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千真萬確,但是要如理如法的求才有求必應


時間:2018/5/15 作者:佛前明燈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留意到,是觀世音菩薩果地上的境界;換句話說,也是我們因地上要效法的。佛在《法華經》裡面說,無量眾生受種種苦惱的時候,聞觀世音菩薩,或者聞其他佛菩薩的名號,這個地方特別是指觀音菩薩,在苦難的時候聽到佛的名號、聽到菩薩的名號,尤其是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可以與這個地方的一段經文來參看,那是《普門品》裡面的經文。『由我不自觀音』,自得解脫,又能夠觀世間能念觀音的那個人,而以慈力加持他,所以可以叫『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這樣的話我們能相信嗎?我們遇到苦難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怎么念也不靈,觀音菩薩沒來救我。你把這個經文多念幾遍,你就了解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不來救你?你那個念不合理、又不如法,所以沒有法子感應道交。好像我們求月亮現影子給我們看,我們端的不是一盆水,端的是一盆沙,怎么在月光底下照,月亮影子現不出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千真萬確,但是要如理如法的求才有求必應;違背理論、法則,這個求不應,過錯在自己這邊。你看看這個地方所講的,「觀其音聲」、「以觀觀者」,著重在觀其音聲,觀是觀慧。我們幾時提起過觀照?此地的觀其音聲就是用觀照。不會觀照,念觀世音菩薩名也行、也有可能,那是什麼?極其虔誠。俗話也說誠則靈,誠就有感應,為什麼?因為誠心就是佛心。

佛在《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菩提心,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如果你不明白理論與方法,你用至誠心念就有感應,心到至誠一定清淨、一定慈悲。所以你的至誠、清淨、慈悲,與觀世音菩薩完全相合,這個時候你的災難就解除。我們自己以為「我已經很誠心!」那不行,你已經很誠心,你心裡還有個「很誠心」,你的心就不誠。為什麼?至誠心裏面沒有一個妄念,像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這是至誠心的樣子;裡面還有個「我很虔誠」,這就是有一物,有一物,你的心不誠,所以得不到感應。這裡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就是稱念,就是持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時候要一心不亂,這是用至誠心、是用清淨心。如果再懂得這些理論與方法,由這一心再觀其音聲,從境界裡面所謂是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是文字般若,再能夠提起觀照般若,實相就現前,那怎么不解脫!

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在念佛有事有理,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有事有理,也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心裏面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句名號歷歷分明、念念相續,這是事一心,二六時中都不中斷;如果真正要是照見,徹底通達音聲、名號唯心所現,能念所念從體上講就是法界,能所雖然宛然存在,當下能所雙亡,這就是理一心。事一心能脫一切境界上的苦難,理一心能夠破除無明煩惱。所以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功德是一樣的,重要的就是你得會念,你得懂這個道理。這才真正是佛法當中,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平等、無有高下。所以說「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法華經》裡面說稱名,本經裡頭沒有說;《法華經》里說「觀其音聲」,用意是在應,感應道交在應;本文的「觀其音聲」,這個意思是在感。《法華經》偏重在菩薩度眾生的功德,而本經菩薩自己敘說他修行證果的功德,所以這兩部經我們要合起來看。我們圖書館過去曾經把觀世音菩薩三經合印成一本,便利諸位去研究、去修學。另外一種就是《華嚴經》裡面「觀自在菩薩」這一章,這是觀音三經。所以此經的重點,是菩薩勉勵我們,應當要效法他的修學,希望我們也能夠證得耳根圓通,他的用意在此地。

摘自 楞嚴經(第一一五集)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7-001-0115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