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起說之門,說之為口


時間:2018/6/28 作者:靜者

《虛堂和尚語錄》裡有這樣的話:五祖因。僧問。如何是佛。祖雲。口是禍門。坑坑坎坎。險險巇巇。一言易出。駟馬難追。口業,在佛教中是三業之一,業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為口惡業;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則為口善業。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口出惡言,除了令人生惱,還須自受惡業苦報。上次我們講了在寺院勿談是非,現在我們把這個問題擴展開來講,講一下關於「口業」的問題。

慎護口業

在《舊雜譬喻經卷下》記載了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鱉,遭遇枯旱,見到湖澤乾涸,自己又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到可以覓尋食物的地方,就去求助在河邊的大鶴,大鶴就銜著鱉飛,越過了幾個城市,但是鱉在途中一二再,再而三地問大鶴「為什麼還沒有到呢?」大鶴沒有辦法,就要回答鱉的問題,剛一張口,鱉就從空中墜落地上,很快就被人捕食。《法苑珠林卷四十六》也記載了這個故事,並且進行了注釋:謂鱉於不應開口時而開口,遂遭橫禍;比喻凡夫愚頑,因不慎所言,而遭口舌之禍。所以我們一定要言語謹慎。

咱們寺院裡經常舉行法會,全國各地的善士都會來,儘管我一再給大家講在寺院裡一定要謹言慎行,可還會遇到很多因為語言招來惡果的事例。

一位三門峽的善士,她母親生重病,她到寺院裡發願,說:如果我母親病好了,我終身不嫁,出家為尼,為一切眾生服務。她這願力發出後她母親真的病好了。可是她又後悔了,原因是她在單位上班看到一個小伙子,陷進去愛得死去活來。最後她母親哭著去找我,我也驚呆了,這是你發的大願啊!如果你這個大願不算那不是開玩笑嗎!這個業力誰來背負?師父也沒有辦法,因為這是你自己當初懇切虔誠發的願。她母親一氣之下就說,你要真的結婚我就自殺。

你看這個語言有多大威力,諸佛菩薩在成佛之前都是言行發出的願力,我們既然已經發願,就要努力去執行,說出去的話不能收回來。現在很多人隨便發願,在求佛的情況下,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許給佛,後來目的實現了,也忘了自己當初發的願。這宿世劫的因果能逃掉嗎?

除了發願毀願,還有一種情況很可怕也很可悲。有的居士拜了某位法師、學了某個法門,然後就開始哄抬自己所修的法門,貶低其他法門,看到一些與自己所學的不同就拚命地議論、誹謗。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有人學顯宗、密宗,有人讀《地藏經》、《金剛經》,這些法門和經典都是平等的,學哪個、讀哪個都很好。佛法沒有一點區別,有區別的只是我們眾生的心態,是我們的心把它想成這個大那個小了。從這一點看出,一方面我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精進修學,有自己的分辨智慧,不要隨波逐流,也不要被拉入歧途。現在每個人修學水平都不一樣,且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很多,如果誤入歧途那真是毀了自己以往所有修行並造下惡業,可憐可悲!

在寺院為什麼止語?答案就在這裡。只要你們踏入寺院這個門,說話一定要注意,三思而後行。不管你是發誓願或是談論是非,一定要想想因果。如果像佛一樣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能做到口無失,說出來的是有益於大家修行的話你就說。否則就什麼都不要說。佛教有個詞語叫:口定,意思是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不只是單單是寺院,就包括家庭、社會,我們都要清淨口業,不要妄談是非,往往很多不必要的事情都是由口舌之爭引起的。舉個例子來講,鄰里之間經常會講到家長里短的,有的人就喜歡翻口舌,今天那個婆娘怎麼樣,明天這個婆娘怎麼樣,遇到這樣的人你千萬不要和她說話,一轉身她又添油加醋在其他人面前講你什麼了,到時候又牽扯不必要的痲煩。鄰居家媳婦回家看了婆婆一眼沒有說話,被她看到了,她馬上添油加醋和其他人說,「那個媳婦怎麼怎麼樣,你別理他,也別再和他說話了,我說真的,我真的煩死他了」。完了,其他人一傳播,找到這個婆婆,對你媳婦好一點呀!婆婆很迷茫,說我對我媳婦很好呀!怎麼了?引誘著慢慢說出來了,話又傳回來了,聽到這裡那婆婆哭起來了,很委屈呀。這一哭被她孩子看到了,如果是孝子的情況下,他們兩個該離婚了,一個家庭因為他人無妄的口舌之爭破裂了。如果不是孝子的情況下,翻口舌、傳口舌的人背著因果關係。等他們老的時候他們的兒女怎麼對待他們呢?這都是犯口舌產生的語言上的傷害。捕風捉影、造謠生事的行為或作法與挑撥離間、煽風點火之類的接近,往往其行為和人品已被否定,即非君子之流。口業不清淨,要受拔舌地獄之罪,切不可大意。有時候有些女眾是非很多,這不是批評女眾。你看為什麼轉生過來的小孩,男身,他要不眼睛壞掉了,而啞巴多為女性,這就是宿世是非口舌太多。你看到什麼?那是真實的嗎?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的你為什麼要去講?所以我們修學人,一定要知道這個因果關係,該說的話說,不該說的話怎樣都不要說,免得受罪。也不要天天去找別人的過失,說別人的是非,你自己都對嗎?自己做得很好嗎?修成了嗎?沒有修成,就不要說別人。諸佛菩薩都不看眾生的過失,你為什麼非得看別人的過失?

口業的情況很多,但作為我們要時刻管著自己,不可放肆,胡說八道。若種下不清淨的因,將來必定結不清淨的果。身業和意業也應如此。一個人清淨與否,時時反省至關重要。佛陀開示道:「汝應如此修:時時反省,清淨身業;時時反省,清淨口業;時時反省,清淨意業。」

凡聖之見

口業說到底就是我們心的問題,心清淨了,自然而然能說出來清淨的語言,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佛以微妙清淨之語,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學佛也要學佛的智慧,用智慧來看待一切問題,這樣說出來的也就有了智慧,自然不會有偏頗,甚至是造下口業。

昨天,有個居士來找我,我不太清楚她修學到什麼程度,她對我說:師父,我是單親媽媽,老公不在,家裡很不清淨,你能不能到我家住幾天鎮鎮宅?師父應該怎麼回答,去還是不去?不去,說師父不慈悲,去,又難免會引起爭議,容易讓大家誤會,甚至是造口業。猜猜師父怎麼答應?師父答應了,我對她說,在你離開寺院的時候,帶上師父的照片回去,危難時可以觀想師父加持,師父隨時會到。這樣一來,師父肯定是去她家了,對不對?怎麼會說不去呢?所以有時候,這個話,不要誤解。對師父來講,所有眾生都是一樣看待,不管任何道的眾生都一樣,亦不管你有任何想法,都是一樣看待。師父也希望用一些善巧的方法來幫助所有有緣的眾生,就像這件事,如果是沒有講清楚,大家一聽師父答應了,很多人對出家人的看法很多,是不是又開始用一些凡夫猜想來造口業?

剛才我講到這一塊,引用前面這個居士問的話,意思告訴大家,師父不會做什麼出格的行為,不要拿凡夫的思維去看待這些事情。我們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一定要有智慧,從事性分析,而不僅僅是看到事相就妄下結論,凡夫之眼看聖人之事都會出問題。我們無論怎樣,不要拿凡夫的眼睛去看待別人,以凡夫的思維去想像一些事情,否則都會出問題。那時候不僅害的別人,同時也是害的自己。

做很多事情一定要心行清淨,要用慈悲與智慧對待身邊的人。

清淨口業

我們常說:群處守口,獨處守心。就是說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口,常說是非,口業不淨者,人見人厭;反之,常以好言真誠稱讚別人的長處,人際關係必定很好。經常說,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如果你連自己的口都管不住,更何況自己的心呢?我們話出口之前一定要好好思維。我們既有這個因緣修學佛法,就應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實語時,在生命中積聚的就是真實的種子,這也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勢必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實語,一方面要說利他語,多讚嘆別人,如果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故佛陀教導我們應帶著愛心和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些不善的語言。

我們不僅不要造惡口業,可以做口業功德,口稱佛名,不雜余念,依此而聲聲相續,一心不亂,發得三昧。嘴上沒事兒的話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萬事皆太平。阿彌陀佛口業功德是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佛八種功德之一,是為對治眾生虛誑之三業。據往生論注卷下載,眾生因毀謗正法或毀呰賢聖,而受拔舌、喑啞等苦者,聽聞阿彌陀如來至德之名號與說法之音聲,即能解脫種種口業之系縛,入於如來之家,畢竟得平等之口業。故大德有言:「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如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口業之罪甚重無比,修行若不斷「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口業,當永遠在惡道受「苦口無量」,出脫絕對無期。故修行應閉是非之嘴,開念佛之口,為人處事當謹言慎口為是,方能不墮入惡道輪迴受苦,得證西方菩提。

羅侯羅年幼出家擔任佛陀侍者,常喜歡開人玩笑。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一日,佛陀喚羅侯羅用澡盆取水來洗足,洗畢將水倒棄後,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後又叫他注水,羅侯羅心想:「覆盆怎麼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訓斥:「這就像無慚無愧的人,喜歡打妄語,使自性被覆蓋,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犯口四過,不但損福缺德,心中亦難與道相應,由此可知口業清淨對修行之重要性。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個家庭里,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間,彼此不和,產生嫌隙,這個家庭必定無法和樂興旺;社會裡,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經常互相攻訐,這個社會必定亂象頻生。若是人人都能淨守口業,多觀察、學習別人的優點,多稱讚他人的長處,這個社會就能充滿和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