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金剛經》之莊嚴淨土分第十(上)


時間:2018/7/5 作者:妙音居士

金剛經第10品上

莊嚴淨土分第十(上)白話文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譯文:

佛陀再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燈佛時,有沒有得到什麼成佛的妙法?」

「沒有的,佛陀!因為諸法實相,本來清淨具足,沒有什麼可說,也沒有什麼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無法和真如實相相契合。」

佛陀頷首微笑,因為須菩提已領悟了真空無相法的真諦。於是,佛陀接著問道: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呢?」

「沒有的,佛陀!為什麼呢?菩薩莊嚴佛土,只是權設方便,度化眾生,若存有莊嚴清淨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執法,就不是清淨心。著相的莊嚴佛土,便落入世間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莊嚴佛土。莊嚴二字,只是為了度化眾生,權立一個名相而已。」

「所以,須菩提!諸位大菩薩都應該像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色相生起迷戀、執著,也不應該執迷於聲香味觸法等塵境,應該心無所住,令清淨自心顯露。

「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認為如何?他這個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為什麼呢?佛陀所說的不是無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稱這身體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當然不是世間大小分別所能涵蓋的。」

講話:

第九分已解除小乘行人對四果證得之惑,使之回小向大,知無為法中,證無所證,得無所得。既然四果無得無證,那麼佛陀於三大阿僧只劫中因地修行,是否也沒有所修所得的法嗎?佛果上的依正莊嚴,難道都是虛無嗎?佛陀明白大眾有此疑問,因此在第十分針對於成佛授記,莊嚴佛土等主題,做明確的解答。

經典上記載佛陀因地修行中,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乃至析骨為筆,取血為墨,柝皮為紙,寫經流通法音的感人事跡。佛陀累劫內外俱舍,不惜散盡財寶、房舍、車乘、童僕等等,盡大地山河一寸一厘,儘是佛陀布施的證明。

一、成佛授記不著住相

佛陀被授記當得作佛,然燈佛可有授與成佛之法?佛陀是否有所得呢?《大般若經》說: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不能從此岸到彼岸。

此岸彼岸相隔不遠,凡夫賢聖近在咫尺,只在於不取著諸法,即能橫渡生死苦海,登涅槃舟航。佛陀於然燈佛所是否有得?就如同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佛陀要是於法有所得,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不空,如何成佛有分?以「授記」而言,有二種授記,一是凡夫的授記,即人人本具佛性,個個皆是未來佛種。二是菩薩的授記,即是八地菩薩,已入「無功用行」位,如然燈佛授記善慧菩薩(指釋迦牟尼佛)。

佛陀為拔除大眾的邪見,以為然燈佛有個神奇的成佛之法傳授給他,而佛陀也有獲得什麼秘密的妙法,心向外求,不肯老實修行,探究本心。佛陀被授記成佛,源於累劫修行,圓成資糧位得來,而非是因為然燈佛的授記才得以成佛。《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卷下:

佛言:迦葉!解知煩惱從因緣生,名得菩提。迦葉!云何為解知從因緣所生煩惱?解知是無自性起法,是無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

真正得到菩提者,徹了菩提不生不滅,聖凡互存,生佛不二,而菩提與煩惱實無自性,從因緣中來,亦從因緣中滅。授記成佛之名,也是諸佛的殷勤婆心,慰諭心性怯弱的眾生,為其施設小乘四果,大乘十地,授記成佛等名。就如《法華經》的化城喻,諸佛幻化美妙莊嚴的城市,令眾生心生欣羨,生勇猛心,舍小向大,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佛陀以然燈佛無法可授,佛陀無法可得,揩拭眾生心地的迷影。

日用生活中,我們往往希求有個什麼妙法神咒,可以使家庭圓滿,事業順利等。有一些學佛者,誦經拜佛,種種布施,稍有感情、事業、工作、健康的挫折,每每就怪起佛菩薩沒有庇佑他。佛法豈是廉價的交易品,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是積厚善法功德的勢力,是踏入選佛場的門檻,不過是借用經咒的淨化和諸佛感應接心。

財富有財富的因果,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人天福樂果報由奉行十善業中來。一句佛號,一遍經咒,能消除我們的罪業,根源於真心懇切發露的懺悔。有一首咒語,能令大家如意安康。

一、慈咒能降伏一切鬼魅。

二、悲咒能遠離一切邪惡。

三、喜咒能所願所求如意。

四、舍咒能契入諸佛密語。

慈悲喜舍是我們內心無上的密咒,能降伏鬼魅冤結,使我們朝夕與佛同眠共起。

佛陀得值然燈佛授記,心無住著,因而並沒有授記之法,得授記之人,人法雙亡,才是真正的授記。

有一個信徒,由於求悟心切,自己造了一尊佛像,每天帶在身邊,虔誠供養。

有一次他到寺里燒香,香菸裊裊四處飄散,他發現燒的香都飄向其他的佛像。心想:我的佛像都聞不到我燒的香,我必須想個辦法。於是他心生一計,就在佛像的鼻孔上穿個孔洞,系住香環,自此以後我的佛像就能享用我燒的香。

幾天以後,原本潔淨白皙的佛像被薰黑了鼻子。他才恍然大悟,因為自己貪求功德,毀掉了莊嚴相好的佛像。

這則黑鼻子佛像的故事,主人貪求無知的行徑,看似可笑,再仔細思量,不也是反映吾人自心的貪慾和痴迷?終日背著外在的佛像,四處乞求開悟的功德,卻不知內在有一尊萬德莊嚴的佛,晝夜惺惺然,戒香德馨終年裊裊不絕。

二、隨其心淨佛土莊嚴

前文已說明,然燈佛無法可授,佛陀無法可得之性理,那麼菩薩在因地修行,一切功德都回向於菩提華果,為什麼佛陀卻說菩薩沒有莊嚴佛土呢?佛陀申明其中原委,即是經文所言: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我們先從「莊嚴佛土」說起;佛陀說莊嚴佛土,是為權教菩薩開示,要發廣大心,以六度萬行之功德,莊嚴佛土。由此回向佛果菩提,才能令菩提心苗茁壯成熟,而不墮入二乘行人的蕉芽敗種。先建立有個莊嚴殊妙的佛土,令眾生不著人天福報,離二乘心。「莊嚴佛土」是假諦,是權教的假有之相。

「即非莊嚴」是空諦,了知諸法空無所住,無一恆久莊嚴之相可得。在心不住著莊嚴之相,以「假不礙空」入第一義諦,雖廣修功德萬行,心不動念住相,而能任運自在,「是名莊嚴佛土」。

我們受持《金剛經》要有空假無礙的知見,就像詩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欲成就一切佛法,莊嚴佛國淨土,於因地修行,應起心觀照,檢驗是否有偏離正道!《華手經.驗行品》卷二十二:

佛告舍利弗:應以三事驗菩薩心,何謂為三?常勤精進,求法不倦,謂是大乘菩薩藏經,以是經故,自增善根,亦能增長眾生善根。

常隨法師,恭敬供養,若過千秋,乃能得聞善根相應一四句偈。聞已隨順,不違不逆,不沒不退,追隨法師,益加恭敬。

恆自咎責,我以宿世障法罪故,不得聞法,非法師咎。今當親近隨從法師,令我一切障法罪業,皆悉消滅,是名為真菩薩心。

淨土的莊嚴皆從因中修得,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黃金鋪地,七寶樓閣行列,八味功德水充盈其間,都是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的悲智所完成的。佛的淨土在何處?《金剛經註解》:

佛土者,佛之妙性也,眾生之真心也。外不染六塵,內無我人,不著斷滅,故名淨土。

佛國淨土在哪裡?納涵於眾生和諸佛的真心妙性中,淨土即在不染六塵,無人我四相,當下嚴熟成就。《維摩經.佛國品》說:

有一次佛陀正在說法。舍利弗心中有個疑惑,前來向佛陀請示。

「佛陀!為什麼十方諸佛國土皆是殊嚴淨妙,只有佛陀您的娑婆世界,卻是丘陵、荊棘、砂礫、土石諸山,穢惡充塞其中呢?」

佛陀以腳趾按地,剎那,穢惡諸相皆隱沒,百千珍寶嚴飾的淨土湧出。

「舍利弗,我佛國土,原本淨妙具足,為度下劣人故,才示現眾惡不淨。就如諸人天等,隨福德業緣不同,食器飯色而有不同。因此,舍利弗!如果心地清淨,便見娑婆世界萬德莊嚴,無有惡濁。」

日月原本明耀高懸,盲人不見,不是日月的過失。我們要如何心地清淨,莊嚴佛土?有三種方法:

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

二、莊嚴報身佛土:於一切人,心存慈和恭敬,視一切眾生如佛,和樂無諍。

三、莊嚴自性佛土:息造作妄心,心常寂然不動,不向外求,即與道相契合。

其實佛土莊嚴與否,與我們的生死何乾?我們要如何日日不離道,莊嚴自心,莊嚴家庭,莊嚴人我,乃至成就無量無邊的佛土莊嚴。如果不先超度自己內心的砂礫、荊棘、坑谷、丘陵種種惡濁,如何能顯現平掌如鏡的黃金佛土?

一、超度貪慾得富足。

二、超度瞋怒得慈悲。

三、超度愚痴得光明。

四、超度冤親得平等。

五、超度妄想得寂靜。

六、超度啼哭得安樂。

安樂光明的國土,要先超越內心黑暗的妄想開始。心蕩然潔淨,自然六根所見所聞,都是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音宣流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