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窺基大師: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時間:2018/8/22 作者:日月星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四生。灑法雨而濕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台。契根宜之次第。大哉。迥拋空有之門。獨穎斷常之表。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悲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則通連妙理。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經如是我聞等。贊曰。將釋此經。略以六門料簡。第一總敘源由。第二別明宗旨。第三彰經體用。第四翻譯時人。第五論於頓漸。第六正釋經文。

且初第一總敘源由者。佛從因地。發弘誓願。願渡眾生。今赴宿因。故說諸法。故法華經方便品雲。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又壽量品雲。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發願。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說諸經。又如論說。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觀視四方。作師子吼。而說偈言。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解脫。當復度眾生。為酬此願。故說諸經。問。世尊說法。處會頗多。何故祇園。又談慈典。答。余處說法。意趣不同。維摩經即折其偏執。法華經即引入一乘。此經起由。為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為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生覺悟舍無常故。二為破不淨輪。有情無情皆是不淨故。生皈淨土。蓮華化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淨也。所居淨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不淨也。為破不淨輪故。三為破苦輪。諸眾生為苦逼迫故。令歸淨土除此苦故。為破此等三種輪故。故說此經。又為接引二種眾生故。一為接引懈怠眾生。怯修大行。多諸退屈。故說此經。因微果著。令身不退故。經雲。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為散亂眾生。馳流諸境。沉淪惡道。故說此經。指示西方令心專注故。問。處處說法皆破三輪。何故此經獨彰慈意。答。別經之內雖破三輪。斷舍時長。不同此典。故說為破三輪。

第二別明宗旨者。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聚法、有體性故。二破性宗。成實等是。破法體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狀亦成空故。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真實中道義故。舍化城而歸寶所等故。此經乃是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準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說有宗。說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說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三非有宗。華嚴深密法華及此經等是。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之為空。此等三教。處所廣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犢子部等是。二有法無我宗。薩婆多等是。三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是。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是。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是。七勝義皆空宗。般若等經龍樹等說中百論等是。八應理圓實宗。華嚴法華等經及無著等說中道教是。此經乃是應理圓實宗收。即淨土為宗。更有二宗。一不說法宗。二說法宗。且不說法宗。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故無性雲。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真非真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故經雲。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如母齧指。子生喚解。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等。世親說言。謂余相續識差別故。令余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護法等隨機就事。教說三乘。此經即是大乘所攝。三藏之中菩薩藏收。十二分中無問自說教。問。白蓮華教。待請方宣。淨土經文。因何自說。答。說法華而待請。恐生輕慢之情。談淨土以自宣。為顯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舍穢土趣向淨方之旨也。

第三彰經體用者。且體即教體。以五門分別。一攝相歸性。皆以真如為體。二攝境從心。一切唯識。三攝假從實。即不相應攝歸色心心所。四體用別論門。即能緣四蘊收。本質相分。各別攝自他。有差別故。五聚集顯現門。如聞諸行無常四字。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唯取佛本質聲名句文四法為體。若取影像教體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為體者。即應真實三寶應唯有漏無記。若不爾者。如何影像教體。故知但取無漏聲名句文為體。聲是實。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諸師出教體如別處說。用者、彰穢顯淨為用。又顯實證真之用也。

第四翻譯時人者。此經前後有其四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於慈恩寺譯。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後秦又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羅什法師所譯。問。三時之中。此經是何時所攝。因此問故。略明諸師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時三藏菩提流支。此雲覺受。以佛一代時教總判為一時。有二義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異。如天雨是一。所潤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眾生悟解不同。如聲聞緣覺作四諦十二因緣解。菩薩作六度解。約根、教似有異。二理同證異。三乘證理不同。如三獸之度河、淺深別故。判教一時。二宋朝三藏曇無讖。判如來一代時教。為頓漸二時。頓教者。佛一代時。有說二空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教。皆是頓教。所以華嚴聲聞對目不聞等是。漸教者。佛一代時有說四諦緣生五八戒等。總名漸教。三梁朝真諦三藏。判如來一代時教為三時。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來說有教。五年度五俱輪。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葉。總名有教。二空教。從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來。總說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從三十九年。至臨涅槃時。說非空非有教。法華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來教為四時。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觀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說阿含經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後。四十九已來。說楞伽思益法華經等。廣說百法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是。四觀行教者。即說華嚴法界觀等是。五晉朝劉居士。山中隱逸。自述意懷。判教為五時。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後。三七日內。為提謂長者說三歸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覺受難雲。提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淨。吾我本淨。提謂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五百賈人得柔順忍等。皆是證聖。豈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說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說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來說法華楞伽等經是。二西天判教者。一勝義俱空宗判教。二應理圓實宗判教。且初、那爛陀寺師子覺智光等。依文殊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廣說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華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應理圓實宗判教者。即那爛陀寺有論師名戒賢。依彌勒菩薩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有教。一代時教說有處是。二空教。但說空處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說非空非有處是。依圓是有。遍計等無是。真諦但以將教就時。此非也。戒賢論師將時就教為正。難真諦雲。佛成道後第二七日說華嚴經。豈是第一時教。又言四十年後非空非有是第二時教者。即佛臨涅槃說遺教經豈是第三時。戒賢將時就教判為正。此經詮淨土依圓是有。遍計等無。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第五論頓漸者。曾得二乘果。發心向大者。名為漸悟。由生數少。或全無故。若從二凡而歸大者。即頓悟攝。未曾證悟二乘理故。生數猶多。不名漸悟。涅槃經雲。但說初果回心八萬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說資加二位劫數多少。明知五果回心方名漸悟。若七方便回心。但是頓悟收。曾發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為悟。何必證悟。況復亦有生數少者。謂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順決擇分等。涅槃經且說五果回心而論劫數。亦不遮七方便回心亦名漸悟也。故知資加二位既亦有生數少。明知回心皆是漸悟攝。此之二師。第一師有教有理。第二師無教有理。此經者。一心不亂。十念專精。便往淨土。頓拋濁世。即頓教所收。故經雲。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等。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