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十


時間:2018/8/19 作者:學佛娃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己一、廣講所得遍智分四

這裡主要講遍智,佛的境界。通過十種法相來宣講。可以通過十種法相來表示遍智。

庚三、(教授之果——抉擇分)可分為二:一、略說本體;二、廣講特法。

這是教授之果。前面講過,發心,接受教授,然後以教授修行,得到修行的境界。為什麼說抉擇分呢?這裡抉擇指的是大乘的見道。在此處講的不是抉擇,而是抉擇支分,即抉擇之因,指大乘的加行道。大乘加行道是見道的因,所以叫加行道。

抉擇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就是遠離八邊的大空性,主要是以聞思為主,這個階段叫資糧道。資糧道分小資糧、中資糧、大資糧三個階段。對這些真理產生了一些覺受,心裡有強烈的感受,這個階段開始是加行道。加行道分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位四個階段。

最初,所取外境方面抉擇空,對這種真理有覺受,心裡有強列的感受,很明了,這個階段剛開始是暖位。進一步增上的時候,開始是頂位了。能取是有境,指的是心,對有境抉擇空,對這個真相有一定的覺受的時候,心裡有強烈的感受,這個時候開始是忍位。進一步增上的時候,就是勝法位,勝法位接下來就是見道。經過四個修行的階段,接下來就要進入見道了,即將要進入聖者的境界。

加行道,先講所依。加行道的所依是什麼?它在何種眾生相續中才可以產生這些道相呢?

按小乘的觀點,暖位、頂位、忍位,這三個未生之生——之前沒有產生,初次產生。在人間,只有在除北俱盧洲之外的其他三個洲的眾生的相續中才能產生。欲界的六種天界,在那些天人的相續中已生可以增長。最後的勝法位與見道的所依是一樣的。

按大乘的觀點,除了人,在其他道眾生相續中也可以產生加行道的這些功德。這是所依。

加行道的智慧,屬於聞思修三個中的修慧。在資糧道主要是聞慧和思慧,主要以聞思的方式去修行。已經有覺受了,心裡已經有很強大的感受,這個時候開始進入加行道,加行道的智慧屬於修慧。但是加行道已經對大空性、對諸法無生的真諦已經有了覺受,但他還在凡夫地,還是不離分別念,所以跟聖者的境界是不同的,到見地的時候才是現證。他的所見還是比量見,不是現量見。加行道是見道之因,在加行道勝法位結束時就是見道。勝法位和見道是在一生中要經歷的,所以二者所依是同一個。

第一個加行是暖位,它為什麼叫暖位?這時不久在相續中產生見道的現觀,見道能徹底斷除遍計煩惱,也能斷除一些俱生煩惱。見道如同一把火,我們接近火,感覺到火之暖時,預示著已經快要見到火了。同樣,我們進入加行道時,快要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了(見道),在暖位時有這樣的感受,所以叫暖位。

到頂位時有一個特徵。正常來講,如果善根不回向,容易被違品摧毀,但是修行已經到頂位時,善根再也不會被違品摧毀,這是它的一個特點。

到忍位時,對大空性的真理再也不會有絲毫的恐懼。小乘根性的修行人聽到大乘的教義,比如遠離八邊的大空性時無法接受,心生恐懼,甚至吐血而亡。修到忍位時,對空性不會有任何恐懼,心裡絲毫對這種真相、真理不會抵抗,所以叫忍位。

最後是勝法位。勝法位是在世間當中,勝法位是最高的境界,沒有比它再高的境界,再高的覺知,所以叫勝法位。這是大概的描述。

抉擇分分兩個部分。

辛一、(略說本體):

所緣及行相因緣並攝持

菩薩救世者如暖等體性

簡單介紹加行道的本體。這裡講了加行道的五種法相,也可以說是五種特點。

第一個法相:所緣,以無常等為特徵之四諦如同幻覺的所緣。四諦十六相,四諦每一個都有四個行相,總共有十六相。這是小乘的說法。大乘里承許,總共有三十二種相。比如常和無常都是無有自性的,小乘認為常是無有自性的,他們執著無常,用無常對治常有的分別念,但是在大乘里,無常也是無有自性的。所以這樣下去總共有三十二種相。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三十二相含攝輪涅一切法,所以是所緣。

第二個法相,斷除了對彼等一切的耽著,遠離了三十二種增益的法無我行相。斷除三十二種增益就是法無我,如果斷除十六種增益,僅僅是人無我,不能達到法無我,所以這裡是法無我之行相。“所緣”指的是對境,“行相”屬於有境。

第三個法相,生起三乘一切證悟的因緣。小乘沒有這個特點,下面會講。大乘生起三乘一切證悟。三乘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切證悟的因緣,通過它,可以產生三乘一切證悟的智慧和現觀這樣的因緣。這也是它的一個特點。

第四個法相,被善巧於內外方便,把握諸有(輪迴)寂(寂滅)之法的善知識所攝受。善知識有內在的和外在的。內在的善知識是智悲雙運的見解,外在的是具有大乘法相的善知識。這些都是善巧方便,讓眾生斷除一切分別念。小乘缺乏這樣的善巧方便,缺少內在和外在的善知識。

第五個法相,菩薩作為救護世間眾生者,即如同暖等加行道的體性一般。菩薩有發心,可以解救三界一切眾生,有這樣的發心和勇氣,同時也講了他的所斷。所斷在後面會展開講。

總共講了五種特徵、法相。具備五種法相、五種特徵的加行道的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位,有四種支分。進一步再分,每一個加行,都可以分上品、中品、下品,總共有十二個。這是大乘加行道,也叫抉擇分的本性。

依具四分別分下中上品

勝出諸聲聞及以諸麟喻

麟喻指獨覺,講的也是加行道。加行道自身所斷的能取所取四種分別念,是以所斷的形式來依靠具備的。能取所取各分清淨、染污、實有、假有四個分別念,以所斷的形式具備。在這裡解釋偈頌,這樣講的。因為以四加行只能分別將各自的分別念削弱,加行道自己也是分別念,可以對治一些分別念,成為自己所斷的分別念。這就是經常講的以毒攻毒、以妄治妄的方式對治。

它沒有辦法徹底斷除,所以不能從根本上斷除(分別念)。因為它自己也是分別念,所以沒有辦法徹底斷除分別念。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種修行,修到見道,現見諸法的究竟實相,這個時候證悟了大空性,不是比量,而是現量見。這種現觀,有徹底斷除所斷的能力和作用,之前是沒有的。

我們通過學中觀等,對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產生相似定解,然後通過資糧道、加行道的修行,最後可以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然後再串習,通過修道最後可以現證佛果。

通過以上五相,通過以上所講的所緣、行相、因緣、攝持、所斷五種特點、法相,而將大乘暖等四加行分別劃分出下、中、上三品的此等十二種加行道,是遠遠勝出諸聲聞,以及以諸麟角來比喻的獨覺加行道的。而將大乘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位,分別劃分出下、中、上三品等十二種加行道,從而遠遠超越小乘的加行道。如何超越的呢?

諸聲聞、獨覺的暖位等,也有四個法相,但是不同於大乘。小乘僅僅將對四諦的抉擇作為所緣。比如苦諦、無常、無我、痛苦、空性,每一個都有四個行相將四諦抉擇作為所緣,它的所緣共有四諦十六相,通過四諦抉擇十六相。

大乘則不一樣,對於人無我的真諦,這些相也是要破的,對無我空性也不能執著,要斷除對十六行相的耽著,所以他的所緣共有三十二種,也可以說是輪涅一切法。

具有強烈耽執於無常等等的補特伽羅人無我行相,是僅僅生起劣乘諸證悟的因緣。小乘是這樣的狀態,但大乘不是,大乘是法無我,對輪涅一切法無有耽著,將其觀為無相、空性,二者有著很大的區別。小乘有界限,大乘沒有界限,無量無邊。所緣也有著天壤之別。小乘聲聞乘或獨覺乘的證悟,無法成為大乘證悟的因緣,僅僅是生起劣乘諸證悟的因緣;大乘可以成為三乘證悟的因緣,這是區別。

因執著於墮入有寂邊戲而遠離善巧方便,因而是下劣的攝持[善知識]。小乘缺乏內在和外在的善知識,大乘具備這個條件,有外在和內在的善知識。大乘修行人以善巧方便,可以不墮入輪迴邊和寂滅邊,即一切邊。小乘沒有這樣的條件,雖然沒有墮入輪迴邊,超脫了輪迴,但是最終墮入了寂滅邊,他們執著無我、空性,有漏皆苦,諸法無常等等,執著這些相,所以墮入了涅槃邊。這也是一個邊,他們是沒有辦法度眾生的。這是差別。

斷除大、中、小分別念各自所斷的對治也是毫無關聯或毫不具備。大乘每一個加行道,各自都有上品、中品、下品。小乘不具備這些,這是所斷上的差別,所斷方面差別也很大,大乘要斷除所有的分別和執著,小乘斷除了一部分,比如所取的耽著,這樣的分別念。

辛二、(廣講特法)可分為三:一、宣說所緣、行相與因緣三者;二、宣說所具法分別念;三、宣說善知識之特徵。

壬一、(宣說所緣、行相與因緣三者)可分為二:一、廣講加行道之所緣及行相;二、結語。

癸一、(廣講加行道之所緣及行相)可分為四:一、暖位之所緣及行相;二、頂位之所緣及行相;三、忍位之所緣及行相;四、世第一法之所緣及行相。

子一、(暖位之所緣及行相):

加行道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暖位,先講暖位的所緣和行相。

所緣即自己特有的對境,行相是取境的方式,也可以說是有境自己的狀態,意思是取境的時候,它的狀態是什麼,是有分別還是無分別,有分別是什麼樣的分別,是能取的還是所取的。

經中以“菩薩之詞義如何”而詢問了所依之身份菩薩,並進一步闡釋出此等了不可得的道理。對於作為其部分的暖位所依,經中也以“如是須菩提,猶如虛空無有鳥跡……”以及如夢如幻等無住無得的比喻進行宣說。並將九種比喻與九種所取分別念相對應。同樣,以下五法也是將分別念與比喻之義相結合而進行宣說的。

以上講的是出處。經中記載,佛弟子向佛問菩薩為什麼叫菩薩?佛就此宣講了菩薩及其很多不可思議的境界、道理,尤其講了暖位。以鳥在空中飛翔,虛空中不會留下鳥的痕跡作比喻,菩薩不會耽著於任何法。大藏經里有《般若經》,《般若經》中講了很多這方面的內容。

暖位的本體:對於分別四諦具有明得勝解的相應等持與智慧,獲得了猶如火焰一般的見道智慧前兆暖相。

菩薩有四種勝解行,明得勝解是其中之一。明得勝解是指生起通達於內外法所立名言如夢如幻之慧。大乘所有的道都是如此,包括加行道,都是止觀雙運的。對四諦所攝的一切法所產生的境界,也是止觀雙運的。等持是指禪定,與智慧是同時的。

以上講的是暖位的本體。對於一切法,尤其是所取能取,屬於所取的一切法都無有自性——沒有實質性,都是以分別心假立的,對此道理產生覺受。所緣是一切法,尤其對所取方面更有覺受,處於這樣的一個階段。

所緣無常等是四諦等相

現在分開講暖位及其所緣和行相。暖位也分三個——下品暖位、中品暖位、下品暖位。

下品暖位:

所緣:聲聞在通達無常等依靠四諦的能依(等相)十六行相自身本體為空之後,從而對外境色法等斷除了增益,即是(所緣之)基礎。

佛在經中也以“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若耽著、沉湎、思維於‘色法無常、痛苦、空性及無我’,此菩薩摩訶薩具法愛過”等等而作了宣示。

這是對法的一種愛過——耽著之意,對菩薩來說這是道之過患。意思是對無常等也不能執著。小乘執著無常、痛苦、空性、無我,比如執著無常,以對治常有。但大乘若是這樣修行,是對無邊的一種耽著。所以對大乘修行人來說,這也是道之過患。

總而言之,就是以從色法直至一切種智(輪涅一切法)之間的所有法都遠離破立(遮破與建立)等等的特法作為所緣。也就是說,不是以《俱舍論》等論著中所宣說的十六行相之類作為所緣,而是以無有邊際之行相作為所緣。雖然我們以分別念可以進行建立和遮破,但是在究竟的自相上都是不存在的。這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同之處。

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行相:具有破除了耽著無常等名言的大中小三種妄念,徹底無有執著或超離詮說的行相。

以上所述,為下品暖位的所緣以及行相。

因緣:是獲得三乘所有證悟之因。

自此下品暖位以後,所有因緣的特徵,都可以繼續沿用,故下面不再贅述,因為都是通用的、統一的,都具備這個特點。

有關四諦各自的經教,真可謂卷帙浩繁,在講述道諦所緣及行相時,經中也以“心以心而不存在,心之自性乃光明”等作了論述。

色等離聚散住假立無說

中品暖位:

所緣:將對色法等,以真如作意而使成立或者集聚不可得(離),以勝解作意而使消散或者遮破不可得(離)的特法作為所緣。一切法都有這種特點。

行相:因為將遠離了對名言不同相續的安住作為特法,所以對不同相續自相所詮的耽執,安住以及相同的共相所詮都不存在(無),就是中品暖位的行相。

名言中的有自相所詮這個觀點,別說大乘,因明中也是不承認的。屬於共相的所詮也是不存在的。至於想表達的所詮之耽著,除了假立之外,實際上並不存在。

歸根結底,無論是自相還是共相,所詮就是不存在,因為能詮的一切言詞都不存在的緣故。

上品暖位:

所緣:從色法直至一切種智之間的所有法,都除了假立之外根本無法成立,是上品暖位的所緣。除了假立之外,以智慧觀察根本無法成立。

行相:善、不善以及無記的任何法都不可詮釋,便是上品暖位的行相。

至於對假立的執著也不存在的觀點,則是從入定之後息滅一切分別妄念的角度而言的。若是出定後,以假立的方式存在。

以上講的是暖位的上中下三品,每一品都是從所緣和行相這兩個角度來詮釋。

子二、(頂位之所緣及行相):

對於諸諦具有明增勝解的相應等持與智慧,在防止以違品動搖善根方面已經達至頂峰階段。一旦獲得頂位,則在任何時刻也不可能出現被邪見違品截斷善根的情況。

明增勝解也是菩薩的四勝解行之一,是指生起通達名言所說事物不唯如幻之智慧。

色等不安住其體無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無常等

頂位也分上中下三品,首先講下品頂位,也是從所緣和行相的角度來講。

下品頂位:

所緣:作為緣於色法等事物之心(有境),其所緣是不可安住的。若究其原因則是因為,作為色法等等,其體性實際上本無自性。因此,不見色法等相便是下品頂位的所緣。

行相:作為色法等法,以彼等其中一法的自性空,便可將所有法的自性空歸結為一體。因此,以不住於色法等諸法常與無常等等的智慧而通達(常、無常都不住),便是(下品頂位的)行相。

一個法空性則所有的法空性,但是證悟的時候不一定能這樣證悟,菩薩或修行人的慧根是不一樣的,但是從對境的角度講就是這樣的。

佛經中就此也以“因行於般若而不住於色法”等無住、無得的比喻進行了闡釋。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執著諸法————

中品頂位:

所緣:作為無常等法,彼等以及彼等體性為空的空性(它們的本性),加上無常等法,彼等相互之間在同一自性當中以一體而無有差異,便是中品頂位的所緣。

行相:不執著於諸法之我與我所的所取或者諦實,便是中品頂位的行相。

不見彼相故智慧所觀察

一切無所得————

上品頂位:

所緣:作為色等諸法,彼等並不存在藍色、黃色等相,因不見諸相之故而不緣於色法等,便是上品頂位的所緣。

行相:經中曾以“根德界索陽(遍行習技)” 的教證而進行過宣說。意為:在修習自道時,因執相而不見真諦;趨入般若後,便依靠不執相而見真諦。如果以通達實相的智慧來觀察一切萬法便會發現,一切萬法在一切時刻都是相與無相皆無所得,這樣的證悟境界,便是上品頂位的行相。

根德界索陽最初是個小乘修行人,他執著無我空性的這些相,故而沒有真正見到真諦。後來趨入大乘,斷除了對一切相的執著,才現證了一切法的究竟實相、真諦。這是佛經里記載的,依教證而進行宣說。

以上講的是頂位。頂位加行也分上中下三品,各品都是以所緣和行相的角度宣講的。

子三、(忍位之所緣及行相):

忍位的本體:在諸諦方面具有與趨入及隨順勝解相應的等持與智慧,因堪忍無生之義,故稱為忍位。

隨順勝解也是菩薩的四勝解之一,即入真實一分勝解,生起通達諸法名言性空之智慧。堪忍無生之義也是大空性的意思。修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對空性義理再也不會產生絲毫的恐懼,內心對大空性義理不會有任何不接受和對抗。

在獲得忍位之後,就不會再墮入惡趣,這也是它的一個特點。不墮惡趣沒那么容易。我聽很多人說過,說去世的人走得很好,身體是暖的、軟的。好像往生了,最起碼也升天了。其實這是很難的。只有修行到忍位境界的時候,才再也不會墮入惡趣了,之前都有可能。忍位之前的那些菩薩都很有修行、很有境界,但如果修不好,修行出現障礙,也有可能墮入惡趣。但是修到忍位的時候,就不會再墮惡趣了,這是絕對的。

色等無自性彼無即為性

下品忍位:

所緣:現見色法等無有自性所取之相的特法,便是下品忍位的所緣。所緣也是一切法,每一段所緣都有自己的特法。

行相:通達色等諸法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在具有耽執的凡夫面前便會顯現的本性。便是下品忍位的行相。

因明里講過,都是分別心假立的,都是不存在的,現在的科學也能證明。一都會說“無常、虛假”,但是並沒有真正明白。其實,事實真相就是如此,都是虛假的,無實有的。忍位階段,主要是對一切法,尤其是能取方面有覺受。

無生無出離清淨及無相

由不依彼相非勝解無想

中品忍位:

所緣:色法等一切法既不存在生死輪迴,也不存在出離涅槃的本性,便是中品忍位的所緣。輪涅都不存在了,輪涅平等,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

行相:因證達諸法自性空的空性,從而通達了能成就身語意三門、諸相以及剎土清淨之因,便是中品忍位的行相。

上品忍位:

所緣:以證達諸法空性而現見所取無相,便是上品忍位的所緣。

行相:由內心不依靠色法等彼相,並非以勝解作意印持諸相,而是通過相作意而無想,便是上品忍位的行相。

忍位有上中下三品,各自以所緣和行相描述的。

子四、世第一法之所緣及行相:

勝法位也叫是世間第一法,即世間最高的境界、

世第一法的本體:以各別自證之慧(見道之後才會有佛的自證之慧),而在諸諦方面具有與無間三摩地相應的等持與智慧,因在見道之前且與其無有間隙。以這種三摩地就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隨即便可出現聖者地之見道,所以接近於見道,並為世間法中首屈一指之殊勝法,故稱為世第一法。

正定定作用授記盡執著

下品勝法位:

所緣:與健行三摩地等正定無有差異的色法等法性,便是下品世第一法的所緣。

行相:正定的作用,就是具有於所調世間界中事業任運自成的果法之相,這便是下品勝法位的行相。

中品勝法位:

所緣:因為諸佛將安住世第一法授記為自然之法性、自然規律,故順同於此的正定,便是中品勝法位的所緣。

行相:在入定、授記等方面斷盡了執著,便是中品勝法位的行相。

三互為一性正定不分別

上品勝法位:

所緣:所修之對境——般若,所修之法——正定,以及修持者——菩薩三者,也叫三輪,是互為空性、同一同體的自性,即將要現證空性,便是上品勝法位所緣。

行相:因外境諸法不存在,所以有境正定也不可分別,為成就修習見道的殊勝方便,這就是上品勝法位的行相。

勝法位也分上品、中品、下品,各自都有不同的所緣和所行。

上述所講的這些內容,有些看似一樣,看似統一,或者看似相似,實際不是相似;看似重複,實際沒有這樣的過患。

中品忍位是從因法的側面,下品勝法位是從果法的側面,下品忍位是從二諦本體的側面,其餘九位是從法性之相的側面來闡釋為所緣的。還可以解釋為:加行道的所緣與行相是從本體的角度而言的;有些是從分類的角度而言的;有些是從果法的角度而言的;有些是從所依正定的角度而言的。雖然存在著諸如此類的論點,但其宗旨仍然是,無論是在暖位等任何階段,都要修習般若波羅蜜多。

在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時,緣於遠離一切邊戲的真如法性之後,所感諸相也不存在任何邊戲之自性,無論是能取還是所取,都是無有邊戲的,都要遠離一切邊戲。如果沒有了知所破戲論在各個階段斷除方面的所詮也是如此(不存在任何邊戲)的要點。他的所斷無論是什麼,實際抉擇的是遠離一切邊戲的真如。在偶然具有的體會當中,體會也好,了知部分的無生空性也好,以內心是很難通達般若甚深密意之皮毛的,這一點尤為關鍵。

無論講什麼,都是要遠離一切邊戲,因為真如的對境是遠離一切邊戲,所以有境,我們的智慧或覺悟,也要遠離一切邊戲,這樣能取所取才會相應。如果不是這樣,不會真正通達般若的真意。但是這裡講的加行道還是分別念。可能沒有立即息滅一切邊戲的。但我們無論是以輪番交替的方式,還是修行時以毒攻毒、以妄止妄的方式抉擇大空性,這是極為關鍵的。其他的,通過各種角度講的,境界方面稍微有些不同而已,大致上都是一樣的。

癸二、(結語):

是順抉擇分下中上三品

抉擇上述是諸法,便是無漏見道;與彼分相順同的一切,即是作為見道之因的抉擇分。

資糧道行者以抉擇諸法無自性的方式進行修持,從而獲證在所取無實方面的最初明相。資糧道以聞思為主。但也是不確定,因為眾生的根基不一樣,但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最初明相是暖位,明相的進一步增上是頂位。

產生能取無實方面的最初明相之際,便是忍位;此相)的進一步增上,即是勝法位。暖位、頂位、忍位以及勝法位諸等又可分為下中上三品,下品、中品、上品。故其分類有十二種。

這講的是加行道的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位四種加行道,主要講的是所緣和行相。因緣在前面講了,都是一樣的,所以後面沒有單獨講。攝持,內外的善知識攝持,也是一樣的。主要是從所緣和行相兩個角度講的。還有所斷(即分別念),也有很多種,這些在下面會進一步展開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11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