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出家慧語


時間:2018/5/24 作者:定英蔣德英

出家不易,出枷更難,且行且珍惜

在寺院,隨眾過堂(吃飯)、坐香(打坐)、上殿(早晚課)、出坡(勞動)。

出家人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么輕鬆悠閒,也是很辛苦的。

不管冬夏,每天四點左右,就開始撞鐘起床了,洗漱畢,去大雄寶殿上一個小時左右早課,然後吃早齋,早午齋是很隆重的佛事,出家師父搭衣持具,列隊進入齋堂,先唱贊供養諸佛菩薩,然後行堂(打飯)師傅給打飯,吃飯不許說話,用手勢表示要還是不要,要多少。寺院不吃葷(蔥蒜類)和腥(肉蛋類),吃完後,有時方丈和尚要作開示,然後結齋回向,願布施者所求順遂。冬天的時候,吃完早飯天還不亮。

白天要從事一些勞動,空餘時間就看看書、打打坐,晚上一般就是打坐時間,雲居山禪堂比較正規,延續著古老的儀規,坐香、行香、喊起字、打警策、問話、聽開示……一般十點左右就要養息(睡覺)了,如果打禪七的話就要到12點左右才能休息。

一度打算出家,沒有出成,又回到了世間這個大禪堂,在世間修行的確很難,還得不忘修行。

有時候也想還不如出家算了,何必這么辛苦呢?

轉念又一想,世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真正的智慧和定力只有在艱難複雜的環境下才能夠磨練出來。

如果不能放下心裡的執著,到哪都是在枷鎖之中;

如果能反觀自在,即相離相,那么哪裡又不是禪堂呢?生活和修行根本就不矛盾,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修心的機會,凡事只在一念間,如果你覺得它苦,那么它就是苦;如果你能轉變觀念,那么就可以變成樂趣。境無好壞,心自分別,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在生活中不迷惑,不動搖,隨緣而行,慈悲利眾,這就是修行。

當然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一般來說,對於初學者和定力不足的同修,相對穩定清淨的環境,更加有利一些,就像一盆花,小的時候要在溫室里養,大了再去見風雨,如果直接見風雨,很容易死掉。初學者定力不足,太苦太亂的環境,容易退失道心,迷失方向,難以把握;而當有一定能力時,還需要到複雜的環境去鍛鍊,這樣能更好地成長。

所以說,環境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看自己在什麼層次,會不會用功,有沒有出離心。

出家師父敢於放下名利情愛,清苦修行,住持三寶,值得尊敬;在家人學佛,也同樣不容易,但要我們要明白,能夠有機緣聽聞這無上甚深的微妙法,是需要多么大的福報,在這輪迴的大海中想要再一次值遇佛法,真的是比大海撈針還要難。君不見在這個世間中,有太多太多的生命,即使是一句佛號也聽不到嗎?

如果不去珍惜這暇滿難得的珍寶人身,不努力修行,就會又一次錯過解脫的機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出家不容易,出枷更難,且行且珍惜!

出家的“家”,到底是出哪個家?

出家慧語

佛陀雖為印度的太子,可是他對世間的富貴,深生厭離,願意舍離國榮帝位,出家修道。

他也願意令一切眾生都知道──世間法皆是妄想。

這世界怎么成就的呢?就是由於眾生的妄想而成的,將來也是由眾生的妄想而毀壞的。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敗壞,菩薩厭離世間法,佛更是厭離世間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染污和執著,佛是永遠斷棄世間人所有的一切貪心愛欲。

世間人所貪的,佛不貪;世間人所愛的,佛不愛。因為沒有貪愛,就沒有煩惱。我們人的煩惱,是怎么生的呢?就因為“貪”和“愛”生出來的。若不貪,就沒有自私;沒有自私,也就沒有煩惱。

為何要貪?就因為被慾念所支配,便生出貪愛來;有了貪愛,不能遂心如意,就生出煩惱;有煩惱,就有顛倒;有顛倒,就有染污。修清淨行,就是破除一切染污。

佛時時刻刻都利益一切眾生,佛在王宮裡,不貪著一切愛欲和世間的榮華富貴。正當出家的時候,他捨棄世俗的一切威儀。不和人鬥爭與爭論,得到無諍三昧。

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如何得三昧?”

佛住於無爭法,他完成往昔所發的願,具有無量的功德,以大智慧的光明,滅除世間一切愚痴、一切黑暗,作世間眾生無上的福田,時時都為一切眾生,讚嘆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

令一切眾生,在三寶里種福、求慧、種一切善根。佛以智慧眼,見到一切真實的道理。又為一切眾生,讚嘆出家的功德。

出家是 “出三界家”,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又是 “出世俗家” ,世俗,就是世間俗人的家。出世俗家,沒有世俗的觀念。又是“出煩惱家”,我們每一個人在世間,都住在這煩惱的家裡,一發脾氣,覺得比吃什麼珍饈美味,更有味道,所以出家就要出這煩惱家。又要“出無明家”,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什麼事情也不明白,所行所做顛顛倒倒,所以要出這無明家。

出家又有種種的分別,好像中國的出家人,有的是因為年老、無依無靠,出家以後吃飯比較容易,所以就出家;有的被環境所迫而出家,或許犯了法,殺了人,就改名換姓,做一個出家人,王法也不管他了,找也找不到他了;有的因為不容易養,就送到廟上去出家。

以上這三種出家人,能不能修行,就不知道,或者能或者不能。

又有一種人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而出家的,這種出家人如果不退心,就真能修行,痛念生死,發大菩提心,依照諸佛所說的法去修行。

出家有這種種的境界,因此出家後,要清淨過失,沒有一切的過失,離過絕非。

恢複本有的清淨,永遠出離“三界的家”、“煩惱的家”、“無明的家”、“世俗的家”。

出家偈頌

【出家功德偈】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

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

舍俗入泥洹,希有難思議。

皈依大覺尊,能度三有苦,

亦願諸眾生,普入無為樂。

(《四分律行事鈔》)

【出家剃度偈】

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

棄家入聖道,願度一切人。

大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

(《法苑珠林》)

【出家之勝】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德勝。

(《大智度論》)

【出家之樂】

閒坐林樹間,寂然滅眾惡。

恬澹得一心,斯樂非天樂。

人求富貴利,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

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三界無能及。

(《大智度論》)

“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淨身, 圓頂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尊。第一刀,願斷一切惡;第二刀,願修一切善;第三刀,願度一切眾。”則望法師授幔衣,新剃度出家弟子身著僧服,脫卻塵勞,現莊嚴僧相。

說法云:

心源湛寂。法海淵深。迷之者。永劫沉輪。悟之者。當處解脫。是故三世諸佛。離塵成道。歷代祖師。不染世緣。故得天魔外道。拱手歸正。出家之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念佛如是。禮佛常情。爾今專情拜辭。國主父母。養身之恩。後不拜也。

執刀云: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

毀形守志節。割愛侍師親。出家弘聖道。誓度一切人。

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去塵勞不淨身。

圓頂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孫。

唵!悉殿都曼多羅跋陀耶娑婆訶!

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

皈依法。薩般若。得大總持門。

皈依僧。息爭論。同入和合海。

第一刀,願斷一切惡;

第二刀,願修一切善;

第三刀,願度一切眾。

金刀剃下娘生髮,

除卻塵勞不淨身,

圓領方袍僧相現,

法王坐下又添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