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法句經》:梵志品第三十五原文和白話譯文


時間:2018/8/12 作者:藎木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梵志品第三十五

有四十章。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無穢可稱道士。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

是謂梵志以無二法清淨渡淵

諸欲結解是謂梵志適彼無彼

彼彼已空舍離貪淫是謂梵志

思惟無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

是謂梵志日照於晝月照於夜

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

謂能舍眾惡是則為道人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

棄我眾穢行是則為舍家

若猗於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

是滅眾苦身口與意淨無過失

能舍三行是謂梵志若心曉了

佛所說法觀心自歸淨於為水

非蔟結髮名為梵志誠行法行

清白則賢飾發無慧草衣何施

內不離著外舍何益被服弊惡

躬承法行閒居思惟是謂梵志

佛不教彼贊己自稱如諦不妄

乃為梵志絕諸可欲不淫其志

委棄欲數是謂梵志斷生死河

能忍起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若見侵欺但念守戒

端身自調是謂梵志心棄惡法

如蛇脫皮不為欲污是謂梵志

覺生為苦從是滅意能下重擔

是謂梵志解微妙慧辯道不道

體行上義是謂梵志棄捐家居

無家之畏少求寡慾是謂梵志

棄放活生無賊害心無所嬈惱

是謂梵志避爭不爭犯而不慍

惡來善待是謂梵志去淫怒痴

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諦

是謂梵志所世惡法修短巨細

無取無舍是謂梵志今世行淨

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棄身無猗不誦異行行甘露滅

是謂梵志於罪與福兩行永除

無憂無塵是謂梵志心喜無垢

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見痴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離人聚處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是謂梵志棄樂無樂

滅無熅燸健違諸世是謂梵志

所生已訖死無所趣覺安無依

是謂梵志已度五道莫知所墮

習盡無餘是謂梵志於前於後

乃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

是謂梵志自知宿命本所更來

得要生盡睿通道玄明如能默

是謂梵志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35梵志品

【譯文】

梵志品大意是講,(人的)言行清淨,治學精純而不龐雜蕪穢,這樣的人便可稱之為得道之士。

堵截欲望之流超度到彼岸世界,沒有欲望猶如梵志:(塵世之)知(世俗之)行已經徹底摒棄乾淨,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㈠

修道沒有其他第二道門徑,只有清淨心可以度過世俗深淵:各種欲望煩惱已經開解,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 ㈡

遇到對待之彼物而消除與彼物之對待,彼與彼之間便已「空」而無「彼」之存在:捨棄遠離貪慾淫意,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 ㈢

思維之中沒有一點塵世污垢,所有意念之中沒有煩惱:上求(之意)不(再)產生,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四)

太陽在白天普照人間,月亮在夜晚光照大地:盔甲(士兵)在行伍中光芒照耀,禪定(之光)籠罩得道之人:佛祖在人世間出現,貧(光)照亮一切幽暗昏冥。(五)

並非剃了頭髮即是沙門(之人),所作所為皆吉利方(才)是梵志(之上):(我們)是說能夠捨棄各種惡(行)(之輩),這才是修道之人。 ㈥

跳出惡之深淵便是梵志(之士),進入正道才是沙門(之人):拋棄了自己的污穢之行,這樣便可稱之為出家人。(七)

假如倚靠於愛意(之上),而心(念)沒有任何執著:已經拋舍了(愛意)已經使心歸於端正,這便是息滅了各種苦(難)。(八)

身(行)嘴(上言語)與(心)意,(都)清淨而沒有過錯失誤,能夠管束(身、口、意)三行,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九)

假若心(裹)知曉明了佛所闡釋的諸種(佛)法,反觀其心自歸正道,(致使心意)淨潔如水。(十)

並非剃去頭髮,便能稱之為梵志之上:真誠地踐行(佛)法(佛)行,(心意)清淨純潔才是賢(德)之人。 (十一)

剃了頭髮(卻並)無智慧,身著草(織之)衣(又有)何用?內(心)不能離棄(對萬物萬相)的執著,表面上捨棄(一切)又有何益?(十二)

身披(袈裟)之服而(真正)除惡務盡,親身踐行(佛)法(佛)行,關閉居所一心思(法),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十三)

佛(祖)不教導他人(了),贊偈之中有佛祖之義:獲得真諦寂穆不言,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十四)

斷絕各種「想要」的欲望,不放任淫蕩(自己的)心(志):委棄(各種因比較而產生的)分別數量(觀念),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十五)

截斷生死流轉之河流,能夠忍(住各種瞋怒辱)便能超度(世俗之苦):自我覺醒其心意而能跳出深坑,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十六)

遭到咒罵遭到打擊,默默無言地忍受而不發怒:(擁)有忍耐侮辱的功夫,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 (十七)

假若遭到侵犯欺侮,只是思念(如何)去堅持戒德,端正(自)身自我調理(心念),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 。(十八)

心(中)捨棄惡法,就像蛇蛻其皮(一身清新),不被欲望污染,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十九)

覺解到生命本質是苦,從此便可熄滅(各種)意念:能夠放下(人生)重擔,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二十)

覺解微妙之智慧,分辨出道與不道的區別:身體力行上等之道義,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二十一)

捐棄家居生活(形式),沒有家居的一切畏懼(擔憂):少求寡慾,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二十二)

放棄治理生活(之意),沒有賊害他人之心:沒有什麼可以引起煩惱的,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二十三)

避開爭鬥下去與人競爭,遭到冒犯而不惰慢:惡(行)逼來以善意對待,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二十四)

除去淫怒痴(意),以及僑飾情慢等諸惡,就像蛇蛻去舊皮(毫不憐惜),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二十五)

斬斷隔絕世間一切事務,口中沒有任何粗鄙言語,力行佛道知真諦,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 。(二十六)

世間所有惡法,(無論)長短巨細,既無所取亦無所舍,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二十七)

今生今世行為淨潔,後世來生沒有污穢,了無世間(惡)習亦無什麼(再要)捨棄,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二十八)

拋棄身(軀)無所倚靠,不去誦讀異(教)言論,踐行(猶如)甘露(甜美)的「滅」道,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 (二十九)

無論是罪(報)還是(福)報,兩種行為永遠消除,沒有憂愁沒有塵世之戀,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三十)

心以沒有塵世污垢為喜(悅),猶如十五之月充盈豐滿(晈潔明淨):各種誹謗詆毀之語消除殆盡,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三十一)

看到痴人往來不絕,墮入苦難深坑遭受苦痛(折磨),要想獨自地渡到彼岸,不要輕信外教邪說:專一 (踐行)「滅」道不(再)生起雜念,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三十二)

已經斬斷恩愛(之意),出家修道沒有(任何)欲望:所存愛欲已經驅除殆盡,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三十三)

遠離人居獨行道,不墮天界諸般樂,三界色慾皆不著,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三十四)

拋棄快樂和不快樂,證得涅槃清淨界:壯漢力斷三世輪迴,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三十五)

生命已終結,不墮輪迴道:覺解安樂境自度無憑依,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 (三十六)

已經度脫(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深淵),不再墮入色慾界:習氣除盡無殘餘,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三十七)

過去、未來,及至(現在),我之心中沒有任何執著,沒有正在握緊(之物),沒有任何再要拋舍(之物),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三十八)

最雄最勇之人,能夠自覺佛道了脫塵世,了悟之心寂然不動,這便稱為真梵志(之上)。(三十九)

自己知曉以往的命運,以及自己輪迴之身:求得佛道斬斷生死輪迴之流,馭智深通道機玄妙:明察一切又能靜穆無言,這便稱為真梵志(之士)。(四十)

【原典】

梵專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①無穢,可稱道士②。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是謂梵志。㈠

以無二法③,清淨度淵,諸欲結解,是謂梵志。㈡

適彼④無彼,彼彼已空,舍離貪侄,是謂梵志。 ㈢

思惟無垢,所行不漏⑤,上求不起,是謂梵志。(四)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五)

非剁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舍眾惡,是則為道人。㈥

出惡⑥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舍家。(七)

若猗於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⑦,是滅眾苦。(九)

若心曉了,佛所說法,觀心自歸,淨於為水。(十)

非蔟⑧結髮,名為梵志;誠行法行,清白則賢。(十一)

剔發無意,草衣何施⑨?內不離著,外舍何益!(十二)

被服弊惡⑩,躬承法行;閉居思惟,是謂梵志。(十三)

佛不敵彼,贊已自稱⑾;如諦不言,乃為梵志。(十四)

絕諸可欲,不淫其志;委棄倍數⑿,是謂梵志。(十五)

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⒀,是謂梵志。(十六)

見罵見擊,嘿受⒁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十七)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十八)

心棄惡法,如蛇脫皮;不為欲污⒂,是謂梵志。(十九)

覺生為苦,從是滅意;能下重擔⒃,是謂梵志。(二十)

解微妙慧,辯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 二十二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少求寡慾,是謂梵志。(二十二)

棄放治生⒄,無賊害心;無所嬈惱,是謂梵志。(二十三)

避爭不爭,犯而不慢;惡來善待,是謂梵志。(二十四)

去淫怒痴,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二十五)

斷絕世事,口無矗言二人道審諦⒅,是謂梵志。(二十六)

所世惡法⒆,修短巨細,無取無舍,是謂梵志。(二十七)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二十八)

棄身無猗,不誦異言,行甘露滅⒇,是謂梵志。(二十九)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三十)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三十一)

見痴往來,墮斬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21),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三十二)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22)已盡,是謂梵志。(三十三)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23),諸聚不歸,是謂梵志。(三十四)

棄樂無樂,滅無熅燸(24),健違諸世,是謂梵志。(三十五)

所生已訖,死無所趣(25),覺安無依,是謂梵志。(三十六)

已度五道(26),莫知所墮,習盡(27)無餘,是謂梵志。(三十七)

於前於後,及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三十八)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是謂梵志。(三十九)

自知宿命,本所更來;得要生盡,敘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謂梵志。 (四十)

【注釋】

①理學:治學。

②道士: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③二法:其他門徑,其他方法。

④適彼:遇到對待之物。彼,相對於我、此而言的他物。

⑤不漏:沒有煩惱。

⑥出惡:走出惡的範圍;或曰剔除惡的念頭。

⑦已舍已正:已經捨棄了惡,已經就入正道。

⑧蔟:剃盡。

⑨何施:有什麼作用。施,用也。

⑩弊惡:使惡壞死,即除惡。

⑾贊已自稱:已,一寫作己。贊,古時一種文體,類似佛教偈頌。自稱,自己說出來了。

⑿倍數:因比較而產生的分別數量之念。

⒀塹:深溝。

⒁嘿受:默默地承受、忍受。

⒂不為欲污:不被欲望所污染。

⒃重擔:譬喻語,即指人生各種焦慮,煩惱。

⒄治生:治理眾生,即有為之心。

⒅人道審諦:力行佛道,知解真諦。

⒆所世惡法:即世間所有惡法。宋本《法句經》此句譯作「所施善惡」,亦通。

⒇行甘露減:行使以甘露法——即佛法為標準,而滅塵世之苦。

(21)不好他語:不偏好異教之言語。

(22)愛有:愛欲的存在。

(23)天聚:即天界諸神所處之處。與人聚相對。

(24)無熅燸:熅,音yun,雲煙貌;燸,暖;無熅燸,即不剩一點痕跡。

(25)所趣:即所趨、所往之意。

(26)五道:即佛教所指的天、人、畜生、地獄、餓鬼等五道。

(27)習盡:各種塵世之惡習驅除乾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