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把“我能得到什麼”的觀念轉向“我能給予什麼”


時間:2018/6/27 作者:行善改過清新人生

如果一個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么久而久之,他就會有壓力。為什麼呢?因為總是為自己的利益奮鬥,又不可能總是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包括焦慮、憤怒、恐懼、失望等。為了避免這種壓力,我們就應該經常把注意力轉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也就是說你要經常想到去幫助別人。對於這一點我自己也有著切身的體會。記得在1997年,我剛剛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就分到了中央黨校工作。那個時候我不僅從來沒有上過講台、講過課,而且面對來自全國各地高層次、高素質的領導幹部,這些領導幹部不僅有豐厚的理論基礎,而且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課要講得令他們滿意,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們學校還有一項規定,那就是要請學員給老師打分。每一次講課之後,學員就要看一看,你這個課講得是不是理論聯繫實際,是不是生動,對他們有什麼啟示。從來沒有上過講台,而要面臨這樣的考驗,所以在正式講課的前幾個月,我一直寢食不安,因為我怕這個分數打得太低,最後和大家一對比,自己排在了最末,面子上很難過得去。所以我們自己注意觀察一下,當我們有壓力的時候,都是因為過分地執著於自己的利益。過分關注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壓力。幸運的是,我當時正在準備心理調適的課,受到這方面的啟發,我把注意力轉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於是我就轉而進行這樣的思考:我這次課能夠給學員帶來什麼?能為他們今後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怎樣的啟發和幫助?結果我這樣思考以後,就發現自己的壓力大大的減少了,因為注意力不再放在自己的面子上,而在怎么樣讓學員有所收穫上。這種想法促使我看了很多的材料,備課也相當的充分,最後學員對我這個課給出了好評。從這個切身的經歷中,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如果過分關注自己的利益,他就會有煩惱和壓力。當我們從“我能得到什麼”的觀念轉向“我能給予什麼”的思維方式時,不僅會減輕煩惱、焦慮和壓力,而且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因此,我們要“放棄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棄對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頭”。簡而言之,只有放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的觀念,才能真正擺脫這些無形的束縛,得到心靈的解脫和自由,做到“心純淨,行純善”。當我們真能這樣做的時候,壓力和煩惱自然也就大大的減輕了。所以為了減輕壓力,我們應該經常把注意力轉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想著如何去幫助別人、成就別人,而不求回報和肯定。禪語說:不爭,元氣不傷;不畏,慧灼閃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憂,心地清涼;不求,不卑不亢;不執,可圓可方;不愁,快樂健康!的確,只有那些真正放下自我的人,才能活得輕鬆自在。(摘自《心態即命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