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談因說果,五福臨門信有道


時間:2018/5/22 作者:心愿

黃柏霖警官:談因說果 五福臨門信有道

時間段:01:28:08--01:46:49

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提一位,在中國大陸有一位明因法師,他寫的,他曾外祖母懿德芬芳的故事,懿德就是母德。這明因法師講的題目叫,「談因說果:五福臨門信有道」。明因法師說,他常常聽他母親說到,他的曾外祖母一生福壽俱足,而且一生很少生病。就是我們這裡面講的,剛才這裡面,《感應篇》裡面講的,如果不淫的話,他可以得到長壽、康寧,跟考終命。我們就是來拿這個,來說這個明因法師講他曾外祖母的故事,來證明《感應篇》講的事情確實是真理。

明因法師說他的曾外祖母,「福壽俱足」,一生很少生病,而且壽命超過一百歲,「耳聰目明,四代同堂」。現在大部分三代同堂就不錯了,她四代同堂,「無疾而終」。他曾外祖母往生的時候,親族盡哀送葬的有四、五百人,成為全縣多年的美談。而且一生「生活富足」,經歷三個朝代動盪,「毫無衝擊,身心安泰」。他明因法師說,他的曾外祖母這些善行,有哪些善行呢?他說,他曾外祖母,秉性「柔順善良,溫婉明慧,治家有方。」法師的母親在提到這個時候,說她小時候,就是明因法師的母親小時候,「家道頗殷」就是家裡很富有。「鄉有恆產」,家裡都有祖產。他的曾外祖父率領兩個兒子,在他們的家鄉做生意,「行商於縣」。

所以他們家裡面的人,大概包括這些僱用的人跟工人,大概有三、四十人。曾外祖母就率領女眷,在家裡「治爨紡績」,「治爨紡績」就是料理家務。「不假僕婦」,做家事,率領她自己的女兒跟媳婦做家事,「不假僕婦」,不必麻煩這些傭人,無論長幼不許懈怠。而在每天要,「每餐量米畢」,就是每天要煮飯的時候,在量米的時候,他的曾外祖母都會保留一碗米,放在另外一個米缸裡面。每天煮飯的時候,要量米的時候,一定先留一碗米起來,放在另外一個米缸裡面。

那個時候因為戰爭頻繁,「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的人很多,常常有乞丐到他們家門口去乞討。他的曾外祖母就在這個準備的米缸裡面,拿了米送給這些災民,很多年都沒有變。雖然這樣每一次都有人來乞討,但是每一次那個米缸都永遠滿著。因為各位了解這個道理嗎?他的曾外祖母怎么樣來做這樣的身教呢?就是每天每餐要煮飯的時候,要量米的時候,她一定先預留一碗米放在另外一個米缸裡面。換句話說,那一個米缸的米是專門做救濟用的。

這是我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覺得我們特別要學這個,明因法師他曾外祖母這樣的一個德行,了不起啊。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找不到這種媳婦,找不到這種女人啦,生活中還可以想要去做善事。所以淨空法師說,哪一法不是佛法?連煮飯量米都可以行菩薩道,都可以布施,不是說念佛誦經就是修行,這也是修行。

所以他們曾外祖母那個米缸,救濟用那個米缸永遠都是滿的。你知道他的曾外祖母怎么教她的女兒,就是明因法師的母親嗎?曾外祖母「告於家母」,就告訴明因法師的母親說,「此一碗米,余家三十餘人,各省一口足矣」,不致於飢餓。就是這一碗米,我們全家三十個人,我們大家省一口飯,我們三十幾個人在吃的一餐,就可以湊成一碗米出來。大家少吃一口,因為他們家人多嘛,有工人、有僱用的人,所以一家三十口,每一個人少吃一口,就可以多一碗米出來。我們少吃一口不致於飢餓,但是貧窮的家庭可以供一天的,「一日之膳」就是他一天的生活所需,這一碗飯是夠的。「於己無損,於人有利,故可久行。」對別人有利,對我自己沒有損失,所以可以一直做下去,「故可久行」。

然後他的曾外祖母,每一次在吃完飯以後,一定用水把每一碗吃完以後,都有會剩下一些剩飯跟剩菜。她就再水把它沖洗以後,把那些「殘粒菜蔬」,就是大家沒有吃乾淨的,這些米粒跟蔬菜「篩洗晾曬」,把它拿去曬乾了裝在布袋裡面。家人都不明白說,為什麼曾外祖母要這樣做。

結果遇到荒年的時候,鄉下閙饑荒。她們有一個外姪兒「貧無所食」,就是有一個外姪兒,很貧窮沒有飯吃。就到縣城裡面來,來向他們的曾外祖母要借錢、要借米。他的曾外祖母就問這個外姪兒說了,她說,你嫌髒嗎?她的姪兒說,只「但求活命,尚有何嫌?」我只求可以活命,不會嫌棄的。他們曾外祖母就把這個歷年來所累積的那些殘米、剩菜,就是剩下的米粒跟那些剩菜曬乾以後,裝在布袋裡面的有好幾袋了,全部給這位姪兒,而且給他一些播種的麥種。她這個外姪兒家竟然靠這個平常存下來,吃剩的這些剩菜跟米飯,曬乾以後,這幾袋的食物,竟然可以度過那個荒年,免於流離失所。

這個叫什麼?這就是他曾外祖母惜福。所以為什麼她壽命這么長?因為她惜福。所以如果你惜福的話,你就可以,一樣可以消災延壽。她這個就是真正的惜福。因為他曾外祖母這樣做,所以從此以後,她這個外姪兒也受到這個教育,就不敢再怎么樣?「不敢妄拋粒米」,就不敢隨便把飯菜啦、米飯啦,到處丟棄了。現代的人不是喔,他整碗都倒掉了,就損福啊。所以她這個外姪兒,對他的曾外祖母感恩戴德,「如敬生母」,就像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一樣。他的曾外祖母這樣身教,正己足以化人,自己這樣端正自己,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子女。所以明因法師的母親,身受這樣好的一個德行跟家教的影響,也是「一生好施」,樂善好施,就是因為從小接受母親的這樣的一個庭訓,就家庭的教育,「其來有自矣」。

他的曾外祖母因為早年的時候,她們家裡也是很窮。他曾外祖母的長兄,早年就是去當兵,後來音訊就全無,「音訊阻隔」。在他曾外祖母八歲的時候,剛好遇到荒年,就隨著她的母親流落逃亡,被明因法師的曾祖父收留。所以明因法師的曾外祖母的母親,感念明因法師的曾祖父的收留,就把她的女兒,也就是明因法師的曾外祖母,送給他們家做童養媳。那他的曾祖父視如己出,親自給她教誨,所以培養她「優容慈惠」這種德行。他的曾外祖母一生都不「疾言厲色」。而且婆媳之間非常地融洽,融洽到超過母女的感情。

在解放前,他曾外祖母想到鄉間的田宅,勸她的丈夫帶兒子回家鄉。但是因為在土地改革裡面,她們家裡面的田產家宅,也都被「抄沒竟盡」,就是都被國家收走了,當然生活就過得比較顛沛的生活。但是後來他的曾祖父,還是跟著他的叔祖,在縣裡面繼續經商,後來生活就慢慢改善。然後在這個動盪的歲月,他們的家還是平安無事,就像桃花源一樣,如避桃花源。而且他的曾外祖母都能夠「安享晚年」。「全家和順,子孫孝敬」,令人家稱羨。

所以明因法師說,他的曾外祖母一生的行誼,就是五福裡面的「攸好德」。在主婦的位子上,她「敦倫盡分」。常常懷著「濟人之心」,幫助人的心。身口意三業純善無惡。對自己「知足守分」,雖然沒有巨富,雖然不是說很富有,但是家裡保持小康。雖然家裡沒有人當官,但是全鄉的人都非常地尊敬她們。所以也可以說是既富且貴,也是算富貴啦。

那他的曾外祖母,在八十歲的時候頭髮由白變黑,由白轉黑,而且「精神健旺」,精神非常地好。九十歲以後還可以吃堅果,還可以「做針黹」,「針黹」就是還可以穿針引線,可以縫衣服,到九十歲還可以拿針線,長壽健康。到一百一十歲,「無疾而終,容色如生」。各地親友聞訊以後,雲集來有數百多人,吃飯要開那個餐桌排幾條街。你看他的曾外祖母,人緣,對人家善行,人家感念她,你看這個善緣結得這么廣。

所以他曾外祖母告別式的時候,很多人「撫棺感懷」,大慟者很多。所以他說他曾外祖母,因為那時候期間,雖然經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但是他們這樣的一個做喪事,但是沒有人來批評,也沒有人來阻撓。這就是他曾外祖母「善德感召,人神欽敬」所造成的。可惜他說,他的曾外祖母沒有學佛,否則往生西方一定是上品上生。但是他說,她這一生的德行,「無疾而終」,活到一百一十歲,往生天上,生天沒有問題,升天無疑。

所以最後明因法師做一個結論,他說,《感應篇》裡面講,「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如果你是一個善人,人人都恭敬你,老天保佑你,福祿跟隨你,眾邪都離開你,神靈都保護你。他說,明因法師說,他的曾外祖母已經驗證《感應篇》講的這一句法語,這一句話了,已經驗證了。佛家說,「淨生慧,善生福,欲得福果,必當種植善因。」佛家說,「淨生慧」,你想要得智慧,一定要心清淨,這叫「淨生慧」;「善生福」,你想要有福報,一定要行善,「善生福」。所以叫「淨生慧,善生福」,清淨心生智慧,善心得福報。想要得福樂的果報,「必當種植善因」,要種植善因。《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明因法師說,他自己業障深重,竟然可以出家,當一位出家人,又遇到善知識,「親近明師」,這就是「祖德庇蔭」。所以明因法師說,這個都是他得到祖德的庇蔭。我們講說祖宗有德,祖先的保護。所以想要求五福者,應該要知道正因,要從因地下手。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O九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