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十一


時間:2018/8/20 作者:學佛娃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壬二、(宣說所具法分別念)可分為二:一、所取分別念;二、能取分別念。

遍智是佛的智慧,也是修行人最終要獲得的果位。我們通過十種法相來表示遍智,也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今天是第三個法相:抉擇分。抉擇主要指大乘的見道。抉擇分是抉擇支分的意思,是大乘見道之因。因有間接因和直接因,四種抉擇分都是見道的直接因,所以與資糧道不同,資糧道屬於間接因,因為中間還有加行道,與見道有其他道的間隔。

抉擇分也修行大乘道,所以其所緣、行相都屬於大乘的,遠離邊戲。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抉擇分。所以,大乘佛法里講的真如是遠離一切邊戲的。他的行相、境界也要遠離一切邊戲。但他還是凡夫地,抉擇的時候以輪番交替的方式,去遮破所有的邊戲。

修行的時候,也是以妄治妄的方式去對治分別。在加行道的時候只能壓制分別,斷除一些粗大的遍計部分的分別念,沒有辦法徹底斷除。但是通過更進一步的修行,最後可以把所有的分別念徹底斷除。它可以引出見道,到見道的時候,現證、親見了諸法的究竟實相,這種現量可以徹底斷除分別念。

我們通過五種特徵,即五種法相,來了知抉擇分。他也分有暖位、忍位、頂位、勝法位。暖位的時候,如同我們接近火,先感受到火發出來的暖,同樣,這個時候對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有了覺受,不久的將來,迅速可以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這就是暖位。

這種修行境界增上的時候就是頂位。再修,對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心裡沒有絲毫的恐懼,能真正接受大空性,也是對空性的真理前所未有地又產生了新的覺受,這又是一個階段。

增勝到一定程度叫勝法位,接下來就是見道。到暖位的時,是對所取方面有覺受,然後到頂位。忍位時候,是對能取方面有覺受。都是大空性,都是這樣觀、這樣修的,但是產生的覺受是不一樣的。

五種特點中所緣和行相這兩個是很重要的,總體上說,四個加行道的所緣和行相都是統一的,但是也有各自不同的所緣和行相。各自的覺受方面和所斷違品方面都不同,因為他們的所緣和行相有區別,所以覺受和所斷也有區別。甚至在一個暖位上,也有上品、中品、下品,並都有各不相同的自己的所緣和行相。它的境不相同,境界也不同,所以覺受、對治違品方面也有所不同,這是有區別的。

因可以產生三乘一切證悟,四種加行道都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展開講。

第四是所斷。他所具備的分別念,按自宗觀點,這個分別念是以所斷的方式具足的。其實所斷的方式並不合理,因為四種加行道都屬於世間的、凡夫的境界,所以都不能真正斷除分別念。真正要斷除是通過見道和修道。見道也是由加行道引出的,修道也是之後產生的,也可以稱為它們的所斷。加行道雖然不能徹底斷除,但可以壓制分別念,也可以說,以所斷的方式具足。

今天主要講分別念。我們經常講分別念,那到底什麼是分別念,有多少個分別念,今天作一一講解。

癸一、(宣說所取分別念):

分別念有兩種,即能取和所取。先講所取分別念。其實所取和能取,所取是享受之法,指的是輪迴和涅槃。所取分別念就是對這些的分別。能取分別是享受者,也叫自我,有實有和假立兩種。

能取和所取各自都有兩種分類。先講所取分別念。

由所依對治二所取分別

由愚蘊等別彼各有九種

將所取分別念進行歸納、分類有兩種,也有四種的。我們講兩種分類的,一個是染污的分別念,一個是清淨的分別念。所取是享受法,主要是輪迴和涅槃,人要對輪迴和涅槃做取捨,故此二者都屬於所取。染污指的是煩惱等輪迴方面的,清淨是涅槃方面的。輪迴和涅槃各有兩種所取分別念:染污分別念和清淨分別念。對所取分別念進行分類,則所依之基染污煩惱分別念,以及作為其對治的清淨所取分別念這兩種所受用的分別念。

還可由愚痴等而將染污煩惱分別念分為九類;至於清淨分別念,則因為蘊等差別而使該彼分別念各有九種分類。此處指無漏、清淨的蘊。蘊有清淨的和不清淨的,屬於涅槃的是清淨的,屬於輪迴的是有染污的。染污所取分別念可以分九種,清淨所取分別念也可分九種,總共有十八種分別念。

下面先講染污所取分別念。

(一)在因果以及真如法性方面愚痴蒙昧,保持與諸法自性相違的顛倒執著,並遮障了真實之義的染污分別念——無明。

我們不明白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些道理,也是經常所說的「失去自性」。這是對諸法的自性相違的顛倒執著。這樣的分別念就是無明,也是最初的無明。

輪迴主要是從無明中產生的。十二緣起第一個是無明,無明是不明諸法的究竟實相。諸法的究竟實相就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萬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即是空又是不空。顯現都可以包含在因果里,因果不一定都屬於輪迴,輪涅都有因果,都不離因果。所以一說「因果不空」,同時也說了一切法不空;一說「萬法皆空」,一切法沒有不空的。這是諸法的究竟實相,也是我們的自性。若迷失了自性,就產生了輪迴,輪迴的根是最初的無明。將諸法作為對境,有境是分別念。這是屬於染污所取分別念。

(二)依靠以無明而取受之業而產生的有漏五蘊。

這個五蘊指色受想行識,都是屬於輪迴的。我們一迷失自性——無明,就產生了五蘊。這裡講的是五蘊的分別執著。它的有境分別就是這裡講的染污所取分別。五蘊產生了,對五蘊執著了,將五蘊的綜合體視為我。我產生了以後,就有我所見,有我所執——我的頭,我的手,我的車,我的房子。

(三)緣於有漏五蘊的我與我所見,以及依靠我與我所見而使根本煩惱與隨眠煩惱增盛的薩迦耶見。

自己並沒有進行過觀察,把五蘊的綜合體很迷茫地視為我,這叫薩迦耶見,也叫壞聚見,因為五蘊都是壞聚法,我執、薩迦耶見就產生了,它是染污所取分別念。

(四)視薩迦耶見的耽執之境為常有或斷滅的邊執見。

開始產生邊執見,把我視為常有,有的把我視為無常,這個無常也是斷滅的,什麼也不存在。這些分別念叫邊執見。

(五)因為邊執見而不能了知染污(輪迴、煩惱)與清淨(解脫、涅槃)之過失與功德的無信。

染污是輪迴、煩惱,清淨是解脫、涅槃。有了邊執見(邪見)之後,就無法了知染淨的功過,也不能生起信心,這樣的分別念也屬於染污所取分別念。

(六)因為不能了知染污(輪迴、煩惱 )與清淨(解脫、涅槃)的過失與功德,所以不能住於從布施直至十八不共法之間的聖道之懈怠;聖道是從布施開始,一直到最後的不共法,佛的境界、功德。不能住於聖道,這叫懈怠。這些分別念也是屬於染污所取分別念。

(七)由上述歧途而顛倒執著於一切痛苦之法的苦、樂以及平庸三受;

這裡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喔巴活佛的觀點,對三輪執著了,而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是有三受——產生樂受、苦受、不樂不苦的感覺。以這些作為對境生起的分別念。有境是分別念,這個分別念屬於染污所取分別念。

(八)因三受而妄執自他,從而分別於貪執與嗔恨;

對樂貪、對苦恨或者說對自我的貪心,對他人的嗔恨,也可以說,感受苦的時候產生嗔恨,感受樂的時候產生貪心。為什麼說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痴是無明,有最初的無明和今後產生的無明。這些無明屬於愚痴,對快樂產生貪心,對痛苦產生嗔恨心,貪嗔產生之後,其他煩惱隨之而生,有煩惱繼而會造業。

很多人都問我會不會帶業,會不會造業。有我執肯定會產生煩惱,有煩惱肯定會造業,會帶業的。這是沒辦法的,所以我們想超脫輪迴,要斷業,即使是有漏的善業也要斷,斷掉對善的執著。

但是有些人會不明白。有一種說法,「無論是白狗還是黑狗,咬出來的血都是紅色的」,所以就認為善念和惡念都不能有,善事和惡事都不能做。其實並非此意,是都要斷除,但是無漏的善是必須要修、要具備的,這樣才能獲得聖者的果位,才可以解脫,否則不可能。

惡業肯定要斷除,甚至還要斷除對有漏善業的執著,這樣才可以超脫輪迴。斷業就要斷煩惱,煩惱的根是我執,所以一定要破除我執,而依靠無我的智慧才可以破除我執,破除了我執才可以斷除輪迴的根。

(九)以有漏善業雖然暫時可以轉生善趣,但這也只不過是厭離之因,故而是間接產生清淨解脫涅槃之痛苦。

以有漏的善根間接可以獲得清淨解脫涅槃,但有漏的善根,直接產生的果報是到善趣,感受善趣的福報和安樂。但善趣依然屬於輪迴,屬於生起厭離心的對境。有漏的善業也不究竟,也會產生痛苦,這些分別念也屬於染污所取分別念。

總共講了九種。這都屬於輪迴的因、輪迴的果。此處講的是分別念,分別念是怎麼執著屬於輪迴的這些法的?以所斷、所棄的方式分別執著。我們要拋棄的要斷除的,以這種方式分別執著的。

以上所述,便是因耽執染污煩惱為所斷或者所棄,從而執著於染污煩惱的九種所取分別念。

清淨的所取分別念又可分為九種。清淨指解脫、涅槃。對涅槃是怎麼分別執著?所取,有所得,以這種方式執著的。

(一)本體無漏之蘊;

涅槃的本體是無漏之蘊,不是有漏之蘊,指戒定慧三學、解脫、解脫見,這五個叫無漏蘊,對這些分別執著。這是我要獲得的,我要所取的,以這種方式執著分別的。輪迴是以所斷、所遠離的方式執著的,涅槃是以所取、所得的方式執著的。

(二)屬於清淨方面的因緣或者生門——十二處;

我們講有漏的時候,也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講無漏的時候也講這些。產生涅槃的增上緣,無漏之處,要執著這些,這是我的所取,是我要獲得的,這屬於清淨所取分別念。此處「清淨」指涅槃。剛才講的是增上緣。作為涅槃的近取因無漏界,也講十八界,對這些的分別執著,以什麼方式分別執著,這是我的所取,所獲得的。這種分別念也屬於清淨之所取分別念。

(三)作為清淨(解脫、涅槃)之因的種性。經中將十八界安立為種性;

(四)清淨(解脫、涅槃)的生起方式——緣起流轉的還滅,或者有關清淨生義的分別。

以上四者,屬於盡所有與如所有智。

(五)作為基清淨(解脫、涅槃)的十八離戲空性;

中觀共講了十八種離戲空性——色法空、物質空、精神空……一切都空,空也空。這些也可以說是涅槃的根基。

(六)作為一般道清淨(解脫、涅槃)或者行為的六波羅蜜多;

還有作為對涅槃之道的分別執著。我們要修習六波羅蜜,最後達到究竟涅槃,對道的分別執著也是所斷。對大乘修行人來說,無論是清淨的還是不清淨的分別念,都是要斷的。有些學佛人非常分別執著,當然,剛開始對善法有強烈的分別執著是好事,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剛開始就說不能分別執著,不能有任何取捨,結果最後變成了大傻子,這樣不好。最初時要分別、執著善法,去對治惡業,最後連對善法的分別執著也要斷除,也要放下。但是放下不等於放棄,把有漏的變成無漏的就行了。

(七)殊勝的道清淨(解脫、涅槃),即為見道。經中以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對此加以宣說;

在佛經里,是以三十七道品宣講殊勝道。此處暫時不講,後面會詳細講。對這些的執著分別也要斷除。這都屬於清淨之所取分別念。

(八)以禪定和神通而宣說的修道;

這是修道。對修道的執著,通過修道——一地到十地,最終可以成佛,這種分別執著,也屬於清淨之所取分別。

(九)果清淨(解脫、涅槃)——即以十力等而宣說的無學道。

涅槃之果,此處以十力、四無畏等佛的十八種不共功德宣說無學道。無學道是佛的境界。佛有十種力、四種無畏等十八種不共的無漏功德,是最究竟的果位,是我最終要獲得的。這些也屬於清淨之所取分別念,都是所斷。

以上所述的領受清淨意樂之耽執,即為執著清淨的九種所取分別念。

上面講了九種清淨分別念,即對解脫、涅槃的分別念,屬於享受之法,因為是補特伽羅取捨之對境,跟輪迴一樣可作為對境,所以屬於享受之法。

這些都是分別執著的方式,認為是我要獲得的,都是我的所取等等。

癸二、(能取分別念):

下面講能取分別念。分別念根本的分類有兩個:所取分別念和能取分別念。能取分別念是享受者,不是享受法。補特伽羅眾生執著自我而做取捨:這是輪迴,是我要斷除的;那是涅槃,是我要獲得的。他是這樣分別的,所以他是享受者,不是享受法。此處講的人指的是補特伽羅,指所有的有情眾生,而不僅僅是六道里的人類。

由實有假有能取亦分二

自在我等體蘊等依亦爾

由能取境(有境)補特伽羅人我的實有成立與假立而有的兩種能依,亦可將屬於受用者的能取分別念分為二種。

以上兩種分別念,又可以分為對自在我的執著等具有本體的九種感受境(能取分別念);至於依靠蘊等染污清淨法的設施處而假立的能依(分別念)的分類,也是如同剛才所講的一樣,可分為九種。

關於實有補特伽羅的分類,經中也曾以「人我不可得……」、「色法不可得……」、「眼根不可得……」等九段經文來陳述其內容。偈頌里用一個「等」字都包含了。補特伽羅有情眾生(享受之人),分實有的和假立的兩種。他沒有證悟,所以覺得一切都是實有的;學過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假立的,不是實有的。對實有的、假有的分別念都要斷除。以這兩種做分類,又各有九種。

能取分別念分實有的和假立的。先講實有的能取分別念,分九種。

(一)不觀待自他的自在者(人我)的共同能取分別念;

「自我」一般指凡夫,都是這樣的觀點:我——執著為「我」的時候,認為我是唯一的,儘管並沒有這樣刻意去想,但是一執著「我」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狀態,就是唯一的一個我。還有,一說我,並沒有特意的想我是恆常的,但是一執著我,就認為是恆常的狀態,。

我們執著「我」的時候,根本就不了知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是一個。因為都在剎那中生滅,他們只是一個相續,但不是一個。所以就要這樣去破我執。其實,知道我是無常的、剎那變化的,就相當於掌握了空性。

我們執著「我」的時候,認為「我」是獨立的。獨立的意思是不觀待他法的,我不觀待其他任何東西。到底「我」存在還是不存在?其實是以觀待、無常、假立的方式存在。

若真正了知「我」是觀待的,不是實有的,而是假立的,就是空性了,已經證悟了無我。

認為「我是獨立的、唯一的、恆常的」,這種執著分別念都是所斷。或者認為「我不是恆常的、不是唯一的、不是獨立的」,這樣的執著分別念也是所斷。

(二)從自在者(人我)之蘊中產生的無與倫比之唯一人我的能取分別念。

從五蘊當中產生的「五蘊就是我」的執著分別念,屬於實有能取分別念這也是所斷。

(三)人我作為諸識的開闢者或者十二處、十八界之因的能取分別念;

人我是從十二處或十八界中產生的,所取者是我,就這種分別念。以後學《俱舍論》時會學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一樣的,都包含了所有的法。只是針對眾生的意樂不同,有的人喜歡簡單的,有的人喜歡複雜的,有的人處於二者之間,而有三種不同的宣講。

此處講,認為「我是從十二處、十八界當中產生的,這些是我」,也是對自我的執著分別,所以都是屬於自我實有的能取分別念。

(四)人我作為從見者直至意識者的能取分別念。

「我是受用者,我看見色法、我做衣服、我是……」這樣的分別執著,也屬於實有能取分別念。

(五)人我作為輪迴染污煩惱之所依的能取分別念。

人我是輪迴的根,所有的煩惱都是從人我當中產生,是輪迴煩惱的所依。這樣的分別念也屬於實有能取分別念。

(六)人我作為世間道——四禪色界、無色界以及欲界離貪——之所依的能取分別念。

如果在人間修行,可以獲得四禪八定的功德,這樣相當於得到了他們的這種心、境界。一般的菩薩、阿羅漢,尤其是菩薩,對治違品、斷道障的時候,首先要靠智慧,但智慧也要有禪定的攝持——屬於上界(色界、無色界)的心,尤其是色界第四禪的心,特別適合的心態,以這些心斷除道障。

修四禪八定里,若沒有智慧,即空性無我智慧的攝持,死後可能會投生到天界去。對這些的分別執著也屬於實有能取分別念,也要斷除。

(七)人我作為現見四諦法性之見道所依的能取分別念;

人我(補特伽羅)通過修行獲得見道,他是見道所依。這種是對人的一種執著分別念。所以,這也屬於實有能取分別念。

(八)人我作為八解脫以及九次第定本體的無漏修道之所依的能取分別念。

這是無漏修道。剛才是見道,現在是修道。以方便智慧無二而修行,這種補特伽羅是殊勝修道的所依,這樣分別執著也屬於實有能取分別念。

(九)無學道所依——自在人我的能取分別念;

無學道是成佛了。人、補特伽羅通過修行獲得究竟的境界——佛果,這種執著分別也屬於實有能取分別念,是所斷。

這是把人、補特伽羅、有情眾生等享受者視為了實有,覺得是道的所依,最後成佛了,是從輪迴、五蘊中獲得成就。

接下來是假立的所取分別念。已經知道補特伽羅不是實有的,是假立的,屬於假立所取分別念,也是所斷,共有九種。

關於以假立補特伽羅而安立的能取分別念,以中也以「須菩提,色法既為他,如幻之受想行識余蘊豈非亦為他……」等九段經文而予以宣說。包括:

(一)假立五蘊為士夫的能取分別念。

我不存在,但是在五蘊上假立的。我們經常這麼講,《中觀》裡破我的時候,也說沒有實質性的我,是在五蘊上以分別心假立的,事實上沒有我。這種分別和執著也是所斷。屬於假立所取分別念。

(二)對眼根等十二處的能取分別念。

剛才講五蘊,現在講十二處。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共有十二個,叫十二處。補特伽羅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十二處上以分別念假立的。這種分別和執著也是所斷,屬於假立能取分別念。

(三)對十八界以及三界的能取分別念。

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十八界上以分別心假立的,實際沒有實有的自我。十八界是指六根、六識、六境。

我們抉擇無我、空性的時候,都會產生這樣的分別念,但是這些分別念最終都是要斷除的,所以,在此處是所斷。已經修到加行道的時候,這些分別念都屬於所斷,都不能執著了,是要對治的。

即使不能徹底斷除,但是也是要對治、壓伏的,不能有這些分別念了。我們念《大圓滿願文》的時候,都覺得這個境界太高深了。其實並非如此,大乘道都是這樣的,修資糧道尤其修到加行道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執著,一切分別念都要放下,包括對善惡、輪迴涅槃,是實有的我還是假立的我等分別執著念都要放下,都是所斷。

以上三者,是對於眾生總設施處的能取分別念。

(四)對凡夫設施處——十二緣起的能取分別念。

我不是實有的,所以沒有什麼輪迴者,但是以十二緣起假立了自我,假立了輪迴,就這樣分別執著。一般情況下,這些分別念、見解都是正確的,但在此處都屬於所斷,都是假立所取分別念。

(五)對聖者設施處——三十七菩提分法的能取分別念。

對有學道聖者上中下三種設施處的能取分別念包括以下三種:

(六)對見道的能取分別念;

通過修行獲得見道——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住於見道的補特伽羅也是假立的,不是實有的。「假立的補特伽羅」這也是所斷分別念。對修道也是一樣的,通過修行獲得大乘修道,這個補特伽羅也不是實有的,也是假立的。假立的補特伽羅獲得假立的修行道,這個時候都是假立。

(七)對修道的能取分別念;

通過修行獲得大乘修道,這個補特伽羅也不是實有的,是假立的。假立的補特伽羅獲得假立的修行道,都是假立。

(八)對殊勝道的能取分別念;

也可以指三清淨道——八地九地十地,也是通過修行獲得殊勝道的補特伽羅是假立的,不是實有的。假立的補特伽羅獲得了此殊勝道。

眾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若都是假立,就起不到作用了。其實,這跟我們在夢裡一樣。我們做噩夢時,夢到老虎在追趕自己,自己嚇得爬到大樹上了,結果老虎還在樹下吼,心裡特別害怕。此時,老虎是夢境,並沒有一隻真實的老虎,爬到大樹上的人也是夢境,害怕的感受也是夢境,都是假的,但同樣起到了作用,

當時害怕得出汗了,醒了還在發抖,這是起到作用了。都是假立的,補特伽羅是假立的,道也是如此,最後獲得的果也是假立的。雖然都是如幻如夢的,但是能對我們起到作用。

(九)對聖者阿羅漢設施處——無學道的阿羅漢假立能取分別念。

通過修行最後獲得了阿羅漢。獲得阿羅漢的補特伽羅也是假立的,也不是實有的。尤其是這種見道、修道的菩薩已經是聖者了,已經超越了。即使觀了三輪體空,他們入根本慧定的時候才沒有分別念,出定時(後得位)還是有分別的,最後成佛的時候才徹底沒有了分別念。所以這些分別念都是要斷除的,這是所斷。

假立能取分別念共有九個,加起來有十八個。前面所取分別念也有十八個,共有三十六個。三界裡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有這樣分類的,共有一百零八個分別念,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百零八種煩惱。這都是屬於所斷。

有些補特伽羅為實有的,那些凡夫才有,聖者沒有。補特伽羅為假立的分別念聖者才有,一般普通凡夫沒有。佛法里講了三種分別念,一種是《辯中邊論》(彌勒五論之一)里講的一個分別念,這個分別念是指三界所有的心都是分別念。還有一種是《俱舍論》裡講的,初禪的時候要斷除的一種違品,是粗大的分別念。

還有一種是《因明》裡講的,共相和自相混為一體的分別念。取境時,如取前面柱子時,先是取柱子的共相。境有共相和自相,共相是心裡的概念,心識把這兩個混為了一體,真正見到的是共相,但是共相和外面的柱子自相兩個混為了一體,它是這樣一種分別念。共相自相混為一體是它的作用,一產生就是這樣,無法斷除。因明這個地方是個難點,如果真正明白了分別念取境方式也並不難。講《量理寶藏論》時講過,薩迦班智達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宣講了這些道理。

此處講的分別念是因明里講的分別念。這是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以及鄔巴珠格等等很多印藏大師的觀點。

還有一些論師認為這個分別念是《辯中邊論》的分別念,三界所有的心識都是這裡的分別念。但是麥彭仁波切等論師的觀點是,這裡講的分別念主要是因明里講的自相和共相混為一個的分別念。

還有論師講重疊的分別念,對境、有境都是分別念,就是兩層的分別念。但是自宗觀點應該是單層的分別念。因為,比如執著法或人,直接執著的人是和法,不是它們的有境,所以自宗的觀點都是單層的分別念。

分別念也是有這種遮破的分別念,建立的分別念。我們遮破的是分別念,建立的也是分別念。這裡講的分別念是建立分別念還是遮破分別念?是建立分別念而不是遮破分別念。因為在這些法和人上面沒有遮破什麼,都是建立的分別念,不是遮破分別念。

這都是一些不同的觀點,都是有分歧和辯論的地方。因為這都是佛的境界,所以很難抉擇。如果真正要講透《現觀莊嚴論》,自己的修行要達到佛的境界。之前很多論師講《現觀莊嚴論》的時候,比如他的修行境界達到了三地菩薩,三地之下的境界是通過他自己親身體會講的,之上的都是依教證理證講的。處於加行道、資糧道的論師,講這些道的境界,以自己的體驗講,其他的以教證理證講。所以,我們這次講的時候,很多都是念的麥彭仁波切的講義,這樣不會錯。如果我在這裡隨心所欲地講,就是盲人摸象一般,不可能講清楚,我也不敢放開講。漢字讀起來也很費勁,但即使出著汗還得讀,我是害怕造業,害怕講錯。

壬三、(宣說善知識之特徵):

心不驚怖等宣說無性等

棄捨所治品應知為攝持

這裡主要講的主要是善知識的攝持。善知識有內在的善知識和外在善知識。三種特徵的善知識,以所緣、行相、因緣三者,以及所具法分別念為特法的加行道之產生,需要依靠攝持(善知識)。善知識要具備三種特徵。

第一、善巧特徵,包括:

按照麥彭仁波切、額巴智者、華智仁波切的觀點,這裡講的是內在的善知識。即:對空性的認知,同時要智悲雙運,即方便和智慧雙運。方便指的是慈悲,智慧指的是內在有無我空性的智慧。大乘所有的道都不離方便智慧,即方便智慧無二無別之道。直接講的是智慧,間接講的是慈悲,方便和智慧雙運。

這裡講三種無畏,這是要斷除的違品。

(一)能壓服對本來不應懼怕的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空性的恐懼之情,令所化諸眾內心不驚怖於空性的小無畏。心裡對大空性義理不產生絲毫恐懼。這種畏懼也分大的小的,都是要斷除的違品。

另外,間接也講了慈悲的違品。眾生無量誓願度,眾生是無邊的,度化這些眾生內心不能怯懦。眾生難度,很多人剛開始發心很好,後來遇到一些對境時開始退縮了,不發心不做事了。眾生肯定難度,因為眾生有各種業障、各種根基,是最難調伏的。度化眾生、利益眾生,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對境。如果沒有一定的修行和定力也是很難的。所以度化眾生心不能怯懦,「我一定能度眾生、我一定要度眾生」,要有這種勇氣。

這都是內在的善知識,方便和智慧無別雙運,即有方便又有智慧,同時要斷除它們的違品。

(二)能壓服日常恐懼的中無畏;

(三)決定壓服一切恐懼的徹底大無畏等等。

以上所述,即為善巧特徵之分類。

第二、講法特徵,包括:

根據所調者之意樂,而向其自相續宣說諸佛無有自性、六波羅蜜多、發心以及回向等法。

要依止、親近一個大乘的善知識。發了菩提心,有能力講解大乘的空性義理,也能引導你修六度,這是外在的善知識。其實善知識作為榜樣,一定能帶你走進菩薩道,讓你修持六波羅蜜。

第三、斷除違緣特徵,包括:

完全捨棄作為智慧違品(所治品)的大乘所斷之惡魔諸眾,作為六度違品的慳吝等等,以及小乘作意等等,我們應當知道,以上內容即為菩薩加行道之外攝持(善知識)。

雖然聲聞乘緣覺以及菩薩乘的善知識都一味一體依止佛,都是一個佛陀,後來肯定不一樣。如果以佛陀為善知識,聲聞緣覺還有菩薩都依止了佛。但在發心、證悟諸法之智慧以及回向三方面,只有大乘加行道才能生起,而聲聞、緣覺乘則無法如實生起。這一切並不是與佛陀距離的遠近所造成的,佛陀是一樣的,聲聞緣覺都親近佛陀,都以佛陀為善知識,但是他們獲得的功德境界是不一樣的,都取決於自己的善根,取決於所化者自相續之差別。

至於內攝持(內善知識),是指以遍智作意而行持方便、大悲和布施等六度,以及以智慧而證達蘊等諸法以三解脫門之自性不可得的,具備殊勝方便與智慧之法。內在的善知識是方便和智慧,外在的善知識是讓你發菩提心,帶你修六度,最後教你怎樣回向。也可以說,剛開始應該以何種心態去做,中間怎樣做,最後怎樣結束歸納,即我們經常講的三殊勝。

前行發心殊勝,先發菩提心,都是為了眾生成佛;中間正行無緣,以三輪體空的角度修持。比如念百字明要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念。你們每天晚課念百字明時都沒有觀想三輪體空。金剛薩埵,降下的甘露,自己,三輪都是空性,沒有自性。這樣才有能量,才會受益。

如果特別執著地念,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功德利益。最後是回向,把善根保存起來,把功德善根都存到法界銀行里是最保險、最安全的。如果在開始就能發菩提心,功德就大了,利潤特別高,會翻好多倍。教你這樣做的人是善知識。

小乘也有這樣的善知識。小乘的聲聞緣覺當時也親近了佛,佛親自攝受,但是也取決於善根。善根沒有那麼好,福報沒有那麼大,所以沒有得到竅訣,沒有得到真正的攝受,還是有區別的。

講了善知識五個特點、法相。以此來了知抉擇分,了知大乘加行道。今天就講到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12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