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善有陰善、陽善;如何積德?如何好德?


時間:2018/6/27 作者:仁澤

善有陰善、陽善。你做的好事完全顯露出來,人人都知道,報紙、電視傳播讚揚你,這是‘陽善’。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會告訴任何人,這是‘陰德’。如果是陰德,你將來得的果報厚,殊勝而且長遠。如果是陽善,人家會讚嘆、恭敬你,但是你的果報就報掉了。

名也是福,一般講‘知名度高’。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諱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知名度很高的人,沒有實德,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害,這是現報。一個人沒有過失,行善積德而被別人侮辱、誤會,惡名廣布,這倒是一件好事。好在哪裡?每個人看到他,瞪他一眼,罵他幾句,這也是果報,就把他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所以,他的兒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也有少數是自己晚年福報現前。因此,陰德、陽德的果報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別。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應該怎么作法,自己就明白了。

古人所謂‘實至名歸’,你真有實德,自然有人讚嘆。你藏得再隱密,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被人讚揚。譬如近代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沒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有幾位有學問、有道德的居士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他,他們覺得印光法師的風度、言談與一般出家人不一樣,於是常常親近他,才知道老法師真的有德行。於是在報紙、雜誌上寫文章發表,印光大師的大名就傳開了。這不是印光大師委託他的,是這些人真正見到一位高僧大德,所以普遍向廣大民眾介紹,這是‘實至名歸’。這個名不是虛名,是真有實德。

在世間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電影明星。出名也是福報,如果沒有實德,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所以這些大明星真正能得善終的不多。不僅是影劇界,任何一個行業,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知名度愈高,潛伏著意想不到災害的機會也愈多。

《易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的兩句話,為我們說明。自古以來,凡是厚實、積善的人家,其後代往往會發達。縱然沒有大的發展,也能夠平安過日,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災。這兩句話可以從歷史上來作證,現前我們細心留意也能觀察到。這個人家過去的先人以及他本身積惡,欺負別人,盡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個人家必定不能久享富貴。縱然現前他是大富大貴,也只能享一時之福,終究會衰敗。

問:如何積德?如何好德?——細說陰德、陽德——細讀消化,利益無窮喔

答:

一、“好(hao第四聲)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個人有了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盡的。因為“好德”能贏來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因此,我們可以說,‘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們不斷培植,正如長壽、富貴、康寧需要隨時培養一樣。假使我們現在不把“好德”的因繼續種下,那么一切享受都會變成非常奢侈的“消費品”,因為沒有播種,福報享用完了,必然會貧窮匱乏。

古德曾說:

保藏的東西,不一定屬於自己。

享用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

只有施捨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當我們用種種方式把財物貯存或積蓄起來時,我們不一定會再擁有那些財物。譬如你拿錢買股票,股票可能會下跌;買黃金珠寶又可能被盜賊搶走;參加合夥投資,不但有風險,而且萬一被合伙人騙走,那豈不前功盡棄?買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會賠本,將來萬一遇到敗家子,也會傾家蕩產,難怪《大寶積經》上會說:

“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質就是消耗福報,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樂,這是很膚淺而又很短暫的,享用過的財物永遠不能再屬於自己。只有把財物施捨在適當的地方(佛經上叫做‘福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那么財物才具有永恆的意義,而不致被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所奪去。所以古人勸我們要布施積德:

三寶門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產總非真,及早將來施於貧。

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捨出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沒有布施修德,將來的日子很難挨過,尤其是一個臨命終時,一切財物、朋友、眷屬、權力都帶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惡業力跟隨著我們。就這一點來說,修德真是非常實用的。

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死神何時會來。但死神肯定要來。而且隨時都有突擊我們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修德吧!

二、德的種類

德的分類非常多。例如:它可分為“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的力量,比陽德大得多。

《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達德。

只有仁愛,而沒有智慧,會產生為虎作倀的流弊;

有智識而沒有仁慈,會危害社會;

有智有仁,而沒有勇氣實行,則一切美德成了空談。

《論語》里又敘述了溫、良、恭、儉、讓五德:

溫和柔軟,可以導致心理健康;

善良仁慈,可以導致長壽善終;

誠懇恭敬,可以導致平安寧靜;

節儉勤勞,可以導致財富和身體的健康;

謙虛禮讓,可以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保住前面四種德行而不致流失。

三、品德的四個層次

品德的層次可分為下列四種:

(一)算盤式的道德——以功利主義做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地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為划得來,才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經之內皆兄弟’式的道德——這種人行善是出於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心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為自然,而且也出於真情。但是因為有我執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愛人如己的道德——因為這種人已破除了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聖人了。但因為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例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為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為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快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意思是說:“品德高的人絕不會執著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會計較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著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後,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

四、修養好壞的六個等級

我們,也可以把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分為下面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這種人簡直比禽獸還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求滿足自己心中的情慾。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後自殺。

(二)損人利己——這種人是害群之馬,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為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眾生的手段,或者從者殺害動物職業。

(三)不損人、不利己——這種人,像行屍走肉一樣地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拚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遊手好閒,專乾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這是修養最起碼的工夫。又可分為兩類:

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

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後,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鍊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穩自己的腳跟以後,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為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範,是難能可貴的。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懺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懺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