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功德應該怎麼做才能種無涯之福,消千劫之罪


時間:2018/7/16 作者:定英蔣德英

功德應該怎麼做才能種無涯之福, 消千劫之罪

功德應該怎麼做才能種無涯之福,消千劫之罪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 則隨所成就, 皆得圓滿。心著於 善, 雖終身勤勵, 止於半善而已。」

行善,心裡不耽著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都是滿善。那不論做什麼,都能圓滿,都是滿善。如果心執著善,即使終身勤奮努力,也只是「止於半善」,即停在半善的境界當中。原因是善心裡夾雜;心裡有執著就是夾雜,夾雜著不善。所以善功不純,只得個半善而已。下面我們舉例來說明。

「譬如以財濟人, 內不見己, 外不見人, 中不見所施之物, 是謂三輪體空, 是謂一心清淨, 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倘此心未忘, 雖黃金萬鎰, 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譬如以財物周濟別人,修財布施,內不見布施的自己,修財布施之後,不執著有我;「我能施,我用多少財物來布施」,執著有個「我」在,這個心就不真、不純了。外不見受施的人,布施的那個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你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純善的心破壞了。中不見所施的東西,你布施多少錢財,不要去計較。這叫作「三輪體空」,叫「一心清淨」。這樣,以一斗米可以種無邊的福德,以一文錢可以消千劫的罪業。

假如著相的心沒有忘,即使黃金萬鎰,福德也不算圓滿。常常行布施,常常有「我布施,某個人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了多少財物」,這樣的心行布施,布施一輩子還是個半善。這是滿善、半善」的又一種說法。

《金剛經》中記載,佛陀問須菩提尊者: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思量否。尊者都說不可思量。佛陀說:「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這是「不著相行善,福德圓滿」的證明。

當然,要真正相應三輪體空、不住相行善的境界,先要聞思空性的教法,引起空性正見,之後再安住正見來串習。三輪體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有人偶爾提起,心裡想想,是有這件事。沒人提起,我們忘得乾乾淨淨。道理就是「一心清淨」。《佛說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是淨業行人修學主要的目標。

「一心」是真心,一心裏面沒有界限,所以是等虛空遍法界,我們的絲毫之善跟我們的心量一樣大。所以,「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斗米不多,一斗米的布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因為是一心清淨布施,是不著相的布施,這個福報就這麼大。能夠到不著相,就是菩薩。《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菩薩。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即非菩薩」。「半、滿」說到這一段文,才算是究竟。但是,這件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

由此可知,我們講半、滿,半、滿還是有等級的,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用這裡講的這個標準,前面所說的滿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圓滿,到三輪體空才是真正圓滿。「三輪體空」只有法身菩薩才能做到;六道眾生都做不到。因為人不能無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標準就不適用。什麼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就是這個標準。所以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的標準,但是我們要知道, 行善就不會自以為滿足,有這個好處。無論積多大的功德,自己心裡總是以為還不夠多,還是很少,這就很好。不會自以為滿足,我們才肯認真努力精進地去修善。

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了,才知道諸佛菩薩的善行念念圓滿。無論他們修的善事是大、是小,無一不圓滿,因為他們沒有妄心。

他們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圓滿的。用真心本性行事,無一不圓滿,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要學佛,要發願做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