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第十八願善導釋》 054 曇鸞大師建立他力往生理論


時間:2018/6/29 作者:宗聞

有聲之聲、無聲之聲

「聲」有有聲的聲音,有無聲的聲音。譬如在這裡,大家專一地開懷暢念這句彌陀名號,這是有聲地跟阿彌陀佛呼應;那睡覺的時候,沒有出聲念佛,或者做事情、動腦筋的時候,不能專心念佛,甚至妄想來的時候,也沒有在念佛,可是一個念佛人,睡醒了之後就會念佛,動完腦筋、做完事情之後也會念佛,乃至妄想雜念過了就會念佛。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念佛人。乃至睡覺、打妄想,或是做事情、動腦筋的時候沒有念佛,可是念佛之心、願生之心,有沒有?有!是存在內心之底的,那就是無聲之聲,在跟阿彌陀佛呼應。這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念念不捨、念念相續」的意思,也是「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的內涵。

呼喚某人喻

我們在這裡呼喚某某人過來,某某人就會過來,「某某人,請你把那一本書請過來」,他就會請過來,這是因為這個名稱就是他本身,如果不是他本身的名稱,你念某某人,某某人不在場,他就不能感應而來。

開燈燈亮喻

就好像我們按電燈開關,電燈開關一按,電燈立刻就亮起來,這是因為開關跟電燈線路是銜接的,它的接觸是無障礙的。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這個聲音——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是名體一如,阿彌陀佛跟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不能分開的,是一體不二、一體不離的,可說阿彌陀佛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又沒有障礙的。因此,念佛人不管何時,不管何處,只要念佛,阿彌陀佛當下就會無有障礙地應聲而現,聞聲救苦。這種道理,如果看《念佛放光》的事例,便容易體會。不管何人,只要念佛,身便放光,這光是佛光,能消災障,能增福慧。

遠地喚人喻

如果說阿彌陀佛不是無有障礙的,他不是遍滿整個大宇宙的,他不是隨時都存在的,這樣我們呼喚他,他就未必知道了。好像某某人遠在外地,我們在這裡再怎樣呼喚,他都不知道,因為我們與他之間有障礙,也就是接觸不良。事實上,阿彌陀佛與我們是無有絲毫障礙的,他的接觸很好,就如電源開關,一按立刻就有感應,電燈就亮,螢幕就立刻出現。所以,「令聲不絕」這個聲音,是阿彌陀佛跟念佛人之間圓滿無間、感應道交的呼應關係。

白鶴呼子喻

《易經》有一句話說「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就是白鶴,白鶴在樹蔭底下呼叫它的孩子,鶴子在別的地方聽到,也跟著叫,跟著互相應和,這是一種自然互動,不勉強的。為什麼呢?所謂母子連心、天性自然。

同樣道理,阿彌陀佛跟我們念佛人、我們念佛人跟阿彌陀佛,也等同是母子連心一般,是天性自然的。阿彌陀佛感動我們來歸命他、把他當作我們的救主、把他當作我們的父母、以念佛作為我們的生命、以念佛作為我們的生活,所以,阿彌陀佛念我們,使得我們來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同樣來念我們: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的呼應關係。

阿彌陀佛呼喚我們,這就是「南無」,而我們呼喚阿彌陀佛,也同樣在「南無」裡面,所以善導大師說:

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歸命,是我們把生命歸投於阿彌陀佛的救度,也是阿彌陀佛要我們歸回極樂世界的命令。所以「南無」當中有佛的招喚,也有我們的回應。

「亦是發願回向之義」,我們為什麼歸命?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什麼要我們歸命?因為阿彌陀佛把他成佛的功德,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功德資糧,回向給我們。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就與阿彌陀佛永遠在一起,亦即我們跟阿彌陀佛永不分離。所以,這句「令聲不絕」是有呼應關係的,而這呼喚關係是「念念不捨,念念相續,畢命為期」的。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這「具足十念」是什麼意思呢?第十八願說是「乃至十念」,他就在念念當中,就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是「乘念往生」。

二、「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又言(《聖教集》336頁):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這裡是解釋「乃至十念」,就是「稱名念佛」;而「乃至十念」便能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我們的功德、功夫,完全是「緣佛願力故」,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才使得「乃至十念」的念佛人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不管是聖人凡夫,不管是善人惡人,不管是平生臨終,之所以能夠念佛往生,不是靠念佛者本身的功行,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地藏經》說我們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此不可能靠我們的業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乃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要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是靠他們等覺的功夫、功德,還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佛力、功德力。所以,文殊菩薩的發願文就說:

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文殊師利發願經》)

普賢菩薩的發願文也和文殊菩薩相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華嚴經》)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流露出的真情,與下品下生所流露的蒙佛救度的真情是一樣的。

(一)佛願強緣,五乘齊入

因為要往生彌陀報土,都是同一種心情、同一個因——蒙佛救度的心、乘佛願力的緣。就如善導大師所說的:

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五乘」就是凡夫的天乘、人乘,以及超凡入聖的聲聞乘、緣覺乘,以及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以上的法身菩薩。五乘同樣都是靠佛的願力,而平等地進入佛的報土,同樣的因,同樣的果。而不是說因為人天還有貪瞋痴的煩惑未斷,所以就往生到凡聖同居土,聲聞、緣覺就到方便有餘土,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以上的菩薩就到實報莊嚴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五乘分入,而不是齊入,那就不同因、不同果了。

(二)一因、一緣、一果

我們的傳承有別於其他的傳承,我們完全依照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完全依據淨土的經論,顯出淨土正確的內涵。什麼樣的內涵?就是目標、方法和根機。

目標——彌陀報土。

方法——專靠彌陀的願力,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根機——十方眾生。不論聖凡善惡,萬機就是一個機,也就是第十八願的根機。

這樣,就是一因(念佛)一緣(佛力)一果(彌陀報土)。

(三)他力理論

所以,曇鸞大師在這裡建立了一種理論,什麼樣的理論?「他力」的理論,也就是佛力,佛的願力的理論。不論聖凡善惡,不往生則已,一旦往生彌陀報土,無不「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也就是都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不是說我們凡夫固然要靠彌陀的願力,可是菩薩就不用靠彌陀的願力,不是的,通通都是靠彌陀的願力,這就是曇鸞大師建立的他力理論。

理論建立必須有根據,而且這個根據必須是佛說,如果是菩薩說,那還不行。所以,曇鸞大師接著就舉出《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作為他力的理論依據。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