。

那我們成人當中也決不能輕諾。所以當別人有求於你,比方說他有急事,有一些緊急狀況要有求於你,你也要穩下心來先把他這件事聽清楚。有時候對方很急,他的急又帶動了你的心很混亂,很有可能你答應了,到時候事情不如你想像這樣。比方說,他只是片面之詞,你又沒有冷靜下來,很可能你答應的事,到時候那個情況不如你預期,你也很難處理。所以急事還要緩辦。而且當對方要找你幫忙,甚至於是跟你一起去做這件事,你也要考量:第一個他的能力夠不夠,第二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要看看這一件事情各方的緣分成不成熟。假如不成熟,你就很輕率的答應,到時候你會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到時候就會很尷尬,也會產生一些誤會。你本來是好心,到最後可能會很難收拾。所以我們有善心,還要用理智去判斷才行。所以「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下一句: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我們人跟人言談的互動很多,所以講話要不要學?要!那你有沒有學過講話?沒有,要不要上來試試看?多磨鍊就好。所以講話要從小訓練。我是沒有從小訓練,因為小時候才華比較差,所以從沒有參加過什麼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對我來講這都是絕緣。結果剛好在大學時候,我學習的一種心境打開了,因為那時候也學一些健康的知識,就覺得健康對一個人很重要。所以我就自己在大學附近的泡沫紅茶店,常常都是在樓下就找二、三個學弟,我說:你可不可以來聽我講講話?跟他們約在泡沫紅茶店開始跟他們講「營養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就講這一些題目,比方說「人際關係對人的重要」,就從二、三個開始練習。後來我要到海口去,楊老師也告訴我,一有機會三個、兩個都去講。那我就謹遵師命,一連串一百多場就這樣講下來。後來講到一百多場又到深圳去,結果在差不多半年左右就講了二、三百場;然後緊接著我們七月份又開始辦全國性的演講,就一直這樣訓練過來。所以講話要「勿畏難」,多講就熟練。但是講話也要看我們的存心,最重要是能夠利益他人,不然「話說多,不如少」。

所以我們在各地開的課,我們中心的老師也都會常常讓小孩有上台講話的機會,不只訓練講話,還訓練他的威儀,要「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所以他們上來講話,自我介紹,然後要講我上個禮拜在家裡有做了什麼孝順父母的事。因為當每個人把他所做的講出來,就可以「見人善,即思齊」。諸位朋友,《弟子規》在哪裡?在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用得上。所以他們一上台來就要開始先一鞠躬,然後再自我介紹,「我是某某某,我今年幾歲」。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他們,有時候手怎么樣?不聽使喚,就會這樣動來動去。還有這嘴巴有時候就講不清楚,當孩子講不清楚怎么辦?你要給他空間,來,再來一次。一次一次給他磨,磨到他會,這樣膽識膽量就訓練出來。

講話的聲調,『勿急疾,勿模糊』。之前《弟子規》的部分也講到很多有關講話的態度跟方法,還有哪幾句?「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所以聲調要適中,不可以太大聲,不可以太小聲。還有「問起對,視勿移」,所以在對別人講話的時候眼睛要看對方以示尊重。所以這些小細節,你花點功夫去注意、去訓練,等他三個禮拜、四個禮拜,自然而然就循規蹈矩。所以我們有一個小女孩,她滿內向的,但是我們都會讓這些孩子來訓練。後來過了幾個月,這個比較內向的小女孩去參加演講比賽也得獎,所以她的母親也很歡喜。那假如你的孩子比較不敢講話,你也可以在家裡自己辦,爸爸先來示範一下,讓兒子跟你一起來訓練,他一定會做得很歡喜。小孩子要你也做他也做,他都會很服氣。

除了讓孩子訓練說話以外,我們與人交談當中也要時時觀照自己講話有沒有太快?假如太快了,別人聽了會怎么樣?很吃力。假如他又有心臟病,就比較危險。所以很多朋友都說:我已經夠慢了。這樣好不好?不能拿自己的標準,要拿別人可以接受的標準。而且說實在的,講話的目的在哪?當然是要讓別人聽,講話的目的不是自己要說。比方說我們跟同事、跟上司在通電話,可能提到的是一些公事,那老闆講話太快了,你又沒聽清楚,可能又是要處理的事,這時候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跟上司講,假如還不是很熟的,那就不要直接又說:你怎么講這么快。我們可以退一步走,把你聽到的跟上司說:請問您剛剛講的是不是這樣這樣這樣?把他講的你已經聽的,把它復誦一遍給他聽。當確實你是聽錯了,他也會馬上再重複告訴你。不然你勉強聽懂,到時候有了偏差,上司絕對不會覺得他講得太快,他一定會說你辦事沒有辦好。所以我們有一個習慣,不管是誰交代我們事情,我們要掛掉以前先再給他復誦一遍,這樣才會萬無一失。往往是一句之差,會讓整件事要從頭再來。那人生「一寸光陰一寸金」,決不要因為一句言語的疏忽,耗了大家大半的時間,那可就不好。所以也是要謹慎對待。下一句: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我們剛剛提到要把話復誦一遍,這個習慣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相信他從很小養成,當他的老師交代他辦事,他都會說:老師,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我相信這些老師、這些長者看到他一定會怎么樣?非常歡喜,值得信任。

『彼說長,此說短』。這叫說長道短。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這樣說長道短?他們的目的在哪?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且人群有一個習慣,他都會逼你靠邊站,你到底要在我們這邊還是要在那邊?有沒有這個傾向?那我們就偏兩邊都不站,所以『不關己,莫閒管』,趕快是非之地遠離。因為,來說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一來是要拉攏你,二來要詆毀別人。只要有是非,就會對團體有所傷害,那我們絕對不樂見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要帶動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我們應該走出一個正確方向,要和氣待人,多多包容。

當你在團體當中不兩邊站而站中間,這個位置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兩邊必然都有偏頗。而當每一個人他自己太偏頗了、太過了,他內心會不會覺得錯了?久了以後,他也會覺得怎么樣?自己有錯誤,或者心理上他就會想去找人談一談。比方說今天某一個主管做了一件事,是做錯了。有人就會批評過度,有人就會一味袒護,有沒有這種情況?那兩邊就鬧得不可開支。那這個時候我們站中間必有大用。怎么說?這個袒護主管的是不是真正愛主管?感情用事。你愈袒護他,他可能愈看不到這一次他的錯誤問題在哪,他有可能就跟著你們跟另外一半在那裡爭鬥了,那他就愈來愈失去人心。那你本來的動機是要為他好,到最後可能怎么樣?害了他。

所以袒護的這一邊,他久了以後也會思考,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他們,真正為他好絕對不是一味的袒護。往往你這么一說,因為他已經跟主管也相處一段時間了,他可能又會回歸回來說:對!對!我以前有一些事勸他,他也沒聽。後來我們可能進一步跟他講:因為你常能夠指出他的缺點,慢慢他自己印證以後,他會對你愈來愈信任。所以該勸的,絕對不能因為一次、二次主管不聽,你就不勸。「日久見人心」,他慢慢還是能夠轉化過來。

那另外這一邊就是「攻人之惡毋太嚴,當思其堪受」。當別人有過失的時候也不要太嚴苛,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說實在很多事因為你不是當事人,說不定我們做的時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樣的過失,所以還是要寬容相待。這一群他罵得太過,其實他內心也是覺得怪怪的,當我們都沒有言語上的爭執,對他們也是一種牽制力量。所以他們有時候可能會說:你怎么都這么有修養,我們應該檢討一下。所以確實在團體當中,只要我們能夠不搞是非,能夠盡心盡力做本分,不去做情緒之爭,往往都可以對團體有一個端正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我們自己的力量。

這是講到「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個「莫閒管」意思是說已經是這些是是非非了。但是假如是公司重要的事情,我們也要積極參與才行。而且當在參與當中,我們希望是要把一件事情辦好,所以在這個當下,該說話的時候還是要說。你不能當場沒講,後來做失敗了,才放馬後炮,那就不是很恰當。所以當在開會當中,必須有所決策的時候,我們對事不對人,哪些做得比較不恰當的地方,我們也要指出來。但是在這裡指出來,絕對不是對那個人、對這個同事有看法。所以把事情討論好了,決定好,走出這個會議的門,我們還是好同事,有任何好吃的絕對也不會缺他一份。所以你假如心裡怪怪的,那也會讓他心裡怪怪的,本來沒事,事情就愈來愈大。所以我們還是保持一分真誠的心去面對任何一個人。我們接下來看下一段經文: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見人善,即思齊』。所以我們看到善的事情,要主動去學習,甚至於主動去幫忙。那什麼是善?也需要我們去判斷。諸位朋友,什麼才算是善?利益他人,這個很好的答案。再來還有沒有?所以我們人常常也要有一個善的準則,你才好判斷。那我們這幾天學習也有一個善的標準,叫什麼?叫《弟子規》,就是一個標準。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你都可以體會得到都不離《弟子規》的教誨。

在《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善的判斷講解得非常的透徹,我們有時間可以好好看這本書。其中就有提到,打人、罵人是不是善?是不是?你們怎么考慮這么多,到時候看到事情在那裡考慮半天,事情都結束了,還不知道善惡。打人罵人是善?不一定。對!所以我們要從根本去看。這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端有曲,太多了。學習很重要的一個態度要主動,不能等別人講。所以我們回去也有作業,好好把《了凡四訓》這本書的道理好好研讀,對你有莫大的幫助,對你的家庭絕對有莫大的幫助。而且這本書日本天皇把它視為治國寶典,所以對一個國也相當有幫助。

我常常做一個比喻,我說人生就像一盤棋,而這一盤棋如何走得好的規則,就是這一本《了凡四訓》。如何立命,如何「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方法、理論還有表演,因為裡面也有很多事例表演統統在其中。所以當你真正了解規矩,縱使你現在這一盤棋並不是很好走,相信你往後的生命也會把它走得有聲有色,這才是人生的智慧跟功夫。人生不要祈求有一盤好棋讓你下,往往好棋都會讓一個人開始安逸,開始放縱。所以人生蓋棺論定是要看你的棋藝,看你人生的智慧。

所以就有提到真假,很多讀書人去問中峰和尚,問他:打人罵人是惡?中峰和尚就說:不見得。接著又問他:那對人很恭敬、很有禮貌是善?中峰和尚也說:那也不一定。所以這些讀書人也被中峰和尚的話搞糊塗了。也很好,這些書生還懂得謙卑請教中峰和尚,中峰和尚就說:假如他打人、罵人是因為要喚醒那個人,一巴掌要把他打醒,這個存心是善的,利益他人,所以也是善。所以諸位朋友,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確定他能醒,假如不能也不要打,那會結怨。所以學問還是要學得靈活,要伺機而動,不然可能我們學了一、二個月,可能會有很多障礙,會說孔夫子說的話不準,蔡老師說的話也不準。

我就曾經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剛好他情緒很不好,遇到很多事非常不順。因為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用心的行善,結果命運還出現很多的瓶頸。那一天我跟他談話的過程,他足足怨天尤人、抱怨了也有個把小時。等他都講完了,我也怎么樣?重重的回敬他,所以就他很多的問題。其實當我們行善的時候還有求,這個心已經怎么樣?不純了,所得的福分也都相當有限。然後也進一步引導他,這一些結果也都是你有很多之前錯誤的因,它只是現在慢慢都呈現出來而已。結果,我可能也跟他講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他一句話也沒說,頭都低低的。

後來他回去,隔天早上一大早就給我打電話。接起來之後,我這個朋友就說,他說他活了三十多年,昨天接了一個最好的生日禮物。我在電話那頭覺得非常愧疚。昨天人家生日,我還痛痛的罵了他一頓,很過意不去。當我的朋友感謝我的時候,我確確實實對他生起很高的敬意,不簡單!面對這么嚴厲的批評,他可以當下好好在反省自己。相信有這個態度,人生不怕,從逆轉順絕對可以辦得到。所以我這個朋友後來也很多的考試都順利考上,現在也在學校裡面教書,也教得非常之好。而且他還把在補習班裡面讀書的很多經驗,都到補習班去跟後面好幾屆的朋友(這一些學弟妹)都跟他們做經驗交流。而因為他都是對眾人付出,所以福報現前的特別得快。所以這是你要確定這一巴掌打下去會醒。所以我是很理解到他很信任我,他確定我絕對不會害他,也絕對是為他著想。那假如打下去不能醒,可能就會結冤仇,我們常常去拿捏這個分寸。

再來,讀書人也提到對人很有禮貌、很恭敬是善,中峰和尚就說:假如他的目的是為了升官發財,都為了自己的私慾,那對人的禮敬也是虛偽的,所以也不是善。從中峰和尚的教誨,我們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從哪裡判斷?從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縱使再有禮貌也是惡;一念利益眾人,縱使是打人罵人也是善的,都要從他的存心去判斷。

第二個我們可以從「是」跟「非」去判斷。古代在孔子時代,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子貢,一個叫子路。子貢因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他的國家去做生意。魯國剛好有一個法律規定,就是只要你在其他的國家,發現我們魯國人被賣到其他國家當奴隸,這個時候你可以花錢把我們的同胞贖回來,國家再以同樣的贖金還給你。這個規定好不好?相當之好,帶動人民要愛護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貢剛好就贖了人回來,後來官府要給他錢,因為他太有錢了,他說:不要了。他就沒拿。結果這個訊息傳出去,所有的人民一聽到說:子貢好清高!你看連錢都不收。

但是同樣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樣做不恰當。怎么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樣?夫子就分析給子貢聽,我們現在魯國人,窮人占大部分,有錢人占很極少數。假如你今天贖人不拿錢,那其他很窮的人到了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國人,他又想到說人家子貢都不拿錢,那我贖回去拿錢好像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錢,我可能生活都堪憂。所以他救人的時候就會有顧慮、會有遲疑。假如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因為遲疑沒有贖人,那一個人的背後可能又是一個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為一個人沒贖回來,那我們就有過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么做會有流弊問題。這個流弊就是往後會有不好的影響,可能就有人因為這樣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剛好走在路上,遇到一個人掉進了水裡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義,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裡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差點就滅頂了,所以非常感謝子路,高興得把他的牛就牽給子路,說:這個牛送給你。子路也很歡喜就把牛牽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覺得子貢不受贖金是優,子路做了好事還牽著牛走,好像比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對的,往後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別人危急都會奮不顧身去救人,因為他們都會體會到善有善報。所以聖人他都會從大的方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一個點上而已。所以是善還是非善,我們還要考慮到往後的影響性。所以當場好像是好的,但是往後的害處很多,這種事也不能做;當場做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往後會利益相當多人,這種事要做。這是從流弊問題來考慮到善。

有偏有正。在他們那個時候有一個宰相叫呂文懿公,那時候當了宰相,然後辭官回鄉,所以在整個國家的名聲也是非常非常的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剛好在他回鄉的路途,遇到了一個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間,他的這些隨從就馬上要去把這個喝醉酒的人把他趕到路旁去。呂文懿公因為存心仁厚,所以想說:我們就繞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見識。結果後來過沒有多久,聽到了一個訊息,就是這一個擋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漢被判了死刑。當呂文懿公聽到這個訊息,他就想起當初把路都讓給他是錯的。因為這個人明明知道宰相來了,他連宰相都敢擋,膽子大不大?大!之後宰相還繞路走,那看到人他會怎么講?你看連宰相都要讓我三分。那他就會肆無忌憚,愈來愈囂張,所以之後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呂文懿公才警覺到,當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給他處罰處罰,可能他會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於會犯下這么大的錯。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為姑息了這一個醉漢,所以結果反而不好,這種情況叫正中偏。

另外剛好有一次乾旱,整個地區都缺米糧,很多的人民就開始擅自搶這些員外的食物。這員外去報告官府,結果官府也沒管。這個員外很怕他的米糧被搶光了,所以馬上把他家裡面這些僕人組織起來,拿著棍子開始去處罰這一些搶劫的人。所以這些搶劫的人就有所畏懼,後來就沒有再作亂。所以當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糧,之後卻讓這些亂民不敢造次。所以這個叫偏中正。心裡確實不是為了社會大眾,但是後來卻影響了社會大眾,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善也是有半有滿,這個半、滿我們之前課程也有提過,一個女士捐了兩文錢,結果住持親自幫她懺悔。後來她入宮富貴,拿了幾千兩來,結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幫她回向。因為這兩文錢是全心全意,這是滿善;後面只是把她富貴當中的一點拿來捐,而且心已經不如第一次那樣的恭恭敬敬,所以這是半善。我也曾經看過一個報導,一對農夫老夫婦把他一生的積蓄統統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投入救人的行列當中。所以這一對老夫婦他是做到了滿善,全心全意。

善也有大有小。衛仲達有一次剛好在睡覺的時候,被這些陰司把他帶到閻羅王那裡去,結果這個閻羅王就說:來,把他的善跟惡的記錄搬出來,搬出來秤一秤,看哪裡重,哪裡輕。結果當把衛仲達的惡都拿出來的時候,幾乎可以把一間房子都占滿;而那個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樣小小的。所以衛仲達一看很驚訝,他就跟閻羅王說:我才不到四十歲,怎么會有這么多惡?他自己也很驚訝。閻羅王就跟他講:只要你起心動念是惡是不善,陰間都有記錄起來。所以縱使沒做,但是你的念頭裡面常常有惡念,所以才會這么多。相信衛仲達一聽完,往後對自己的念頭會多加謹慎。

結果把它放上去一秤,那一小小的善錄反而比這么多的惡還要重。所以衛仲達自己也很驚訝,就說:那一串到底是什麼?後來就把它打開來看,原來那時候朝廷大興土木,當國君大興土木,那人民就要怎么樣?就很辛苦,一定會勞民傷財,會讓很多家庭都會搞得妻離子散都有,因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家庭也會很難維持。結果衛仲達聽完以後就說了:我建議的這件事,皇上並沒有接納,那怎么也算是善?那接著閻羅王就跟他說:你這一念是為了千千萬萬的人民著想,所以這個善非常的大。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們的心念。當我們了解到如何去判斷善,那也才能夠「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也把善歸納成十件事:第一件事「愛敬存心」。這一個愛敬存心應該怎么樣去落實?愛敬存心先愛誰?先敬誰?所以你看《弟子規》就可以做到愛敬存心。第二個「敬重尊長」,在家尊敬父母,在公司尊敬上司。比方說我們在學校也應該尊敬校長,尊敬教育官員。那我們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領導人,絕對不可以大肆批評,這樣也是對國家政府領導人不敬。所以這是敬重尊長。再來「與人為善」。其實這樣的事我們隨手可做,比方說剛好你在學生的校門口,看到一個家長在那裡撿垃圾,我們也可以馬上跟他一起做。這是與人為善。

「勸人為善」。怎么勸?我在大學時候曾經聽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這個話是說到「在成人的世界裡面,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人們會看你做什麼」。因為成人比較固執,你用講的不見得講得動,他要眼見為憑,不然你只用講的,他說:你跟我也差不多,你也沒資格講我。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勸,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所以在三國時候有一個名臣叫管寧,這管寧在他治理的地區他也管理得很好。當他在路上看到一些,比方說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裡面給人家破壞、亂踩,被他看到了,他馬上去把這一頭牛牽過來,然後在樹蔭下等,等著這個牛的主人過來。那等牛的主人過來,一看到長官在這裡,然後又看到自己的牛幹了壞事,都會怎么樣?相當慚愧。所以管寧有沒有罵他一句?有沒有?沒有!但是相信這個主人會無地自容,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時候他的人民也因為常常去打水,因為只有那一口井就會發生爭吵、發生爭奪。結果管寧也沒有去教訓他們,自己去買了很多的桶子,然後很早就去打水,打好了都放在那裡。結果這些人民本來要搶著去打水,一看長官都已經幫他們打好了,馬上心生慚愧。所以這都是以身去勸告,喚醒他們的羞恥之心。所以勸別人也是高度的智慧。那這一節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